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氨挥发
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氨挥发和土壤氮素动态变化过程的影响

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氨挥发和土壤氮素动态变化过程的影响徐久凯;李絮花;李伟;彭强;王洪飞【摘要】Soil simulation experiment by static absorption and soil-culture methods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nitrogen release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decrease from different amounts of slow release coated urea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u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xing treatments i. e. SRU25, SRU45, SRU65, SRU100 with 25%, 45%, 65%, 100% of slow release nitro-gen ratio respectively, reduced the amount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by 19. 88%, 25. 94%, 42. 84%, 46. 13%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of urea used only (SRU0). In the prophase of cultivation, the content of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nitrogen and ammonium nitrogen for SRU0 was higher than slow release urea treatments.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culture time,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nitrogen and ammonium nitrogen of SRU0 reduced more sharply than slow released urea treatments, and these three nitrogen parameters were higher under slow release urea treatments. Nitrate nitrogen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ime. 45% slow release urea+55%conventional urea (SRU45) was the best treatment, which not only supplied a prescribed amount of necessary nutrients, but also decreased th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saved the economic costs.%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静态吸收法”和“土壤培养法”,研究了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混施条件下,氨挥发和土壤中氮素的动态变化特征。
氨挥发与土壤水分散失关系的研究

氨挥发与土壤水分散失关系的研究
高鹏程;张一平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9)006
【摘要】在封闭条件下,利用干燥剂不断吸收土壤水分,研究氨挥发与土壤水分散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有干燥剂时,氨累积挥发量(Y)与时间(t)关系符合Elovich动力学方程,与土壤水分散失呈显著正相关.对不同含水量进行比较,散失1 g水分所引发的平均氨挥发量在土壤水分含量为80 g/kg时最高(0.060 6 mg/g),水分散失引发氨挥发的极值时间出现在试验第5天.
【总页数】5页(P22-26)
【作者】高鹏程;张一平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43.1;S152.7+3
【相关文献】
1.沙土区地埋滴灌与漫灌土壤水分散失对比试验研究 [J], 王滨;张发旺;程彦培;陈立;郝颜真;么红超
2.气相色谱法对蒙成药嘎咕拉—4汤中挥发油散失的动力学研究 [J], 黄晓华;前德门;王青虎
3.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华北冬小麦基施不同氮肥的氨挥发研究 [J], 张承先;武雪萍;吴会军;蔡典雄
4.表施氮肥后土壤水分与氨挥发的关系 [J], Al-Ka.,T;同延安
5.石灰性土壤铵态氮的挥发损失——Ⅱ.铵态氮肥中氨的挥发与施肥方法的关系 [J], 李生秀;马社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氨化作用范文

土壤氨化作用范文土壤氨化作用是指土壤中一氧化氮被还原成氨的过程,这是氮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氨化作用是由许多微生物参与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包括氨氧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好氧氨化细菌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壤氨化作用的机理、影响因素和应用意义。
首先,土壤氨化作用的机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实现的。
首先,氨化作用的前驱物是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进入土壤后,会被氨氧化细菌(AOB)或亚硝化细菌(NOB)利用为生长所需的能量。
氨氧化细菌将一氧化氮氧化为亚硝酸盐,然后亚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最后,好氧氨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氨离子。
其次,土壤氨化作用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氨化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土壤温度越高,氨化作用的速率越快。
土壤pH也对氨化作用有重要影响,土壤pH越高,氨化作用的速率越快。
土壤含氧量和湿度也会对氨化作用产生影响,适度的含氧量和湿度有利于氨化作用的进行。
此外,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以及可供氨化作用微生物利用的氮源也会影响氨化作用的速率。
最后,土壤氨化作用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适度的氨化作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供应,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氨化作用还可以转化土壤中的一氧化氮,减少氮肥的损失和环境污染。
此外,对氨化作用的研究还可以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土壤氨化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氨。
氨化作用的速率受到温度、pH、含氧量、湿度、有机质含量和氮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适度的氨化作用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氮肥损失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进一步研究土壤氨化作用的机理、优化氨化作用的条件以及合理利用氨化作用的产物等是当前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太湖地区冬小麦季土壤氨挥发与一氧化氮排放研究

