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全球化视角分析中国文化外交特征

合集下载

中美文化维度案例分析

中美文化维度案例分析

中美文化维度案例分析文化维度理论;中美文化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顺畅,但不同国家和国家长期生活在一起,形成和保存的各种习俗和文化传统仍然影响着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一、文化维度理论所谓的“文化”是同一环境中人们的“共同心理过程”。

文化不是个人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和相同教育的许多人共有的心理过程。

由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Hofstede对全球50多个国家的IBM文化價值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分析并结束了测量值的五个文化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气质和女性化,长期定位和短期定位,它为分析和应对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中美文化差异分析1.权利距离。

正确的距离是组织中权利的集中程度和领导者的独裁程度,以及社会在组织中分配这些权利的不平等程度。

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利距离还是权利的微小距离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在社会中不同规模成员的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权利距离较大的国家,美国是一个低权力距离国家。

中国人看重权威,尊重并服从领导者,认同等级制度,对权利的不平等分配不敏感;美国人对权利的不平等分配很敏感。

在美国公司中,等级制度是为了方便存在,而领导层则在不太重要的位置。

2.不确定性规避。

霍夫斯泰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三种主要方式抵制未来的不确定性:科技、法律和宗教。

人们利用技术来抵御自然的不确定性,利用法律来抵制来自社会其他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被用来解决不可抗拒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

Hofstede的调查显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确定状态的回避趋势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民族认为生命的未知和不确定性是敌人,尽一切可能避免它们,一些民族采取冷静和接受的态度。

他们认为“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美国是一个低度不确定的社会。

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避免的社会。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理念策略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理念策略
官方权威媒体也是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 《人民日报 (海外版)》 于 2015—2020 年期间多次 刊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发展进程的相关动态,并为 其开设专栏报道。专栏尤其将“非遗”的相关内容 进行重点报道,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弘扬了中 华民族和平、理解、交流的优秀民族精神,有助于 推动各国家同中国进行文化交流。
72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 年第 3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3,2021
用群体,中国网民通过浏览社交平台发布的新闻获 得最具时效性的消息。在此类社交媒体上可以直接 参与新闻的讨论,并与他人进行新闻共享。在全球 化发展背景下,中国网民已经成为文化对外传播过 程中的传播者与监督者。通过对网络媒体的合理运 用,可以吸引更多国家的民众参与到中国文化的传 播发展进程之中。中国文化的发展以讲好中国故事 为基础,不断发掘合理的传播途径、全面开拓文化 传播渠道,推进中国文化在世界领域的交流和传 播。
摘 要: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文化建设,这有助于我国树立大国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多元的 传播主体、先进的传播理念、独特的传播策略等要素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 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传播优秀中国文化势在必行。要发挥多元传播主体优势、选取符合大众文化需求的内容、 大力推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让世界各国人民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
观始终强调要对文化发展保持宽容和发展态度,并 认为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只有相互学习、增强沟 通,世界文明才能向前发展。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发展,陈旧的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状态被当下各 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的状态所取代。“物质生 产就是这样,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3]。由此可见, 想改善文化传播的问题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 观。

如何借“外眼”“外嘴”“外媒”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借“外眼”“外嘴”“外媒”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借“外眼”“外嘴”“外媒”讲好中国故事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3)二、了解“外眼”“外嘴”“外媒”的特点与作用 (4)2.1 “外眼”的定义与功能 (6)2.2 “外嘴”的角色与影响 (7)2.3 “外媒”的传播机制 (8)三、利用“外眼”传递中国声音 (9)3.1 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11)3.2 引导国际舆论导向 (11)3.3 展示真实的中国 (13)四、借助“外嘴”讲述中国故事 (14)4.1 举办国际活动 (16)4.2 利用外交渠道 (17)4.3 邀请国际媒体采访 (18)五、运用“外媒”扩大中国影响力 (19)5.1 利用传统媒体 (20)5.2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21)5.3 建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22)六、案例分析 (23)6.1 成功案例分享 (24)6.2 教训与启示 (26)七、挑战与应对策略 (27)7.1 面临的挑战 (28)7.2 应对策略探讨 (29)八、结语 (31)8.1 研究总结 (31)8.2 对未来的展望 (33)一、内容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信息传播的力量日益凸显,而“外眼”、“外嘴”和“外媒”作为外来信息的接收与传递者,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档旨在探讨如何巧妙地借助这些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外眼”通常指外国人的视角和观察,我们可以通过邀请外国人参与报道、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让他们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这种“外眼”视角能够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视野,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外嘴”则是指外国人的言论和评论。

我们可以通过与国际媒体合作,邀请他们发表关于中国的观点和看法,或者鼓励国内专家学者在关键时刻发声,以正视听。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还能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内政外交。

