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原因探析
一场世界文学史上的阴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真相揭秘(上)

一场世界文学史上的阴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真相揭秘(上)莫言今年是我国知名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10周年。
10年来,国人们对莫言为何获奖质疑声不断,对莫言作品的倾向性批评不息。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无论是作品主题,还是文学水平、艺术价值,还是社会影响力,比莫言优秀者大有人在。
可是,诺贝尔奖为什么会降落到莫言的头上呢?原来这是西方政治操纵的结果,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场大阴谋。
下面就让我们揭开它的真相,让大家了解它的真实内幕。
1揭开文学诺奖的黑幕。
在这里,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基本概况。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的遗嘱,将全部财产3122万瑞典克朗捐赠,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瑞典政府根据诺贝尔的遗言,决定以瑞典学院为依托,成立“诺贝尔奖甄选委员会”。
瑞典学院是瑞典最知名的一所学院,成立于1786年,由古斯塔夫三世建立,瑞典国王是赞助人,有强大的政治背景。
诺贝尔奖从1901年首次颁发,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样算下来,诺贝尔奖增加到了六项。
诺贝尔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
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由国王举行授奖仪式。
根据规则,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
截至2021年,共授予931位个人和24个团体。
诺贝尔奖不可否认,诺贝尔作为一代世界级的科学家,他的初衷和愿望是好的,他是希望激励更多的科学家,沿着他的足迹走下去;不可否认,诺贝尔奖作为世界级的科技和人文类的最高奖项,一百多年来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文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可否认,诺贝尔奖在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时期和某些领域,是严谨的,是公平和公正的,得到了世界性的广泛肯定和认可。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背后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背后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华语作家。
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文学界,一时间,有关莫言的新闻充斥着各大媒体。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背后,不仅是一个人的荣誉,更是一个国家和文化的胜利,道出了中文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莫言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语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莫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坚持原创的作家本色,创作了《红高粱家族》、《蛙》、《生死疲劳》等一系列文学经典,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因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文学的认可。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领域最高荣誉之一,授予的文学作品必须有严谨的文学性、人文关怀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在评选过程中,瑞典学院不仅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评审,更对作者个人的成就、道德、文化背景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综合评定。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达到了诺贝尔奖评选的标准,更是因为他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中文作品走向世界。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彰显了中国文学的实力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可以造就出一批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中文文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也是中文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
莫言的作品正是具有这些特点,他把作品中精美的情节、细腻的刻画和艺术的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吸引了世界读者的目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说明了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中国作家的作品也开始进入全球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的关注。
通过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文学奖项,中国文学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开始关注和阅读中文作品,从而增加了中文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中国文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莫言获奖理由

莫言获奖理由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描绘生活的真实性而广受赞誉。
下面将探讨莫言获奖的理由。
首先,莫言的作品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