太湖地区冬小麦季土壤氨挥发与一氧化氮排放研究刘丽颖;曹彦圣;田玉华;尹斌;朱兆良【期刊名称】《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年(卷),期】2013(19)6【摘要】采用密闭室连续抽气法和静态箱法同步研究了太湖地区冬小麦季田间小区试验中不同施氮处理的氨挥发与一氧化氮(NO)排放的规律。
结果表明,麦季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710 d,以基肥期挥发量最大,NH3-N为0.499.36kg/hm2,占整个麦季观测期间挥发量的60.4%74.7%;NO的排放则主要发生在施用基肥后的30 d内,量虽小但持续时间较长,排放速率为NO-N 0.0090.304 mg/(m2· h),该时期总损失量为NO-N 0.681.23 kg/hm2,约占整个麦季观测期排放量的93%。
氨挥发和NO排放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各施氮处理麦季观测期的氨挥发总损失量为NH3-N 7.612.6 kg/hm2,损失率4.62%5.26%;NO排放总量为NO-N 0.731.3 kg/hm2,损失率0.27%0.41%。
研究结果对综合评价太湖地区麦季氮肥的气态损失及其环境效应,指导合理施肥都具有重要意义。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N losses from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nitric oxide emission in wheat growing season with different rates of N application in Taihu Lake regio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was measured with the continuous airflow enclosure method , while nitric oxide with the static transparent chamber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 wheat season mainly occurs during the first 7-10 days after each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Basal fertilization is the main loss stage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whose loss varies from N 0.49-9.36 kg/ha which accounts for 60.4%to 74.7%of the wheat observation period .The nitric oxide emission in respond to the urea application mainly takes place during the 30 days after the basal fertilization , the rate of emission is NO-N 0.009-0.304 mg/(m2· h), and the accumulative loss isNO-N 0.68-1.23kg/ha, which accounts for 93%of the total loss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amounts of nitric oxide emission and ammonia volatilization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rate of N application .The accumulative losses from ammonia volatilization during the wheat observation period range from NH 3-N 7.6 kg/ha to 12.6 kg/ha, which accounts for 4.62% to 5.26%of the total amount of N application , whilethe nitric oxide emissions range from NO-N 0.73 kg/ha to 1.3 kg/ha, the loss rates are 0.27% to 0.41%.The results are valuable for evaluating the gaseous los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wheat season , and have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directing rational fertilization .【总页数】8页(P1420-1427)【作者】刘丽颖;曹彦圣;田玉华;尹斌;朱兆良【作者单位】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1【相关文献】1.耕作方式对太湖地区冬小麦生长季N2O排放的影响 [J], 张岳芳;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郑建初2.太湖地区铁渗水耕人为土稻季上氮肥的氨挥发 [J], 黄进宝;范晓晖;张绍林3.基于RZWQM模型的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土壤硝态氮淋溶和氨挥发评估方法研究 [J], 沈仕洲;张克强;王风;赖睿特;颜青;杨涵博4.太湖地区水稻土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油菜季土壤呼吸CO_2排放 [J], 刘晓雨;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5.运用Jayaweera-Mikkelsen模型对太湖地区水稻田稻季氨挥发的模拟 [J], 李慧琳;韩勇;蔡祖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10 0
应用生态学报
19 卷
氨 挥 发、反 硝 化 作 用, 以 氨 ( NH3 ) 、氮 氧 化 物 ( NO x ) [ 4 - 5] 等气体形式进入大气中. 其中, 氨挥发是 氮肥气态损失的重要途径. 研究表明, 我国北方潮土 上种植的水稻、玉米和小麦施肥后的氨挥发损失率 分别为 30% ~ 39% 、11% ~ 48% 和 1% ~ 20% [ 4] . 进 入大气中的氨可随降水或干沉降重新进入农田和自 然生态系统, 引起自然土壤和水体氮素富营养化、土 壤 酸 化, 甚 至 导 致 植 物 种 类 更 替 和 部 分 物种 灭 绝 [ 6] . 排放到大气中的氧化亚氮 ( N2 O ) 气体虽以痕 量存在, 但在过去的 100年中, 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 却达到 5% . 与其它温室气体 ( CO2、CH 4 ) 相比, 氧化 亚氮具有 较强的 增温潜 势, 其潜 在增 温作用 约为 CO2 的 190~ 270倍, CH 4 的 4~ 21倍, 同时其在大 气中的存留时间较长 ( 平均寿命 150年 ), 除导致温 室效应外, 还会破环臭氧层, 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 外辐射增强, 使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 7- 8] .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8年 1月 第 19卷 第 1期 Ch inese Journa l of A pp lied E co logy, Jan. 2008, 19( 1): 99- 104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李 鑫1, 2 巨晓棠2 张丽娟1* * 万云静2 刘树庆1
