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的挥发

合集下载

氨水使用技术说明

氨水使用技术说明

氨水使用技术说明一、氨水的基本性质氨水,化学式为 NH₃·H₂O,是氨气的水溶液。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氨水易挥发,随着温度升高和放置时间延长,氨气的挥发速度会加快。

氨水呈弱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二、氨水的用途1、工业领域用于化工生产,如制造化肥(硝酸铵、氯化铵等)、化纤、塑料、染料等。

作为金属表面处理剂,用于清洗和脱脂金属表面。

在废水处理中,调节废水的 pH 值,以促进某些污染物的沉淀和去除。

2、农业领域作为氮肥直接施用于农田,为作物提供氮元素。

用于防治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杀虫作用。

3、实验室领域用于化学分析和实验,如作为酸碱滴定的标准溶液。

用于生物实验中的细胞固定和染色。

三、氨水的使用安全注意事项1、防护措施使用者应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口罩,以防止氨水溅入眼睛、接触皮肤和吸入氨气。

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避免氨气积聚导致中毒。

2、储存安全氨水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储存容器应密封,防止氨气挥发和泄漏。

3、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然后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然后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四、氨水的使用方法1、稀释在使用氨水前,通常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稀释。

稀释时应将氨水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以防止溶液局部过热和飞溅。

注意稀释比例,避免过度稀释或稀释不足。

2、施用在农业上,氨水可通过灌溉系统、喷雾器等方式施用,但要注意均匀分布,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对作物造成损害。

在工业上,根据具体工艺要求,通过管道、泵等设备将氨水输送到指定位置。

3、检测与调整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测溶液的浓度、pH 值等参数,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氨水的使用量和操作条件。

五、氨水使用后的处理1、废液处理含有氨水的废液不能直接排放,应进行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实验室氨气尾气处理

实验室氨气尾气处理

实验室氨气尾气处理
氨(NH)是氮和氢的化合物。

氨的用途很广泛,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化工原料。

合成纤维,塑料,尿素,染料等领域都有氨的成分。

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体的无色气体,主要产生于畜牧业、石油化工、印染厂、纺织等行业,属于低毒类。

人体不易长期接触,会导致呼吸道疾病。

因此排放的氨气必须经过处理达标才能排放。

氨气易溶于水,所以在氨废气的处理中常采用喷雾法。

喷雾塔内有填料过滤和喷水,配有加药系统,加稀硫酸溶液吸收。

氨气接入设备后,自下而上流动,经下填料层过滤,再由喷淋系统自上而下用稀硫酸溶液吸收。

氨气溶解在水中,流向底部的水箱。

经循环泵反复使用,一段时间后,更换水箱中的水。

氨气经喷氨塔处理后,被吸收排出,在风机的作用下继续由烟囱排出。

喷淋塔处理氨气的高净化效率已在实际案例中得到充分证明,并得到广泛应用。

稀硫酸溶液吸收氨气效果好,稳定不挥发。

溶液可以换,方便快捷。

氨气的具体工艺一般需要根据现场环境来定制,比如风管的走向,风机一用一备,烟囱是否穿过屋顶,烟囱的高度等等。

系统的分配控制与氨气浓度、管道厚度、风机选择等密切相关。

氨气挥发的实验原理是

氨气挥发的实验原理是

氨气挥发的实验原理是氨气挥发的实验原理主要涉及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酸碱性质以及气体扩散等方面。

首先,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氨气的分子式为NH3,其化学性质较活泼。

氨气是一种与水很容易发生反应的气体,与水生成氨水。

氨气的挥发性较大,常温常压下氨气为气态,容易从溶液或固体中挥发出来。

实验中,通常将氨气溶液或固体放置在容器中,通过加热、搅拌或其他方式,使氨气从溶液或固体中挥发出来。

氨气挥发的速率与溶液或固体中氨气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挥发速率越快。

氨气在溶液中的挥发速率受到溶液中氨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影响。

氨气溶液是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制备的,即通过配平氨气和水之间的反应来控制溶液中氨气浓度的增加。

当氨气溶液处于平衡状态时,氨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化达到动态平衡。

此时,氨气分子会不断从溶液中挥发出来,而水分子则会溶解到氨气中,使得溶液中氨气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氨气的酸碱性也会影响它的挥发性。

