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试论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叙事风格与文化内涵

试论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叙事风格与文化内涵摘要: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是新时期文学中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小说以“丰乳肥臀”这样一个艳俗的词语为题寄予了作者深层的寓意,按照莫言的解释,其一在于为了重新寻找庄严的朴素,追寻人类的根本;其二在于借助歌颂一个母亲的方式达到歌颂天下所有母亲的目的;其三在于母亲代表大地,歌唱母亲亦即歌唱大地。
本文将针对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叙事风格与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关键词:莫言;《丰乳肥臀》;叙事风格;文化内涵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不仅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而且多次被译成英、法、日、波兰等国文字。
该书在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国外学者曾评价《丰乳肥臀》的“主题‘那多半是出于其远大雄心,超出了素材所能负担的限度,这没什么不对’。
还认为此书也许是莫言的成功良机,或可令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
”果然,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用西方现代叙述手法来叙述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生活,曾有多位学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饥饿、苦难与生存等,但这些主题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细致解读。
一、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主题《丰乳肥臀》塑造了一个虽有中国传统妇女性格弱点却仍不失伟大的母亲——上官鲁氏。
她嫁给一个没有生育能力且孱弱的男人,却荒唐地承担起传宗接代的大任。
为了改变自己在上官家受歧视和虐待的命运,她被迫向包括姑夫在内的土匪、和尚、江湖郎中等七个男人“借种”,生下了七个女孩,只有和瑞典牧师马洛亚生下的双胞胎中才有一个男婴[1]。
但使命并没有就此完成,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上官鲁氏不但全力抚养自己生下的孩子,而且女儿长大后生下的孩子也送到她的手里,她以大地母亲博大而慈爱的胸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
她是苦难历史的见证人和收藏者,她不仅在肉体上承受战争所带来的苦难,而且在精神上也遭受着因战争而造成的女儿死亡、伤病、发疯等诸多痛苦。
莫言

《蛙》内容简介
•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 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 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 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 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 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 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 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 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 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 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 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 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为了看书,那 莫言小故事 时的莫言想尽了 一切办法,甚至 少年时代的莫言酷 帮人家推磨、割 爱读书。当时农村没 有电,家中只有一盏 麦子以换取阅读 小煤油灯。每天晚上, 人家藏书的权利。 他和同为书迷的二哥 后来实在没书看 就一脚踏在门槛上, 了,就看新华字 凑着火苗像黄豆那么 典,读得熟到以 小的煤油灯看书。几 至于能把新华字 年之后,那个门槛竟 典的错误都找出 然被弟兄两个踏凹下 来。
外交部对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 尔文学奖表示祝贺
中新网10月 12日电 中国外 交部发言人洪 磊12日在例行 记者会上对中 国作家莫言获 得2012年度诺 贝尔文学奖表 示祝贺。
洪磊说,莫言先生是最 近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他的文学造诣有目共睹。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这是全人 类的共同财富。“我们欢 迎世界各国朋友更多地了 解中国文化,感受优秀中 国文学的魅力。”
《四十一பைடு நூலகம்》内容简介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代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写作风格大胆曾屡次获奖2012年10月11日19:04中国知名作家莫言北京10月11日电(刘欢)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9:00公布。
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凭借作品《蛙》此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曾屡次获奖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
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
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素材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19时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
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
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磅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
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
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
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
1987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莫言小说浅析

其次是魔幻神秘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形式使他的小说叙事始终建立在一种形式奇特感觉陌生甚至是表达晦涩的文学结构之上如生死疲劳蛙的叙事结构都套用了中国佛教传统中因果报意象尖锐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都包裹在丰富的叙事艺术中表达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莫言最全介绍

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与影响
01
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莫言的作品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02
融合了世界文学的多元元素
莫言的作品借鉴了世界文学的多元元素,如魔幻现实主义、民间故事、
现代主义等,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03
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
赞誉。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 的代表作之一,对世界文学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莫言的作品在海外获得了多个奖 项,如诺贝尔文学奖等,进一步 提高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
地位和影响力。
06
结语:莫言的文学贡献与 影响
对中国文学的推动与发展
创新了文学表现形式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莫言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 实问题,通过文学创作对社会现
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反思。
莫言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揭示了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权 力斗争等现实问题,引发读者对
现实世界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 更通过文学形象和情节引导读者 反思人性和价值观,寻求对现实
提高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
莫言的作品获得了国际文学界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
代表之一,提高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
对未来文学的启示与展望
启示
文学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探索,要勇于突破和创新,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和思想性。
展望
未来的文学要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融合,要更加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和 问题,要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高度赞誉
莫言的作品在国内获得了 高度评价,他的作品被认 为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语言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语言表现手法上,莫言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言之有物的对话,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真实自然,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风景描写中,莫言常常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象隐喻,呈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叙事结构上,莫言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引导读者思考。
情感表达方面,莫言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对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也有助于未来对其作品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情感表达、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瞩目。
莫言生于1955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满着中国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莫言的小说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口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莫言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入胜。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想象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常常催人泪下,让读者陷入情感的波涛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莫言的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独具魅力,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1.2 研究意义研究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研究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有助于提升对莫言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讲故事的人

