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孝道问题

合集下载

关于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一、存在问题
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殡葬改革认可度不高。长期以来,群众受传统孝道文化和“入土为安”“有碑可祭”理念的影 响,把土葬作为是尽孝的重要环节,对现代化绿色殡葬方式普遍存在排斥心理。有的群众受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影 响,信仰“风水”“生死轮回”,认为“落叶归根”才符合传统习俗,选个合适位置埋葬亲人后,能荫福后代。甘肃省泾川县 城关镇延丰村一位村民表示:“附近村民普遍采用土葬方式,如果自己不入乡随俗,可能会遭人闲话、受人排挤,邻 居亲属也不会支持,并且土葬方式已延续千年,对于火化等其它丧葬方式自己和家人暂时难以接受。”
四是殡葬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供给不足。受土地性质、规划选址、政策资金等因素制约,公益性公墓建设 要求严格,部分地区缺少公益性公墓及具备遗体火化、骨灰安放等功能配套的殡仪馆,导致一些丧家选择火化后骨 灰又“二次装棺”土葬,不仅没节约耕地,还加重了经济负担。当前农村丧葬服务业发展滞后,缺少正规的殡仪服务 机构和专业服务团队,群众只能选择传统土葬。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公众对墓地需求持续增加,但一些经营性公 墓价格持续攀升,群众只能“望墓兴叹”,相比其它方式,土葬更加简单随意,致使个别群众私葬乱葬。泾川县飞云 镇飞云村一群众反映:“近年来,国道沿线的坟墓不但没减少,反而立碑的越来越多,成了一种不良趋势,以前的土 坟堆三、四代人之后就自然消退,现在变成水泥石板结构的墓穴和石碑,不利于耕地恢复。”
三是坟墓拆迁难度较大,加大城镇开发成本。长期以来,农村零星乱葬滥埋、修大坟现象比较普遍,坟墓散布 在城镇各规划区、田地内和公路两旁,不仅妨碍城镇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而且经常引发邻里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 由于
缺乏统一殡葬区规划,部分项目因建设需要搬迁坟墓,迁坟是当前不少地方村民禁忌,项目建设单位被迫把大量 精力用于协商迁坟,部分墓主家属漫天要价,增加了补偿成本,造成工程延期,甚至项目搁置。据泾川县高平镇高 平村的一名村干部反映,去年在实施中心粮库项目建设过程中,几个农户联合阻挡项目施工,要求补偿迁坟费用每 座5000元,且由村委会协调新的坟墓用地,甚至个别农户为了得到更多补偿,借口称项目区域内还有其它“暗坟”, 造成土地流转困难,项目无法按期开工。

农民工问题对当代农村孝道的影响

农民工问题对当代农村孝道的影响
国人 的一切 生活 中。 然 而 , 当今农 村 社会 , 家庭 在 从
20万 , 6 外省农 民工约 53万。 民工越来越多 , 2 _农 5
“ 空巢” 现象 日益严重 , 养老敬老 的观念淡薄 , 传统
孝道在 当代农村受到了挑 战。
( ) 民工 长 期 进 城 打工 的 生 活 导致 与 父母 一 农 的关 系 疏远
传 统农村 的新婚 妇女 在还 不能 自食其 力 的情 况 下必 须仰仗父母 的帮助才 能生 活 。在这段 需要依 靠
父母而生活的时期 , 她们与公公婆婆在长期的 日常 生 产生活 中形 成一 种相依 为命 的强 烈感情 。在 当代
农村, 由于 村里 的年轻人 可 以过早地 外 出独立 生活 , 不 必依靠 自己的父 母 , 而且 他 们 从学 校 到 工 厂 的社
打拼, 相濡以沫 , 他们对妻子的感情非常珍惜 , , 相反
跟父母的关系有所疏远 , 一般只有春节期间才 回家
573 3 .6万农民外出务工 , 同比增加 3 30 万人。 J 3 .6 ¨
看看 , 短暂的住几天就返城了。虽然, 的尊敬父 传统 另外根据浙江省统计局 2 0 年统计数据显示 , 06 浙江 母的观念还在 , 但这种传统观念的约束力与 自己现 省农 民工总数 已达 1 8 3万 , 中本 省农 民工约 1 7 其 实生活中的利害权衡相 比, 实在是不堪一击。
轻一代的结婚年龄 与传统时代相 比延后 , 而且他们 在婚后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要短暂许多。对于他
们来说 , 农村里 的房子不是家 , 是旅馆 ; 城市也不是
家 , 打工 挣钱 的地 方 ; 是 他们 在城 中村 里 的出租屋更
挑战 孝道在 中国有着长远 的发展历史和深刻影响。 传统时代的中国农村存在着外在道德 与“ 地方性规 范” 内在化的机制 , 这种使 得代 际之间实现有效衔 接的机制可以保持农村 民风 的淳朴与单一 , 使得 民

