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烟台市戒毒所原梓皓

人人都有父母,父母对于儿女,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和亲爱的感情,当儿女长大懂事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中国文化之根本,我国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

一、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父母对于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的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

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保持这种“爱”,既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仰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证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这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的说,侍疾就是子女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要精心侍候。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身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业兴旺,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

谏诤:《孝经》谏诤章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能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就是说尽孝道之事必须亲自为之,老有所居是对老人的尊敬,老有所养则老有所乐,对患病老人精心护理则解其忧虑,老人逝世时必亲自到灵前哀悼,祭奠时要遵从礼仪。“送老归山”也就是善终的意思,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终同样看得很重要,在祭奠和送葬时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

二、新型的孝道文化

传统孝道与新型孝道的最大区别,就是传统孝道既有基于亲情关系基础上的合理性因素,也有与封建社会集权政治相联系的不合理因素,拥有两重性,精华与糟粕共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思想快速进步,我国古代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以及为维护统治阶级愚昧民众的“三纲五常”等遗忠遗孝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现代孝道文化一定是去除了其不合理性的糟粕,而保留其合理的内核,向利于尊敬父母、家庭和睦、尊师敬贤、尊长爱幼、

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等美德方面发展,也使新型孝道文化具备更强的生命力,从而促进社会及人类的发展。

(一)奉养父母,善待双亲

奉养双亲,不仅仅是传统孝道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孝道内涵的最基本要求。赡养父母即被视为子女当然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在子女年少,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父母有义务抚育他们长大成人;但是父母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子女同样有赡养双亲的义务。这就是代际互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孝文化赖以形成的血缘基础。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这一条非常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人类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是极其合理的内容,必须要继承发展。

(二)敬爱父母,顺从长辈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是要满足老人物质生活上的需要,更要表现在敬爱父母上。敬爱父母就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一种一切道德美好感情的源头。传统孝道在父权主义的作用下,子女对父母往往是畏惧多于敬爱。现代社会,由于“父权”的削弱甚至被取缔,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得建立于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父母和子女相互尊重、相互亲爱的情感易于形成。尊重长辈也是新型孝道文化的重要内涵。孔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也就是说,敬爱自己父母的人,都会尊敬别人的父母,不敢厌恶别人的

父母,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这种由敬爱自己的双亲,推广到敬爱所有长辈的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修养道德,完善自我

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一个能够成就大事业的成功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父母行孝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本质上说,儒家学派是道德学派,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是儒家的重要教义,而其教育方法之一就是倡导孝道,事实也证明这种方法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孝道教育实质就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倡孝道,大力倡导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利于培养我们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精神品质,利于塑造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理想人格。因而,进一步完善我们人格的忠诚、友爱、谦虚、诚信、自强等内容与孝道息息相关,亦成为新型孝道的重要内容。

(四)奉献社会,回报祖国

忠君报国一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抱负,自古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未有不能尽孝而能尽忠者”一说,可见传统文化中忠孝是分不开的。古代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只有能做到对父母长辈的孝顺,把家庭照顾好了,才能做到在社会工作中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宏伟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