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能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实验中通常使用酸性物质作为氨气的吸收剂,使得氨气与酸发生反应并转化为相应的盐类。

在酸性环境中,氨气容易被组成氧化剂性物质的盐转化为固体氯化铵等挥发度较低的物质。

这种反应使得氨气的挥发速率受到限制。

此外,气体扩散也是氨气挥发的重要原理。

气体分子在空气中作无规则热运动,氨气分子也遵循这一规律。

氨气分子通过与空气中的分子碰撞和扩散,从而实现从食品、溶液或其他来源中的挥发。

综上所述,氨气挥发实验的原理主要包括氨气物理性质、氨气与水的化学反应、氨气的酸碱性质以及气体扩散等方面。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如溶液浓度、溶液的酸碱性质等,可以调节氨气的挥发速率,实现对氨气挥发性的研究和应用。

氨水特性及防护知识

氨水特性及防护知识

氨水特性及防护知识1、氨水物化特性氨气是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小于空气,易液化,在常压下冷却至-33.5℃或在常温下加压至700~800kPa,气态氨就液化成无色液体,液氨通常用作制冷剂,属于中毒类化合物,为易溶于水的碱性物质。

氨水是氨气溶于水得到的水溶液。

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一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特殊的强烈刺激性臭味。

(1)刺激性:因水溶液中存在着游离的氨分子;(2)挥发性:氨水易挥发出氨气,随温度升高和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加挥发率,且浓度增大挥发量增加;(3)不稳定性:见光受热易分解而生成氨和水;(4)弱碱性:氨水中水和氨能电离出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5)腐蚀性:氨水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对铜的腐蚀比较强,钢铁比较差。

氨的化学性质2、危险特性常温常压下,氨水是不燃烧、无爆炸危险的液体,但在温度较高时,从氨水中分离的氨气具有强烈的气味、有毒、有燃烧和爆炸危险。

氨在空气中可燃,但一般难以着火,连续接触火源,且温度要在651℃以上才可燃烧。

氨气与空气混合物的浓度在15%~28%时,遇到明火会有燃烧和爆炸的危险,如果有油脂或其他可燃性物质,则更容易着火。

氨与强酸、卤族元素(溴、碘)接触发生强烈反应,有爆炸、飞溅的危险;氨与氧化银、汞、钙、氰化汞及次氯酸钙接触,会产生爆炸物质。

氨对铜、铟、锌及合金有强烈侵蚀作用,氨区需严格杜绝上述物质。

公司脱硝系统采用质量比为20%的氨水,该物质具有比较稳定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危险系数相对较低。

脱硝系统中,氨气分子会通过泵(离心泵、螺杆泵等)的缝隙、管道焊缝缝隙、法兰密封端面缝隙、仪表与管道连接处的缝隙等处逸出;卸氨时,氨水车的顶盖是敞开的,会逸出氨气;氨水储罐顶盖处也可能会有氨气逸出。

针对上述氨气逸出点,为防止氨气爆炸,应禁止使用火柴、打火机、电焊机等明火设施。

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常温常压下,由于密封不严而逸出的氨气会往罐顶部流动,因此在罐顶部位应禁止使用火柴、打火机、电焊机等明火设施,若需使用明火,应在空罐条件下操作。

高中化学 氨水的性质及注意事项

高中化学 氨水的性质及注意事项

氨水的性质及注意事项①刺激性:因水溶液中存在着游离的氨分子。

②挥发性:氨水中的氨易挥发。

③不稳定性:—水合氨不稳定,见光受热易分解而生成氨和水。

④弱碱性:氨水中一水合氨能电离出OH-,所以氨水显弱碱性,具有碱的通性:A. 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实验室中常见此法检验NH3的存在。

B. 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浓氨水与挥发性酸(如浓盐酸和浓硝酸)相遇会产生白烟。

而遇不挥发性酸(如硫酸、磷酸)无此现象。

实验室中可用此法检验NH3或氨水的存在。

工业上,利用氨水的弱碱性来吸收硫酸工业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C. 沉淀性:氨水是很好的沉淀剂,它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弱碱或两性氢氧化物。