他在小说中刻画了大量生动的农民形象,描述了他们艰辛的生活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莫言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将农村生活中的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苦与乐,以及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
其次,莫言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的伤痛和残酷。
他在小说中勇敢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敏感话题,如“文化大革命”和“大饥荒”。
他通过自己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和对受害者的深入了解,生动地再现了这些事件的真实情况。
莫言通过他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痛苦和悲伤,以及对这些事件的反思和反省。
第三,在莫言的作品中,人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对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描写,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
莫言的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简单的黑白角色,而是拥有各种情感和欲望的个体。
他以真实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探讨了人性的善与恶、仁慈与残酷之间的较量。
此外,莫言的作品语言简洁明了,以文学性和艺术性为基础。
他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味和多样的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融入到他的故事中。
莫言的作品通常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这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他的写作风格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最后,莫言的作品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赞誉。
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中国视角和文化内涵赢得了国际读者的青睐,为世界文学增添了多样性和深度。
综上所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多方面的。
他的作品以其对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对人性的深度探讨以及语言与艺术的卓越运用而受到了广泛赞誉。
莫言获“诺奖”原因探析

莫言获“诺奖”原因探析摘要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从这个评语来看,莫言获“诺奖”,单从作品主体来看有三个主要原因:文学创作的民间性、历史与当代的巧妙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本文将结合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对这三个原因做具体阐述。
关键词民间性,历史与当代,魔幻现实主义莫言为什么会获诺贝尔文学奖?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莫言媚外,专写些中国的“黑暗”去投合西方人“仇社”的心理;也有人认为,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上升,让中国的作家莫言获“诺奖”,是西方人向中国示好的表现。
本文排除这些外因的干扰,单从文本的角度分析莫言获“诺奖”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莫言获诺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文学创作的民间性、历史与当代的巧妙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一.文学创作的民间性2001年,莫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文学主张:我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他在写作的时候没有想要用小说来揭露什么、来鞭挞什么、来提倡什么、来教化什么,就可以用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小说中的人物,他不但不认为自己比读者高明,他也不认为自己比作品中的人物高明。
[1]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当然不是像变戏法一样把自己彻底变成一个普通老百姓,每天只关注自家的柴米油盐,而是自觉的认同普通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把自己当成一个和“民间工匠”一样性质的“说书人”,努力说出老百姓喜闻乐听的小说。
纵观莫言的作品不难看出,莫言对“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的反映。
第一,他的小说说的是民间的语言。
莫言把自己的文学创作深深地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充分吸收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使得自己的作品的语言充分接着地气。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业——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为什么是莫言?——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出发,谈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古往今来,历来文无第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他文学上独到的建树,当然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时代发展下的必然,从我的阅读经验出发,我认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总体上有两个突出的原因。
原因一,阅读莫言的作品时,品味的是莫言娓娓道来的童年印象,触摸到的却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卷中的精彩节选。
这些精彩的节选是中国当代历史的缩影和写照,是中国当代历史长河中生动的一幕幕。
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
可以说阅读莫言的作品所收获的是一种中国经验,诡谲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以及充满意象、诗意和幽默的独特叙事。
总而言之,莫言立足于当代、立足于中国乡土。
