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介绍共48页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民族
▪ 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 民族现有56个民族。
▪ 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 民共同开拓和巩固的。
▪ 汉族的前身华夏各族,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 族,汉族融合了其它民族,在数量上高居首位, 在经济文化上保持着总体上的优势,成为中华民 族的主体和核心。
▪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多数朝代是汉族统治的 多民族国家。但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蒙古 代。
▪ 5、元:(中国版图最辽阔)
唐、元朝北界到西伯利亚 (李白出生 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 内)
▪ 6、清:最终奠定当今疆域的基础
▪ 7、今天:960万平方公里
附录:中国历代疆域的变化 一、“中国”寻根 (葛兆光 讲座)
二、“中国”含义的演变
▪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 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饮食、葬礼、服装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影响很大,改 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飞速发展便是例证。深圳、 上海的开发,就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
▪ 我国地势比较封闭,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 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 面封闭,一面环海 。唐高僧鉴真沿海而行,四 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明郑和先 后七次下西洋,也是沿海而行。总体上中国自然 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天然的封闭。
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汇总

1.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 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华疆域大部属于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 最南部和最北部的小片区域又分别深入热带和亚 寒带。 占有如此完备的气候带,提供了农业经济多 样发展的地理基础。
1.1.1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 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响
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元 代、清代(包括民国)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 中国当今的“雄鸡式”疆域。
政区
1)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 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 的典型分封制。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 级。 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的 郡县制。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 5)宋朝:形成了:“路—州(府、军、监)—县” 三级制。
1.2.2 民族、人口
1)民族:
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 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总之,中国的历史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 化也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2)人口
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 一是分布不均衡 二是人口迁移频繁
2)商朝
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
使用文字。
3)周朝
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 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
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 鸣”的现象。
文化地理第三讲

4.个人隐私;见女士不问年龄,见男士不问
收入
推心置腹;知己、闺蜜、死党
Ⅳ 平等
1.个人平等;起跑线上人人平等
官本位;等级观
2.个人竞争;不断超越
安分守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
3.个人选择;“驴象”相争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Ⅴ 标新猎奇;追求刺激、快节奏、高科技、宏
伟场面
中和、空灵、自然;舆论一律
第二职业
花数樱花,人数武士; 花落匆匆,武运长久;
带着勋章把剑挎
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茶道、棋道、剑道、柔道——
讲效率,重方法
讲究哲理与概念,讲究体系
崇白与崇黄
崇白,尚素
崇黄,尚红
2019/11/5
返回
对待神灵务实际,讲功利,企望神为自己办事。
2019/11/5
三、中华宗教观念的几个特点
3、3 释道儒合流,对雅俗文化影响深刻
汉朝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释道逐渐合流。 寺庙、佛塔、石窟、道观是我国古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神、行业神、区域神。
2019/11/5
返回
四、中美文化比较
• 价值观念
个人至上与群体之上
• 人际关系
平等观与等级观
• 审美观念
标新猎奇与中和、空灵、自然
• 思维方式
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2019/11/5
表1 中美观念对比
美方
中方
Ⅰ 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
Ⅱ 个人至上
群体至上
Ⅲ 自由
1.个人自由;公民有携带武器自由
2.个人思考;政治家的话多半靠不住
道德约束
3.个人自立;站在双腿上跑到终点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三、中国文化运行的社会环境
运载文化向前发展的工具是政治体制。中国文化运行的社会政治环境是宗法——专制政体。
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大约是由氏族血缘政治向文明地缘政治进化(如希腊)。然而,由于中国人的主体过着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使得中国跨入文明的门槛之后,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得很不充分,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一直保留至今。
(2)地域与地势地形:中国地域辽阔,在内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而且自然资源丰富。从地势来看,是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斜的大陆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图片中国三级地势图)。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的地形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在4000—5000米,许多山峰超过7000米(图片帕米尔高原)。在高原的东侧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带(图片澜沧江峡谷),高原内部的巨大山脉间地势宽缓,湖盆星布,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亚州大河都发源于此。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线为第二阶梯,其内部地形相当复杂。塔里木盆地(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图片敦煌月牙泉)、四川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图片甘肃黄土高原和陕西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都在这一区域,其中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再往东就是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数百米的红层丘陵盆地都在这一区域。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从地理到历史的全方位导览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从地理到历史的全方位导览引言你是否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你是否想要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国的文化充满了许多令人着迷的奥秘。
本文将带领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地理环境到悠久的历史,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个东方古国。
中国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形。
中国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地带、西部高原地带、北部沙漠和草原地带以及南部亚热带地带。
东部沿海地带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带是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这里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优质的农田和良好的渔业资源。
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这一地区与外界交流频繁,吸纳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影响。
西部高原地带中国的西部高原地带包括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地形多为高山和宽广的高原。
这一地区地势险峻,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西部高原地带有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和多样的少数民族。
北部沙漠和草原地带中国的北部沙漠和草原地带包括内蒙古和新疆等地。
这一地区地质条件恶劣,气候干燥,但是依然孕育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
草原上的牧民生活形成了独特的牧羊文化和草原文明。
南部亚热带地带中国的南部亚热带地带包括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
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
南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北方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中国的历史概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历史可以分为古代历史、近现代史和当代历史三个阶段。
古代历史中国的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夏朝和商朝。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文明的崛起。
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这对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史近现代史相对于古代历史而言较为短暂,大约开始于19世纪,以鸦片战争为界。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

