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南壮族山歌语气词的修辞运用1(1)
壮族婚俗仪式中“呵吔”山歌研究——以广西金城江区为例

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绪论 (1)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2)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与特色之处 (3)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3)一、壮族民歌 (3)二、壮族婚仪音乐研究 (5)三、“呵吔”山歌 (6)第四节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6)一、资料来源 (6)二、研究方法 (7)第一章 金城江区人文生态概述及其山歌探寻 (8)第一节 田野点---金城江区人文生态概述 (8)一、地理环境 (8)二、民族概略 (8)三、交通 (9)四、节日习俗 (9)五、人生礼俗 (9)第二节 金城江地区壮族山歌探寻 (10)一、金城江壮族山歌概述 (10)二、“呵吔”山歌 (14)第三节 呵吔”山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17)一、应用场合与内容形式 (17)二、韵律 (17)三、结构 (18)四、歌词 (19)五、旋律音调 (20)六、声部 (20)第二章 “呵吔”婚歌仪式探析 (22)第一节 演唱内容 (22)一、起造歌 (22)二、盘古歌 (23)三、敬酒歌 (23)四、送花歌 (24)五、赞美歌 (26)六、自由歌 (27)七、送别歌 (28)第二节 “呵吔”山歌婚礼仪式程序实录 (28)第三节 人生意义 (32)一、稻作民族 (33)二、生育信仰---生生不息的渴望 (34)三、儒家思想的渗透 (36)第四节 “呵吔”婚歌之文化探析 (37)一、特殊的生态环境 (38)二、倚歌择配的传统 (38)三、神灵崇拜 (39)四、礼仪文化 (39)五、控制和衔接婚礼程序的功能 (40)六、娱乐交际、调动气氛的方式 (40)第三章 婚俗仪式下壮族“呵吔”山歌的传承与变迁 (41)第一节 “呵吔”婚俗山歌文化生长与形态变迁 (41)一、新民俗的出现? (41)二、出现的原因 (43)三、变化 (44)第二节 “呵吔”山歌变化中其婚俗文化变迁的原因 (49)一、婚俗观念及恋爱方式的改变 (49)二、交通 (49)三、经济 (50)四、语言 (50)五、喜宴场地改变 (50)第三节 传承与保护 (50)一、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50)二、新兴媒介的渗透与滋养 (51)三、成立“呵吔”山歌民俗研究会 (51)四、学校熏陶 (51)结 语 (53)附 录 (55)附录1 集成、油印本中收录“呵吔”山歌整理 (55)附录2 访谈对象 (58)附录3 田野考察图片 (59)参考文献 (64)1.著作: (64)2.期刊论文: (64)致谢 (6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8)绪论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作为一个喜爱歌唱的人口大族,壮族早有“歌海”之称,自古以来就有倚歌择配、以歌为媒的传统。
论壮语声调对壮族民歌旋律的影响

[ 关键词 ] 壮语 ; 传统 民歌 ; 旋律
壮 族 传 统 民歌 是 壮 族 音 乐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
语 音节 可 分 为声 母 、 韵母 、 声调三个部分 ; 元 音 在 音 节 中都 是 作 韵 母 的 ; 辅 音不仅用作声 母 , 还 可 以作 韵 尾 。壮 语 各 方 言调 值 基 本 相 同 , 一般 都 是 有 8个调 类 , 但 同一调类 的调值 可能会 不 相 同 。
过程 中 , 传统 民歌具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 这种传 承 方 式 也 对 壮 族 传 统 民 歌 的 发 展 产 生 了 重 要
影 响。
1 . 内容 的 丰 富性 与音 乐 的简 约 性 由于语 言本 身就 涉及 生活 的各 个方 面 , 因 此, 作 为语 言 的衍 生 发 展 , 壮 族 传 统 民歌 所 涉 及 的 内容 也 几乎 包 含 了生 活 的各 个 方 面 ,如婚 嫁 、 丧葬、 出生 、 睡觉 、 吃饭 、 劳作 、 谈情说 爱等 , 都 有 专 门 的 民歌表 现形 式 。反 之 , 由于歌 词 在 壮 族 传 统 民歌 中具有 的 中心 地 位 , 音乐 本 身 则 由于 语 言
( 二) 壮语 传 承 方 式及 其影 响
部分 , 其长期 的 口头传承方式形成壮族 民歌发展 的独 特魅 力 。 事 实上 , 壮族 传 统 民歌是 壮族 语 言发
展 的 一 种 特 殊 的衍 变 形 式 , 因此 , 其 语 言 在 壮 族
传统 民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壮语 的声调 对壮族传统 民歌 的影响尤为重要 , 其不仅在音高
( 一) 壮语 的语 音基 本 结 构特 征
壮 族 先 民在 长 期 的生 产 实 践 和 社 会 活 动 中 ,
南宁壮族高腔山歌探析

艺术探讨南宁壮族高腔山歌探析宋明明(南宁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摘 要:南宁位于广西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是“歌海”广西的首府,主体民族为壮族,文化底蕴深厚。
南宁壮族高腔山歌是广西壮族民歌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南宁市西乡塘坛洛、武鸣区、隆安、上林和马山一带,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唱法独特,与南宁一带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但经笔者走访调查发现,许多地区并不称这一类歌曲为高腔山歌,而是有其本地的称呼,笔者对此作出探析。
