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达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十五”计划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资源富集区,是我省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如何对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有效利用,提高开发质量与效益,是“十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为此,我们在回顾总结多年来柴达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全面分析未来大规模开发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主要产品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参照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方面专家对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实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意见,拟定了《柴达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十五”计划》,作为《青海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的补充和细化,以指导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加快开发步伐,实现综合利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柴达木矿产资源赋存情况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截止1999年底盆地共发现各类矿产48种,矿点、矿床387处。
在各类矿产资源中,盐湖、石油天然气具有突出的优势。
合理开发可望成为我省乃至国家重要的原料和原材料基地。
(一)盐湖资源
柴达木盆地有现代盐湖75个(大于1平方公里),其中干盐湖有6个(大型)。
地表含盐面积1.56×10000平方公里。
以钾、钠、镁、硼、锂五大类为主体的盐类资源总储量达3315.41亿吨,其中氯化钾、镁盐、氯化锂、钠盐的储量分别占全国的96.9%、99%、83.3%、80.6%。
溴、碘、锡、铷、铯、石膏等储量也十分可观。
这些盐湖矿床多属大型、特大型综合性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165454亿元。
主要大型矿床有:察尔汗盐湖,是一个以钾镁盐为主的综合性矿床,累计探明C+D级储量氯化钾1.5亿吨、氯化镁16.5亿吨、氯化钠426亿吨、氯化锂842万吨;东台吉乃尔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探明氯化银C级储量55.3万吨,三氧化二硼33.1万吨,氯化钾338.6万吨,矿区卤水可直接抽取,地质条件简单;马海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北缘,以钾为主,伴生钠、镁固液并存的大型综合性盐类矿床,固体钾矿储量770.9万吨,液体钾矿储量5627万吨。
昆特依、大浪滩、一里坪、西台吉乃尔等盐湖资源的远景储量也非常大,均属大型矿床,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盐湖资源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储量大。
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钾、钠、镁、锂、锶、芒硝等,居全国第二位的有溴和硼等;二是品位高。
卤水中锂含量高达2.2-3.12克/升,其中东、西台吉乃尔湖和一里坪盐湖卤水锂含量均比美国大盐湖的锂含量高十倍。
察尔汗盐湖和马海湖的晶间卤水经日晒可以析出高纯度的光卤石和钾石盐;三是类型全、分布相对集中、资源组合好、多种有用组份共生。
有氯化物型盐湖,硫酸盐型盐湖和碳酸盐型盐湖。
1.钾盐和镁盐资源
钾盐和镁盐紧密共生,共探明产地30处,钾盐储量4.42亿吨,硫酸镁16.73亿吨,氯化镁31.19亿吨,其中勘探储量占4O%,详查储量占35%。
镁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2.钠盐资源
柴达木盆地钠盐矿极为丰富,共探明矿产地25处,氯化钠总储量达3262.6亿吨,其中C级以上储量90.78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80.6%。
如年产量按200万吨计算,保有总储量和C级总储量分别可满足16.3万年和4500年的开采。
3.锂矿资源
柴达木盆地锂盐资源储量大、矿层厚、品位高,并伴生硼、钾、镁、钠等多种元素。
目前已探明锂盐资源产地10处,氯化锂储量1388.6万吨,其中C级以上储量871.3万吨。
4.硼矿资源
柴达木盆地上表硼矿产地14处,其中固体矿6处,液体矿8处,保有储量1152.5
万吨,其中固体450. 4万吨,液体702.1万吨。
保有储量占全国保有总储量的26%。
5.芒硝矿资源
柴达木盆地上表芒硝矿产地8处,储量66.85亿吨,其中C级以上储量1.3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7%。
矿层埋藏浅,厚度和品位变化小,硫酸钠平均品位73%以上,工业品位为一级和二级品。
6.锶矿资源
柴达木盆地锶资源丰富,拥有锶资源的绝对数量优势。
目前已探明锶矿产地3处,天青石储量1592.9万吨,其中C级以上425.6万吨,上表硫酸锶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的48.6%,矿石品位在33%以上,成份单一,杂质和有害成分少,属易选矿石。
(二)石油天然气资源
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资源前景良好。
现已累计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3个。
预测总资源量石油41.7亿吨,天然气10500亿立方米。