就拿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蛙》来说,《蛙》就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原因二,莫言的作品浸润了人性探究的深厚的文学气息。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说过:“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
”莫言的创作正是如此,他一直坚持着时代觉醒下的人道意识、民间立场以及宏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莫言用大胆新奇、语言肆虐的笔触揭露了人在真实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中真实的生存状态。
莫言敢于直视内心,在他的作品中有太多不粉饰的丑陋与残酷。
莫言说,认识人类之恶、自我之丑,认识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各异的悲惨命运,这才构成他所要追求的真正的悲悯。
我们不难发现,从《透明的红萝卜》到2009年出版的《蛙》,他的每一部中长篇小说几乎都在冷酷地思考有关人性、兽性与奴性的关系,挖掘奴性的根源。
严格说,他这30年,是以越来越清醒的姿态,在坚持不懈地拷问着故乡土地上生存着的他自己的灵魂,只不过借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而已。
莫言拿诺奖,了却中国人一桩心愿

莫言拿诺奖,了却中国人一桩心愿观点10-15 16:26近代以后,中国人强烈渴望得到世界的承认,于是就滋生出奥运情结、诺贝尔情结、甚至“和小日本终究要干一战”的情结……。
2008年,我们不但举办了奥运会,还拿了金牌第一,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从此国人开始看淡奥运会。
而现在,就在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结果,不仅是对莫言个人和中国文学的肯定。
更让中国人得到了又一次的解脱。
一、中国人为何渴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获科技奖无望,只能寄希望于文学奖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基本是西方国家推动的,中国并无任何重大贡献。
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也很难产生诺贝尔奖级别的科技突破。
所以中国人除了拿四大发明这类“咱祖上也阔过”的事例自我安慰外,在科技领域也只能无奈的“认栽”。
文学奖却不同。
一来,文学这东西没有清晰地评判标准,不像科技那样一眼就能看出你行还是不行,所以理论上中国有希望;二来,咱中国没有科技底子,还没有文学底子吗?论古咱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底子,论今咱有“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的现实题材底子,明明中国就是一片滋养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沃土。
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作家争气。
要说争气的作家也出现过了,2000年高行健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可惜人家虽然在中国生长、代表作也是在中国完成的,但获奖的时候是法国人。
所以远远解不了中国人的渴。
2、中国上世纪80年代掀起文学热,如今成强弩之末,但余热犹存据说,上世纪80年代的求爱方式是在半路拦住一个姑娘,问:“你喜欢文学吗?”恋人之间第一次见面的接头暗号是每人手上各拿着一本文学名著。
其实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股热也没退去,只是趋势走弱。
既然文学一度是咱的至爱,那么哪有不希望中国文学能登上世界文学之巅的?即便到了新世纪,当年的文学热盛况早已不在,但是很多人心中留下的那股情结又岂能不在某些时候隐隐萌动。
二、这种渴望也催生了一些怪状1、怪状一:热衷传播“中国作家与诺奖失之交臂”的段子“1968年本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老舍”、“沈从文如果不去世肯定会得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李敖接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通知”……这些或经不起推敲、或难以被证实的段子,成为中国人热衷传播和议论的谈资。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助推器———论莫言获奖的传播因素

了一 个令 人联 想 的感 观 世界 ” 。颁 奖 词 准 确 地 概 括 了莫 言之 所 以能获 得诺 贝 尔文 学奖 的 内在原 因 。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 其作 品《 四十一 炮 》 《 丰乳 肥臀 》 《 良心作 证 》 等 作 品
举行 签 名售 书 活动 。2 0 0 6年 8月 1 9 日, 莫 言 在 石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 O 9一O 9
1 9 9 9年 莫 言 应 洛 阳席 殊 书屋 的邀请 于 4月 1 7 日到 洛 阳观赏 牡丹 , 1 8日下午 离 开 洛 阳 。他 在 离 开
洛 阳前 的几 个 小 时 , 接 受 了 当地 记者 的专 访 。2 0 0 6
2 0 1 2年 1 O月 1 1 E l , 瑞 士 皇 家 文 学 院将 2 0 1 2 年诺 贝尔 文 学奖 授予 中 国作 家 莫 言 , 莫 言 成 为 首 位
获得 诺 贝尔 文学 奖 的中 国籍 作 家 。诺 贝 尔文 学奖 评 审委 员会 在颁 奖词 中称 赞 莫 言 的作 品 “ 将 魔 幻 现 实 主义 与 民间故 事 、 历史 与 当代社 会融 合在 一起 , 创 造
是, 莫 言获 得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 的 。除 了作 品本 身 的价 值 之 外 , 传播 的作用也 不可忽视 。
莫 言及 其作 品在 国 内外 广泛 的传 播是 莫 言获得 诺 贝
尔 文 学奖 的 巨大推 动力 。
家 庄 图书大 厦与 读 者举 行 了见 面会 , 进 行 了现 场 签
崇拜 的作 家 。虽然 他 还 坦 言 , 他 只 是 作 为一 个 陪 衬 人来 参加 这个 发布 会 , 但 是 有 着 众 多 粉 丝 的郭 敬 明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五大关键词解析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户,其对于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激励无疑具有指标意义。
诺奖给莫言的颁奖词是: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那么,莫言为何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获奖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这里为您解析莫言获奖的五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魔幻现实主义】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