suggesting that bo th o f them cou ld be the rational and practicab le N fertilization modes.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宁夏引黄灌区露地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宁夏引黄灌区露地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罗健航;赵营;任发春;陈晓群;刘宏斌;张学军【摘要】为了探讨宁夏引黄灌区露地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特征,于2013年5—9月在该区域露地花椰菜-大白菜轮作体系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损失通量及其损失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露地花椰菜和大白菜基肥后,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氨挥发损失高峰通常出现在第1~4天,而追肥后提前到1~2天,在高量施氮处理下,氨挥发延续时间在10天以上;花椰菜季大多数施肥处理的氨挥发损失发生在追肥阶段(占总氨挥发损失通量的50.2%~60.3%,单施有机肥和低氮处理除外),大白菜季各处理的氨挥发损失主要在基肥阶段(占总氨挥发损失通量的57.0%~73.6%);露地花椰菜基肥和追肥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氨挥发最大速率分别在0.79~4.56、1.00~5.34 kg · hm-2· d-1之间,而露地大白菜季分别为3.49~13.09、1.54~7.03 kg·hm-2·d-1;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下,花椰菜和大白菜全生育期内土壤氨挥发损失通量分别为5.15~35.82、11.11~70.60 kg·hm-2,其随总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花椰菜和大白菜季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4.02%~4.87%和2.54%~10.55%,其化肥贡献率分别为62.0%~100.0%和85.5%~100.0%,且化肥贡献率随化学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在同等施用有机肥的情况下,合理降低化肥氮用量是减少该地区露地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的重要措施。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mission loss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Region of Ningxia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the rotation system of open field broccoli and Chi-nese cabbage from May to September ,2013 to hav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binedapplications of organic -in-organic fertilizers on rate of soil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ccumulative loss by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loss ratio of N appl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eak rates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fter base fertilization in open field broccoli and Chinese cabbage appeared generally within 1~4 days ,whereas the peak rates anticipated 1-2 days after top dress-ing .Soil ammonia volatilization could sustain more than 10 days with high N application rates .Soil ammonia volatilization happened mostly during top dressing fertilizers treatments in broccoli season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ammonia volatiliza-tion by 50 .2% ~60 .3% ,except for treatments with only manure and low N rate application ) .However ,ammonia pri-marily became lost during base fertilization in Chinese cabbage season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ammonia volatilization by 57 .0% ~73 .6% ) . The maximal rates of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fter base and top dressing fertilizations in open field broccoli ranged from 0 .79~4 .56 and 1 .00~5 .34 kg·hm-2·d-1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ximal rates in Chinese cabbage ranged from 3 .49~13 .09 and 1 .54~7 .03 kg·hm-2·d-1 ,respectively .In different combined appli-cations of organic-inorganic fertilizer treatments ,accumulative losses by ammonia volatilization during the total growing periods of broccoli and Chinese cabbage ranged from5 .15~35 .82 and 11 .11~70 .60 kg·hm-2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lways elev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otal N application .The loss ratios of N applied in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ranged from 4 .02% ~4 .87% and 2 .54% ~10 .55% in broccoli and Chinese cabbageseasons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ibution ratios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were 62 .0% ~100 .0% and 85 .5% ~100 .0%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on ratios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were uprai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hemical N application .Therefore ,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at the same level ,it is important to decrease chemical N application ,reducing e-mission loss by soil ammonia volatilization in the open vegetables field in this region .【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7页(P75-81)【关键词】露地菜田;花椰菜-大白菜轮作;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氨挥发;宁夏引黄灌区【作者】罗健航;赵营;任发春;陈晓群;刘宏斌;张学军【作者单位】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宁夏永宁县杨和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宁夏永宁 750199;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750002;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1;X51氮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相对于谷类作物,蔬菜种植通常需要更高强度的管理和大量水肥投入[1-2]。