孝道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

孝道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

管理科学孝道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冯增迪◎(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孝道文化基本概念“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养老文化的核心思想。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孝道的内涵是十分广泛、丰富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归亲、延亲;养亲、敬亲;疗亲、侍亲;顺亲、谏亲:继亲、尊亲;葬亲、祭亲。

在古代时期,孝道不但可以用来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后来还被延伸到社会范畴和政治范畴,用来调节和维护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社会治理基本概念社会治理是对执政理念的一种创新,它与以往的社会管理概念、内涵不同。

社会治理有两个主体,一是政府,另一个是社会共同体。

社会治理是一个过程,是这两个主体共同治理社会的工程。

这是对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它科学地利用法治手段进行社会本身的自我净化,使社会主体具有主动性。

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治理主要是指社会组织、政府及社会公民之间相互协作,通过法律、道德伦理规范等方法解决各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并促进社会和谐美好发展的一种途径。

三、孝道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孝道文化与社会治理具有统一性,而且两者相互补充。

进行孝道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治理活动支持,开展社会治理活动又需要孝道文化的配合。

并且孝道文化与社会治理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统一性。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

孝道文化主要运用传统文化观念来促进社会文化建设、社会风气发展和改善,而社会治理主要通过法律等途径进行社会问题的处理和社会矛盾的解决。

当社会治理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矛盾时,可以通过进行孝道文化建设,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孝道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1.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方面,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保证。

孝道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所共有的教化影响作用。

积极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构建符合时代特色和社会价值观的富有创新性的农村孝道,有利于在农村中形成积极有益、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的困境与出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的困境与出路

2021.06 LANZHOUXUEKAN 收稿日期:2020-12-09。

作者简介:李国和,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曹宗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的防控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AJY02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的困境与出路李国和 曹宗平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其作为破解城乡分化及发展不平衡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面临着经济供养资源不足、生活照料缺乏人力支持、精神关爱匮乏、健康状况渐差等问题与挑战。

为此,政府需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契机,推进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巩固家庭关爱照顾的支柱地位;落实政府关爱服务的责任体系;发挥村两委、老年社会组织的权益保障作用;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家庭履责、政府保障、基层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共治型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1)06-0151-10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必须深刻把握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

