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多吡啶配体及其铜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合集下载

Ag(I)-吡啶基-膦配体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谱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Ag(I)-吡啶基-膦配体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谱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Cu(I)/Ag(I)-吡啶基-膦配体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谱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化学配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化学物质,其独特性质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和配位环境。

近年来,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配合物被合成并广泛应用于催化、发光、传感和药物等领域。

其中,吡啶基-膦配体配合物因其结构独特、性质多样,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当Cu(I)或Ag(I)与吡啶基-膦配体配位时,会形成一系列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和光学性质的配合物。

由于其结构复杂、性质多样,产生了极大的研究价值。

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合成Cu(I)/Ag(I)-吡啶基-膦配体配合物,并通过多种光谱技术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为该类配合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 合成一系列Cu(I)/Ag(I)-吡啶基-膦配体配合物;2. 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质谱等多种光谱技术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3. 探究配合物的光学性质,并与生物活性进行结合研究。

三、研究方法1. 合成Cu(I)/Ag(I)-吡啶基-膦配体配合物:选择不同的膦化合物和吡啶衍生物,分别与Cu(I)/Ag(I)配合,在不同的条件条件下合成不同的配合物。

2. 多种光谱技术的表征:运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质谱等技术对配合物进行结构和性质表征。

3. 光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配合物的光学性质,探究其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四、研究预期成果1. 合成得到一系列Cu(I)/Ag(I)-吡啶基-膦配体配合物;2. 运用多种光谱技术表征这些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3. 探究这些配合物的光学性质,为生物活性的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和方法。

一种新型多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太阳光谱响应特性

一种新型多吡啶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太阳光谱响应特性

tefsladad2 2-iyiy4 4-ir i ai( cp )a escn gn .T esut e h r gn n ,' pr l ,' f mc c dby st eodlad h t c rs i ti b d- bo d h i r u
w r h r ce z d b lme tla ay i a d T — .Re p n e p o et o s l rs e t m f 一 ] e e c aa tr e y ee na n l ss n OF MS i s o s r p r t oa p cr o F y u 2
frcn n 一ionmd .Anvl ht odci y,R ( cp )( 一 ) 1 , a yte e oeead2pcl a ie oe po cnutede u dby 22F ( ) w s nh- r i o v s
s e ytecodn t nra tno -P i i l p cm n )rte im(1)uig2F Ta i db oriai ec o f F Twt dc o —y ee u nu I s 一P s z h o i 2 h h m( h n
S n h ss a d Re po s o e t o S l r S e t u f y t e i n s n e Pr p r y t o a p c r m o a No e l p rd lRu h n u m p e v lPo y y i y t e i m Co lx
p e a e y t o pl g r a to r p r d b he c u i e c in,o ia in r a t n,b o n - c lt n r a to n y l ain fo n xd t e ci o o r mi e a y ai e c in a d c ci to r m o z

多齿配体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多齿配体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安庆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多齿配体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姓名:叶慧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无机化学指导教师:吴根华2011-07-01中文摘要多齿配体是指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可以与同一个中心的原子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键的配体。

本论文通过自发自组装的方法在席夫碱反应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六种多齿配体,将这些多齿配体与过渡金属盐反应生成了五种结构新颖的配合物,其中四种单核配合物,一种多核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对其进行表征分析。

另外,还介绍了喹啉基多齿配体的应用—荧光化学传感器。

在配合物合成的过程中,配合物的组装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需求和特性、多齿配体的结构和性质、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溶剂的选择以及反应条件探究等方面,所以要想组装成预期结构的配合物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本论文先开始用4-氯苯酰肼分别与苯吡啶酮、2-吡啶醛、喹啉醛合成三种三齿配体L1、L2和喹啉基荧光化学传感器。

将L1和L2分别与过渡金属盐反应,以钴盐为例,合成单核配合物1和单核配合物2。

后来设想合成多核配合物,先用甲基丙二酸二甲酯和乙基丙二酸二甲酯与苯吡啶酮设计合成两个双臂型双三齿配体L3和L4,将L3和L4分别与过渡金属盐反应,以亚铁盐为例,得到了两种单核的配合物,没有得到预期目标—多核配合物,分析原因可能是苯吡啶酮上苯环的空间位阻作用改变了配合物的组装方式。

改进实验:用2-吡啶醛与乙基丙二酸二甲酯得到双三齿的配体L5,配体L5与镍盐反应得到了多核配合物—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 多齿配体;多核配合物;超分子自组装;荧光化学传感器。