•4.5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 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 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这些可能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 的“丝”读音而来,或曰源于“瓷器(China),或曰 闽南话的“茶”。 “支那”,拉丁文作Cina,意大利文作Sina,法语作La Chine,英语、德语作China。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称中国 为“支那”,为佛经中“思维”之意。
第二节“中国”的概念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地理
1 文化的概念
2 地理与地理学
3《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目的
1 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结构
文化的类型
文化的特征 中国语言系统中的“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即指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方式及 其一切成果的总和。
•3.2 《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目的
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把握整体特征
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唤醒文物资源保护意识,利用、开发文化资源 发掘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统一
第二节“中国”的概念
1.在文史资料中的中国(地理名词) 2. 文化观念上的中国(文化名词)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名词) 4.“中国”的别称
民族的概念
“华尊夷卑”的价值取向(文化类型的名称)
•4.3 “九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 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法)让·博丹
❖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 正式将“地理唯物论”引入文化研究的是英国历 史学家巴克尔(1821-1862),其《文化史》一 书认为气候、土地、食物等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 因素。
❖ 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1841-1904)发表的《人类地理 学》,赋予“地理唯物论”以完整的理论形态: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四大文 明古国
疆域范围
疆域面积
印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德干高原 度
10余万平方 公里
巴 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以底格里 比 斯河、幼发拉地河为心腹地区,东面扎格 几万平方公里 伦 罗山脉和伊朗高原,西面叙利亚沙漠
❖ 会馆
❖ 会馆是中国明、清两代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明、清 时代异籍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与活动场所。
❖ 明中叶后科举兴盛,寓京官绅将会馆作为安顿来京试子 的理想场所,会馆服务于科举。
❖ 会馆一般分为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业会馆、移民会馆三 大类型。明清会馆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同乡籍性和基层社 会的自我管理组织性,最基本的功能是“祀神、合乐、 义举、公约”。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 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1405年 至1433年,郑和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 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 37个国家和地区。
❖ 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倭寇骚扰,由山东逐次向南蔓 延,至苏、浙、闽、粤等广大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 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保证国家财 富不致外流。
中国人文地理介绍

中国人文地理介绍中国位于东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人文地理特征。
中国的人文地理是指中国国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从中国的人口分布、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城市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拥有近14亿人口。
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人口密集地带,其中包括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
西北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而西南地区则有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这种人口分布的差异主要受到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语言文化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汉语是中国的主要语言,分为普通话和方言。
普通话是官方语言,被广泛使用。
除了汉语外,中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如藏语、维吾尔语和壮语等。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文字和文化表达方式。
中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和传统医药等。
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和戏曲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三、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多神教和多元宗教信仰的国家。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拥有广泛的信徒群体。
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和武当山等。
道教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自然和谐,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多元的风貌。
四、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代表了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和变革。
这些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建筑和先进的交通系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投资。
同时,中国也在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和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这些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总结中国的人文地理是一个兼容并蓄的系统,包含了复杂的人口分布、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多元的宗教信仰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