目前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8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353万吨。
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575亿立方米,控制储量344亿立方米。
天然气气田集中,丰度高,埋藏浅,质量好、为全国四大气田之一。
(三)有色金属资源
铅锌矿。
主要是锡铁山铅锌矿,现已累计探明铅锌金属量331.25万吨,保有储量232.57万吨,锌高于铅,并伴生有锡、黄金、银、铜、锑、锅、锗、镓、铟、钼等贵重和稀有金属,潜在经济价值达28亿元。
金矿。
“九五”以来,陆续发现了柴北缘、东昆仑两个较大的金成矿带,面积160平方公里,截止1999年累计锂交岩金普查储量60多吨。
(四)以石棉为主的非金属建材源
石棉矿。
主要是茫崖石棉矿,储量B+C+D级4454万吨,基中C级以上储量1326万吨,属于优质蛇纹石棉。
硅灰石。
主要在都兰海寺地区,储量C+D级1314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3%,矿石平均品位为60.84%
(五)煤炭资源
柴达木盆地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煤种齐全,煤炭资源储量居全省第一,境内有南祁连、东昆仑、柴北缘、小唐古拉山等四个含煤区,总面积32025平方公里,煤产地25处,总储量17.9亿吨,其中工储量6.8亿吨。
表1 柴达木盆地的主要矿产
表2 柴达木盆地主要盐湖资源情况表
二.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始于50年代中期。
四十多年来,在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先后建成了一批资源开发骨干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
与此同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和大量的地质、矿产、水文资料,建成了一批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形成了为资源开发服务的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及一批小城镇,积累了开发建设的宝贵经验,使柴达木资源开发不断向前发展。
1995年10月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计委在北京共同主持召开“青海省柴达木资源开发研讨会”之后,开发思路进一步明确,投入力度加大,开发步伐加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盐湖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完成了盐湖集团钾肥一期扩能改造,同时地方的钾肥企业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全省的钾肥生产能力现已近80万吨,并研制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氯化钾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工艺,为钾肥工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油气资源开发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青海油田从1995年到1998年,用了四年的时间,实现了储量、产量、效益三个翻番。
“九五’期间先后建成了格尔木炼油厂重整加氢装置及尾气配套工程,建成了2万吨聚丙烯、10万吨甲醇装置,建成了涩北至格尔木、南八仙至敦煌两条输气管线,目前正在建设涩——宁——兰输气管线,初步形成了勘探开发并举的格局。
有色金属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黄金产量大幅度增加。
锡铁山矿务局,在搞好锡铁山本部铅锌矿开发的同时,收购了青海轧钢厂,着手进行3万吨电铅、6万吨电锌车间的建设工作,并控股开发兴海赛什塘铜矿,该项目现已开工建设,为柴达木资源开发和青海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金资源开发取得丰硕成果,在大柴旦滩间山金矿发展壮大的同时,新建了都兰五龙沟、开荒北等一批金矿,黄金产量由1995年的319公斤增加到200O年的80O公斤。
预计2000年柴达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为21亿元,比1995年增长56.25%,“九五”年均增长9.34%。
所有这些都为加快柴达木资源开发进程,提高开发质量,增进开发效益奠定了基础。
(一)盐湖资源开发
1.钾、镁盐开发
目前,盆地共有盐湖化工企业31户,主体企业有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格尔木钾镁厂、格尔木盐化工业有限公司、格尔木硫酸钾厂、格尔木长兴科技有限公司、德令哈碱厂、都兰钾镁厂、冷湖氯化钾厂、大柴旦西海化工厂等。
主要产品及生产能力:氯化钾8O万吨、氯化镁10万吨、芒硝8万吨、硼砂2000吨、硼酸2000吨、纯碱4万吨、硫化碱2万吨、硫酸钾5万吨、低钠光卤石2万吨等。
龙头企业--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大型钾肥生产企业,现已形成氯化钾生产能力55万吨。
经过多年努力,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工艺,使氯化钾产品平均品位提高到93%以上,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了国家标准,产品销路好,连续多年保持了卖方市场的局面。
2.钠盐开发
钠盐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
目前共有制盐企业8户,其中州属3户,县(市)属5户。
生产能力:原盐12O万吨,各类加工盐20万吨。
主要产品有原盐、再生盐、加碘盐、加锌盐、粉洗盐、味精盐、精制盐等。
产品质量均达到部颁一级标准,产品曾销往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香港、尼泊尔及中东地区。