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
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
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
“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通常被运用于揭露社会弊端,抨击暴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本来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拉丁美洲文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被称之为“文学爆炸”和“文学地震”的繁荣景象。
同时也使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个令世人耳目一新的崭新文学流派,出现在世界文坛上。
它创造了一个政治经济落后于文明的步伐而其文学成就却走在了世界前列的奇迹。
世界代表作家及作品: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的《百年孤独》【关键词二: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题目:莫言获“诺奖”原因探析*名:***学号:P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0级2班***师:***2013 年10 月30 日莫言获“诺奖”原因探析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田迁红指导老师:张向东摘要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从这个评语来看,莫言获“诺奖”,单从作品主体来看有三个主要原因:文学创作的民间性、历史与当代的巧妙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本文将结合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对这三个原因做具体阐述。
关键词民间性,历史与当代,魔幻现实主义莫言为什么会获诺贝尔文学奖?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莫言媚外,专写些中国的“黑暗”去投合西方人“仇社”的心理;也有人认为,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上升,让中国的作家莫言获“诺奖”,是西方人向中国示好的表现。
本文排除这些外因的干扰,单从文本的角度分析莫言获“诺奖”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莫言获诺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文学创作的民间性、历史与当代的巧妙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一.文学创作的民间性2001年,莫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文学主张:我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他在写作的时候没有想要用小说来揭露什么、来鞭挞什么、来提倡什么、来教化什么,就可以用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小说中的人物,他不但不认为自己比读者高明,他也不认为自己比作品中的人物高明。
[1]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当然不是像变戏法一样把自己彻底变成一个普通老百姓,每天只关注自家的柴米油盐,而是自觉的认同普通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把自己当成一个和“民间工匠”一样性质的“说书人”,努力说出老百姓喜闻乐听的小说。
纵观莫言的作品不难看出,莫言对“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的反映。
第一,他的小说说的是民间的语言。
莫言把自己的文学创作深深地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充分吸收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使得自己的作品的语言充分接着地气。
例如《檀香刑》,整个故事都是采用他的家乡的一种民间戏曲——猫腔来说的,极具民间色彩。
此外,莫言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都非常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蛙》中“奶奶”留“姑姑”吃饭:“才不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几年”;[2]黄秋雅骂“姑姑”:“你算什么东西,竟敢指派我?老娘在医学院学习时,你还穿开裆裤吧!”[3]莫言觉得“民间很多土语听起来特别土,土的掉渣的语言写到书面上以后发现他其实很典雅”。
[4]第二,他的小说说的是民间的故事。
莫言小说中的故事很多来源于小时候他外祖母、爷爷以及其他村子里上了岁数的人所讲的故事。
莫言把这些故事稍加整理,再加上一点自己非凡的想象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比如《红高粱家族》中“我爷爷”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野合;《蛙》中只顾挣钱不顾人命的“老娘婆”为女人接生的滑稽场景以及民间艺人郝大手捏泥人的专注神态;《生死疲劳》中地主西门闹“六次投胎”的神话等,这些都是民间的元素,民间的故事,也只有深入民间才能真切地了解这些故事。
莫言小说来源于民间,也是再反馈给民间的。
老百姓没有高深的学问,不懂小说的各种写作技巧,只注重故事是否“好看”,因此莫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
他反复重申:“我一直强调小说的第一要素是小说应该好看,小说要让读者读的下去。
什么样的小说好看?小说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故事、精彩的故事。
”[5]莫言小说的故事性的确很强,例如《丰乳肥臀》开篇就把战争、上官鲁氏和驴同时难产,而他的丈夫和婆婆却先为驴接生这样一个奇怪的故事推到读者面前,上官鲁氏已经有七个女儿,这次又生了一对龙凤胎。
更有意思的是,这九个孩子都不是她丈夫的,而是她为了改变她被压迫的地位,先后向村里光棍汉高大膘子,姑父于大巴掌、和尚、牧师马洛亚等人借的种。
接着小说又写了上官鲁氏八女一子这九个儿女的人生经历,都很有传奇性。
民间的语言,故事以及神话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莫言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二.历史与当代社会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兴起“新历史主义”小说思潮,许多作家开始重写历史,如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余华的《活着》等,莫言以《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等著作也成为“新历史小说”的一员。
