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短篇小说 PPT

合集下载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二、柳青
2、《创业史》 A、情节与主题 B、人物形象 C、艺术特色
A、《创业史》情节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 路的长篇小说。它落笔于1929年,陕西大旱,关中 地区饿殍遍野。坐落于渭河南侧的下堡村,涌来无 数灾民,蛤蟆滩佃农梁三从中带四一个拖带小孩的 寡妇,偶合成家。从此,梁三继承父辈遗愿,决心 创立家业。他租种田地,拼命苦干10年,结果一身 重病,创业失败。渐渐长大的养子梁生宝,又继承 梁三之志,继续创立家业,但地租沉重,兵荒马乱 ,又宣告了他们创业的幻想破灭。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 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 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 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 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 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 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 ,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的不满,暴露了自私 、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B、人物形象

《创业史》在探索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同时,还描写了合作化 前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试图反映农村社会 主义改造的复杂过程,其基本内容是遵循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原则 的。小说围绕四条线索展开了50年代前期农村广阔的生活与斗争的画 面。一是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贫苦农民,迷恋旧时代的创业道路, 企图依赖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家致富,而与互助合作运动格格不入。二 是富裕中农郭世富,凭借优厚的经济实力,与互助组公开较量,顽固 维护私有制,幻想再度雇工剥削。三是富农姚士杰,刻骨仇恨新社会 ,暗中施展阴谋,妄图扼杀互助组,实行阶级报复。四是党员、村代 表主任郭振山,热衷个人发家,幕后支持互助组的反对势力,曲线干 扰、抵制互助合作运动。这四种力量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交织、纠合, 阻碍着合作化运动。然而,梁生宝、高增福等积极分子,依靠集体力 量冲破重围,最终使蛤蟆滩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走上了合 作化道路。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教材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教材

两核心观念: 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工业、农业、军事——重大题材领域。
写当前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如抗美援朝、农业 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 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小说批评价值的判断——以所写内容与中国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程度为标准。
“十七年” 小说
“十七年”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第二节 中国农民的历史 第三节 革命历史小说 第四节 《青春之歌》与革命成长叙事
一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小说家的分化
四十年代重要小说家流失 (茅盾、沈从文、张恨水、张爱玲、徐訏、钱
钟书等)
废名:“写作热情我是有的,但写起来也有困难。表现 个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还容易,也能表现得真实,但事实不是 工农兵也喜欢看呢?怎样达到普及的目的,是个问题。另外, 我所掌握的语言在汉语中是很美丽、很有效果的,但是,是 不是适合表现生活,也是个问题。”
文化素养的缺乏并不影响在这个年代里的成功:
杨沫、杜鹏程、吴强、梁斌、峻青、冯德英,以及 李准、王汶石、王愿坚、茹志鹃、刘绍棠、王蒙、 陆文夫、邓友梅、高晓声等人。
“为政治服务”、“工农兵英雄人物”、“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本质”、
“阶级性”、“革命性”。
——本时期
文艺创作中心话语。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被体制认可的解放区作家:
赵树理、周立波、刘白羽、杨朔、草明、孙 犁、欧阳山、柳青、周而很多作品。
解放后走上文坛青年作家,多参加过革命战争或来 自生产斗争第一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素材

十七年小说 主流小说

十七年小说 主流小说
• • “歪曲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现实。” “诬蔑农村劳动妇女和社干部。”
• 四、对赵树理创作的评价:
• 1、与时代风潮保持一定距离:赵树理一贯坚持以“工
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创作主题,不是完全追随政治;
因而其小说屡次遭到“没有深刻的认识到本质”的批评
,其毛泽东思想的方向的位置也很快被比柳青所代替。
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
的日记》等。
53
小说展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
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 3、政治的需要:构建历史;证明政权的合法性 ;为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 4、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
经验积累。
•五、创作的基本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史诗性”:作家对史诗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
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3、 深入历史和历史人物内心世界有所欠缺,对
• 四、艺术特色
• (一)展现了恢弘壮阔的历史画面
• • 1、展示了巨大历史变转中的农村变革 2、展示了几代人的创业梦及不同人群的创业方式