例如:生成的Al(OH)3沉淀不溶于过量氨水。

生成的白色沉淀易被氧化生成红褐色沉淀利用此性质,实验中可制取Al(OH)3、Fe(OH)3等。

D. 络合性:氨水与Ag+、Cu2+、Zn2+三种离子能发生络合反应,当氨水少量时,产生不溶性弱碱或两性氢氧化物,当氨水过量时,不溶性物质又转化成络离子而溶解。

实验室中用此反应配制银氨溶液。

可用此反应来鉴别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锌。

现出弱的还原性,可被强氧化剂氧化。

如氨水可与Cl2发生反应:(4)氨水的保存方法:氨水对许多金属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氨水.通常把氨水盛装在玻璃容器、橡皮袋、陶瓷坛或内涂沥青的铁桶里。

氨水:(1) 浓氨水:易挥发,密度小于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沸点较低,能导电(2)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其中含有3种分子(NH3、NH3·H2O、H2O)和3种离子(NH4+和OH-、极少量的H+)。

氨水与一水合氨的区别一水合氨一水合氨是纯净物,化学式:NH3·H2O,属于弱碱。

氨溶于水大部分形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

是氨水的主要成分(氨水是混合物),易挥发逸出氨。

脱硫液挥发氨的测定

脱硫液挥发氨的测定

脱硫液挥发氨的测定
1 方法原理
利用硫酸和氨水作用生成硫酸铵,根据硫酸的消耗量求得挥发铵量。

2 仪器及试剂
2.1 三角瓶: 250mL ,一只
2.2 移液管: 5mL ,一支
2.3 滴定管: 酸式50mL ,一支
2.4 0.1N 硫酸标准溶液
2.5 甲基橙: 0.5%水溶液
3 操作步骤
于250mL 三角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再吸取5mL 试样吸管插入水中慢慢流尽,加入1-2滴甲基橙,以0.1N 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橙色出现为终点。

4 计算
氨(g/l)=1
1000047.0V NV ⨯⨯ 式中:N------硫酸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

V------硫酸标准溶液的耗量,mL。

0.017------氨的毫g当量,g。

V1------试样体积,mL。

5 注意事项
氨易挥发,取样后应立即进行测定。

湿地系统生态恢复——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湿地系统生态恢复——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进入湿地系统中的氮可以通过湿地排水、氨的挥发、植物吸收、微生 物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介质沉淀吸附等过程得到去除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1、氨的挥发 湿地氨挥发包括湿地地面氨挥发和植物叶片氨挥发2个部分 湿地地面氨挥发需要在水体pH大于8.0的情况下发生,一般人工湿地的 在7.5-8.0之间,因此,通过湿地地面挥发损失的氨氮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当人工湿地中填充的是石灰石等介质时,湿地系统中的会很高, 此时通过挥发损失的氨氮需要考虑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3、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 在湿地中,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氮,被认为是人工湿地去除氮的最 主要的形式 湿地通过进水携带溶解氧、大气复氧以及植物根系输氧等形式在湿地 床体内形成许多好氧微区域,在这些微区域硝酸细菌将氨氮转化成硝态氮, 降低了溶液中的氨氮浓度,使得土壤溶液中高浓度的氨氮和好氧微区域中 低浓度的氨氮之间形成浓度梯度,氨氮可以持续地扩散到好氧微区域进行 硝化作用
湿地系统生态恢复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呆笨朝夕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 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 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 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机理
1、氨的挥发 近年来,关于植物叶片氨挥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许多研究者发现了农 作物叶片的氨挥发现象,认为这是植物生长后期氮素积累降低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湿地芦苇在生命的全过程中都有氨挥发现象,但是,新生的 芦苇以及没有枯萎的芦苇的氨挥发量极少,芦苇在枯萎期氨挥发量较大,是 芦苇枯萎期氮损失的主要形式

液氨安全知识

液氨安全知识

液氨安全知识液氨是一种广泛用于农业、化工、医药等行业的危险化学品。

由于其具有很高的毒性和腐蚀性,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大。

在使用液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本文将介绍液氨的基本性质、危害、使用和存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能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液氨的基本性质液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和高度可燃性的气体。

