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的综述
论英汉语中社会称谓系统探讨

论英汉语中社会称谓系统探讨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不同语言中的社会称谓系统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英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其中的社会称谓系统也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
本文将从英汉两个语言的社会称谓系统的特点、变化以及对比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加深我们对于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
一、英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特点与变化英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于其语言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反映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英语中,由于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社会称谓系统非常复杂。
一般而言,英语的社会称谓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名字、职业和封号。
在语用方面,英语中的称谓系统强调礼貌和尊重,特别是在面对高级别的人物时,例如国家元首、学术专家等。
但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英国社会的社会称谓系统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在英国上层社会中,尊称“Sir”、“Madam”等称谓的使用逐渐减少,而更加灵活和亲密的称呼方式例如名字、昵称等逐渐普及,以及起源于美国的“Ms.”称谓的使用也在这几十年中逐渐成为了一种相对普遍的称谓方式。
二、汉语社会称谓系统的特点与变化和英语相比,汉语的社会称谓系统更加注重家庭和长辈的地位。
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使用亲属关系、职业、尊称等方面的词语进行称呼,以显示他们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和身份。
例如,“父亲”、“老师”、“工程师”等称谓都有明确的身份和地位含义。
在礼仪文化方面,汉语的社会称谓系统强调“尊老爱幼”,因此对于年长的人应当使用尊敬的称呼方式,例如“老师”,“教授”等等。
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汉语社会称谓系统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例如,由于西方礼仪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渐渐地也开始使用一些与传统不同的称谓,例如“可爱的孩子”、“亲爱的朋友”等等。
此外,在职场和商务社会中,尊称的使用也变得比较简洁和规范,例如“总经理”、“董事长”等尊称常用于企业和机构工作场所。
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教学对策

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教学对策【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英汉称谓语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在首先从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入手,分析了其根源和具体表现;接着探讨了针对这一差异的教学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语境导入法和实践教学法。
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启示和展望,并对教学实践提出了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英汉称谓语差异的理解,还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差异、教学对策、比较分析法、语境导入法、实践教学法、启示、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英汉称谓语在语言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点的问题。
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语言本身的特点,学习者常常会在称谓语的使用上出现困惑。
英语中的称谓语通常是直呼对方的名字,而汉语中则更注重称呼对方的身份或关系。
这种差异给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带来了困难。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学习英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英汉称谓语差异进行研究,并为教学设计合适的教学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英汉称谓语差异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称谓语的使用规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本文旨在对英汉称谓语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相应的教学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旨在为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教学对策,通过对比分析英汉称谓语的不同之处,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英语学习者正确运用称谓语。