3、展示了宏阔的阶级斗争画卷
• (二)善于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
• (三)叙述和议论的结合
• (四)时代精神与地域风情的结合
• 五、《创业史》的缺陷
• 1、依傍既定的思想设置、塑造人物
》等。
44
45
《黎明的河边》简介
记叙了通讯员小陈及其家人为了掩护武工队过河,与敌人展开 殊死搏斗的故事,歌颂了人民群众对革命所做出的巨大奉献。
1、情节曲折紧张,矛盾冲突尖锐激烈
夜雨逢敌、迷路、过江无船、狙击追兵,小陈一家以生命掩护 我渡河„„ 2、注重对环境气氛的渲染 漆黑的夜,倾盆大雨,暴涨的河水。险恶的环境,加剧了故事 的紧张气氛。 3、 “激昂悲壮”的革命英雄主义情调 炮火硝烟的斗争环境、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顶天立地的英雄 形象,使他的作品弥漫着激昂悲壮的革命英雄主义情调。

1.十七年小说

1.十七年小说

朱老忠是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 典型。 他由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 , 典型 。 他由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 由个人复仇到 为阶级而战, 他的形象高于旧时代的农民英雄 , 为阶级而战 , 他的形象高于旧时代的农民英雄, 闪耀着新时代的革命光辉。 闪耀着新时代的革命光辉。 小说运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构手法,故事完整、 连贯又相对独立,是对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成 功改造。在刻划人物方面,侧重于通过戏剧性和 动作性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又适当借鉴了西方 小说的心理描写。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语言运用,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姚雪垠的《李自成》 姚雪垠的《李自成》
作者计划写5卷,最后成书3 作者计划写5卷,最后成书3卷。第一卷(上下)出版于 1963年,第二卷(上中下)出版于1976年,第三卷出版于 1963年,第二卷(上中下)出版于1976年,第三卷出版于 1981年。 1981年。 一卷写明代崇祯11年10月清兵逼近京城,官兵在潼关和李 一卷写明代崇祯11年10月清兵逼近京城,官兵在潼关和李 自成起义军激战,崇祯在战和问题上犹豫不决,明朝江山 风雨飘摇。小说对明末社会展开全景式描写,气势磅礴, 被称为明清历史的百科全书。涉及人物二百余人,上至皇 帝、大臣、太监下至黎民百姓。 《李自成》的唯物主义史观重写了明末的历史,表现在作 李自成》 者以阶级斗争观念将明末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了封建统 治者和农民起义军的阶级矛盾中来,而对当时社会各种矛 盾的估计严重不足,尤其是明与前清的矛盾。此外为了突 出农民的革命本质,而对农民军自身的局限性估计不足。 这使作者最终不能对这段历史作出真实、公正的描述。
第二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史诗追 求
在17年革命历史题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17年革命历史题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历史,包括这段历史中发生的战争、党的地下工 作和农民、工人、学生及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 这类题材产生了大量作品,这些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立足于对革命历史的“史诗性”把握的,如:《 一类是立足于对革命历史的“史诗性”把握的,如:《保 卫延安》 卫延安》、《红岩》、《红旗谱》、《红日》等; 红岩》 红旗谱》 红日》 一类是以通俗性的“传奇” 一类是以通俗性的“传奇”的方式来现革命历史的,如: 《苦菜花》、《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苦菜花》 铁道游击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一类是通过平凡琐事见出革命者或劳动群众的感人品质的, 《山地回忆》、《百合花》等。 山地回忆》 百合花》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

创作特色: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 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 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 视了,因此,纸上的软英是脱离现实的软英, 纸上的封建地主是脱离现实的封建地主,于是 看了这篇小说就好象看了一篇《今古奇观》差 不:记得当时就有人说过,赵树理在作 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描绘了有此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 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深入生活 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 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 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 特殊的韵味。

《邪不压正》

小说描写的是中农王聚财一家及其闺女软英在 婚事上的四次波折。



小说发表后《人民日报》同时刊登了两篇读后 感: 这部小说不论从政治上艺术上都是相当成熟的, 它把解放区近三四年来的农民翻身运动绘出了 生动的画面,从面体现了党的政策出现了怎样 的偏差,又怎样得到了纠正…… ——韩北生
(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 认为光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 习一些外国的东西。)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ppt.Convertor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ppt.Convertor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第一节:概述一、分期与特点(一)1949—1956:纪实散文和叙事散文。

(二)1956—1966:抒情散文、报告文学和杂文。

(三)1966—1976:抒情散文、报告文学和杂文。

二、散文发展的轨迹(一)1950~1956年,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中占有绝对的分量。

两大主题:1.歌颂新时代,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2.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

(二)1957~1966年,是当代散文创作的黄金时期。

出现了以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家‛为代表的一批散文家;尤其是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以后,散文出现了复兴现象。

中国作协1956年度的作品选本,把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散文小品(抒情散文)多起来了。

有代表性的是:杨朔:《海市》、《东风第一枝》;秦牧:《花城》、《潮汐和船》;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