1999年共生产原盐54.52万吨,加工各类盐10.72万吨,产销率为96%,实现工业总产值9330万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4.26%。
主要
企业有青海省茶卡盐厂、青海省柯柯盐厂、格尔木盐化总厂等。
3.锂盐开发
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目前仅有青海盐湖研究所在东台吉乃尔湖进行了小规模实验性生产,现正在加紧进行100吨规模的碳酸锂产业化技术研究,并已有了重大突破。
4.硫酸锡开发
目前以原矿开采、人工选矿和出售原矿为主,开发利用程度低,已建成的几套装置因工艺技术等原因,都未正常生产。
5.硼矿开发
硼矿生产从1957年开始,以小柴旦湖硼矿的开发为主,年生产能力2O00吨,1957——1966年产量达到3万余吨,后因大小柴旦湖的富矿采尽,生产工艺落后等原因,生产终止。
除大小柴旦湖外,柴达木盆地还有可利用硼矿5处,储量467万吨,占保有储量的40%,加上充分利用低品位硼和共生的硼矿资源,仍可为缓解国内硼资源供需矛盾做出贡献。
6.芒硝开发
目前仅有几家小企业在察汗斯拉图、南翼山等矿点进行人工小规模开采,1999年共生产芒硝7.2万吨。
(二)石油、天然气开发
青海油田,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初步形成勘探开发并举、油气并举、多元发展的格局。
目前已建成了花——格输油管线和南翼山至花土沟、涩北至格尔木、南八仙至敦煌三条输气管线,油气管线总长1073公里,年输油能力200万吨,输气能力16亿立方米,建成了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形成了年生产汽油20万吨、柴油20万吨、甲醇10万吨、聚丙烯 2万吨等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及2×6000千瓦的天然气自备电站。
1999年生产原油190万吨,加工原油56万吨,开采天然气3.6亿立方米。
(三)有色金属及非金属开发
铅锌。
现已建成年采选矿石100万吨,年产铅锌金属量6万吨的锡铁山铅锌矿。
1999年完成选矿处理量96万吨,铅锌金属量9.98万吨。
黄金。
黄金企业已由九十年代初的大柴旦滩涧山金矿一家,发展到今天的都兰五龙沟金矿、开荒北金矿、乌兰赛坝沟金矿、柴旦青龙山金矿、红柳沟金矿、冷湖野骆驼泉金矿等7家企业,黄金产量1999年达到772公斤,占全省黄金总产量的30%。
石棉。
主要企业为茫崖石棉矿。
该矿是国家建材局直属大型石棉采选联合企业,年生产能力6万吨,1999年生产石棉6万吨,产品行销国内外。
(四)煤炭资源开发
现有国有煤炭企业7户,即绿草山煤矿、大头羊煤矿、天峻木里煤矿、旺孕秀煤矿、
塔妥煤矿、高泉煤矿,原煤生产能力50万吨。
主要煤种有焦煤、长焰煤和不粘煤等。
1999年生产原煤45万吨,焦炭2万吨。
近几年来每年向西藏提供原煤8万吨。
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柴达木资源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始阶段,产品多为初级的原料型产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高。
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影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效率。
柴达木盆地有一批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能吸引外资的好项目,但由于盐湖提锂、硫酸钾生产工艺、氯化镁利用等关键技术尚未过关,影响了资源开发的进程和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致使产业链短、加工增值率低。
2.建设资金不足,影响了开发的规模和效益。
我省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方财政困难,可用于资源开发的资金十分有限,造成了资金的严重不足;投资环境差,融资渠道狭窄,引进资金难度大;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差,筹措资本金十分困难。
因而所上资源开发项目起点低,达不到经济规模,影响了开发效益。
3.盐湖资源开发急需加强管理。
在盐湖资源开发中,地方办的一些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开采工艺落后,甚至滥采乱挖,任意排卤,对宝贵的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和破坏,急需加强管理。
4.地质勘探工作急需加强。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很大,绝大部分为盐类矿产,一些矿种和矿区因勘查工作程度低,资源情况不清,无法满足规划设计的要求,还需进一步加大地勘工作力度;柴达木盆地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远景储量大,但目前探明程度低,影响开发规模和效益。
5.基础设施不适应大开发的需要。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柴达木盆地的基础设施有了长足发展,建起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等一些工业城镇和铁路、公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但仍不能适应大开发的需要。
东西台、马海、一里坪等有开发前景的湖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城镇依托条件都还很差,尚不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外部环境。
三.柴达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和重点
(一)环境分析