我国农田氨挥发研究进展与减排对策

我国农田氨挥发研究进展与减排对策刘伯顺;黄立华;黄金鑫;黄广志;蒋小曈【期刊名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年(卷),期】2022(30)6【摘要】氨挥发是我国农田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不仅降低了氮肥利用效率,还会造成雾霾、大气干湿沉降和温室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简要分析了近10年(2011—2020年)我国农田氨挥发研究现状,总体上呈迅速发展态势且国际化趋势显著,但研究的影响力有待提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田氨挥发呈现较大的时空变异特点,与作物种类、施肥、气候、土壤以及作物生长期等密切相关,氨挥发的调控必须因地制宜对氮肥进行科学管理;农田氨挥发测定方法历经200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间接估算逐渐发展为化学测量和光谱分析,测量的精确性和范围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本文也概括总结了我国在农田氨挥发减排上的主要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强农田氨挥发的微生物学机理和时空变异性研究,做好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及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加强耕作机械化与智能化,逐步完善减排评价体系等减排对策。
旨在为我国未来氨挥发研究和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总页数】14页(P875-888)【作者】刘伯顺;黄立华;黄金鑫;黄广志;蒋小曈【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3【相关文献】1.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研究进展2.稻田氨挥发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研究进展3.稻田氨挥发损失及减排技术研究进展4.有机替代下华北平原旱地农田氨挥发的年际减排特征5.有机替代下华北平原旱地农田氨挥发的年际减排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土壤氨化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酸碱度对氨化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调 节土壤酸碱度以促进氨化作用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氨化作用与植物吸收氮素的关系
虽然氨化作用可以提高土壤中氮素的含量,但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 利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植物种类、生长阶段等。
改进措施建议
优化施肥方式
农作物通常对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变化较为敏感,氨化作用增强时,农作
物生长旺盛,产量提高。
02
林木对氨化作用的响应
林木生长周期长,对氮素的需求相对稳定,氨化作用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相对较小,但长期氨化作用增强有助于林木生长。
03
草地生态系统对氨化作用的响应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种类多样,氨化作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植
氮肥深施
将氮肥施入土壤深层,减少氮素挥发 和淋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分期施肥
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供氮能力, 合理确定氮肥施用时期和用量。
平衡施肥
注重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平衡供 应,避免单一施肥导致的土壤养分失 衡。
灌溉排水管理方案设计
合理灌溉
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水量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秸秆还田技术,不仅提高 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还促进了微生物 活动和氨化作用的进行,有效改善了 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
03
植物生长与土壤氨化关系 探讨
植物吸收利用氮素过程剖析
1 2 3
氮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
包括有机氮和无机氮,其中无机氮(如铵态氮和 硝态氮)是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主要形式。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氨排放污染问 题。
未来政策趋势
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和 科技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人为因素
1、施肥方式:表施>混施>深施>粒肥深施 2、氮肥形态:丁新泉(2005)在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一夏玉 米轮作体系下几种氮肥施用后氨挥发的对比中发现,硝酸 铵钙、硝酸铵和硫硝酸铵均比尿素的氨挥发要低,其中硝 酸铵最低,其次是硝酸铵钙和硫硝酸铵。 3、施肥时期及施肥量的大小也对氨挥发产生影响。
三、相关研究成果
• 杨士红,彭世彰等(2012)采用土壤碳氮循环模型模型模 拟了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氮肥管理稻田氨挥发损失动态特 征。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实地氮肥管理的联合应用既大 幅降低了稻田氨挥发峰值,又降低了稻田大部分无施肥时 段的氨挥发损失,稻田氨挥发损失量为39.63 kg/hm2,较 常规水肥管理稻田降低44.69%。
• 车庆博(2011)当有机物料做底肥,尿素做基肥或追肥时 有相同的结果:玉米秸秆处理和大豆秸秆处理随着秸秆施 用量的增加氨气挥发总量增加,水稻秸秆处理随着秸秆处 理施用量的增加其氨挥发总量呈V字型变化。不同的是在 整个氨挥发过程中,添加有机物料的氨挥发速率都明显高 于仅施尿素处理氨挥发速率。其氨挥发总量顺序是大豆秸 秆处理>玉米秸秆处理>水稻秸秆处理。
谢 谢 !
