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古典文学理念
日本文学简史

日本文学简史奈良时期(8世纪)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
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
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
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8~12世纪)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
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
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宇津保物语》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
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
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
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
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
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12~16世纪)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
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
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
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
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
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
情以物迁感于哀乐_论_源氏物语_中_物哀_的美学思想_杨永生

摘要 :“物哀”是日本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 作为统一的日本美的滥觞 , 它对日本美 学流变的影响是深远的 。 长期以来我们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片面的看法 。本文拟就恋情的 哀感 、人世的咏叹 , 对自然美的感触等三个方面 , 探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物哀思想的美学 风貌 , 并尝试就这一美学思想对日本文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
贵族社会盛行奢靡风尚 , 《 源氏物语》如实地 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真实 。 六条院极尽豪奢 , 夕颜 的遗孤玉 髟 曼被接进“人间天堂般的六条院”就象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 至于说梅壶女御与弘徽殿女
76
御的赛画 , 更是搜罗珍奇 , 争奇斗异 。奢靡的生活 加速了贵族社会的没落 , 同样也寄托了作者对世 风日下的哀叹 。
第 19 卷 第 1 期 1999 年 3 月
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 RNA L O F FU ZHO U TEACHE RS CO 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 .19 N o .1 M A R . 1999
情以物迁 感于哀乐
——— 论《源氏物语》中“ 物哀”的美学思想
部物哀的美学思想是势在必行的 。 论及紫式部的美学风貌 , 首先应考察它的思
想成因 。《源氏物语》形成的 1001 至 1008 年间 , 正是平安王朝的全盛时期 。紫式部出身于中层贵 州家庭 , 祖辈多出著名歌人 。 她秉承家学渊源 , 对 日本古典文学浸润甚深 , 从而使她继承了日本民 族敏锐细腻地把握自然美的传统审美心理 。 对于 笔下的人的追求 , 反映了她为调和社会矛盾所 作的努力 。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作家的良 知 , 她哀叹贵族阶级的没落 , 最终埋葬了她的理想 ——— 把她 曾寄 予厚望 的贵 族阶 级的 理想 人物 一一 送进了坟墓与寺院 。 紫式部的佛教思想也是她美 学思想的一个精神渊薮 。 她曾在《紫式部日记》中 写道 :“每当看到和听到一些喜庆的事 , 有趣的事 , 反而深深勾起我平素出家遁世的思想 , 增加我郁 闷 、忧愁之情 。”紫式部的这种脱离尘世 , 复归自然 的倾向 , 隐透着对人生无常的哀伤 , 对世事多变的 喟叹 。 紫式部这些复杂矛盾的思想 , 使她的物哀 的美学思想摇曳多姿 , 呈现出绚丽斑驳的色彩 。
日本古典文学最高颠峰————源氏物语

日本古典文学最高颠峰————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源氏物语》有日本的《红楼梦》之称。
这部作品涉及4个朝代,历时70余年,出场人物400余人。
小说对这些人物描写的细致入微,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色和复杂的心理。
它是以源氏及其岳父左大臣为代表的皇室一派同以弘徽女御及其父右大臣为代表的皇室外戚一派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主线,通过源氏公子及其子的爱情史,描述了平安时代日本的宫廷文化,贵族生活,以及皇室中男女间的情爱之事。
它的作者紫式部,姓藤原,按照日本古代妇女没有名字的惯例,因为她作品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遂又称做紫式部。
她曾给一个官吏做过小妾,后守寡,依赖父兄生活,寡居十年后,进宫做一位皇后的侍读女官,这篇小说就是她写给皇后供天皇消遣的读物。
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念看,《源氏物语》的基本精神是“物哀”,即“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
