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九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大附中初2018届第五次模拟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表内,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

13.“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材料观点说明()

A. 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B. 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

C. 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

D. 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14.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不包括()

A. 纸币的流通

B. 火器的普遍使用

C.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D.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5.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做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16.晚清民国时期,将不受束缚的帝制皇权关进民主国家法制框架,推动中国现代化,就是众多先贤的“中国梦”,为此他们()

A. 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

B. 掀起义和团运动

C. 主张“德先生”和“赛先生”

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 农业政策调整的结果

B. 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动农业发展的体现

D.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18.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创伤,下列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中,错误

..的是()

A. 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出现空前繁荣

C. 战前都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D. 两次战争性质不同

二、非选择题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1877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称为"丝绸之路",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此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郝尔曼又将丝绸之路的含义延伸到从中国通向遥远西方的道路。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早在汉朝时已开始海上对外交往,两宋年间,由于游牧民族盘踞西北地区导致陆上丝路中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维基百科材料三

材料四“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将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迎来共创共享的新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越来越朝着安危与共、荣损相依的命运共同体迈进。“一带一路”顺应这一潮流,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

——《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西汉在公元前60年于西域地区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东汉时期受命出使西域,驱逐匈奴,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丝绸之路的贯通有利于。(3分)

(2)选做题:以下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的原因有哪些。

(2分)

②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条件。(2分)

我选做()

(3)“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有学者称它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也有学者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的不同。(3分)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原因,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作“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材料三《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

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是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并从政治制度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归纳英国商品滞销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为解决此问题英国的对策。(3分)

21. 经济全球化既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又缠绕着荆棘和刺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