本研究旨在帮助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汉称谓语的本质差异,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称谓语的特点和使用规则,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运用称谓语,并提高他们在日常交际和书面表达中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研究将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实用可行的教学对策,以期对英语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英汉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对比分析——以《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为例

关 键 词 :英 汉 称 谓 语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对 比 分 析 雨》 《 巴拉 少校 》 芭
一
《 雷
、
引 言
对 于 称 谓语 的研 究 由来 已久 ,但 这类 研 究 大 都 局 限 在 社 会语 言学 范 畴 内 , 而且 大 多是 一 种 静 态 的 描 写 , 称 谓 语 的 使 而 用 是 多 变 的 ,从 语 用 学 角 度 研究 称谓 语 给 称 谓 语 研 究 注 入 了 新 的活 力 。因此 , 文运 用 社 会 语用 学 的观 点 分 析称 谓 与 选 择 本 和 转 换 的 制 约 因 素 , 用 《 雨 》 汉 英 对 照 本 和 《 巴拉 少 选 雷 的 芭 校》 的英 汉 对 照本 作为 语 料 , 进行 英 汉 称 谓 语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的 对 比分 析及 英 汉 称 谓语 翻译 策 略 的讨 论 。本 文 分 析 了 《 雨 》 雷 和《 巴拉少校》 芭 中称 谓 语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 , 出 影 响 称 谓 语 找 使 用 的社 会 语 用 因素 ; 过 对 比研究 , 出 两 部 戏 剧 中称 谓 语 通 找 使 用 的异 同 , 而提 出 翻译 策 略 。 进 二 、 雷 雨 》 《 巴 拉 少 校 》 称 谓 语 的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对 《 和 芭 中
影 响 . 谓 语 的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应 根 据 具 体 语 境 恰 当 分 析 , 此 称 因
译 者 在 翻 译称 谓 语 时应 根 据 其 特 定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 达 到 动 态 对 等 , 于语 用 不 可译 性 也 应 尽 可 ) 雷 雨》 一 《 中称 谓 语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 《 雨 》 的称 谓 方 式 主 要 有 亲属 称 谓 语 、 雷 中 名字 、 称 和通 昵 称 这 里 , 笔者 将 着 重 分 析称 谓 语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及 使 用 称 谓 语 的制 约 因素 。 1亲属 称 谓语 . “ 中国 亲属 称 呼 用 得 非 常 广 泛 , 仅 至 亲 骨 肉 中 晚辈 须 在 不 用 ‘ 爸 ’‘ 妈 ’‘ 奶 ’‘ 伯 ’‘ 爸 、妈 、奶 、大 、 二叔 ’ ‘ 三 ’ ‘ 姨 ’ 、二姑 、四 等 具 体 而细 微 的 奥 妙 。把 “ 右 流 之 ” 译 成 “ ee n ee , 左 翻 h r a dt r” 也 h 有 一 些 损 失 。 比较 明 显 的 是 后 面 两 句 : T el e r i s n “ h v l g ls l — o y i e d r a1Da n ih ew udh rrc l ” 然 只 是 文 字 的 变 el l. ya dng t yt h o l e a1 虽 e . 化 , 这 正是 诗 经 复 沓 的修 辞 特 点 , e al 前 文 cl 回应 , 但 而rc l 对 al 的 也使 译 文 熠 熠 生辉 。 第 三 节 的 变 化 有 趣 ,且 翻 译 自然 。 “ h r o r h T e s c ut i i f t sp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

从语料库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中英两国语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特点。
英语是静态性语言,多用名词和介词。
而汉语是动态性语言,多用动词。
这两种语言的差异也反映在称谓语的使用中,而语料库是按照一定采样标准收集而来,能够反映一种语言特性的电子文本集。
以定量的方法对语料库中英汉称谓语使用情况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以及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称谓语;语料库;比较1 引言语言伴随着其交际属性,在漫长发展的岁月中诞生了形形色色的子系统。
而称谓语系统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称谓语是说话人用来称呼其与对话者的用语(任海棠等,2004)。
可以说是人们首先会开口交谈所使用的言语。
因而称谓语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社会地位,历史发展的情况,了解当时人文风貌。
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特别是翻译该时期的文献著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研究称谓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尔雅》的“释亲”篇中,就将称谓划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等分类,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各类人的地位。
而清代的《称谓录》不仅将亲族的称谓进行就扩展,上至高祖,下至玄孙,而且收录了礼俗,科举等与封建礼法相对应的称谓语,可以认为是封建社会称谓语之集大成之作。
近现代赵元任,吕叔湘等学者都对称谓语做过相应的研究。
西方学者在近现代对称谓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将其纳入到语法范畴,不仅将其作为独立的言语行为,而是作为指示语的方式来进行探讨。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
语料库(corpu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是一个按照一定采样标准采集而来的,能够代表一种语言或者某语言的一种变体或文类的电子文本集。