成绩体现在:(1)‚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的概念。

散文写作不是作家们偶尔涉猎的样式,而是形成了专业作家群。

(2)散文作家努力建立自己的艺术个性。

主要借鉴于我国古典文学和‚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艺术经验,接受西方影响相对要少。

(3)讲求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的营造。

三、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1、杨朔的诗化散文。

2、秦牧的知识小品文(杂文和随笔的调和)。

3、刘白羽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

四、散文的其它种类1、杂文。

邓拓的《燕山夜话》是杂文的最大收获。

2、回忆录。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高玉宝《高玉宝》,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60年代‚内部出版‛,拥有大量读者)等。

3、史传文学。

《志愿军英雄传》(共三集,1956年出版),《红旗飘飘》16集,《星火燎原》等。

五、散文创作的局限(一)题材和体裁。

极左的文艺理论和文学观念,限制了散文创作的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

(二)内容方面。

只能歌颂真善美,不能暴露假恶丑,更不能触及时弊与揭露矛盾问题。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的小说1.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的小说1.

(四)战争文学观念的成因
• 解放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东西方冷 战及中苏意识形态的论战和流行于国际共 运中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 把这一主题置于牢固的审美模式之下,限 制了风格的多样化,形成了艺术表现的程 式化。
三、对战争小说审美模式的突破与 探索
• (一)《红日》--对革命军队中存在的农民 意识、游击习气的揭示,对反面人物性格 复杂性的刻画 • (二)《洼地上的“战役”》--对人情、爱 情的大胆探索 • (三)《铁道游击队》--战争小说的特殊形 式:传奇、游侠类。
第一节
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 作
• 战争题材的文学创作 ,代表了那一时期文 学的最高成就,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 • 一方面,新政权的建立需要用中国共产党 及其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对人们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 • 另一方面,战争文学的创作者大多是这场 刚刚结束的战争的亲历者、参与者,有比 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此有刻骨铭心 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
(二)十七年战争文学的共同主题
• 颂扬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性与必要性;歌 颂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的伟大英明的 领导作用;讴歌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敢 于献身和不可战胜;歌颂中国劳苦大众热 爱党和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以及军民团结 的鱼水深情;揭露和痛斥日本法西斯的残 暴、国民党及其军队的反动与腐朽,以及 其他和国民党有关的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 的顽固与腐朽。
2、民间现实题材
• • • • • • • • 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 描写两条道路斗争 反映工业题材 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 “三红一创”(《红日》、《红旗谱》、《红岩》 《创业史》) • “青山保林”(《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二、《黄河东流去》 1、情节梗概: 2、内容及其思想: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 前途的信心而创作,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任何性质,任何强度的困难都不能使他们屈服, 使他们一蹶不振,他们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生存下 去,繁殖下去,强盛下去。 1) 在空前浩劫的背景下,揭示难民赖以生存和延续 的生命力。如李麦、徐秋斋、海长松、蓝五、王跑、 海老清、春义等。作家以严峻的目光、以史学家的 笔法,不仅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苦难,不是在为逝 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民 族赖以生存的生命力量。历史不单是痛苦,牺牲的 记录,而且给人们坚强、信心、勇敢。
3、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 李麦:着力刻画的人物,突出特点:刚强 (1)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大伙绝望时,给大家找出路。 (2)有强者的精神气质,不信神、命运,只信自己。 (3)具有超越农民旧观念的新见识,在长期的流浪中, 磨练出刚强、勤劳、爽朗的性格。 徐秋斋: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出身贫寒,当过教书先生, 学过算卦,受民族历史文化熏陶,与农民有相通之处,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说话半文半白,脑中古今混 杂,行为雅俗共有。 (1)具有民族的正义感,是农村中的“智多星”。 (2)见多识广,通晓人性世故。 (3)有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观念,但好吃嘴,爱面子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保卫延安》:“三红”:曲波的《林海雪原》 (1957);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 《烈火金刚》(1958);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1954) 2、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建设题材的作品丰富多彩: 农村题材:赵树理的《三里湾》; 柳青的《创业史》 工业题材: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 钢》;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历史题材:姚雪垠的《李自成》 知识分子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 3、为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新形象: 正面人物:朱老忠 杨子荣 江姐 许云峰 林道静 梁生宝 李双双 中间人物:严志和 梁三老汉 常有理 小腿疼 吃不饱 反面人物:姚士杰 郭世富 郭振山 于永泽 冯兰池 张灵甫 座山雕 徐鹏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

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 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 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短篇小说《党费》