关键词:南宁;壮族;高腔山歌高腔山歌是南宁壮族民歌的重要部分,是壮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的依托下,结合内心的真实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山歌的一种,歌词内容涵盖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情趣、喜怒哀乐的方方面面,是壮族人民世代传唱的歌曲,普遍具有曲调高亢、音域宽广的特点,因此被研究山歌的学者称为“高腔山歌”。
但在民间,许多地区并没有这样的称呼,如笔者在走访上林西燕、武鸣锣圩、隆安乔建镇时,许多歌手并不知道高腔山歌这个称谓,他们称这一类歌曲为“调很高的歌”、“高调山歌”、“假嗓子歌”或直接以地名命名,如仙湖镇的“仙湖调”,锣圩镇的“锣圩调”等。
因此,对高腔山歌的定义进行诠释,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高腔音乐有戏曲高腔和歌曲高腔两种,虽为不同的音乐本体,但在形式上仍有相似之处,戏曲高腔与歌曲高腔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一、戏曲高腔高腔是一种中国戏曲系统的总称,其唱腔结构属曲牌体,关于戏曲高腔的起源说法众多,主要有这两种,一种是由当地民间曲调直接产生的;另一种说法认为戏曲的高腔起源于江西弋阳,又被称为“弋阳腔”,后于明代派生出多种声腔系统,并于明代中叶流传至全国各地,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不同了风格的高腔唱法,如赣剧种的高腔、湖北清戏中的高腔、川剧的高腔及湘剧、辰河戏、调腔中的高腔等等。
戏曲高腔有着与歌曲高腔相似的特点:曲调高亢悠长,多数使用假嗓演唱,但在演唱形式上区别甚大,不同地区的戏曲高腔演唱形式各不相同。
广西壮族高腔山歌研究

广西壮族高腔山歌研究原文作者:农星光摘要:壮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最流行的就是山歌。
大新县壮族高腔山歌曲调高吭、燎亮、激昂、奔放,音域宽广,特别是自由延长音与拖腔的频繁使用,富于变化的节奏、节拍自由,丰富多彩的衬词、衬句,高亢响亮及和谐的二重唱,在广西山歌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广西壮族高腔山歌大新自古以来,壮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
广西壮族民间歌曲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最主要和最流行的是山歌。
壮族山歌以高腔尤为突出,而大新县壮族高腔山歌,其音调高亢响亮及和谐的二重唱法特点,在广西山歌中独树一帜。
一、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音乐特点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也称为“大新壮族高腔诗雷”。
“诗雷”是壮族山歌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诗伦”、“诗排”等歌种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诗”是对歌和山歌之意;“雷”为指最高、最响、最美之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质。
1.调式及其旋律特点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多为宫、徵、羽调式,其中以“徵”调式居多。
明朗、奔放的宫、徵调式,柔和、细婉的商、羽调式,共同构成了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丰富的色彩。
但无论任何调式,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多以五度音为支柱音,并常用下滑音dola收腔,而商音和角音在旋律发展中与自由延长音上都显得特别活跃。
在壮族山歌的旋律中,除了常常出现三度和四、五度跳进外,大六度、大七度以上的大跳也是多见的,而且非常有特点。
形成大七度上行跳进的原因与壮族方言的语调、调类和调值有紧密的关系。
2.节奏、节拍大新壮族高腔山歌节奏舒展、宽广而奔放自由。
这种山歌不仅来自山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而且取决于语言、语词、感情等方面的因素。
由于强弱交替不象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山歌那样规律,时值长短的对比大,节拍、节奏自由,富于变化,从而善于表现出一种奔放高亢、开朗和不受拘束的情绪。
3.曲式结构壮族山歌曲调分为长调和短调。
长调高亢缠绵,短调清越流畅。
长调多单二部曲式,短调为一部曲式。
广西山歌浅谈

广西山歌浅谈广西是歌海,构成歌海的成份包括壮歌和汉歌.也包括:苗,瑶,侗.仫佬等十多个民族的山歌.虽说地域文化,和风格各有千秋,共同的特点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歌美语言,都是令人陶醉的.遗憾的是因为总总原因,山歌和其它民间曲艺一样被封杀了十年,十年的断层使很多山歌精品,极品失传.十年的断层,使青年歌手对规范山歌的韵脚和格律有些模糊.我走过许多网站,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年轻歌手进一步了解山歌创作手法,在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一,山歌的格式广西山歌(这里只讲汉歌)的韵律和竹枝词,七绝基本一样,七言四句.所不同的是格律不受限制.韵律按桂柳方言,放的也比较宽.再说山歌一般都口头创作的.是用嘴巴唱出来的.正如一首山歌中唱的.山泉不用锄头开,白云不用剪刀裁.山歌不用笔来写,舌头一拐就出来.广西山歌的韵律是: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的末字用平声韵.第三句一定用仄声可不入韵也可入韵.这是从唐代以来就约定俗成了的.例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平"是平声,第二句末字"声"和第四句末字"晴"都是平声,第三句末字"雨"是仄声.