语料库自上世纪初出现以来,有了十分长足的发展。
在线语料库,诸如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柯林斯语料库,以及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等等陆续建立。
语料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语言学,社会学的研究模式,将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为称谓语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原因

二 、 汉称谓 语 的差异 英
( ) 属称 谓语 的 差异 一 亲 亲属 称谓 是表 示相 互 有直 接 或 间接 的血 缘 或婚 姻 等 关系 的 亲属 的名称 。英汉 亲属 称谓 语在父 系 与母 系称 谓、 属称 谓的 泛 亲 化等 方面存 在 着较 大的 差异 。 1 父 系与母 系称 谓 的差异 . 汉语 中对 父系 、 系亲 属称 谓 有 着严 格 的 区分 。父 系 亲属 , 母 称 之为 “ 爷 、 爷 奶奶 、 伯 、 伯 叔叔 、 姑姑 、 堂哥 、 堂弟 、 姐 、 堂 堂妹 、 侄 子 、 女 、 子 、 女 ” , 方的 亲属称 之 为“ 公 、 婆 、 侄 孙 孙 等 母 外 外 舅舅 、 姨 妈 、 哥 、 弟 、 姐 、 妹 、 甥 、 甥 女 、 孙 、 孙女 ” 。从这 表 表 表 表 外 外 外 外 等 三 、 致英 汉称 谓语 差异 的原 因 导 些 称谓 本身 来看 。 母方 亲属 多加 以 “ ”或 “ ” , 外 、 表 字 以区分父 系 亲 中 国经 历 了两千 多年 的封 建社 会 。家 族 内部 和 整个 社会 都 属 , 得母 系亲 属没有 父 系亲属 亲 。 显 “ 长 , 在 英语 国家 , 亲属称 谓 是不分 父亲 和母 亲 的。。nl” u c 一词 可 存在 着森 严 的等级 制度 。在 家族 内部 ,男女 有分 。 幼有别 ”家 e 以代指 “ 伯 、 伯 叔叔 、 舅舅 、 父 、 姑 姨夫 ” 关系 ,an” 等 “ut一词 则 可 以 庭 中个人 之 间的 关系 相 当 明确 ,从而 造 成 了汉 语 亲属 称谓 的名 年 父 表 代 指 他 们 的 配偶 ,gad t r 一词 可 以代 指 “ 爷 、外 公 ” “r fh ” n ae 爷 , 目众 多 , 龄 辈分 的清 晰 , 系 与母 系的 区分 , 明 了人 们 心 目 r nm t r可 gad o e” 以代 指 “ 奶 、 h 奶 外婆 ”“i e 可 以代 指 “ 子 、 ,n c” e 侄 侄 中 因血统 不 同而 形成 的等 级 亲 属制 度 和亲 疏 关 系的 不 同。汉 语 女 ” “ehw 可 以代 指 。 甥 、 甥 女” 而 “os ” ,npe ” 外 外 。 cui 一词 则连 性 别 中亲 属称 谓语 使 用 的泛化 现 象 。也 反映 出 人们 在 交 际活 动 中利 n 表 汉 都 不分 。 括 了堂兄 、 弟 、 囊 堂 堂姐 、 堂妹 、 表兄 、 弟 、 姐 、 表 表 表妹 等 用亲 属称 谓拉 近彼 此 关 系 、 现 亲密 的心 理 。在 社 会上 , 语 中 也 喜欢 用不 同职 衔来 称 谓别 人 ,如 “ 席” “ 主 、书记 ”“ 长 ”“ 、部 、市 八 种 关系。 长”“ 、教授 ” “ 、医生 ” “ 师” “ 程 师” 等 。 使 得汉 语社 会 称 、律 、工 等 这 2 亲属称 谓 的泛化 差 异 . 谓 语 名 目众 多 , 形形 色色 。 亲 属称 谓 的泛化 是 指用 亲 属称 谓词 去 称 呼一 些 无血 缘 关 系 西 方社 会 虽然也 经 历 过 中央 集 权 的封 建社 会 ,但 资产 阶级 的人 的现 象 。这在汉 语 中特别 明显 , 如我 们可 以称 呼 陌生 的年长 革 命 爆发 后 , 西方 法 制发 展进 入 了一 个新 阶 段 , 自由 、 等 、 爱 平 博 者 为 “ 爷 、 娘 ”称 呼 与 自己年龄 相 当的 陌生人 为 “ 哥 、 大 大 , 大 大姐 、 的思想 深人 人心 。受这 种法 制思 想 的影 响英语 中对 父系 、 系称 母 小妹、 兄弟 ” ; 等 小孩 可 以称 呼与 自己爷 爷 、 奶奶 年 纪相 当的 陌生 英语 中对兄弟姐妹的称谓无排行 、 人为“ 爷爷 、 奶奶 ”可 以称 呼 与 自己父 母 年纪 相 当 的人 为 “ 。 伯伯 、 谓比汉语要简单的多。例如, 姐姐 ” “ 妹 ” 英 文 中对 应 的称 谓 都 是 “ie” 和 妹 在 st 。 sr 叔叔、 阿姨 ” 。有 时 , 可 以在这 些称 谓前面 加 上职业 , “ 等 还 如 警察 长 幼 之分 。 “ “ 哥” “ 哥 和 弟弟 ” 是 “rhr。 都 bo e” 同样 。 双 方对其 同性 别 、 t 夫妻 同辈 叔叔 、 员 阿姨 ” 邮递 等等 。 f a 在英 语 中 , 有 亲属称 谓 泛化现 象 。如在 英国 中部 的一些 地 分亲属的称谓也是一样的。丈夫或妻子称对方的父亲均为“ — 也 hr n a 。 — -w 在西 方社会 在 其封 建时 期 , 实施 的是 宗教 政 区 , 些传 统家 庭常 用 an” “nl 称 呼 非 亲属 成 员 。但英 语 te i l ” 此外 , 一 ut或 uc ” e 甚 亲 属称 谓泛 化 的现 象远 没有 汉语 中普遍 ,在 各 种正 式 或 非正 式 治 。教 皇具 有 至高 无 上的 权威 , 至 超过 了国 王所 统治 的 社会 。 西方人 对 职衔 不像 汉 族人 那 样 看重 , 语 国 家的 职衔 称 谓 英 的社 交场 合 , 亲属 成 员很 少 用亲 属称 谓来 互相称 呼对 方 。小 孩 因而 , 非 长以宗教为普遍 , 称谓中多用教名, 氏名字则多源于《 姓 圣经》 。 子见 了不 认识 的人 , 多用 “ 生” “ 士 ” 也 先 、女 等来 称 呼对方 。 参 考文 献 : ( ) 会称 谓语 的差 异 二 社 1 . 邓炎 昌, 刘润清. 言与文化 f . 京: 教学与研 究 出版 语 M1北 外语 1 .姓 名称 谓的 差异
英汉称谓文化差异研究

英汉称谓文化差异研究英汉称谓文化差异研究摘要:英汉亲属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族、父系与母系、长幼辈分、姻亲与血亲、派生词的使用、泛化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在社会称谓中,汉语表达的词汇相对丰富,敬语与谦语的使用也更频繁。
造成这种现象的差异是两民族的历史、生育观念、友谊观念和信仰观念结构的不同。
从英汉称谓的差异进一步揭示到其背后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英汉跨文化的交际。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差异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导致两种称谓系统的不同。
如果直接把汉语称谓语移植到英语中,往往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文化困惑甚至震惊。