ABSTRACTpolydentate ligand which point to contain two or more coordination atoms can with the same center of atoms form two or more coordination bond. This subject through the spontaneous self-assembly method based on Schiff reaction design and synthesis six polydentate ligands, these multi-ligand and transition metal salts reaction generated five novel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es, four of which Mononuclear complexes, a Polynuclear Complex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Additionally, we also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polydentate ligand - the quinoline fluorescent chemical sensors.In the process of synthesis complexes,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polymers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we discussed the factors of assembly of coordination polymers such as the property and coordination requirement of metal ions, the property and structure of polydentate ligands, the ratio between metal ions and ligands, the selection of solvent and reaction conditions. One or several of these factors joined can greatly e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structure. So it is still to be explored to construct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predictable structure. This subject is beginning with 4-phenylhydrazine and benzenepyridon e,2-pyridine aldehyde, quinoline aldehydes synthesized three tridentate ligands L1, L2 and quinoline-based fluorescence chemical sensor. The L1 and L2 reacted with transition metal salts respectively, for example cobaltsalts, synthesis of mononuclear complexes 1 and 2.Then Synthesis of polynuclear complexes was conceived, first with methylmalonate and methylethyl benzene and Methyl malonat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the two arms pyridone double tridentate ligand L3 and L4, L3, and L4 will reaction with the transition metal salt, for example to ferrous salt which have two mononuclear complexes has not been the target-polynuclear complexes of benzene-pyridone may be due to steric hindrance on the role of the benzene ring changes assembly of the complex. Improved experiment: using 2-pyridine aldehydes with methyl ethyl malonate by double-tridentate ligand L5, L5 ligand reaction with the nickel salt of the polynuclear complexes-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s.Keywords: polydentate ligands; polynuclear complex;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y; fluorescence chemosensor.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具共轭桥含铁、钌、锇多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具共轭桥含铁、钌、锇多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具共轭桥含铁、钌、锇多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近年,由共轭桥连接的双核金属有机化合物因有诸多特殊的化学、物理和材料性能而倍受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

已有大量有趣的共轭纯碳桥连接的双核配合物被发现。

归纳起来,已报道的此类配合物计有四种类型:含纯sp杂化碳原子的C<sub>x</sub>-桥配合物(LnM-C<sub>x</sub>-M’Ln’);含纯sp<sup>2</sup>杂化碳原子的C<sub>x</sub>H<sub>x</sub>-桥配合物(LnM-C<sub>x</sub>H<sub>x</sub>-MLn);含sp杂化和sp<sup>2</sup>杂化两种碳原子混杂的C<sub>4</sub>R<sub>2</sub>-桥、且含M=C结构或M≡C结构的配合物(分别如[Nb]=C=CMe-CMe=C=C=[Nb]和[Mo]≡C-CH=CH-C≡[Mo]);以及1,3-双金属环亚丁烯(C<sub>4</sub>R<sub>3</sub>-桥)配合物。

前人报道的共轭桥一般是偶数碳桥;而由奇数碳原子的共轭桥连接的双金属配合物较难合成,只有2篇文章报道了通过复杂的多步反应制备了C<sub>5</sub>-和C<sub>3</sub>-桥双金属配合物。

本工作利用[(η<sup>5</sup>-C<sub>5</sub>R<sub>5</sub>)ML<sub>2</sub>]<sup>+</sup>对炔的活化作用,用很简便的方法,最先合成了一系列C<sub>5</sub>H<sub>2</sub>-桥和C<sub>5</sub>H-桥双金属配合物并进行了系统的表征。