由此可见山歌就是竹枝和七绝的根.好的山歌就是竹枝词,好的竹枝词就是七绝.这是山歌的一般法则,但其中也有通融变易的地方.即首句可入仄声韵,若不入韵一定要用仄声.如:摘把麦芯编草帽,手编草帽脸发烧.猫咪也懂妹心意,坐在一旁羞猫猫.这首歌的第一句末字"帽"是仄声韵,第二句"烧"和第四句"猫"是平声.地三句"意"是仄声.再如:当初连妹妹还小,如今哥老不当时.蜘蛛织网竹筒内,竹节隔断两头丝.这首歌首句末字"小"不入韵一定要用仄声.如用:"当初连妹妹小多'就不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第一句入韵可平可仄.不入韵一定用仄声.第二句末字一定是平声,第三句末字一定是仄声,第四句末字一定是平声.这才是规范的山歌韵脚.否则就会变成顺口溜了.例如:阿哥好来阿哥好,阿哥人才帅呆了.文质彬彬懂礼貌,哪个嫁他有得搞.这四句歌词都是仄声韵,歌手没法唱,只能算是顺口溜了.还有一种三字头的山歌,韵脚和上面的一样我就不多言了.山歌的句式:山歌的句式是2-2-3式即:清早,牵牛,去犁田,犁田,犁到,田中间。
山歌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
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
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另一种看法认为,从体裁特征而言,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因为它们同样具有在个体劳动中咏唱,歌腔自由舒展,自娱自慰等基本特征。
一般来说,这种广义的山歌概念更有助于我们对山歌体裁艺术特色的理解。
山歌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古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少数民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两广的各少数民族山歌等。
声乐美学视角下——广西壮族山歌

39声乐美学视角下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l music aesthetics——广西壮族山歌——guangxi zhuang folk song蒙丽妃摘要:广西具有“歌海”“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的美誉,因为这里的人们崇尚唱山歌,而山歌也充斥着壮族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广西壮族山歌题材涉及非常广泛,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爱情、婚姻、家庭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关系,礼仪、生活习惯、审美意识和社会理想等。
山歌属于声乐,不同于器乐音乐的纯音乐,山歌是歌词与纯音乐的结合,既有文学性又有音乐性。
关键词:声乐;礼仪;社会生活;音乐;文学;艺术Abstract :Guangxi has the reputation of " Gehai" and "The place where all the folk songs of the world are sentimentally attached to",because people here advocate the singing of folk songs ,at the same time ,the folk songs are fi lled with everywhere in people's life.Folk songs of Guangxi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topics ,the topics not only refl ects the Zhuang peopel's attitude of love ,marriage ,family ,but also refl ects their social relationships ,etiquette ,habits and custom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ideal ,etc..Folk songs belongs to vocal music ,which is diff erent from the pure music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yrics and pure music ,with literariness and musicalityKeywords :vocal music ,etiquette ,social life ,music literature and art.引言:音乐有声乐和器乐两大表现类别,声乐指人通过嗓音来表现其思想和情感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形式。
广西瑶族民歌比喻辞格探析

广西瑶族民歌比喻辞格探析卢敏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㊀㊀摘要:在广西的瑶族民歌创作过程中ꎬ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大量使用一些修辞格ꎬ其中比喻辞格的使用最为普遍ꎮ对广西瑶族民歌中的比喻修辞现象进行归类分析ꎬ概括了广西瑶族民歌中比喻修辞格的使用特点以及委婉含蓄的表达艺术ꎬ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民歌中的抒情说理以及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的修辞效果ꎮ关键词:广西瑶族民歌比喻修辞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023-03㊀㊀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ꎬ与文学作品一样ꎬ比喻也是民族歌谣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ꎮ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ꎬ在思想上想要表达的事物与另外的其他事物有了相似点ꎬ就用那一个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思想上的那个事物的ꎬ就称为譬喻ꎮ[1]比喻是根据人们的心理联想ꎬ利用甲和乙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间的某些相似的内容或现象ꎬ用另一个事物对想要表达的事物进行描绘说明[2]ꎬ也称 