日本学者本居宣长在《日本文学史》中说:“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
”紫式部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表现人在外部环境触发下所产生的悲凉、凄楚之情。
《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天皇自美人更衣死后,“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为小说奠定了悲剧基调。
源氏被流放须磨前,“渐觉世路艰辛,不如意之事越来越多”,因此他想自动离开京都,避居须磨。
到了须磨,“忧愁之事,不可胜数”。
每当风和日丽之时,源氏追思种种往事,常是黯然泪下。
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时,他对月长叹,朗吟“二千里外故人心”。
不久,源氏时来运转,荣华富贵达于绝顶。
即便如此,源氏还是痛感人世之无常。
他想:“试看古人前例,凡年华鼎盛、官位尊荣,出人头地之人,大都不能长享富贵。
我在当代,荣华已属过分。
全靠中间惨遭灾祸,沦落多时,故得长生至今。
今后倘再留恋高位,难保寿命不永。
源氏物语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源氏物语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源氏物语: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11世纪初,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紫式部所创作。
源氏物语以其独特的文体、深度的情感描写以及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而闻名于世。
源氏物语共分为54回,描写了平安时代贵族社会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主要以男主人公源氏和他周围的人物为线索,讲述了一段充满辛酸和爱情的故事。
作品中不仅描绘了贵族社会的繁华与虚浮,还通过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探讨了人性、爱情、命运等普世主题。
源氏物语以其描写细腻、语言优美的特点,成为了日本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作。
在源氏物语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对女性心理的深入刻画。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紫式部凭借她独具慧眼和敏锐的观察力,将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细致刻画,她揭示了女性在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表达了自己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和呼吁。
这种对女性心理的描写方式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让读者对女性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外,源氏物语还以其独特的文体方式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采用了一种称为“和歌体”的文学形式,这是一种日本古代的文体,用于创作诗歌。
而源氏物语中的文体则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
作者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表现结合起来,以一种抒情的方式进行叙述,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氛围。
这种独特的文体给人以舒适、优雅的阅读感受,使得作品在当时广受欢迎。
此外,源氏物语还是一部对当时社会风俗的真实记录。
通过描写贵族社会的人物和事件,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习俗。
从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到宴会、游行等社交活动的描写,源氏物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可以了解到日本古代贵族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礼仪,对于了解古代日本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源氏物语的诸多优点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争议。
尽管作品对女性心理表现出极高的敏感度和关注,但也被一些批评家指责为过于情感化和偏爱男性角色。
“哀”与“物哀”-论日本古典文学的感伤悲美

紧逼 又 有 数 波 折 ; 生老 复 病 死 , 忧 愁 种 种 相 缠 磨 。5 【】
山 上 忆 良 的 歌 以 抒 写 人 生 之 “ ”以 及 对 妻 和 子 的 苦 “ ” 主题 , 叹人 世 的无 常 和 “ 可 奈 何 ” 他 对 爱 为 咏 无 。 严 酷 人 生 的觉 悟 , 就 是 认 识 了人 生难 以 拯 救 的 苦 也 境 , 此 才 会 发 出“ 可奈 何 ” 哀 叹 。 山上 忆 良伤 因 无 的 感 人 世 无 常 、 叹 人 生 之 苦 的 主 题 , 显 具 有 奈 良 悲 明 朝初 期 儒 教 伦 理 和 佛 教 教 义 的 影 响 深 刻 存 在 的 背 景 。 到 < 叶集 > 期 , 教 思 想 被 灵 活 地 吸 收 了 。 万 末 佛 人 们 知 晓人 世 的 无 常 , 求 纯 洁 净土 的 出现 。 大 伴 欣 家 持 的 歌就 以 表 现 人 世 的 “ ” 欣 求 净 土 为 主题 。 空 和 以 下 面这 首 < 世 间无 常 歌 > 例 : 悲 为
记 。
如 奈 良时 代 的 歌 人 山 上 忆 良 的 歌 就 带 有 浓 重 的 佛 教 色 彩 。 下 面 列 举 他 的 < 世 间 难 住 歌 >: 哀 世 间烦 恼 多, 事 令 人 莫奈 何 ? 何
最 是时难住. 岁月 流 如 东逝 波 。
人 生 已苦 短 .