称谓语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人们的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因而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
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探究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对于跨文化交际者十分重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一从亲属称谓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1.1 汉英亲属称谓异同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
如sister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研究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比较研究
杨慧文
� (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 甘肃 兰州 7 30 0 7 0 ) 称谓不 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 更是一种文 化现象 � 英汉语言中 亲属称谓的 不同 � 反 映了中西文 化的
并且从 社会关系 文化关系 以及血缘关 系中开始分 析亲属 � � � 兄 弟 姐 � � � � � � � � � � � � � ,
关系的联系 然而 他们只是对英语和汉语的亲属称谓做 伯父 叔父 舅父 姑夫 � � � � � � � � �
� � � � � � � � 伯母 婶母 舅母 姑母 � 了大量描绘 而对其相似性与相异性未作分析和对 比研究
四大 类型 父亲� 的婚 前亲 属关系 母 亲的婚 前亲 属关系 堂 表兄弟都属 此范围 �
由婚姻 产生的亲属 关系以及 后代的亲属 关系 其 中有一些 直 系亲属和非 直系亲属的 称谓 �
成 了姻缘的亲 属关系 虽 然没有血 缘却也有亲 属称谓 名称在 汉语和英语中有完全一一对应的称呼 � 例如 � 父亲�
为此
侄子 � � � � � � � 本文从社会 语言学和 文化语言学 的视角方面 对它们
外甥
� � � � � � 侄女 外甥女 进行比 较分析 以揭示中西 文化所隐含 的文化底蕴 以 促 � � � � 大伯子 小叔子 内兄 /弟 姐 /妹 进文化交流 � � � � � � � � � � � � - -
表� 汉英亲属称谓对照表
英语 外公 外婆 妈妈 妹 姨夫 姨母 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的综述
摘要: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而称谓语是社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谓语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价值观念。
文章对英汉语中的称谓语进行整理,对比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并对英汉称谓语产生差异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为减少日常社会交际或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称谓语;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Abstact:Different nations have their different appellation system, and social appel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ppellatio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roles of both communicative status, social status, affinity relationships and value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appellation languag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as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ppellation, and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ppellation, to reduce the daily social intercourse or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
key words:Appellation 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一种语言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称谓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和两国的合作伙伴价值。
称谓语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和与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是常见的现象,它们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定义称谓语为正确的标题或名称,是你对某个人说话的时候使用的形式(李星儒,2011)。
英汉称谓语起源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二、英汉称谓语的异同
2.1英汉称谓语遵循的相似原则
第一,按性别称呼,如:女性称呼语包括“祖母”、“母亲”、“姑姑”、“姐姐”等。
男性称呼语包括“祖父”、“父亲”、“叔叔”、“哥哥”等。
第二,按直系关系称呼。
直系关系指一个家庭的人们按照时间顺序直接排列所组成的关系,如“祖父”、“父亲”、“儿子”、“孙子”等。
第三,按辈分称呼,如“叔叔”、“表兄妹”、“父亲”及“女儿”等的使用显示不同的辈分关系。
2.2汉语称谓语的形式