新历史小说,采用民间视角,强调个人体验,书写边缘人物,不以简单地“好”与“坏”来定义人物的审美方式,展示这些边缘人物被历史身份所掩饰的正常人性。
同时,新历史小说渗透文中的历史表现出了虚无、非理性的特点。
因此,新历史小说因新颖而得以展露文坛,又以标新立异而走向了穷途末路。
但是,莫言没有,因为莫言的小说不仅仅停留于消解历史,消解英雄,而是在民间视角的基础上,写出了更深刻的意义。
如《丰乳肥臀》对永恒母爱的赞颂以及通过对上官金童这个“恋乳癖”形象的塑造引出人们对中西文化结合的反思;又如《红高粱》对原始生命活力的高扬,对今天人种退化的反思。
尤其是莫言获“诺奖”作品《蛙》,作品沟通历史与现在,“文革”与“后文革”这两个时期的故事。
《蛙》既不细致梳理“文革故事”的历史复杂性,也不详尽回顾“文革”之后的社会转型过程,而是将“文革故事”戏剧化为暴力斗争血肉悲情,然后直接和当下的繁荣腐化“后现代”景观拼接并置,故“后文革”劫后余生故事变成“后文革”繁荣腐化故事。
[6]从《蛙》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莫言笔下“文革”时期和“后文革”时期故事的对应关系:第一,“文革”时被批判的官员,“文革”后两代是官;第二,“以前”是造反“奸人”,“现在”却“宝马小蜜”;第三,昔日愚昧忠厚,今日不幸变疯;第四,只有悲剧主人公一直设法救赎还债。
小说中,当年被打倒之官,杨书记,今天他不仅调升到省里去,他儿子又做了这个地方的县长。
当年,造反派“肖下唇”,今天变成“肖夏春”(后改名),开着宝马,带着小蜜,出入高级妇科医院。
当年长相奇怪,心地善良的乡亲陈鼻,在“文革”期间整天追要儿子,后来死了心爱的娇小女人王胆,自己先是在李手饭店屈辱假扮堂吉诃德,最后就真的变成疯子在街上讨饭,而他的女儿陈眉则为了替他看病出借子宫无性代孕,这是小说中弱势群体普通百姓的一个缩影:昨天父亲愚昧负重,今天女儿清醒忍辱。
和前两条线索“官仍是官”,“奸现在富”因果并行。
这三条线索在体现“文革”和“后文革”时期故事情节发展中最让人沉重,引人深思。
小说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小说主人公“姑姑”的人生变化。
姑姑年青时候,曾和一个很帅气的飞行员谈恋爱。
可是这个飞行员不久飞到台湾去投靠蒋介石了。
当然,姑姑因此成了一个“坏分子”,为此,她也曾割脉自杀,自杀未遂,为了洗刷这个黑帽子,姑姑变得非常非常积极。
她化“反革命”罪名为革命动力,在村子里推行计划生育,雷厉风行,不讲人情,甚至整死了几个人。
但是,“姑姑”晚年得了失眠症,夜夜睡不着,总是梦到那些“文革”时期被她打掉的孩子嚎哭着向她讨债。
于是,她让丈夫郝大手为她捏了9000多个泥娃娃——她一共曾帮助9000多人流产,并把这些娃娃供起来,日夜焚香叩拜。
这是一种奇特的救赎方式,也是“文革”留给悲剧主人公今天无法平复的创伤。
莫言在消解历史与英雄的同时,打通了历史与当代社会的关节,逼迫我们深思:今天的繁荣社会如何在痛苦中消化革命后果?我们今天怎样以荒诞腐化来告别残酷的革命?[7]三.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迄今为止,“魔幻现实主义”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这个术语既可以指称局域性的修辞技术,也可以形容某种叙事模式。
如《丰乳肥臀》中有这样一个奇异的片段:一个游击队司令的右肩膀被日本骑兵的马刀削掉巴掌大的一块皮肉,这块皮肉如同一只剥了皮的青蛙在地上跳跃,试图逃入草丛。
受伤的司令逮到它,用力把它摔死,然后用一条破布紧紧裹在肩膀上。
[8]显然,这个奇异的片段,这个削下的巴掌大的跳跃的皮肉,只是一个局部的细微修辞,只是一种魔幻式的夸张,这种事情在抗日战争那个年代是不是真的发生,作者不管,作者在乎的只是这个故事是否可能发生。
因此,魔幻是一种变本加厉的想象与虚构,是对现实歪曲的感官经验。
《生死疲劳》是一个完整的魔幻叙事。
生死轮回的民间传说提供了魔幻叙事的原始框架:一个乐善好施,广结善缘的地主西门闹在解放初期被镇压而死。
他自觉死的冤枉,在阎王殿大脑不休。
阎王爷被他吵得心烦,便指示小鬼尽快让他投胎转世。
小说就围绕他分别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子、人这六次经历展开叙述。
这种“魔幻”叙事不仅暗合佛家六道轮回之说,也便于把中国近百年历史连贯起来(西门闹每一次投胎都与某一个兴师动众的社会运动遥遥相对)。
莫言的“魔幻”之所以发挥的自然而恰当,与他的小说经常采取孩子和傻子以及动物的视点有关。
孩子有一种无知的的天真,傻子及动物则有无谓的荒诞,由他们看到的世界经常就是一种天真荒诞的世界了。
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黒孩看到萝卜是透明的;《檀香刑》中痴儿赵小甲用媚娘给他的毛发看到动物的转世轮回;《生死疲劳》中投胎为猪的西门闹看到醉酒的月亮等等情节。
所以说,莫言的魔幻因为预告埋下的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就是非常人,故他的语言越过常规的界限向着魔幻的区域进发,就变得相当自如。
[9]如《檀香刑》里的赵小甲本来就是一个傻子,他用媚娘的毛发看到动物的转世轮回,真真假假,也不确定,于是,“魔幻”因素的插入就变得合理了。
关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与拉丁美洲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二者关系,学术界对此尚有争议,有人认为莫言是师承马尔克斯,也有人认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来源于中国本土文化,因为中国本土文化中早就孕育这些“魔幻”因素,如《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古代神魔小说。
本文倾向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外来因素”与莫言“内心日积月累的东西”的集体共振。
[10]莫言曾说:“我第一次看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是在一九八五年,一个冬天的晚上,看了一页之后我就拍案而起,心里想,没想到这样的东西也可以写成小说,这样的东西在我们农村不是到处都有吗?这彻底粉碎了我的文学观念。
”[11]可见,莫言还是受到马尔克斯的启发的,只是莫言没有停留于对马尔克斯的简单模仿,而是立足中国本土,充分吸收了中华文化的内核,才能走的这么远。
四.结语综上所述,莫言之所以能够获“诺奖”,就是因为他深深地扎根民间文化,思考历史与当代的密切联系,并将结果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戏剧化表现出来,于是就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在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上升的今天,莫言的小说无疑为世界人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而这扇窗口也把莫言引向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奖台。
注释[1]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载《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