仿 佛 一 阵风 。 有 目难 睹 去 无 踪 ; 仿佛 水流逝。
日本 文 学 从 “ ・ ”  ̄ -, 已 经 产 生 了 “ ” 记 纪 04 就  ̄ 哀 的 美 理 念 。 这 时 的 “ ” 是 太 阳 神 、自然 神 的 共 同 哀 只 感 动 而 产 生 的 , 柿 本 人 麻 吕的 歌 表 现 的 “ ” 是 与 哀 情 不 同的 , 者 具 有 对 生 命 的 完 全 自觉 的 意 识 。 < 后 万 叶 集 >是 日 本 第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 录 4 0 多 首 诗 收 00 歌 , 品 时 间 跨度 长达 四 百 多 年 。 真 正 的 万 叶 时 代 作 始 于 6 5年 大 化 革 新 , 于 < 叶 集 > 书 的 公 元 4 止 万 成 7 9年 【 。 到 < 叶 集 > 后 期 , 叶 歌 从 客 观 叙 述 5 3 J 万 中 万 发 展 到 主 观 抒 情 的 阶段 , 始 抒 发 个 人感 情 的 感 伤 开 性 。 开 辟 了 日本 固 有 的 “ ” 美 范 畴 。 日本 作 家 哀 的 井上靖认 为 : “日本 的 < 叶 集 > 不 论 那 一 首 诗 , 万 , 都 只是 心灵 的 歌 颂 。 …… 即 使 是 短 诗 , 能使 心 灵 得 也 到 充 分 的 体 现 。 【 ”4 1 < 叶集 > 哀 ” 识 的 形 成 , 方 面是 源 于 本 土 万 “ 意 一 的 文 化 承 传 , 一 方 面 也 不 乏 儒 佛 教 思 想 的影 响 。 另
日本文学流派2

流派时间代表人物作品
写実主義1885年坪内逍遥文学理論「小説神髄」
小説「当世書生気質」1887年二葉亭四迷「浮雲」
擬古典主義
(紅・露の時
代)明治20年
尾崎紅葉金色夜叉
幸田露伴五重塔、運命
ロマン主義明治32年左右
森鴎外「舞姫」明治二十三年と「うたか
たの記」「文づかひ」ロマン三部
作
北村透谷厭世詩家と女性
樋口一葉「うもれ木」、「大つごもり」、
「たけくらべ」
泉鏡花「夜行巡査」「外科室」
自然主義明治40年左右
島崎藤村「破戒」「春」「家」「新生」田山花袋「瓜畑」「田舎教師」
国木田独歩「独歩吟」「竹の木戸」
耽美派大正
永井荷風「地獄の花」「アメリカ物語」「ふ
らんす物語」
谷崎潤一郎「痴人の愛」「春琴抄」「細雪」
白樺派大正武者小路実篤「お目出たき人」「世間知らず」
「幸福者」「友情」
志賀直哉「暗夜行路」「和解」「城の崎に
て
」
有島武郎「かんかん虫」「カインの末裔」
新思潮派大正芥川龍之介「戯作三昧」「地獄変」「鼻」「羅
生門」「秋」
菊池寛「無名作家の日記」「恩讐の彼方
に」
久米正雄「牛乳屋の兄弟」「受験生の手記」
余裕派、高踏
派大正夏目漱石「吾輩わ猫である」「坊ちゃん」
「草枕」「虞美人草」
森鴎外「雁」「妄想」「灰燼」「阿部一
族」「高瀬舟」
新感覚派大正川端康成「伊豆の踊り子」「雪国」「千羽
鶴」
横光利一「蝿」「日輪」
片岡鉄兵「綱の上の少女」「苦い話」「若
き読者に問う」。
中国和日本在文学领域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和日本在文学领域的差异是什么?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文学风格和传统有所不同。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文化的代表,在文学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一、文学史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古国之一,其文学历史悠久,深厚,其文学核心思想汇聚着中国的哲学、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任何一个经历过中国古代文学的人都能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同时,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各地文学作品都有自己不同的地方特色。
而日本文学则是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也曾有过一段自我封闭的历史。
因此,日本文学在自己的文学发展中也拥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二、文学表现形式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中国和日本的区别较为明显。
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朴素、自然的行文、注重形象的生动和音节的韵味,典型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
而日本文学则强调意境、散文体和对形象的压缩,通过简洁、意味深长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典型代表作品有夏目漱石的《草枕》、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等。
三、文学主题中国文学强调背景、社会与历史,而日本文学则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中国文学作品讲究涵养、气势恢宏,对人性和世界观的思考较为深刻。
而日本文学较为关注个人的感受和情感世界,对人性的刻画则比较繁琐,更注重层次美。
四、文学创作手法中国文学创作注重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描述,注重对情节的横向拓展和社会背景的深入阐述。
而日本文学则注重笔墨的妙语,注重对事件的纵向推演和人物的内心描写。
两者在文学创作的手法上有明显的差异。
五、文化影响中国文学在外交方面的亲和力和文化吸引力上较为强大,吸引了大量外国人的研究和学习。
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学为其带来了长久的影响力。
而日本文学则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较大的文化关注,在欧美等地也有其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结语中国和日本在文学领域上的差异源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历程。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桑凤平高春璐(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感叹人生无常是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无常意味着灾难,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生离死别。