根据2020年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农村留守老年人口规模达1.4亿。

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型进程中,区域间、行业间要素自由有序流动的壁垒逐渐打破,吸引大量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迁移,原有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的方式日益固化为以代际分工为基础“半工半农”型的家计模式,致使农村家庭结构出现破损,①乡村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留守老人为主体稳态的留守社会。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孝道实践的社会学解读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孝道实践的社会学解读
s b e u n e o e e o o c a d s ca sr c u n ,a e i a to xe n l o c s o i l n i dv d - u s q e c ft c n mi n o il e t t r g si t mp c f t r a r e ,n t mp y a n ii u h r u i sh e f s l o s iu e i a c o h s e a n s r t h u h r y a g c n co s r s tn e t i h r p e t o o t e a t o t .T e e c a g s o vo sy n e n i tr r tt n s / r i h s h n e b iu l e d a ne p ea i o h o g o i lgc p rp c i . t r u h a s coo ia e s e t e l v Ke r s Ru a r a ; i a i t ; r c ie : o il g y wo d : r lA e s F l lP ey P a t i c S coo y
第2 8卷
第1 期
当前 我 国农 村 地 区孝 道 实践 的社 会 学 解 读①
苗 瑞凤
( 上海应 用技术学院 人 文学 院 , 上海 2 11 ) 0 4 8
[ 要] 摘 对安徽 、 山东、 河南 、 苏北部部 分农村地 区5 0余位 老人及 部分外 出务 工子女 的访谈 调查发 现 , 江 0 传
21 0 2年 1月
南京人 口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
Ju a o aj gC U g r ouai rga m a ae n o r l f ni o eef p l o Porm eM n gmet n N n oP tn

传统孝道在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中的现实意义

传统孝道在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中的现实意义
结、 协调人际关系尤 其是代 际关 系的作 用。就传 统孝道 产生发展 的 源流 而言 , 方 面源 于血 缘 亲情 。孑 子 日: 一 L
容上 , 孔子指 出 :今之孝者 , “ 是谓能养 , 至于犬 马 , 皆能 有
养; 不敬 , 以别 乎? 色 难 。有 事 , 子 服 其 劳 , 酒 何 …‘ 弟 有 食, 先生馔 。曾是 以为孝乎 ? 认 为子 女对 父 母要 “ ” 养则
至其 乐” “ , 居则至其 敬 ” 要 求子 女对父 母 “ 事爱敬 ” , 生 , 使父母 “ 乐其心 , 乐其 耳 目” 。孟 子 也指 出: 孝 子之 至 . “ 莫大 于尊 亲。 从这些论 述不难 看 出, 统孝道 不仅 体现 ” 传 物质奉养 , 还十分重视精神生活方 面的敬养 。可 以说 , 传
感情流露 , 是传 统孝道 中 比物 质方 面赡养 要求 更深刻 的
道德 内涵 。由敬亲 为道德 原点 , 立在对 父母 敬爱基 础 建 之上 的宽广深 厚 的道德情 怀 和 “ 老吾 老 以及 人之 老 ” 的
伦理 , 要求家族成 员服从家长制 的权威 , 维护家 族内部 的
等级尊卑关系 , 求子女 尊父母 之命 , 妁之 言 , 担家 要 媒 承 族传宗接代的义务 ; 要求 父慈 子孝 、 兄友弟 恭 , 履行 各 自 的权利和义务 ; 要求后代“ 立身行 道 , 扬名于后世 , 以显父 母” 。伴随着家 国同构的宗法等级社会逐渐形成 , 统孝 传 道与封建正统文化相结合 , 逐渐形成 了忠孝 合一 , 孝作 移
统孝道在精神 领域 的 “ 亲 ” 敬 是子 女对 父母 发 自内心 的
亲情 , 是亲子感情 的 自然朴 素流露 。另一方 面源 自宗法 制度 。中国古代传统社 会 属于宗法 性 的农 业社 会 , 家庭