“外媒”主要指的是外国媒体的报道和评论。

我们应积极参与国际媒体交流,加强与国外媒体的合作关系,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报道中国。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

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

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

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

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

[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

“大战略”来源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的政治目标”⋯。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其独特魅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受众接受度以及影响效果。

通过对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文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跨文化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传统文化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与实践,探讨其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再次,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考察受众对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传统文化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效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交流与发展。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成为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通过短视频这一特定媒介所呈现出的特点、挑战与机遇。

理论框架方面,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基础,结合媒介理论、文化认同理论等,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跨文化传播理论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媒介理论则关注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在信息传播中的特殊作用与影响。

文化认同理论则着重探讨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被认同与接受,为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效果提供了重要视角。

文献综述方面,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目前关于跨文化传播与短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原则与方法;二是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与挑战;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研究,重点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策略与效果。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以及在国外的发展
一、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 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历史非常悠久,广义上来说,自有人类社会便有了跨文化传 播的实践,而将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专门的研究,则是晚近之事。目前我们一般认 为,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始于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外
事学院”(Foreign
subject views.and
in these
studies,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eriod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 is
lack ofrelative integrality. Therefore,the thesis surmnariz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of Service
Institute)的建立。1955年,霍尔在《举止人类学》(The
Manners)一文中,提出了跨文化的范式。学界把霍尔的《无声的
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1959)视为跨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该书包含了我们理
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空 间会说话”等。霍尔在本书中很重视非言语传播问题,用了将近五分之一的篇章对 此加以讨论。 1958年,《丑陋的美国人》(The
论”。到了二十世纪,文化传播学家开始关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进而关注传播对 文化的影响。此时,传播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拉 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卢因(Kurt Lewin)和霍夫兰(Carl Hovland)悉数 登场,直到五十年代的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传播学的研究已经初具 规模,相关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业已初备。 一般来说,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来自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 修辞学、传播学等。至文化人类学下的传播学产生发展,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成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已经基本齐各。学术的关怀几乎无一例外源

评《翻译过来的多种现代性:从文化和文学的视角论全球化与中国》

评《翻译过来的多种现代性:从文化和文学的视角论全球化与中国》
到这 一 目的 ,作 者在本 书 中将 讨 论放 置到 全 球化 的大 语 境 之 中 ,考察 了重 新
划定文学研究的界限 、重写文学史 、文学经典的重构、汉语在世界范围的普
及 、后 殖 民语 境下 中国文 学理 论 的 国 际化 战 略 、新 儒 学 的重 建 以及 比较 文 学 的勃兴 等 在全球 化 过程 中所 生 发 出来 的重 大 问题 。并 由此 说 明当下 的文 学文 化 研究 需要 突破 学科 的界 限和 单一 的研 究模 式 ,在 一个 共 通 的理论 和 方 法论
号 学 的一个 主要研 究领 域 。从这 一点来 看 ,王 宁 的英 文 新 著 《 翻译 后 的 多种
现 代性 :从 文化 和文学 的视 角论 全 球 化与 中 国》无 疑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方法 论 价值 。 该 书 由加拿 大 著 名 人 文 与社 会 科 学 出版 社 L g s出版 发 行 ,是 “ 言 、 ea 语
认 识到 其 中的缺失 ,以寻找 到 自身理论 立场 的根 基 。
26 3
都 必然要 经过 本土 化 的过 程 。在 这 一过 程 中 .不 仅有 语 言之 间的 冲 突 、碰撞 和 抵抗 ,还存 在着 各 种不 同话语 的交 流 、接 受 和建 构 。 因此 ,全球 化 、现代
性 和后 现代性 这些 在西 方知识 图景 中十分 重要 的概念 ,经 过翻译 和 引介之 后 , 在 中 国的语境 中可 能就 呈现 出 了新 的意 义 。随之 而 来 的 问题 是 ,在 当今 “ 地 球村 ” ( o a Via e Glb l l g )时 代 下 ,如 何 理解 、认 识 、使用 这 些 新 的意 义 和概 l
同一 性 和普遍 性 背后 隐藏 的是 多元 性 与差异 性 。 j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摘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凸显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该文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研究范本,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家庭观念、高低语境文化的传播以及权力距离三个方面深入探寻中美文化的差异,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有效交流,减少交流矛盾。

关键词:《别告诉她》、中西文化、文化维度理论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受不同历史、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性。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在当今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1简介《别告诉她》是美籍华裔导演王子逸根据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围绕着奶奶的癌症事件展开。

生活在中国长春的奶奶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为了隐瞒病情,定居美国和日本的儿子及家人们以办婚礼为借口,回到长春。

在美国长大的孙女不认同家人的做法,认为应将患病实情告诉奶奶,于是以女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碰撞与冲突。