它的分子式是NH3,相对分子质量为17.03。

液态的氨具有很高的挥发性和蒸发热,可以迅速汽化成气态氨并形成有毒的蒸汽云。

由于它是一种碱性气体,容易与酸性物质反应产生盐类化合物。

液氨还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可以腐蚀金属和有机物。

液氨的危害液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毒性作用氨气是一种极其有毒的气体,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

如果人体吸入大量的氨气,会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嗓子疼等症状。

高浓度氨气吸入会导致窒息、意识丧失、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腐蚀作用液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可以腐蚀皮肤、眼睛、呼吸道等组织,导致严重的灼伤和损伤。

如果液氨流入眼睛,会导致眼睛灼伤、角膜糜烂,甚至导致失明。

如果液氨流入皮肤,会导致严重的皮肤烧伤和组织坏死。

火灾和爆炸危险液氨是一种高度可燃气体,容易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混合物,遇到明火或高温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

液氨还具有很高的蒸发热,如果在密闭的容器中放置过久,容易形成高压氨蒸汽,产生爆炸危险。

使用液氨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液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才能保证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以下是使用液氨需要注意的事项: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使用由于液氨具有很高的挥发性,必须在充分通风的环境中使用。

操作人员应该及时关闭氨气的容器、管道和阀门,防止氨气泄漏。

穿戴防护装备在操作液氨时,要穿戴防护服、手套、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防止氨气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

操作人员还应该穿戴防爆鞋、防滑鞋等,以保证工作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敞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瓶口为何不出现白雾
临川三中封红英
浓盐酸试剂瓶看到白雾,浓氨水瓶口能看到白雾吗?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有强挥发性,但是,(实验展示)把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敞开,在瓶口能看到白雾,而把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敞开,在瓶口却看不到白雾。

这一怪现象令实验者始料不及,难以接受这一事实,因为它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但实验结果就是如此。

如何会产生这种结果?
我们先分析一下有关雾形成的原因和条件:雾的形成条件有三:①有小液滴,②有空气,③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必须十分密集,达到肉眼可见的程度。

因此,可以说雾是因为小液滴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但不能说小液滴分散到空气中一定能形成雾。

尽管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了氨水小液滴,但氨水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的密集程度没有达到形成雾的最低标准,即肉眼不可见,所以无雾。

那么,盐酸小液滴能在空气中密集分散形成白雾,为什么氨水小液滴不能密集分散呢?对此解释有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浓氨水的挥发性不强,瓶口附近空气中的氨气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所以小液滴分布不密集而不能产生雾。

第二:气体分子因不停地热运动而产生扩散。

其扩散速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强、空气流动等,但主要由其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

即气体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扩散越慢;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扩散越快。

由于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氯化氢小,则氨气的扩散速率比氯化氢快得多,因此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会快速向四周扩散,在其扩散得同时虽然也能与空气中水蒸气结合形成氨水小液滴,但因不能集中,所以不可能形成雾。

1.Ⅰ实验室中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立即产生大量的白雾:把盛有浓氨水的
试剂瓶打开,在瓶口却看不到白雾。

对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提出了如下假设:甲:NH3与水蒸气的结台能力不如HCl强,瓶口附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达不到肉眼可见的程度。

乙:浓氨水的挥发性不如浓盐酸强.瓶口附近空气中的NH3少.形成的氨水小液滴少.产生的白雾达不到能被肉眼观察的程度。

丙:NH3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Cl小,NH3的扩散速率比HCl快,由于挥发出的NH3快速地向四周扩散,形成的氨水小液滴不易集中.所以看不到白雾。

为了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三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下列实验:
如下图所示-取—根长50cm直径约2cm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在其两端分别同时塞入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棉球,立即用橡皮塞塞紧两端。

数分钟后,玻璃管中在距离浓盐酸一端约18cm处开始产生白烟。

(1)在进行上述实验之前,甲同学就发现自己假设中的错误,确定甲假设中错误的理由是:。

(2)上述实验中白烟产生在离浓盐酸一端约18cm处的事实.说明。

所以,关于浓氨水试剂瓶口看不到白雾的原因的假设是正确的。

1.(1).NH3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HCl不能。

(2)NH3扩散速度比HCl快,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