试论农村语文教育中的孝道教育

试论农村语文教育中的孝道教育
格 、 睦亲族 的需要 , 和 也是 社会 和谐 、 国家稳定 的需 要 。
层次 。侍 奉父母 , 照顾 父母 的 日常 起居 , 他们食 饱居 使
安, 心情 舒 畅 , 对于 子女 来说 , 这是 孝道 的最 起码 的要
目前 , 我国农村人 口孝道状况如何?且举一例 以说 明之 。
20 年 1~ 1月 , 05 0 2 黑龙 江人 大代表翟 玉和率调研组 自费 调查全 国农村 孝道状况 ,通 过对3 个省市 14 1 的调 2 00人
爱、 成仁取义 、 以天下 为己任 等等 , 都属 于广义孝道 的范 畴 。语文教材 中有些文章或 多或少 、 直接或间接包容 或 着 一些孝道方 面的内涵 , 文教师要善 于挖 掘 、 语 点拨 、 提 醒、 归纳 , 借助课文 中的情 、 、 理 事对学生施 以孝 道教育 。 如《 步》 散 一文 , 就是一篇孝 道教育的好材料 。下面略举 其 中的几处谈谈 :她现在很 听我的话 , “ 就像 我小时候很 听她 的话一样 。” 启示学生在人生观 、 世界观还不成熟的 童年 、 少年 时代应 多听从 父母长 辈 的教 导和 帮助 , 不可 任性专行 , 自以为是 ; 也启示学生 , 自己的父母一 天天 当 衰老 时 , 他们对 子女 的依赖 性加 大 , 这就 需要成 年子女 为老人生活 和心理 上提供更多 的支 持和扶助 。“ 我决定 委屈儿 子 , 因为我伴 同他 的时 日还 长 , 伴 同母 亲 的时 我 日已短。” 启示 学生孝 敬父母 要从小 事做起 , 要从现在做 起, 否则可 能会失去行孝 的机会 , 造成终生 的遗憾 。 正所
无 主管部 门重 视 , 二无 教师 着意教 导 , 三无教 材大力 宣扬 。可以说 , 教育 的缺失 , 也是 孝道泯灭 的一个 原 因。 不妨来看看这两个 字—— “ ”和 “ ”的联 系。所谓 教 孝

和谐农村,“孝道”先行——论孝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播与发展

和谐农村,“孝道”先行——论孝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传播与发展

定 、 济 发展 起 到 了积 极 的作 用 。 经 当今 , 我 们构 建 和 谐 新 农 村 , 项 很 重 要 的基 础 工 一 作 就 是 要 着 力 继 承 、 播 千年 传 承 的孝 道 传 交换 , 由此 形 成人 类 社 会 。 《 家篇 》 , 在 国 里 柏 拉 图 讲 到 了城 邦 的 产生 。 城邦 的产 生 首
和 谐 农 村 的 重要 条 件 。 关键词 : 道 孝 和谐 农 村 方 法 与途 径
“ ” 中 国 人 特有 的一 种 文 化 表 现 , 孝 是 它 长 久 存 在 于 中 国 的历 史 之 中 。 构 建 于 是 血 缘 关 系之 上 的 一 种 特殊 的情 感 。 千 年 几 来 。 文 化 为 维 系 家 庭 和 谐 、 治 社 会 稳 孝 政
心 于 新 文 化 的 人 , 排 斥 汩 道 德 , 为 有 便 以 了新 文 化 , 可 以 不 要 旧 道 德 . 知 道 我 便 不
孝 , 之 本 也 , 之 所 由 生 也 ”《 经 ・ 德 教 (孝 开 宗 明 义》。孔 子 还 说 , 孝 子 之 事 亲 也 , ) “ 居
则致其敬 , 则致其乐 , 养 病则 致其 忧 , 则 丧
和 谐 农 村 ‘. Ⅳ.dr 2・半 ,‘ A O- 01 月 Z . 1( ) [; 0 - ̄ L- l 下 E 孝 道 " 行 先
论孝道在新农村建设 中的传播与发展
口 丁 文林 冯 敏 强
摘 要 : 是 形 成 现 代 和谐 人 际 关 系的价 值 渊 源 , 形 成 和 睦社 会 风 尚 、 持 社 会 稳 定 的精 神 措 施 之 一 。 传 统 孝 文 孝 是 保 化 在 广 大农 村 正 面 临严 峻 的挑 战 , 承 和传 播 孝 文 化 的优 良传 统 , 推 进 新 农 村 建设 的必 然 要 求 , 是 构 建 社会 主 义 继 是 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孝道问题
随着老年化社会的进入,“老有所养”成为关注的焦点。

对于农村来说,老年人口规模远远高于城市,近年来,随着城乡深化变革,外来思想的冲击,农村“空巢家庭”的出现,而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严峻挑战,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重视孝道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提供群众素质,化解矛盾,建设文明乡风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孝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子女对亲情的亲情淡化,养老尽孝观念淡化。