女主在重温与体验了中国亲情的温暖后,理解了家人的做法,最终认可隐瞒奶奶病情这个善意的谎言。

本文以跨文化的视角,借助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影片《别告诉她》所展现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探究其原因。

2.理论基础文化维度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是一个广泛用于衡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论框架,被广泛运用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跨文化的交际实践中 (李文娟,2009)。

通过研究与分析,霍夫斯泰德将不同文化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归纳为四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

之后,他又采纳了彭麦克等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补充,增加了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自身放纵与约束两个维度,该理论逐渐完善,成为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权威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全球化视角分析中国文化外交特征【摘要】全球化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也空前加剧。

国家的外交活动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而深入到了文化领域。

文化外交也因此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日益为各国所重视。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却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文化因素在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开展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外交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外交;中国
一、文化外交的定义
“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一词最早见诸于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

”这个概念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外交”一词是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特纳在其为规划战后美国对外文化关系而起草的备忘录中提出来的,但特纳当时并没有给予文化外交这个崭新的概念以确切的定义。

鲁毅等学者所著的《外交学概论》指出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文
化外交是主权国家为实现其政治目的或是对外略意图而展开的以文化传播、交流沟通为内容的外交活动。

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和平、温和的外交手段强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理解与信任,是外交活动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交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文化外交的作用
当前世界许多大国都形成了自己的对外文化政策,积极开展文化外交活动,这与文化外交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文化外交有时对缓解国家间的紧张关系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冷战期间,1958年,美苏签订了第一个文化交流协定。

由于两国交流的初衷都指望通过文化交流来扩大自身在对方国家的影响,所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摩擦不断,双方都曾驱逐过对方交流人员的经历。

但是文化关系还是成为双边关系中较为稳定的因素,即使在越南战争时期双方关系紧张的状态下,它仍然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并为70年代两国关系的缓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文化外交是扩大经贸往来的润滑剂
文化外交不纯粹服务于政务外交,还可以促进国家间的贸易往来。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图书、电影、音乐、艺术品、软件等文化产品的直接出口,体现了文化关系与贸易关系的密切联系。

从宏观和长远角度来看,经济上的合作越来越依赖于文化上的合作。

2、文化外交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维护和平的重要工具
文化外交有助于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

由于缺乏对异文化的全面了解,人们往往会对异文化产生成见。

这种成见源于古代的族群心理。

在现代社会,它一般表现为两种极端:一是族群中心主义或民族优越感,它会导致盲目排外情绪和文化霸权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就是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典型表现;二是民族自卑感,形成万事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全盘西化”主张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崇洋媚外”现象,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要克服和摆脱对异文化的成见,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对异文化的了解,避免简单化的看法。

深入、全面的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加强了解和认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人员交流可以使双方国家的人员亲身体验和观察对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生活情况等,有助于客观、真实地了解和认识对方的文化,也有利于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相互了解是文化外交的基本目标。

文化国际主义者认为,发展各国文化关系可以促进世界和平。

文化外交对于世界和平的贡献在于,通过促进不同国家之间各种社会团体的对话,交流重要技术和经验,消除负面影响,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

3、文化外交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利用文化来实现征服的目的作为一种高超的谋略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政府决策者所
重视。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军事家们对此就大加推崇。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意思就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

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我由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老子在这里以水的柔弱流淌于坚硬的岩石之间的道理引申出“以柔克刚”的道理。

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崇尚以非战的手段取得军事行动的目的。

“俄国能在19世纪取代土耳其成为巴尔干的霸主,多半要归因于把东正教会用作俄国对外政策武器的文化帝国主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交实践
近年来,中国通过重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创新,力求使中国从一个文化资源大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

同时加大了参与国际多边文化交流的力度,国际影响力逐年增强,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对外文化交流事业进入了空前活跃时期。

中国政府近年来通过文化外交赢得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的整体外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中国领导人与外国领导人的交往中,在发展与大国关系中,它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中,它起到增信释疑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在开展文化外交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

四、结语
全球化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中的一个重要变量,越来越受
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国际文化交往日趋频繁和密切,内容不断丰富。

文化外交作为当今世界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提升国际形象、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与信任的有效手段,逐渐登上外交舞台,成为国家总体外交重要和不可取代的构成部分。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文化特性比较突出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韩国等,都在文化外交实践方面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模式或做法,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外交政策。

【参考文献】
[1]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6-333.
[2]williams, raymond. keywords. london: fontana. 1983,87p
[3]刘雪.文化分类问题研究综述[j].岱宗学刊,2006(12):9.
[4]陆扬.文化定义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54.
[5]冯辉.关于文化的分类[j].中州大学学报,2005(10):40.
[6]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
[7]张岱年,方克力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