汉语称谓语形式非常丰富,祝婉瑾(1990,转引自吕敏,2008)在“汉语称呼研究——一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一文中把汉语称谓语分成了六类:(1)亲属称谓语,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2)特殊亲属称谓语,指爷爷、奶奶,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谓语有叔叔、阿姨等;(3)姓名,包括全名、学名、小名、老/小/大+姓、别名等;(4)通用称谓语,指同志、师傅、老师等可广泛应用于同一社会范畴内各成员的称呼语;(5)职衔,即职位和头衔;(6)零称谓语,指用喂、劳驾、你好等日常用语来打招呼,或者用对话人所从事的工作或正在进行的活动来称呼对方,如民警、骑自行车的。
除了上述几大类型外,可以再补充两类:(7)用爱称称谓对方,如:宝贝、亲爱的;(8)用侮辱人的词称呼对方,如:傻瓜、小不点、瘸子等。
由此可看出,在汉语中,亲属称谓语在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加以区分,语意功用细密,描述精确。
2.3英语称谓语的形式
英语文化中称呼对方的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称谓语称呼家庭成员,如:mother,father,son,uncle等;(2)用人名称呼对方,可分为以对方全名称呼和以对方名(first name)称呼;(3)用普通尊敬称呼或通用称呼语称呼对方,如:madam,sir,my lord等;(4)用表明地位的职位称呼对方,如:President,Prime Minister,General等;(5)使用零称呼语;(6)用职业称呼对方,如:waiter,driver,cabbie,nurse等;(7)用爱称称呼对方,如:(my)darling,(my)dear,(my)love,honey等;(8)用侮辱人的词称呼对方,如:bastard,fatty,idiot,pig,skinny等。
由此看出,英语亲属称谓语比较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属、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
综上诉述,虽然英语与汉语的称谓语形式都丰富多样,但英语中亲属的称谓要比汉语简单得多。
例如,brother包括汉语的哥哥和弟弟,sister 包括汉语的姐姐和妹妹,uncle 是汉语中伯父、叔父、舅父、姑夫和姨夫的总称,aunt 则是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和姨母的统称,grandparents 统称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在社交称谓中也是如此,在英语中人们除了对教授、医生、博士、牧师等需要用“头衔+姓”来称呼外,其余的都可用“Mr.+姓”,“Mrs.+姓”,“Miss+姓”,“Ms+姓”的形式。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仅限于亲属之间,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可以泛化,如“警察叔叔”、“护士阿姨”,英汉称谓语最明显的差别是,在英语中可以直接叫他们长辈的名字,反之,一个孩子在中国称呼长者的名字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行为。
三、英汉称谓语产生差异的文化背景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其形成了以家族宗法为核心的封建伦理关系。
辈分主义、家庭、血缘关系、辈分观念一直被不断地明确和具体化,使得汉民族形成了严格的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等级观念。
然而,西方文化倾向于将人的本质自然界相分离,将个人同社会相分离,将人的灵魂同人的肉体向分离,把个体作为一切现实和社会的出发点,认为个体的性质体现于个体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之中。
西方文化崇拜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差异、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个人意志,他们各开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以及个人至高无上。
所以,中国“男尊女卑”传统观念与西方的“人人生而平等”,中国人的自谦与西方人的自信,中国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以及中国人的“内外有别,长幼
有序”与西方的“人人平等”的观念造就了英汉语中称谓语的差异。
四、结论
综上所述,称谓语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称谓语作为社会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了不同的人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及所属文化范畴等等方面的信息,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透露了交流双方或亲近、喜悦、赞赏, 或疏远、厌恶、鄙视的情感色彩。
英汉称谓语存在着语言现象中的许多共同点,但由于两种语言民族价值观念、礼貌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英汉社交称谓语在语义和使用上的差异。
为了成功地建立社会交际尤其是跨文化的社会交际,要恰当运用和正确理解不同语言中的称谓语。
参考文献
叶君. (2004). 英汉称呼语对比及语用失误.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06/(23).
周玲丽. (2006). 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外语研究(文教资料), 06.
张静. (2006). 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 文化教育, 06/(35).
贺月娟, 李漠. (2007). 英汉称呼语异同比较.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03.
韩静. (2008). 从称呼语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冲突.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 08.
吕敏. (2008). 汉英称呼语的比较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07/(24).
李星儒. (2011). 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谈中英称谓语对比. 林区教学,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