现在农村,儿女一成家就分家经营自己的小窝,不愿与父母同住的现象越来越多。

而一些继续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已婚子女也往往在经济上独立吗,感情上与父母疏远,缺乏必要的心灵沟通,老一辈普遍缺乏亲情照料和精神慰藉,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在拉大。

当前,许多子女只强调父母对自己的义务,而没有意识到亲子之间的权利义务应该对等;一些子女把父母当成“挤不完奶的牛”,“啃老”现象较普遍存在。

(二)“以自我为中心”,孝道观念缺失。

一些子女之间在赡养父母问题上相互推诿责任,互相扯皮。

有的子女视老人的再婚要求为大逆不道,干涉老人的婚姻;为争取财产折磨父母,抢占老人的住房、甚至抛弃虐待老人。

现农村有相当多的农民不知道《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不知道自己不尽孝是违法的,更不知孝在精神方面的要求。

(三)家庭孝道教育“错位”。

现代家庭,往往是“宠爱身边小宝宝,淡化薄生养一对老”。

子女集万般宠爱于一身,而下一代对父母、祖父母却缺少基本的孝道意识,缺乏责任感和感恩之道。

(四)厚葬薄养,孝死不孝活。

在父母健在时候,不给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老人时常吃不上一口热菜热饭,更谈不上亲情照料和精神慰藉。

但在父母去世后大办丧事,铺张浪费,甚至建“豪华”坟墓。

二、农村孝道观念淡化的原因
农村社会孝道文化淡漠不仅仅是个人原因,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引起。

(一)农村公共舆论在孝道问题上日渐沉默。

传统的村庄公共舆论场所已经慢慢消失,集体活动大大减少,农民很少象以前聚在一起讨论问题,即使还在一起聊天,内容也是关于外界的信息,村庄公共舆论逐渐丧失了其功能。

(二)农村传统生活价值的衰落及价值取向的变化。

现如今由于外出打工等因素使农民流动性增强,改变了农民的生活面向,许多人注意力逐步从村庄内部转移到村庄外部,他们对村庄的建设不感兴趣,对农村内部发生的事情也不愿去议论,也就谈不上关心身边的不孝问题了。

(三)农村现实中微妙的婆媳关系。

之所以农村中有些年轻媳妇对公婆不孝,就是因为大部分农村姑娘离开村庄外出打工,造成年轻女子在村庄中相对稀缺,农村娶媳妇的成本很高,男人不迁就媳妇就意味着这辈子可能要打光棍。

所以老人往往委曲求全,也不愿家丑外扬。

(四)基层组织在不孝问题上不作为
一些村干部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象这种子女不孝顺家庭矛盾认为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

三、重建农村孝道文化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家庭在现代孝道文化建设中的榜样作用。

父母要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孝敬自己的长辈,为子女从小树立孝的榜样。

要对自己的孩子在基本礼仪等方面言传身教,把孝敬、感恩的理念潜移默化到子女的思想和言行中去,让子女认识到,父母走过的路是自己将要走的,子女就会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对如何待自己的长辈、兄妹。

(二)要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典型事迹的引导作用。

社会上要形成嘉许孝行为和批评不孝行为的评价机制,加大对孝道的关注和宣传。

如果人们在履行了敬老养老的道德义务后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就会激发激励更多的人履行敬老养老的义务和责任,同时要加强大众对不孝行为的监督和评价。

(三)以法律的强制性去规范和约束公民的不孝行为。

针对目前农村时有发生的虐待、遗弃老人,不尊重老人的隐私权、婚姻权、财产权等现象,就需要用法律的约束不孝子女的行为,强制他们恪守孝道,而不仅仅是道德规范,对侵害老人合法权益并造成社会影响的行为要依法惩罚。

孝,是在父母健在时不仅让父母衣食不愁,没有生存之忧,而且要经常与父母沟通,常回家看看,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要从单纯的经济性孝道回归到传统的亲情式孝道,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