譬如 ꎬ或俗称 打比方 ꎮ广西瑶族民歌不仅有着独特的音律节奏ꎬ人们在创造民歌的时候还广泛地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ꎬ使得民歌语言形象生动ꎬ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修辞效果ꎬ比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㊁最为普遍的一种ꎮ本文从搜集到的瑶族民歌的语料出发ꎬ对广西瑶族民歌中的比喻修辞现象进行分析ꎬ概括出瑶族民歌中比喻修辞格的使用特点以及修辞效果ꎮ一、比喻修辞手法在瑶族民歌中的表现(一)比喻的基本形式按形式来分ꎬ比喻又可分为明喻㊁借喻和暗喻三类ꎮ1.明喻明喻也称直喻㊁显比ꎬ是指比喻的和被比喻的这两个分明的事物一同出现ꎬ喻体和本体之间用 好像㊁如同㊁好似㊁犹如㊁仿佛 等明显的喻词连接ꎬ表明喻体和本体之间相类似的关系ꎮ这种比喻是最直接㊁直观以及形象的ꎬ是广西瑶族民歌中ꎬ尤其是在情歌和婚嫁歌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形式ꎮ从喻词的分类来看ꎬ瑶族民歌中使用明喻的情况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1)像㊁好像:①太阳出来照山腰ꎬ照得莎妹像花苞ꎮ②一更明月挂树梢ꎬ想哥想得好心焦ꎬ绣花枕头也磨烂ꎬ莎妹心头像火燎ꎮ(2)好比:①见妹生得白融融ꎬ好比后园白花红ꎮ②千里枝花万里红ꎬ听得四处香花开ꎬ黄蜂千里晓花放ꎬ好比梁山会英台ꎮ(3)似㊁好似:①鼓瑟笙箫慢慢陪ꎬ请得新郎把金杯ꎬ相公接酒开杯饮ꎬ好似喜鹊恋腊梅ꎮ②一双牙筷一般齐ꎬ男不高来女不低ꎻ男似珍珠女似雨ꎬ珍珠和玉配夫妻ꎮ(4)同㊁如同:①盘瓠公主成婚配ꎬ如同高山并排松ꎬ根深叶茂永结伴ꎬ不怕霜雪和狂风ꎮ②你说的话多么好呃ꎬ香哩ꎬ它同料酒那么香ꎬ它同甜酒那么甜ꎮ以上三类喻词在广西瑶族民歌中是最常见常用的ꎬ 像㊁好像㊁似㊁好似㊁好比㊁同㊁如同 等最明显直接的喻词ꎬ人们顺手拈来ꎬ简单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ꎬ唱起来通俗易懂ꎬ朗朗上口ꎮ反之像 宛如㊁若㊁仿佛 等较书面语的喻词在瑶族民歌中是不常见到的ꎮ2.借喻借喻是用比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比喻ꎬ其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ꎮ在句子中ꎬ比喻的本体或喻词可以不出现ꎬ而只使用喻体来表示想要表达的本体ꎮ在瑶族民歌中ꎬ借喻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比喻手法ꎬ而运用借喻的形式又可分为:(1)用句子的部分成分为喻体的:①龙在深山虎在湾ꎬ龙皮不晒虎皮斑ꎬ龙叫一声天地动ꎬ虎叫百声跃万山ꎮ②乘凉想起树遮荫ꎬ穿衣想起种植人ꎬ瑶家翻身分田地ꎮ西山楠竹根连根ꎬ架上葡萄藤恋藤ꎬ红军瑶家同播种ꎮ如上述所举例句ꎬ例①中用龙虎来比喻瑶族人民在斗争面前表现出来的英勇威武ꎬ用龙叫和虎叫来比喻瑶族人民反抗时的坚定决心ꎮ例②中的树遮荫和种植人是用来比喻瑶族人民的恩人 红军ꎬ用根连根和藤恋藤来比喻瑶家人和红军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ꎮ(2)用整句或一组句子为喻体的:①嘴讲是这就是这ꎬ讲过同齐不拆开ꎬ英台难舍梁山伯ꎬ梁山难舍祝英台ꎮ②刀架颈来眼不眨ꎬ莲藕折断丝还在ꎬ韭菜割了又发芽ꎮ上述所举的例句ꎬ例①借梁山伯与祝英台难舍难分的形象来比喻一对恋人之间彼此坚贞不移㊁矢志不渝的感情ꎮ例②中 莲藕折断丝还在ꎬ韭菜割了又发芽 是喻体ꎬ直接用来代替本体ꎬ表达了瑶族人民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英勇斗争㊁殊死拼搏的坚定决心和对斗争胜利㊁未来幸福生活的强烈信念ꎮ(3)句子的部分兼整句为喻体的:32广西瑶族民歌比喻辞格探析㊀㊀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广西民歌的修辞研究 (YCSW2017094)ꎮ㊀㊀作者简介:卢敏宁ꎬ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ꎬ硕士ꎬ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ꎮ①后花园里 蔸藤ꎬ细细花开十八层ꎮ②绣花花落随流水ꎬ绣鸟鸟飞不回头ꎮ上述例子中歌者借花㊁鸟㊁鱼等动植物为喻体ꎬ又兼整句为喻体ꎮ如例①中借花比喻美丽的瑶族姑娘ꎬ又借 细细花开十八层 中花开成熟的形象来比喻女子已是亭亭玉立的十八岁少女ꎬ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ꎮ例②中用 花 和 鸟 来比喻少女ꎬ 绣花 和 绣鸟 比喻养女儿ꎬ又借 花落随流水㊁鸟飞不回头 来比喻出嫁的女儿ꎬ表达了出嫁后女儿就只能以夫家为中心ꎬ父母嫁女儿的无奈以及出嫁女儿的无情ꎮ3.暗喻暗喻也称隐喻ꎬ是不用喻词ꎬ而以 是㊁为㊁变成㊁成为㊁等于 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之间比类似更贴近的关系ꎬ是把比喻直接当成或等同于实有其事来描述的比喻ꎬ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喻ꎮ从形式上看ꎬ明喻是 甲好像乙 ꎬ本体和喻体是相类的关系ꎻ而暗喻则是 甲就是乙 ꎬ本体和喻体是相合的关系ꎮ在瑶族民歌中ꎬ暗喻的使用也很常见ꎮ①铁打铜盆铁打开ꎬ铜打铜皮打开难ꎬ赤脚上山石又滑ꎬ牵牛上树没这难ꎮ②假如你是一条山溪ꎬ我就变成一条鲤鱼ꎮ上述的例①表面上是形容铜盆和铁皮这两种事物需要用坚硬的工具才能打开ꎬ实际上是想表达心仪女子的心就是铜盆铁皮ꎬ非常硬ꎬ想要融化获得女子的倾心比牵牛上树ꎬ赤脚上山还要艰难ꎬ表现了男子想要获得女子芳心的困难和无奈以及他渴望获得心仪女子芳心的迫切愿望ꎮ例②中的 我 就是鲤鱼ꎬ 你 就是溪水ꎬ鲤鱼离开了溪水就活不下去ꎬ用 我变成一条鲤 来比喻男子对女子感情的坚定和永不分离的决心ꎮ(二)比喻的变式根据比喻的基本类型从而扩展㊁延伸而来的类似的比喻称为比喻的变式[3]ꎬ比喻的变式类型有隐喻㊁曲喻㊁倒喻㊁对喻㊁互喻㊁回喻㊁连喻㊁反喻㊁类喻[4]等十几种ꎮ在瑶族民歌中也存在着比喻变式的运用ꎬ主要有:1.