一、影响氨挥发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土壤pH是影响氮肥氨挥发的一个主要因子。较高的pH值 有利于水溶态NH3的形成,更易发生NH3毒害。 2、某些阳离子的介入会改变土壤溶液中的H+浓度,从而间 接抑制氮肥氨挥发。 3、土壤中的粘粒含量、有机质含量、CaC03含量、总盐量等 特征与氮肥氨挥发密切相关。 4、土壤温度对反应式NH4+<=>NH3+H+平衡常数和NH3从土 壤向大气扩散速度有直接的影响。 5、掠过土面或水面的风速是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农田的氮肥氨挥发还与光照、降水有关。
• 张静,王德建(2007)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2005年 和2006年稻季NH3挥发量分别为8.2~28 .7kg/hm2和 21. 8~62 .1kg/hm2,各占尿~18 .9%。 NH3挥发率以分蘖肥最高,穗肥最低, 且挥发过程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3d内。秸秆有激发发尿素 快速分解作用,但对NH3挥发总量影响不大。猪粪的促进 生长作用较缓慢.但增加了NH3挥发量。稻田NH3挥发量 与田面水中NH4+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二、氨气的捕获
• (一)间接法
• (二)直接法:密闭法、密闭室通气法、磷酸甘油海绵通 气法、微气象法,还有在欧洲一些国家流行的风洞法等。
磷酸甘油海绵通气法
密闭硼酸吸收法
• 王朝辉、刘学军等(2002)的室内模拟试验表明:通气法 克服了传统密闭法捕获装置内外不透气的缺点,与微气象 学法、风洞法相比, 又不需要高精密度的监测仪器, 操作简 便易行, 回收率高达99.51%(密闭法为70.83%), 变异系 数仅为0.77% 。并且在大田试验中也得到:田间条件下, 通气法比密闭法能更完全地捕获从土壤挥发的氨气。
土壤氨挥发
• Zhu和Chert(2002)综合我国部分地区主要作物的田间原位 观测结果,估算出1998年我国氮损失总计约478万吨,以 NH3,形态进入大气的约273万吨,占总损失量的56.1%, 可见,氨挥发占据氮损失的主要部分。
• 旱地土壤氨挥发过程可以用下图来描述,土壤胶体吸附的 NH4+可转化为土壤溶液中游离态的NH4+,进而转化为NH3, 通过土壤表面挥发到空气中。
• 周伟,田玉华等(2011)通过比较硼酸吸收-标准稀酸滴 定法与稀硫酸吸收-靛酚蓝比色法用于密闭室通气法测定 氨挥发的优劣。室内回收试验表明,稀硫酸吸收-靛酚蓝 比色法的回收率能达到90%,变异系数在5%以内,其回 收率和准确性优于硼酸吸收-标准稀酸滴定法。并且稀硫 酸吸收-靛酚蓝比色法灵敏度高,在田间试验中表现的也 更优于硼酸吸收-标准稀酸滴定法。
• 徐万里,张云舒等(2007)温室试验表明:(1)碱化土 壤上氨挥发曲线以下降为主,而盐化土壤上氨挥发量则是 先上升后下降;两种土壤上氨挥发最大值出现时间上有很 大区别。(2)无论是碱化土壤还是盐化土壤,氨挥发量 都是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增加而上升,且氨挥发量和氨挥发 速率均与土壤含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氨挥发持续 时间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增加而延长;同等条件下,相同盐 渍化程度的碱化土壤上氮肥氨挥发损失远低于盐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