2.首尾呼应,紧扣主题
作者以讲故事开始,以讲故事结尾。文 末作者说“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 的故事”,这种既顾及到演讲的重点,又 巧妙的结尾,让听众清楚所述的主要内容, 看似无心,实则巧妙安排。
3.动机高尚、切身感受
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影响 自己创作的一些主要因素,点点滴滴汇聚成 一个个鲜活可感的故事,令人听来真实可信。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霸蛮(mán)
辍学(chuò) 忏悔(chàn)
懒惰(duò)
马厩(jiù) 歉疚(jiù)
炫耀(xuàn)
逸闻趣事(yì) 坍塌(tān)
忧心忡忡(chōnɡ)
谆谆教导(zhūn)
(2)词语释义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添油加醋:比喻接连不断地附加。 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 谆谆教导:恳切、耐心地教导。谆谆,恳切、耐心 的样子。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 极端惊恐。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 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讲故事的人
莫 言
创作背景
2012年10月11日,因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 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为一体”,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获奖作
品是《生死疲劳》,其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 写的交换机一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 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 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
导入
多少年来,国人总在感慨有着浩瀚如海书卷 的中国、有着五千年厚重历史的中国、占世界 人口六分之一的中国、竟然无一人获得诺贝尔 奖。诺贝尔奖项一直与我们无缘,仿佛成了国 人的一块心病。直到2012年10月,国人的这块 心病才找到一剂良药。同学们知道这剂良药是 什么吗?2012年12月7日17:30,莫言在瑞典 文学院的报告大厅举行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作 为首次登上诺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会在这个舞 台上以什么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莫言是当代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在言说的气质上具有异质性:以民间立场消解官方话语,凸显自由意志以颠覆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以土匪形象解构典型英雄。
为了达到言说的目的,莫言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并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文体与结构等的综合使用上具有探索性与实验性,尤其以站在民间立场的写作引人关注。
如此手段的运用,虽然给莫言作品增色不少,但也产生局限性的瑕疵。
本文试从叙述的异质性、多种手段的运用及二元对立的局限等方面浅析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与得失。
关键词:莫言;小说;叙述;特征;人性Abstract:Mo Yan is a heavyweigh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his works reflects on the temperament of the heterogeneit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digests civil position, highlight the repression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deconstruct the image of a typical hero with regard to the image of bandits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is works, Mo Yan uses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means , and i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person and perspectives, sound and color, style and structure , Mo Yan is doing a revolutionary and experimental, especially the writing of folks position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The use of such means, although the adds much color to the works of Mo Yan, also produc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rawbacks. I will 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s the heterogeneity,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binary opposition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o Yan's narration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his works.Key words : Mo Yan ; novel ; narration ; features莫言是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从主题到语言、结构、视角,莫言的创作一直引人关注。
究其原因,大概在于莫言创作的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自我构建,其作品深深地打上莫言个性化的烙印,尤其体现在莫言小说的叙述上的变革性,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言说的气质——异质性:解构、反讽、颠覆莫言小说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的反叛性:从主题思想到写作手法与经典文学作品背道而驰,在寻求创新的同时还对文学经典进行颠覆、解构、嘲讽,践行了莫言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主张。
(一)民间立场与官方话语“所谓的民间立场就是自觉抛弃知识分子的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切实地立于大地,去感受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同时追求一种贴近民间美学风格的艺术形式”。
①在《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中莫言区分了两种创作心态:一为“为老百姓的写作”与“作为老百姓的年写作”。
②莫言认为:“为老百姓的写作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自以为是人民的代言人和时代的良知,实际上是一种狂妄自大;作为老百姓的写作是把自己放在与老百姓平等的位置上,永远不会想充当人民的艺术家,只有在这样心态下的写作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后者才是真正站在民间立场上的写作。
”③但是文学并非独立的存在,与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的关系密切。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集中地体现为官方话语——一种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的话语。
