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方案比赛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民生民意杯”

第二届大学生统计调查案设计大赛

调研报告

项目名称:在校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及

影响因素研究

容提要

志愿服务是指任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它已经成为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

本项目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以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意愿和相关因素,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

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现状面:(1)参与志愿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及,个体因素影响不显著;(2)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存在志愿服务“组织化”倾向;(3)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途径较为狭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哪些部门或社团组织志愿活动。

在校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面:(1)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与其所在群体直接相关;(2)充实人生,体现个人价值,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看重的因素;(3)不被服务对象尊重是志愿服务过程最不能忍受的,工作强行摊派、不被理解同样让人沮丧;(4)多数大学生表示会持续从事志愿服务,且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对后续参与热情、投入程度等均有影响;(5)大学生普遍认为“奉献、互助、友爱和进步”志愿服务精神非常重要,但志愿精神普及尚需进一步加强;(6)宣传太少和活动单一是目前志愿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形式主义、组织混乱等则是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的障碍。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与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1)在校大学生愿意并乐意从事的志愿服务与实际从事的志愿活动不一致性;(2)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质

与激励机制的必要性;(3)志愿服务长效化所要求的规化、制度化与实际执行中的所要求的灵活性、人性化的矛盾。

基于上述结果,建议:(1)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2)高校层面从组织、培训、宣传、激励等面建立扶持机制;(3)个人层面提高志愿服务意识。

目录

一、引言 (1)

二、项目简介 (2)

(一)调研目的 (2)

(二)调查式、法 (3)

(三)调查的组织安排 (3)

(四)调查数据处理法 (4)

三、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5)

四、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现状 (7)

(一)参与志愿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及,参与目的略有不同,持续时间较短 (7)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存在志愿服务“组织化”

倾向 (9)

(三)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途径较为狭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哪些部门或社团组织志愿活动 (10)

五、在校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11)

(一)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与其所在群体直接相关 (11)

(二)充实人生,体现个人价值,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看重的因素 (12)

(三)不被服务对象尊重是志愿服务过程最不能忍受的,工作强行摊派、不被理解同样让人沮丧 (13)

(四)多数大学生表示会持续从事志愿服务,且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对后

续参与热情、投入程度等均有影响 (13)

(五)大学生普遍认为“奉献、互助、友爱和进步”志愿服务精神非常重要,但志愿精神普及尚需进一步加强 (14)

(六)宣传太少和活动单一是目前志愿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形式主义、组织混乱等则是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的障碍 (15)

六、现实与期望 (16)

(一)在校大学生愿意并乐意从事的志愿服务与实际从事的志愿活动不一致性 (16)

(二)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质与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7)

(三)志愿服务长效化所要求的规化、制度化与实际执行中的所要求的灵活性、人性化的矛盾 (17)

七、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8)

(一)主要结论 (18)

(二)对策建议 (19)

1.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 (19)

2.高校层面:建立扶持机制 (19)

3.个体层面:提高志愿服务意识 (21)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4)

附录1 “志愿乐活”调研小组调研现场照片 (24)

附录2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研活动总结 (28)

在校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

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我国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在校大学生不仅活跃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中,在扶贫救济、文化助残、社区建设、科技下乡、支教服务等活动中也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然而,由于诸多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一种常态,参与的热情也并不十分高涨。众所知,作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高素质群体,大学生的言行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行为导向,其持续性的参与志愿服务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瓶颈因素作一探究。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国外已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持续性志愿服务模型对本项目研究启发较大,该模型指出志愿者的角色认同(Role-Identity)与过去行为(Past Behavior)直接影响志愿者的行为倾向(Behavior Intention),并进而影响志愿服务持续性,而志愿者的角色认同与他人的期望(Other s’ Expectations)、榜样(Modeling)、是否曾接受过帮助(Past Receipt)、个人行为准则(Personal Norm)等因素息息相关(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