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物质: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人脑的机能(本质上看),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来看)

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存在的,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相对静止: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稳定状态.一:某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它具有三维性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含义:一:人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反映论:在认识论上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认为认识和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先验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认为认识先于客观事物和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

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认识: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整理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第二,人类按其认识能力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存在一个统一体中。二: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现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肯定:肯定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否定:否定是指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即规律性、必然性)

偶然: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

可能: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

现实: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假象:从反面以歪曲方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存在也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形态的存在;运动形态的存在;思维形态的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体系。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

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阶级: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革命:也称社会革命。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物,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