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中,文学的本质带有浓厚的政治权力特征,文学作品必须塑造能代表时代方向那鼓舞激励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典型,文学背后隐藏着历史理性,正是在历史理性的监控之下酝酿着文学典型的,历史理性是操控人物命运的“幕①李雪:《民间立场与现代意识的融合与摩擦》,《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
②孔范今、施战军:《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③同上。
后黑手”,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反动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是由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的最终趋势决定。
莫言的创作即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以民间立场来消解官方话语权,他以笔下民间的土匪代替典型的英雄,而不是以塑造典型英雄来教育鼓舞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
这种民间立场与官方话语的消解,首先表现在新历史主义对历史理性的解构,《红高粱》作为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试图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反感理性化处理历史人物命运的方式,注重描写个人历史的丰富多彩,将历史生活化,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策略就是讲述被历史理性所忽略的民族个体的感性生存状态和民族文化等隐秘部分内容,如对土匪余占鳌的刻画中,表现的是余占鳌生活的庸常性——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与戴凤莲的调情与野合等,都是一个土匪的生活流叙述,与高大全式的英雄相去甚远——“高大全式英雄的本质在于其超人性”①: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克服自己的感官欲望,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这样的英雄是崇高的,亦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凡俗人的人性——真实性,英雄活在理性世界的枷锁中,缺乏情与欲的表达,而这种真实的人性在余占鳌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其形象更加生动,贴近生活,他骨子里那种超脱放大及拒绝受他人领导的无拘无束、超越是非观念的土匪精神是他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民间立场其次表现在自救的行为上。
关汉卿名剧《救风尘》里通过赵盼儿以机智聪明救出宋引章的故事表明剧作的主题:“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②,底层人可以通过自救而摆脱被奴役被欺凌被孙皓侮辱的命运。
土匪与农民的命运联系密切,做土匪是农民对特殊环境做出的一种自救行为,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危机与紧张状态的象征,莫言也认为:“多数的土匪是真正的贫农,吃不上饭,要饿死了,没有办法只有当土匪去”。
③余占鳌两次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了土匪,当土匪成为他自救反抗压迫的方式,不曾投靠过任何政治势力,脑子里没①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③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有国家阶级党派的观念这一切真正昭示着他的民间性——来自大地,来自民间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自由自在的美学风格。
(二) 自由意志与人性压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礼,强调为政以德,在中国最主要的关系是伦理关系,最高的评价是道德上的褒奖。
究其根本,中国文明是伦理道德本位的文化,以道德来统帅个人家庭社会,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轻视个人的欲求,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明是功利性的,中国人强调道德注重人的品质无非是以道德约束人性,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而且其道德是双重乃至多重标准,它允许统治者荒淫残暴却压榨老百姓正常应有的生存空间,从《周礼》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可见这种道德的等级差异性,其功用在于培养顺民以供奴役,故而长久观之,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是压抑人性的文化,是对人性的羁绊,鲁迅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都变成漆黑”。
①由此可见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腐蚀性致使生命力的枯萎,如“石头下压着的草”。
莫言有感于种的退化的趋势,通过他的艺术世界体现出肯定生命张扬自由意志的最终意图,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场面:我爷爷与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大胆野合,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冲动,更是对传统礼教束缚的挑战;二奶奶恋儿临死前一段奇异的经历呼天抢地的野性,让我们看到高粱地里普通女子所拥有的胆气;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庄重而安详地死去,死前的独白不啻于一份生命赞歌。
生命自由意志不仅有善的一面,反抗压迫以追求幸福自由;也有恶的一面过于放纵而导致丑陋,比如余占鳌对单氏父子的杀害就是以恶的方式来追求善,还有余占鳌对女性的亵玩重生理上的快感而无情感上的契合、戴凤莲对余占鳌花心的报复等,都体现了人性之恶。
然而正是人性之恶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在善与恶的交织中表现完整的人性,因此相对于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莫言小说无疑地表达了对人①鲁迅:《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性与生命的肯定,诚如尼采所言:“用生命力的蓬勃兴旺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这本身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①莫言以高扬生命力的姿态反抗压抑人性的传统文化,弘扬人的生机活力,透过人的生命力去战胜苦难是莫言小说的一大宗旨。
《红高粱》中的高粱意象更是生命力的象征,不仅高粱作为一种活物本身生命力顽强,生长得茂盛,而且高粱作为粮食与酿酒的材料滋养了高密东北乡的人民,使他们英勇豪迈,血性强悍顽强阻击侵略军的进犯,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战之歌。
(三)反叛与典型莫言是想象力丰富且不拘一格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具有叛逆性,是对文学典型的一次变革创造,在与典型形象的参照之下,叛逆形象显得生机盎然,是另一番风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现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这些小说的英雄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超强的忍耐力,他们如毛泽东评价刘胡兰般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如《红岩》中的许云峰、江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弘扬的是革命英雄主义,英雄人物有强烈的政治理想追求,与之相比,莫言笔下的英雄如余占鳌、司马库、孙丙等的反抗出于本能,他们远离政治意识形态,没有阶级党派观念,他们来自民间底层,他们反抗的基本立场是自救,体现出一种生命力的意志,既然生命具有自由意志,就有多向发展的可能:他们既有反抗的勇气,同时又有凡人的缺点如好吃偷懒,窃玉偷香,坏事干尽;既有生的本能——忍耐,抗争;又有死的本能——搞破坏杀人不眨眼。
这是怎样的二元对立?正如莫言所言:最英雄好汉也最王八蛋,最圣洁也最龌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