引喻先引设某一事象ꎬ以其类似的特征来喻另一事象 [3]ꎬ即为引喻ꎬ引喻的本体在后ꎬ喻体在前ꎬ没有喻词ꎬ基本格式为 引乙喻甲 ꎮ引喻又可分为两种ꎬ一种是单举一事而带出本体的ꎬ如:天赐良缘合根底ꎬ获鱼得书配成双ꎮ先描述这是一个 天赐良缘 的好时机ꎬ鱼和书皆得ꎬ获鱼得书在瑶族人民中代表的是一种吉兆ꎬ然后使人们产生联想ꎬ从而引出后面的 配成双 ꎬ含蓄委婉地表达了男女青年在互相的了解中收获了爱情ꎮ一种是连举数事而带出本体的ꎬ如:六月天高望落雨ꎬ望妹有情来恋哥ꎮ风吹云动天不动ꎬ望见风吹难同对ꎮ种木转望木结子ꎬ连情转望有真心ꎮ望妹有心来恋我ꎮ前面用了三个自然景象造成了起兴的作用ꎬ 雨㊁风㊁木 是起兴的物象用以引出 望妹有情㊁望妹有心 ꎬ为情妹而喻ꎬ两者相辅相成ꎬ表达了男子渴望得到女子的芳心之情ꎮ2.连喻连喻是指用两个或以上的喻体来比喻同等数目的本体ꎬ多喻体多本体ꎬ形成一连串的比喻ꎬ连喻的使用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强调气势ꎮ在瑶族民歌中也存在着使用连喻的现象ꎬ其因为是由多个喻体和本体而构成的一连串比喻ꎬ故往往出现在长歌中ꎮ如:瑶人穷ꎬ芭蕉叶子作斗篷ꎬ葛麻藤子当腰带ꎬ身上背个讨米筒ꎬ衣衫烂了像瓜棚ꎬ裤子烂了像灯笼ꎬ鞋子烂了像虎口ꎬ北风呼呼难过冬ꎮ这里的衣衫烂了像瓜棚ꎬ裤子烂了像灯笼ꎬ鞋子烂了像虎口 ꎬ把烂了的衣衫比喻成像瓜棚一样凋零ꎬ烂了的裤子像灯笼一样有个口ꎬ烂了的鞋子像老虎的口那么大ꎬ组成三个喻体三个本体ꎬ构成一连三句的比喻ꎬ把瑶族人民当时的穷苦潦倒生活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ꎬ造成强调气势ꎬ表现了当时瑶家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ꎬ吃不饱穿不暖ꎬ极有可能难以过冬的可怜之情ꎮ又如:接过阿妹送的鞋ꎬ阿哥心像三月黄花开ꎬ情像清泉在流淌ꎬ话像蜜汁流出来ꎬ流出来ꎬ歌像水闸刚打开ꎬ呼咿ꎮ在这里ꎬ情妹给情哥送鞋ꎬ阿哥通过一连串的比喻ꎬ 心像黄花开ꎬ情像清泉在流淌ꎬ话像蜜汁流出来ꎬ歌像水闸刚打开 来表现自己激动不已的心情ꎬ心情像花开般美好ꎬ情像泉水在涌动ꎬ话像蜜汁一样甜ꎬ歌像打开的水闸就要奔涌而出ꎬ原本是看不见的心理状态ꎬ如今通过多方设喻ꎬ组成多个喻体后ꎬ便把阿哥当时无比幸福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ꎬ使听者也感受到了阿哥的幸福心情ꎮ二、比喻在瑶族民歌中的修辞效果陈望道先生曾把修辞活动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部分ꎬ积极的修辞是要使人 感受 的ꎬ消极的修辞则是使人 理会 的[1]ꎬ广西瑶族民歌的传承最重要的是要使人感受ꎬ那么瑶族民歌的修辞现象应当属于积极的修辞ꎮ比喻是修辞格中表现力强㊁运用广泛的一种ꎬ有着积极的修辞效果ꎮ瑶族民歌中比喻辞格的广泛运用和丰富的表现ꎬ为瑶歌歌词文本的艺术表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ꎬ增强了瑶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ꎬ提升了瑶歌的文学价值ꎮ比喻辞格在广西瑶族民歌中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ꎮ(一)形象生动地表现民歌中的抒情说理比喻的基本职能是在表达时帮助语言进行说明事理以及描摹形状ꎬ歌者用比喻对所要表达的对象的特点进行渲染ꎬ借叙事来抒情说理ꎬ仅仅一个精妙的比喻就把歌者所要表达的抽象情感或情理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ꎬ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ꎬ使歌者和听者达到一致的共鸣ꎮ如: 妹子你出嫁莫悲伤ꎬ姑娘在家怎能久长ꎮ娘家只是滩头水哟ꎬ婆家才是你养鱼塘 ꎮ这是一首哭嫁歌ꎬ是伴娘安慰新娘的歌ꎬ伴娘把娘家比喻成 滩头水 ꎬ把婆家比喻成 养鱼塘 ꎬ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婆家对出嫁女子的重要性ꎬ婆家才是女子从此的归属地ꎬ并借此来规劝新娘要安心嫁人ꎬ从此夫家就是你生活的地方ꎬ在夫家要三从四德ꎬ遵守妇道的事理ꎮ又如: 金打戒箍点翠绿ꎬ连路跟哥连路哭ꎮ跟哥好比龙吃水ꎬ丢哥好比刀割肉 ꎮ这是一首青年男女送别时的离情歌ꎬ女子用 龙吃水 和 刀割肉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热恋时与男子分离时恋恋不舍的痛苦之情ꎬ如同心头被刀割了一样ꎬ使听者感同身受ꎬ仿佛就是女子在对自己倾诉内心的痛苦ꎬ深刻地体会到了恋人之间分离的痛苦之情ꎬ与歌者达到高度一致的共鸣ꎮ(二)表现了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歌谣ꎬ(下转第22页)使用习惯上略有不同ꎬ在使用时两者可以互换ꎮ例如:察觉 觉察离别 别离互相 相互缓和 和缓感情 情感山河 河山(2)近义逆序同素词ꎮ是指意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一组逆序同素词ꎮ这类词虽然词义相近ꎬ但在搭配和使用上有所不同ꎮ例如:洗清 清洗开展 展开生产 产生物产 产物答应 应答打击 击打清洗:~地毯/~床单/~衣物/~车辆(具体的事物)洗清:~污垢/~罪恶/~自己(抽象和具体的事物)展开:~运动/~翅膀/~画卷(抽象和具体的事物)开展:~活动/~工作/~运动(抽象事物)生产:~汽车/~药品/~粮食(具体事物)产生:~垃圾/~污染/~矛盾(抽象和具体事物)动摇:~他的决心/~信心/~信念(抽象事物)摇动:~大树/~尾巴/~树枝(多具体的事物)物产:~丰富/海南的~(具体事物)产物:社会的~/文明的~/环境的~(抽象事物)答应:~别人/不~/~她的要求/~我的请求(可带宾语ꎬ意义包含 应答 )应答ꎻ没有~/互相~/巧妙~(不能带宾语)打击:经受~/精神~/~敌人(抽象和具体事物)击打:~头部/~身体/~门窗(具体事物)回收:~废品/~垃圾/~人造卫星(指废品或发放出去的具体的事物ꎬ不可拆分)收回:~资金/~命令/~自己的话/收不回(抽象和具体的事物ꎮ可拆分)(3)意义不同的逆序同素词ꎮ语素相同ꎬ词序相反ꎬ意义不同ꎮ下列这些词在意义㊁词性㊁使用上都不相同ꎮ例如:毒蛇 蛇毒饭盒 盒饭奶牛 牛奶好友 友好水井 井水青年 年青(4)事物与功能关系的逆序同素词ꎮ下列这些逆序词ꎬ后者表明了前者的用途ꎮ例如:羊圈 圈羊铁锤 锤铁门锁 锁门牙刷 刷牙床罩 罩床鱼网 网鱼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ꎬ单音节语素构词能力很强ꎬ一个单音节语素对应一个汉字ꎬ汉字的意义就是这个语素的意义ꎮ因此ꎬ理解语素的意义非常重要ꎮ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ꎬ应该多给学生展示一些感性的例子ꎬ对构词语素进行分析ꎬ讲清楚语素的意义ꎬ借助语素义推知词义和利用已知语素扩词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ꎬ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语素教学法ꎬ初级阶段应以汉字为依托ꎬ重点讲解构词能力强的语素的写法和意义ꎻ中高级阶段着重讲解构词能力强的语素的常用义ꎬ介绍语素的构词方式ꎬ利用相同的语素进行词语扩展练习ꎮ责任编辑:于㊀蕾(上接第24页)人们在歌唱当地的生产劳动㊁生活习俗的同时ꎬ往往赋予民歌明显的地域性特征ꎮ南方的«采莲曲»表现的是南方的荷塘月色ꎬ山脉连绵ꎬ小桥流水ꎻ而北方的«敕勒歌»则表现的是北方的草原旷野ꎬ牛羊成群ꎬ无边无际ꎮ瑶族民歌与其他民歌一样ꎬ产于民间ꎬ传于民间ꎬ其创作者皆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老百姓ꎬ他们没有受过什么文化的熏陶ꎬ所唱之歌都是平日的生活琐事ꎬ所用比喻之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能见到的㊁接触过的ꎬ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或自然景物ꎮ歌者在唱歌时ꎬ即兴唱词ꎬ随手拈来ꎬ看到什么就自然而然地将其融入到歌词中ꎬ使民歌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ꎮ如: 交秋七月随水去ꎬ随水归去那啰哩到龙州ꎬ变成一对鹇鹏水面游 ꎮ鹇鹏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观赏鸟ꎬ相传它们如鸳鸯一样ꎬ非常的恩爱ꎬ而瑶族自古就有图腾崇拜的习俗ꎬ鹇鹏也是瑶家人民所崇拜熟知的鸟类ꎬ这里用 一对鹇鹏 来比喻一对恋人之间幸福爱恋的甜蜜生活ꎮ(三)表现了委婉含蓄的艺术特色比喻中的借喻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ꎬ本体的不出现使借喻成为最含蓄的一种辞格ꎬ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歌者的情感ꎬ使歌词表现出委婉含蓄的艺术特色ꎮ如: 阿哥ꎬ我生成是泼出去的一瓢水ꎬ阿哥ꎬ你才是爷娘身边扯不动的百合花 姐姐是那甘蔗梗ꎬ妹妹是兜苦瓜藤ꎬ甘蔗梗甜甜到尾ꎬ苦瓜藤苦苦到根 ꎮ这两首是瑶族哭亲歌中唱哥哥和唱姐姐的部分ꎬ哭亲歌是哭嫁歌的一种ꎬ瑶族姑娘在出嫁的那一天要以唱歌的形式辞别父母亲人ꎮ前两句妹妹把自己比喻成泼出去的水ꎬ把哥哥比喻成百合花ꎬ表现了自己将要出嫁ꎬ不能像哥哥那样可以待在爹娘身边ꎬ要与爹娘分离的伤感ꎻ后两句妹妹把嫁为人妇的姐姐比喻成甘蔗梗ꎬ把自己比喻成苦瓜藤ꎬ表现了看到姐姐婚后的幸福生活ꎬ担忧自己嫁到婆家之后的生活会不幸福ꎮ两句歌词避免使用敏感的词语ꎬ含蓄地表达了女子出嫁时对亲人眷属的依依不舍ꎬ对出嫁的悲伤和担忧ꎬ一方面既埋怨父母狠心将其嫁人ꎬ不如哥哥受宠ꎬ不如姐姐嫁得好人家ꎬ一方面又对自己婚后生活感到恐惧和担忧ꎮ三、结语综上所述ꎬ广西瑶族人民在创造民歌的时候除了广泛地运用了明喻㊁暗喻和借喻这三种比喻的基本形式外ꎬ还运用了引喻和连喻这两种比喻的变式手法ꎬ使得瑶族民歌的语言形象生动ꎬ表现了民歌中的抒情说理的生动形象㊁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㊁委婉含蓄的艺术特色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修辞效果ꎮ参考文献:[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ꎬ2016(59):39-41.[2]秦冲.比喻修辞概说[J].社科纵横ꎬ2008(1):103-105.[3]成伟钧ꎬ唐仲扬ꎬ向宏业主编.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ꎬ1991:370.[4]刘本臣.比喻及其分类问题研究[J].绵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1999(3):82-86.责任编辑:孙㊀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试论广南壮族山歌语气词的修辞运用》姓名陆修艳考区云南师范大学考号010*********指导教师张欢职称(学历)讲师2013年9月23日云南师范大学试论广南壮族山歌语气词的修辞运用摘要: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结果,表达人们的要求和思想愿望。
而在我的民族中山歌就是人们表达的工具。
山歌的传唱是文山州地区的一个特色,而广南支系的壮族山歌中的唱腔与内容是我所为之熟悉的。
它里面还有丰富的修辞方式的运用,甚至比我们汉语中所用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下面就让我从它的特点以及一语气词等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修辞运用。
关键词:壮族山歌;民族风俗;语气词;修辞;歌谣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
壮歌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
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意义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