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对于/灾难0的起因和/生死0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用儒家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无常是社会的各种弊端造成的,而后者则用佛教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灾难是无常世界本身造成的。
对于/生死0,中国古代文人/忧生0,日本古代文人/崇死0。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人生无常;佛教;儒教;生死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3-0138-04Differences bet ween the Ideas of Inconstancy inChi nese and Japanese L iterary ClassicsSANG Feng-p ing GAO Chun-l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 y,Chongqing400044,P.R.Chi n a) Abstract:I nconsta ncy of life is the consta nt the m e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c onstancyis the cause of disaster,wh i ch results i n separati on and death.As to the ori g i n of i nc onstancy and att-itudes to war ds it,t here are differe nt ideas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 the for m er,the or-i g i n of t he i nconsta ncy of life i s explai ned in ter m s of Conf uci anis m,whereas i n the latter,it is e xplai nedi n ter m s of Buddhis m,belie v i ng that disasters are cause d by the inconstant worl d.W ith regar d to"lifeand death",ancie nt Chi nese w riters"car e more about life",whereas Japa nese w riters"worsh i p death".K ey wor ds: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 y classics;inc onstancy of life;Buddh i s m and Confuci anis m;att-itudes to ward life a nd deat h无常一词出于中国古典和佛经当中,包含三种意思:一是诸行无常,即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世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二是五蕴无常,即认识到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的主体本身也是无常的;三是世上没有/无常0,也没有/有常0,当超越有无的对立到达涅槃时,才能够形成真正的无常观,即一切皆空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文芸理念
上代
まこと 上代文学の底流をなす精神。上代人は「続
日本紀」にみられる「明き清き直き誠の心」の言葉
が示すように、上代人は誠をこの上なく重んじる。
ますらをぶり 賀茂真淵やその一門の歌人たちが
提唱したもので、「万葉集」にみられるような男性的
で力強く大らかな歌風をいう。
たをやめぶり 女性的で優美・繊細な歌風。賀茂
真淵が「万葉集」の歌風に対して、「古今集」の歌風
を批判してこう称した。
中古
あわれ 平安文学における代表的な美意識。優美
で繊細な感情とそれを客観視できる知性とが調和し
た均整のとれた美的理念である。
物のあわれ 本居宣長が「源氏物語」を「ものの
あわれ」の文学と評して以来、確立された文学理念。
人の心がある対象にふれる時に湧き出る自然的・調
和的感動で、即ち喜怒哀楽など人間の様々な感情を
含むもの。
をかし これも平安文学の代表的な美意識。「あわ
れ」「もののあわれ」しみじみとした情緒美を表すの
に対して、「をかし」は明るい知性的な美である。景
物を感覚的にとらえ主知的・客観的に表現する傾向
である。
中世
幽玄 中世文学を中心にみられる美的理念。最初
に取り上げたのは藤原俊成である。彼によると、「幽
玄」とは「静寂美」を基調に「繊細美」「艶」などが
複合した奥深い美としてとられている。
有心 「幽玄」を継承した理念で、やはり余情を
重んじるが、より技巧的で、妖艶な美が主調となっ
ている。
無心 有心に対する理念。文学では、初め連歌の
世界で用いられ、庶民的で機知に富んだ滑稽な連歌
を無心連歌と称した。室町時代の世阿弥の能楽論に
なると、禅などの影響から心を超越した無我の境地
をいうように変わってきている。
わび 「幽玄」を継承した閑寂で枯淡な味わいを
表す理念。中世以降、世の中の無常観から隠者的な
境地が尊ばれるようになり、室町期に入っては禅僧
の五山文学などと結んで、茶道・墨絵などが盛んに
なった。そうした当時の文化に共通するものが「わ
び」の理念である。
近世
さび 近世文学の中心理念であると同時に芭蕉俳
諧の根本理念。「わび」と同様に閑寂な枯淡の境地
であり、自然と一体化した世俗を超越した精神。
粋すい 決して官能に溺れず、人情の機微を察知し、
適切に物事に対処していけることをいう。主として
浮世草子や浄瑠璃の世界に描かれている。
うがち 近世後期の文學にみられる特色の一つで、
隠された特殊事実や人情の機微をことさらに暴露し
写実的かつ精細に描いてみせることをいう。
義理・人情 近世の封建社会制度と密接に結びつ
いて生まれた文学理念。「義理」は、江戸時代の人々
の生活を外側から規制した社会きはんであり、しか
も彼らの内側からの良心の声でもあった。これに対
して、「人情」は、そうした封建道徳などに規制され
つつもあふれてくる人間の自然の情である。その矛
盾なさまを文学の世界に描きだしたのは近松の浄瑠
璃であった。
勧善懲悪 儒教思想と幕府の政策方針の影響を受
けてうまれた理念。善を勧め悪を懲らすこと。江戸
後期文学の読本・人情本などに多くみられ、特に読
本の馬琴の「南総里見八犬伝」はその代表作であ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