第六章_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表征

第六章_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表征

NH3 NH3
Pt
NH3 NH3
NH3 NH3
Pt
NH3 Cl
Cl NH3
Pt
NH3 Cl
2)[PtCl(NO2)NH3(MeNH2)] 三种异构体的制备:
Cl Cl Cl Pt Cl 2NO2Cl Cl Pt 2NO2 Cl
Cl Cl
Pt
NO2 Cl
2NH3 a
Cl NH3
Pt
NO2 Cl
MeNH2 MeNH2 b NH3 NH3 d Pt
1)[Cu(H2O)4]SO4.H2O = [CuSO4]+5H2O (加热) 2)2[Co(H2O)6]Cl2 = Co[CoCl4] +12H2O (加热) 粉色 蓝色 变色硅胶的原理(粉红、蓝色)
二、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合成配合物
1、金属的氧化
最好的氧化剂是O2或H2O2,不会引入杂质。 例:[Co(NH3)5Cl]Cl2的合成
三、利用催化反应制备配合物
[Co(NH3)6]Cl3的合成(多相催化)
NH3-NH4Cl-H2O
[Co(H2O)6]Cl2
O2、活性炭
[Co(NH3)6]Cl3
四、几何异构体的制备
反位效应 trans effect
在几何图形有对称中心的金属配合物中,配体有使 其反位的另一配体不稳定的效应。
例如,二价铂配合物为平面四边构型, 两条对角线的每对配体互为反位。 在某些配合物内界的取代反应中,取代反应常常发生在 反位效应较大的配体的反位位置上。
五、旋光异构体的制备
旋光异构体的制备:一般是先制备外消旋体,然后进行拆分。 例:[Co(en)3]3+旋光异构体的制备: 在过量乙二胺和催化剂活性炭存在下,对Co(II)盐进行空气氧化, 可制得外消旋[Co(en)3]3+: CoCl2 +3en [Co(en)3]Cl2

课题研究-两个结构新颖的铜(II)混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课题研究-两个结构新颖的铜(II)混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两个结构新颖的铜(II)混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稳定性研究1551 前言铜是生物体中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

作为多种金属酶和金属蛋白的活性中心与主要成分,铜在维持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方面起着重要媒介作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微量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并不是以自由离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与生物配体结合形成多元混配配合物。

[1] 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或构件分子,是一类重要的小分子生物配体。

铜与氨基酸形成的配合物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物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2],[3] 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消炎,杀菌等生物活性,不但治疗疾病效果好,而且还具有营养功能,并能增强动物的免疫力。

[4] Schrauzer 等人在关于铜配合物抗癌作用的报告中指出:用金属及配合物进行抗癌和防止肿瘤的恶变将是一条新的途径,[5] 人们根据Cu(Ⅱ)离子在软硬酸碱中的地位及其生物无机特性,预言铜离子配合物很有希望成为抗癌剂。

[6] 在我国川西北地区土壤和饮水中铜含量偏低,食管癌和支气管癌发病率较高,因此,研究此类化合物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10-邻菲咯啉(Phen)及2,2'-联吡啶(Bpy)是重要的芳香N碱。

Phen和它的衍生物对某些肿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与铜配位后其抗肿瘤性大大增强,而且配合物(Cu-Phen)脂溶性增强,提高了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因此研究Cu与Phen和α-氨基酸形成的混配配合物的成键性质可为研究抗肿瘤试剂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本质以及筛选抗癌药物提供有用信息。

同时氨基酸—Cu—Phen/Bpy三元配合物体系可以作为酶—金属离子—底物的模型化合物,研究这类模型化合物对理解金属酶催化生化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7]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溶液体系,而对固体方面的研究不多。

[8-12] 本文合成了Phen—铜(Ⅱ)—缬氨酸(L-Val)和Bpy—铜(Ⅱ)—精氨酸(L-Arg)的三元混配配合物:(1) [Cu(Phen)(L-Val)(H2O)] ·ClO4和(2) [Cu2(Bpy)2(L-Arg)2(ClO4)2]2n,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摩尔电导率和X-ray衍射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该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项目化)无机部分实验指导书
课程代码:0703525008 开课学期:第6学期 开课专业:应用化学
实验学时: 16学时 总学分/实验学分: 0.5学分
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生化实验中心 二级实验室名称:绿色功能材料与应用实验室

一、课程简介
《应用化学综合实验》无机部分实验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综合实验课,它的先修课程
是无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本课程是在基础无机化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全面地提
高无机合成实验技能,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打好实验基础,也为从事无机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开发
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对综合性实验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目的:一是通过目标配体配合
物的合成学习一般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条件;二是了解金属配合物的性质测试和表征方
法。
三、实验基本要求
1. 掌握基础有机化学合成技术合成目标配体,并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进
行测定;
2. 掌握金属配合物合成的基本技术和方法,能够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结构信息进行
分析。
四、报告与考核
实验报告包含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及结果讨论等内容。
考核:1、实验的方案方法20%;2、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40%;3、实验报告和分析讨论40%。

项目简介和要求
含N多吡啶配体具有配位能力强、合成简单等特点,常被用于合成各种金属配合物。本项目
以2-氨甲基吡啶和2-醛基吡啶为起始原料,通过席夫碱反应和硼氢化钠还原,制备得到一个含N
多吡啶配体,将其与便宜易得的铁盐或铜盐反应,合成铁或铜的配合物,并通过红外、紫外光谱
等表征对其结构信息进行分析与确认。
具体合成方案如下:

主要内容如下:
(1)配体二(吡啶-2-甲基)胺 (L1)的合成研究
主要研究反应温度、溶剂、还原剂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配体L1合成收率的影响,找出最佳的反
应条件。并对配体L1进行核磁共振、红外及紫外光谱等表征。
(2)铁或铜配合物的合成研究
利用配体L1与铁或铜的氯化盐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反应,通过优化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反
应时间及反应物配比等影响因素,制备得到铁配合物M1或铜配合物M2,并通过红外和紫外光谱
测定对其结构信息进行分析和确定。
实验要求:
(1)学会文献查阅和资料整理。
(2)学会如何参考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主要包括原料配比、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如何监测判断
反应终点、反应完毕后处理、产品纯化和结构鉴定。
(3)掌握红外、紫外光谱等测试方法,并学会处理分析相关的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多吡啶配体及其铜/铁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设计指导书
项目一 多吡啶配体——二(吡啶-2-甲基)胺 (L1)的合成与表征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席夫碱反应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2、熟练掌握利用薄层层析方法判断反应的终点及柱层析分离纯化产物的技术和操作规范;
4、掌握有机配体的一般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原料和试剂
2-氨甲基吡啶、2-醛基吡啶、硼氢化钠、甲醇
四、实验步骤
2-胺甲基吡啶 (0.48 mL, 5.0 mmol) 、吡啶-2-甲醛 (0.54 mL, 5.0 mmol) 加入250 mL的flask中
加入甲醇使其溶解,室温搅拌3小时,称取过量的硼氢化钠 (0.466 g, 12.3 mmol) 在冰浴下加入反应
瓶中,室温下搅拌5~6小时。薄层色谱检测,确定反应结束后,抽干溶剂,加入少量水,用二氯甲
烷萃取。收集有机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2-3次,加入无水硫酸镁干燥数小时。过滤除去固体硫酸
镁,收集滤液除去溶剂,浓缩至5 mL左右,通过柱色谱 (EA/EtOH/Et3N = 5:1:0.1) 分离得到产物
L1(0.638 g, 54%)。对其进行核磁、红外和紫外光谱表征。
五、注意事项和思考题

1、加入硼氢化钠必须保证低温,最好采用少量多次加入的方式,同时不能将反应瓶密封,确保
产生的气体及时排出(为什么要这样做?)。
2、硼氢化钠的作用是什么?能否用其他类似的试剂代替?
3、柱层析注意事项有哪些?
4、简述柱层析和薄层色谱选择合适淋洗剂的选择。
5、对配体L1的核磁和红外特征峰进行具体的归属。
项目二 含N多吡啶配体配位的铜/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配合物合成操作技术;

2、掌握配合物纯化的方法和技术;
3、掌握配合物的一般表征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原料和试剂
配体L1、FeCl3·6H2O、CuCl2·2H2O、甲醇
四、方法步骤
将配体L1 (199 mg,1.0 mmol)溶解在甲醇溶剂 (2 mL)中。称取等摩尔量的
FeCl3·6H2O (270 mg,1.0 mmol)均匀的溶解在甲醇溶液 (3 mL)中,在搅拌下将三价铁的
甲醇溶液逐滴加入化合物L1的甲醇溶液中,滴加过程中有大量黄色固体产生,室温下
搅拌反应2h后点板检测化合物L1完全反应。停止反应,置于水泵上抽掉一部分溶剂甲
醇,过滤得到淡黄色固体 (314.5 mg,87%),用乙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洗涤黄色固
体。将其溶解在乙腈中向溶液中慢慢加入乙醚,通过乙醚扩散到乙腈溶液中后得到黄色
晶体。对其进行红外和紫外光谱表征。
铜配合物M2的合成和上述M1的合成步骤一样,仅将原料FeCl3·6H2O换成
CuCl2·2H2O,最后得到蓝色固体M2(303 mg,91%)。对其进行红外和紫外光谱表征。
五、注意事项和思考题
1、如何纯化金属配合物?

2、比较分析配体与配合物的红外和紫外光谱图,对其差别进行解释说明。
3、Fe(III)和Cu(II)的配合物能否通过核磁进行鉴定?为什么?
4、红外和紫外光谱能否准确的鉴定金属配合物的结构?若不能,哪些测试方法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