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我的家乡广南位于云南与广西交界处,广南境域古属“西南夷”的一部分,居住着濮人、侬人、山僚、沙人等少数民族。
宋仁宗五年,宋朝将领枢密副使狄青和杨文广率部征讨“南天国”仁惠皇帝侬智高,大批宋朝军队尾侬智高进入特磨道(即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
公元1055年,侬智高败走大理国后,大部宋军在此地领命从俗,逐步变为封建领主,宗支繁衍。
明朝初期在云南建立二十二卫,三衔十八所,广南为二十二卫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镇守云南,这些戍守边疆之兵及家属子女就地屯田,就这样逐渐落籍下来。
因此这里聚集了广大的古老壮民,山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壮族人人爱唱歌,传说古壮人是以山歌来跟先祖布洛陀对话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
我是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州的孩子,我在生活当中最熟悉的当然也是我自己的民族,我熟悉它的生活方式,我熟悉它的民族风俗,我也熟悉我们本民族人民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式就是山歌。
山歌跟着我们民族走过了很长的道路。
它也从不成熟发展到了成熟。
然而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居住的习惯,那么也就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问题。
而壮族喜居水边钟情于水,有“汉族住街头,壮族居水头”之说。
水分的充足决定了壮族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素来壮族人民都本本分分,不争不抢。
这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本民族温和的性格,所以山歌中也很少有描述战争的歌曲,多是歌功颂德或者表达喜悦之情。
一、壮族民歌的特点(一)与壮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民歌的产生民歌的产生和与当地壮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劳动生产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壮族民歌的使用频率在婚嫁、丧葬等具有显著民族特征的活动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壮族民歌都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整个活动中,以歌声来传达人们的思想及欢乐。
(二)是壮族人民民族特征的显著体现形式讲到壮族人民民族特征我不得不想到“布洛陀”—壮族人民的智慧祖神!它的出现就体现了壮族民歌不仅涵盖了本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成为壮族文化的知识宝库及百科全书,而且对人们日常行为及道德起着重要的约束规范,能够正确协调社会与壮族人民之间的关系。
壮族民歌既传达了人民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各种劳动经验、常识、哲理、审美意识等,而且从本质上体现了壮族人民对人类、生产、农事、自然独特的看法及认识。
壮族民歌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同时又高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是民族特征的显著体现形式。
就像拉法格所说“这种出处不明,全凭口传的诗歌,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然的表现的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它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的显著代表,人们可以通过研究民歌来探究壮族人民的各方面信息。
二、山歌种类中以及句首句尾等部分语气词的修辞体现(一)山歌种类中的修辞广南壮族由依人(布依人)、土僚、沙人三大支系组成,每一个支系的语言发音都有所区别,所用唱腔与音调上也有不同。
但是山歌种类却差别不大。
从壮族著名历史学家黄宪璠所撰《谈僮歌》[1]一文和所著《壮族通史》[2](合著)以及《壮族民间歌谣集》[3]等论著中可知:壮族古代民间歌谣包括诉苦歌(长工苦歌、媳妇苦歌、单身苦歌、叹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问歌、赞美歌、讨欢歌、示爱歌、定情歌、交友歌、发誓歌、分别歌等等)、风俗歌(庆贺歌、祝祷歌、仪式歌、敬酒歌、迎宾歌、送客歌、摇篮曲、哭丧歌、哭嫁歌等等)、生产劳动歌(农事歌、农闲歌、时令歌、节气歌、喜雨歌、苦旱歌等等)、盘歌(又称问答歌、碰头歌、猜谜歌、斗智歌,以对唱形式表现)历史歌、时政歌、童谣、革命歌曲等等。
壮乡山歌开唱时,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歌唱规范,不能瞎唱乱说。
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传统规矩的。
例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长辈面前就一定不能唱。
风俗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皆不能颠倒乱唱。
连迎接不同的客人同样有不同的迎客歌。
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以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尤为著名。