“十五”期间,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开发将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展开。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结构调整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迅猛发展,中国即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快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随着短缺经济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进入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面完善新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进藏铁路建设的步伐,为柴达木的资源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经过四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已初步形成了便捷的交通通信网络,形成了格尔木等一批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托城镇,开发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反浮选——冷结晶钾肥生产工艺等一些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为加快柴达木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和思想基础。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开发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盆地目前开发建设的外部条件尚不够宽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资金、人才、技术的引进,关键技术攻关问题长期没有新的突破,资源的深度开发的技术条件不具备,影响了资源开发进程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我们要充分发挥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持续发展之路,提高开发质量和效益。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青海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结合国内外市场变化和柴达木盆地的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政策创新,推进资源开发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把柴达木盆地建成国家重要的钾肥、金属镁、锂盐、锶盐、石棉生产和加工基地,支援国家建设,带动青海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到2005年,柴达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达到58亿元,年均增长21%,财政收人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12.5%。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树立新的资源观和发展观,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有效保护,最大限度提高单位资源利用效益。
要把柴达木盆地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及其它优势资源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柴达木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农牧业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效益。
要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做到少投人,多产出,快回报,高效益,以低成本高效益占领市场。
要认真搞好地质勘探和科技攻关、工业性试验和各项前期工作,使资源开发项目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
3.扩大开放,联合开发。
要根据需要与可能排列开发顺序,落实资金来源,除大型项目依靠国家投资外,要立足于增强自身的生长能力,积累资金,逐步扩大开发规模。
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广辟筹资渠道,拓宽使用领域,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根,采取多种形式,实行联合开发,“只求项目所在,不求项目所有”。
4.立足现有基础,依托现有企业。
资源开发和加工利用要充分依靠省内现有大中型企业,发挥国家重点企业的骨干带头作用,走外延与内涵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同时,对现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
在建设布局上要尽可能依托现有城镇以及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格尔木市的区位、战略地位和资源优势与基础条件,要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带动柴达木盆
地乃至周边地区的资源开发,使其成为全省重要经济增长点。
5.坚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相结合。
要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防止滥采乱挖,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损失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柴达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点