《党费》所要 着力表现的, 是一个共产党 员在革命危难 时刻对党的一 片赤诚之心。

《党费》中的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 送丈夫随红军长征后,便带着孩子在家 乡坚持敌后斗争。当时敌人割断了她与 党组织的联系,生活又极端困苦,但她 牢记党员的责任,积极组织群众坚持斗 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交 给组织,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献出 年轻的生命。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
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 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 小说”,之称。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 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峻青的小说

峻青原名孙俊卿,一 九二二年生于山东省 海阳县,一九四○年 参加革命,在地方抗 日民主政府工作。
4、峻青夹叙夹议,有评有赞,叙事则曲折 悲壮,议论则辞切理深,赞颂则热情洋溢, 评论则推崇备至。 王愿坚的小说以客观描写为主,很少议 论,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行动去说明问题。 5、峻青过分追求故事的离奇、曲折、激烈, 人物刻画不够。 王愿坚把注意力放在把握挖掘人物 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上。


峻青的小说与王愿坚的小说比较
相同之处: 1、表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严酷斗争。 2、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使作品真实感人。 不同之处: 1 、峻青多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短兵相接,慷 慨悲壮。 王愿坚很少写短兵相接的战斗,而是通过 特定的生活事件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从一个具体的、 富有现实针对性的角度来完成这个主题。突出一个 焦点。如做党费的咸菜。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 喜悦和怀念之情:

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小胜儿》 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 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 “清新俊逸”的风格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 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 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 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事多写得紧张,曲折,惊险,并且成 功地运用悬念。 王愿坚的故事平淡无奇,短小单纯,作者 通过对人物动作,人物行为的细致描写,来刻画 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出生活的深刻内涵,找到 蕴藏在生活里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美的 诗意。 3、峻青喜欢写景,重彩浓抹,烘托渲染,由此来 表现惊心动魄的场面,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多 变的情节,英勇豪迈的人物,造成一种浓郁悲壮 的抒情氛围,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愿坚写景少,对环境描写细致,风格上显得深 沉,真挚,简洁,凝重,写景写人大多用白描手 法,淡淡写来,但情深意长。感情比较含蓄。

1958年农村浮夸风
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
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饿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 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强烈的精神和批判意识。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绍棠《田野落霞》 李国文《改造》 李准《灰色的帆蓬》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B.冲破不能写人情,人性的禁区,将艺术的触角深入 到认得内心世界。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邓友梅《在悬崖上》 宗璞《红豆》
短篇小说创作两大流派:

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
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 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流派还包括马 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在50年代后期, 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 优秀作品。

早在四十年代,峻青 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建国后他发表了一系 列优秀的短篇小说, 曾结集为《黎明的河 边》、《最后的报 告》、《海燕》等。 一九五九年作者又以 自选短篇小说集《胶 东纪事》向国庆十周 年献礼。
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



在描写革命战争的作品中,写于一九五四年的《黎 明的河边》是优秀的名篇,也是峻青的代表作。这 篇小说的主线单纯,主要是描写交通员小陈带领两 位武工队负责人通过敌人封锁区时,他和他的一家 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壮烈故事。 主人公小陈是一位在战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少年 英雄,作者将小陈放在激烈、紧张的斗争环境中, 让他的英雄性格及高尚的思想火花在与敌人的生死 搏斗中得到充分展现。 《黎明的河边》除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情节的结 构与布局也很有特色 。
王愿坚

与峻青一样,王愿坚的 短篇创作也是以描写革 命历史题材见长。王愿 坚一九二九年生于山东 省诸城,一九四四年参 加革命,次年参加八路 军,做过宣传员、文工 团分队长、报社编辑等 文艺、宣传工作。
王愿坚的小说创作

一九五四年王愿坚开始了短篇小说创作,写 出了第一篇作品《党费》。接着又先后写出 《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 《三人行》、《亲人》、《支队政委》、 《普通劳动者》等一系列作品。

《红豆》: “小爱” 与“大爱”
原名冯钟璞,冯友兰之女
1928年生,具有量好的启蒙教育, 1946年考入南开大学外语系, 1948年转入清华外语系。1960年《世界文 学》编辑 代表作《宗璞小说散文选》1980年北京 出版社 《风庐故事》1997年,短篇小说集
十七年短篇小说
十七年短篇小说
第一节 概
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
1、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 情 2、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3、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 的社会现实

“十七年”短篇小说的美学特征
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绪和基调。 2、民族化和大众化成为作家追求的艺术方向。 3、以突出工农兵正面人物为主的人物塑造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