而本文所论述的皆以自己所见所闻来论述自己家乡的歌谣,难免有通俗之感。
山歌种类的不同不代表唱腔不同,恰恰相反的是音、调上基本一致,只是内容上的巨大差别。
例如:青年男女通常是唱情歌,又分为四个阶段:想见识是“初恋歌”,爱慕是“赠礼歌”,热恋后是“别情歌”,分手则为“约会歌”。
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生产歌“即古时人们在农时生产活动唱的歌,描述生产活动内容或者歌功颂德,或者是忙中偷乐,作为精神支柱而唱。
”祭祀”即是我们民族在特有的节日中所唱的歌。
如“地亩”文化节,接送祖宗等必须有专人来唱。
它不似其他歌曲那样讲究唱者,而是要求所唱之人必须是村子里面具有一定地位的长者。
山歌相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觉得很陌生,除了“歌仙”刘三姐,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
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
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人们对其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在《刘三姐》[4]这部电影中让我们大家对山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谓的山歌不仅仅就是以对唱、自唱等形式来表达感情的一种语言方式,而且它里面包含有丰富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句“真像笨鸟不开声,忽然变成分水龙,隔着船仓喊一句,五尺汉子脸也红”。
这句是三姐用“笨鸟”来比喻阿牛的憨厚老实”。
也有排比如: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三姐回“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运用排比一一道来问题,增强气势也起到一定的效果。
对偶性:我们大家都知道对偶都是要求严格,结构相对,字数相等。
例如《刘三姐》中的一段对歌就表现出来这个对偶性:“百花争春我为先,兄红我白两相连,旁人人唱戏我挨打,名士风流天下传”和“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梨花开,姓罗不见锣鼓响,蠢才也敢对歌来”。
此处是三姐跟秀才的对歌,作为一个农家女孩,她没有表现出怯意,正面迎敌且步步紧逼,让秀才防不胜防。
思维敏捷,针对人家所说答出让秀才不曾想到的答案。
而所用的都是平时物,也运用秀才所用的七言来对答,显得整齐有顺口。
整部电影中的歌曲多出运用到现代修辞手法,体现了民歌也有文学价值。
这样的山歌正对了壮族人民的胃口,因为山歌传唱着多为文化程度低的农民,这样的运用让人们没有距离感,能听能唱。
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仍是用汉语来唱的山歌,而它与壮文所唱的山歌是有共同点的,都是用来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壮族上个的特点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来表达感情。
但是要求也跟上例一样,要求对偶,有问有答。
而且所唱内容不同,全看歌者的自身知识是否够用。
(二)开头语气词的修辞1.作用初体现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山歌也是一样,开头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个歌的质量。
所以我们聪明的歌者就有了独特的开始方式。
如“dang li chang a dang li ge ”这句是我们当地山歌中的其中一句,而且也是运用较多的一句。
它没有具体的意思,只是起到一个开头作用。
这个说法是我根据壮语音译过来的,为了对本文起到更好的叙述而已,也并不是我们真正的壮文。
山歌不像我们平时所唱的歌曲,词曲等有专人来谱写,而是有歌者自己个人即兴创作。
所以决定了它不似CD,一播放表有美妙的前奏,也不像MV里面的播放就有表演出所唱内容。
因此为了让自己唱的歌显得有层次感,我们的歌者就会不断地探索出一个最合适的开头,上句就是证明。
“dang li chang a dang li ge ”,它起的另外一个修辞作用便是决定了本歌的基本的调,而这句开头语的选用也说明了这个歌的调相对低沉(这里的调只是讲声音的低和高)而这种唱法多是人们乔迁新居或者老人的寿宴上是所选的调,好使歌者自己唱出那种乔迁之喜和愿老人安康的意思。
声音的低沉让听者仿佛是在欣赏影片般看出了主人努力的过程和老人一辈子的事迹。
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歌者的智慧。
除了上面所列的一句还有另外一句口头禅“you are fa di lan”,它也用于开头,二它的作用则是在调上面稍微比上文所列句子的要高,多是在较宽阔的场景所用,如年轻男女聚会、铜鼓文化节或者壮族特有的节日三月三所用,曲调高昂,即使人多也能让听众听见。
2.未使用开头语的缺点每一首山歌,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歌谣它都有自己习惯的开头方式和基本唱腔,确定了基础,其他便迎刃而解。
如果壮文里面没有上文所说的开头方式的话,唱者也就失去了方向。
陷入混乱状态,特别在“对歌”上就会必输无疑!(三)中间部分的修辞我们上面所讲的开头所用的句式是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前任的创作,后人组合成自己最习惯的句式来自己用。
但是中间部分就没有那么幸运,还有所谓的固定用法也没有了作用,而是随个人发挥。
而在中间部分所具有的的特色便是称呼问题,在壮语中一般不会有人直接用第一人称描述事情。
而所使用的便是本民族特有的尊称。
犹如kuai它的发音有点想“快”,一般在歌里面,壮语中的尊称也会移用到山歌里,而这种尊称多用于晚辈对长辈或者不熟悉的同辈之间,既能显示出话语的主动性又能显示出水花者的礼貌。
在歌中就显得对同行跟为尊敬的意思,显示自己的友好!如壮语歌《热闹壮乡》[5]中便体现了这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