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资源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和生产工艺技术的成熟程度及经济效益,“十五”期间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点是:
1.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
(1)以钾为龙头,大力发展钾肥,适当发展复合型化肥,强化钾肥基地的地位。
钾肥是农作物的三大肥料之一。
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及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
我国土壤严重缺钾,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以来依赖进口解决。
据国
家化工局预测我国钾肥需求量2O05年为614万吨,2010年为686万吨,2020年为961万吨。
目前全国钾肥的生产能力仅有80多万吨,是国家严重短缺产品。
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钾肥的需求量稳步增长,市场将保持坚挺,钾肥价格有可能上扬,按目前的市场价格,届时进口钾肥将耗费外汇约6.2—11.3亿美元。
因此,加快盐湖资源开发步伐,大力发展钾肥,是缓解日益严峻的缺钾局面的当务之急。
为此,“十五”期间,在加快察尔汉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建设100万吨氯化钾项目的同时,着手开发马海盐湖和大浪滩盐湖,以氯化钾、硫酸钾为重点,积极开展碳酸钾的试验研究与生产,提高钾资源的加工深度和开发效益。
利用天然气资源发展氮肥生产,并结合其他地区的磷肥资源,适当开发附加值高、市场急需的高效多元混配复合型肥料。
要在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上大做文章,充分利用盐湖资源中附加值高的镁、锂、硼、溴等有用成分。
(2)积极发展镁系列产品,努力建成我国最大的、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能力的、以金属镁为主的镁系列产品基地。
柴达木盆地的镁资源十分丰富,提钾过程中有10倍于钾盐的镁盐排出,堆放在湖区,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降低钾盐品位的“镁害”,必须重视镁的综合利用。
1998年我国金属镁的生产能力接近20万吨,产量12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国内消费量仅为2
万吨,其余全部出口,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
但总体来讲生产设备落后、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加上多头出口,竞相压价,从而造成我国金属镁出口价格连年下跌。
1998年5月,欧盟对我国两个税号镁锭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使我国金属镁失去了重要的市场,目前全国已有85%以上的镁厂关闭或处于停产状态。
世界镁的消费主要由铝合金、镁铸件、钢铁脱硫构成,三项合计约占原镁消费量的85%。
随着镁铸件等在汽车工业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世界镁的消费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虽然在镁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镁生产也增长很快,但只要我们加速镁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联合对外,还是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
青海民和镁厂是我国镁业的骨干企业,曾率先进人国际市场,近年来试验成功光卤石炼镁技术,使生产成本下降,产品质量提高,并开辟了盐湖卤水炼镁的新途径,但规模有限,目前年生产能力为4000吨。
依托民和镁厂和柴达木盆地盐湖中丰富的镁资源,建设大型的镁工业基地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型镁业集团,对于促进我国镁业结构调整、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综合利用柴达木盐湖资源都是极其重要的。
“十五’期间,建设5万吨/年金属镁系列产品项目,提镁过程副产的大量氯气可与天然气相结合发展天然气化工。
高纯镁砂是钢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耐火材料。
据资料介绍,国外的高纯镁砂几乎全部是从海水和卤水中提取的。
目前,我国仅有辽宁省以菱镁矿为原料,采用电热法生产5000吨左右,产品的合格率低,成本高。
国内所需高纯镁砂主要靠进口解决。
因此,以高纯镁砂为方向,在生产钾肥的同时,综合回收镁及其化合物是有价值的。
(3)积极开发盐湖锂资源,建成全国的锂盐基地。
作为比重最轻、电化学性最强的轻金属提及其产品在现代工业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锂电池由于其体积小,电压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已广泛用于现代通讯设备中。
溴化锂制冷性能优异,符合环保要求。
铝锂合金由于其比重轻,强度大,而被用作飞机的结构材料。
锂的同位素Li6可制取重氢,是制造氢弹的原料。
另外,在受控核聚变反应堆中也需要大量的锂。
随着卤水提锂的成功,锂产品成本大幅下降,锂产品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近10年来世界拥资源开发利用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卤水中锂锂的比例迅猛增长,正在取代从伟晶岩矿石中提锂。
我国锂资源储量仅次于玻利维亚和智利,居世界第三位。
但迄今为止,我国对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