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针对不利影响所采取的相应对策;

2.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正确分析三峡工程给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所带来的利弊效应,并从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三峡工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归纳整理法等。

四、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投影片: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几则案例文字材料

3.复合投影片: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三峡工程利弊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峡库区倍受世人关注的百万移民安置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方面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讲授新课]

(板书)§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

(承接)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防洪。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项改造环境、趋利避害的环境保护工程,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确保并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但作为一项世人关注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它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复杂,这一问题同样受到世人所关注。通过有关部门几十年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讨论和反复论证,到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基本清楚。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先出示底图(如下),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课文并归纳整理。

(覆盖答案)

读课本图5.15"寄生血吸虫的钉螺”,对血吸虫历史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和危害作适应补充。

(投影)阅读下列案例:

洞庭湖素称“海内巨浸”,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调蓄湖泊和洪道性湖泊,它的滞洪功能是多少水库都无法替代的。道光年间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多km2。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1949年缩减为4350kmz。解放后40年,洞庭湖湖区围垦面积达1530km2,仅此就使洞庭湖面积缩小25%,储

水容积减少40%以上,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kmz。洞庭湖面积的减小致使洪水调蓄功能下降,洪水水位不断升高,长江特大洪涝灾害频率加大。特别是在中游地区,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数米。

思考讨论:

①根据洞庭湖的区位,简要说明它对长江所起的调蓄作用。

②简要分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

③洞庭湖的萎缩,对长江水害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为什么三峡工程的建设,会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学生回答)略

(投影)"1992—199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的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②简要描述我国酸雨区、重酸雨区的分布,为什么这些地区会成为我国主要酸雨分布区?我国的酸雨主要是什么类型?

③酸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④为什么三峡工程的建设能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学生回答)略

(投影)“正面生态效应与综合效益”,教师补充归纳:

正减轻洪水破坏,改善中下游生态环境

面改善钉螺生存环境,利于防治血吸虫病削峰补枯综

生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水量,改善枯水期水质和

态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的淤积——蓄清排浑效

效调节局地气候——湖泊效应应

应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水力发电

(小结过渡)正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往往带来生态环境效益,三峡工程的防洪和调蓄功能,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免遭洪灾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库区的生态负面效应易发展成为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科研人员对此积极地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板书)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承接)通过对三峡工程建设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的分析,根据其所受影响程度的大小,可分为三类,并由此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出示复合投影)“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分类表”,先出示底图(空表)。

(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类影响的一段课文,以师问生答形式完成表格第一栏,并覆盖该栏答案。

(投影)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中华鲟这种珍稀鱼类的习性,并思考:工程建设造成影响后采取了哪些保护性措施?

材料1、课本图5.16 “中华鲟”

材料2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珍稀鱼类,是一种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在海洋中生长,成熟后从东海溯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产卵繁殖。葛洲坝

工程的截流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路线。为保护这一物种,国家命令禁止商业性捕捞,并在宜昌建立了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人工繁殖幼鲟放流长江,且中华鲟在中游自然繁殖成功,因此洄游产卵问题已经解决。三峡工程对此没有影响,但它每年10月开始蓄水将减少下泄流量,有可能对刚习惯于在葛洲坝下游栖息和产卵活动的中华鲟产生新的干扰。为保护幼鲟资源,国家拟在崇明岛东部约30千米滩涂水域建立中华鲟幼鲟自然保护区。

[学生回答)略

(投影)读下列材料,了解白暨豚的生活习性,思考:三峡工程可能对白暨豚的栖息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人们采取子哪些保护性措施?

材料1 图5.17“白暨豚”

材料2 “长江女神”白暨豚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是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美丽、更稀有、更濒危的物种,目前在长江中数量已不足100头,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UCN)也将其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极危”物种名录中。

白暨豚主要捕食长江鱼类,它凭借特殊的声纳系统探测外界事物并获取食物、寻找伴侣和逃避敌害。它有36度的恒温,用肺呼吸,胎生哺乳,性成熟后,两年一次十月怀胎,每胎产一仔,哺乳期为半年。造成白暨豚濒临灭绝的原因是多样的,除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其面临的处境日益艰难。三峡工程的建设,可能对白暨豚的栖息生长环境产生影响。为保护这一珍稀生物,长江流域目前已建有白暨豚人工养殖基地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共9个。

学生回答)略

(小结)三峡工程建设在不少方面会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多方面、不可逆转的影响,我国及早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板书)不可逆转的影响——补救和挽回部分损失

(指导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二类影响的相关课文,以师问生答形式完成表格第二栏,并覆盖答案。

(指导读图)课本图 5.18"层层梯田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回忆:农村移民安置的立足点是什么?(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