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地理1.1人口的数量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2020-2021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程标准: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
3.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4.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人口措施。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时间差异(1)总趋势:不断增长。
(2)差异性3.空间差异(1)特点:世界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2)表现:兴旺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1)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是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共同决定的,即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因此不能仅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比拟人口自然增长数量。
(2)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是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图中A出生率;B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征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空间差异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兴旺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开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③我国:目前已根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④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不一定比开展中国家的低许多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型〞模式,且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
相反一些兴旺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虽然已经属于“现代型〞模式,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在不同年龄段人口死亡率中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比拟高,往往使这些兴旺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反而比开展中国家的高。
(2)开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不一定属于“传统型〞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模式,但有些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如古巴。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01长期或□02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机械增长:□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04自然增长和□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 (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 2.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 答案 C解析 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提示 不一定是。
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01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02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优美、□03气候宜人和□0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05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人文因素主导因素:□06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07政治、□08军事、□09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2)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学案及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达标训练1. B 2. B 3. B 4. C 5. B 6. C 7. C 8. D 9. A 10.B 11.(1)发达发展中(2)现代型过渡型(3)大小(4) 都不好A类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资源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兵源不足;社会负担重;B类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失业人口太多等(5)适当鼓励人口增长,适当移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能力提升:1.B2.A3.C4.B5. B 6.A 7. B8.变慢,90亿9。
弱, 15亿, 零10。
图丁,老龄化11.非非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过度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2.欧欧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等13.非经济、生活及医疗卫生水平仍偏低14.欧人口老龄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五、达标训练1.D 2。
D 3。
B 4,A 5。
C 6。
C 7。
B 8。
A 9。
C10。
D11.(1)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医疗、教育、居住条件好;(2)矿产资源丰富;(3)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六、能力提升1.B 2。
D 3。
A 4。
A 5。
A 6。
D 7。
B8.(1)②③④①⑤是否跨越国界(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个人对生活或职业的追求(3)由农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到东部(4)③④9.(1)略(2)流动人口大量增加(3)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4)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③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根本原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五、达标训练1.AD 2.BC 3.AD 4.AD 5. C 6. D 7. D 8. C 9. C 10. A11 (1)7 22.6 (2)不断增长不断减少(3)环境承载力受到压力过大,农田生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4)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六、能力提升1、A2、A3、C4、B5、C6、D7.(1)C D B (2)不断提高地域(3)1998 2050(4)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一方面要解决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担老人的赡养,加重国家,人民的社会经济负担8.(1)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人口容量(3)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4)环境人口容量悲观乐观悲观与乐观(略)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五.达标训练1、C2、B3、C4、D5、C6、C7、A8、B9、D 10、C11、(1)地形河流(2)河流(河谷)化学工业区钢铁、电力工业区该市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其污染工业应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化学工业属重污染工业,布局在西南比较合理,钢铁、电力工业也是重污染工业,冬季会造成居民区上空的大气遭污染。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1 人口的数量变化(第1课时)说课稿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
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
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
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
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1.1 人口分布 学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2.利用图表或资料,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课前预习: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特点:世界人口分布,有的地区人口,有的地区人口。
2.人口分布的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据课本图1.5、1.6和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图,概括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半球,尤其在北纬地带最为集中。
(2)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地区。
(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合作探究:探究1:塔里木盆地城镇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1.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2.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探究2: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据图1.8回答:1.描述芬兰人口分布特点。
2.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气候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3. 说明地形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4.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课后探究:我国人口分布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在探究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时,需要查找哪些方面的地图资料?3.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远远小于东南部地区,主要原因有哪些?课后练习: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
读图,回答1~2题。
1.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B.平原比山区多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D.欧洲比亚洲多2.关于①地区形成人类大陆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气候适宜,雨热同期B.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C.日照充足,河湖密布D.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1.1人口的数量变化导学案(配套)

1.1人口的数量变化一、预习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揭示其原因。
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
3.识记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分析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
二、预习要点1.重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2.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三、预习问题预习课本P2—P5。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 世界人口变化的总趋是什么?时空差异有哪些?预习课本P5—P7。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有哪些?有什么特征3.促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哪些?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四、预习检测1. 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A. 人口出生率B. 人口死亡率C. 人口自然增长率D. 人口数量2. 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A. 自然灾害减少B. 没有战争C.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D. 农业的发展3. 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A. ①②③B. ③②①C. ②①③D. ②③①探究案探究活动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探究材料】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探究问题】1.从上面的图表,我们看到了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到1999年10月12日,已达到60亿,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 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
人口自然增长受哪些因素影响?2.结合材料中的图表和教材P2~P3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分析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3.俄罗斯总统签署一项政令,鼓励妇女多生育,以扭转人口数量下降趋势。
根据这项政令,俄罗斯设立“父母荣誉勋章”授予那些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史前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分布特点是极端分散、稀疏和流动性;
奴隶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人口密度增大,大多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仍散于农村;
封建社会:农业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大大提高;且城市人口大增,农村人口减少;
二战后:全球人口向城市集中。
世界人口分布教材讲解清晰,因此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
引用这些问题,可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延伸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课题
人口分布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基于新课标“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人口知识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都与人口有关。因此,必修二以“人口”作为开篇,本单元在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先讲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再讲人口容量。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水平逐步提升,科学人口观的培养也水到渠成。首先从世界人口分布入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进而介绍我国的人口分布。
2.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3.历史因素:人们通常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因而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集中了稠密的人口;政治、军事、文化因素也有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学案
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①_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_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的增长
(1)时间分布:总趋势:③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④________时期。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进步。
(2)地区差异:特点:地区上是⑥____________的。
表现⎩⎪⎨⎪⎧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⑦ ,
人口增长⑧
发展中国家:⑨ 、民族经济的发展、
⑩ ,○
11人口 下降,因而人口增长○1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如图中:a 为 ①__________; b 为②____________;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过程:由⑥________型转向⑦______________型,继而向⑧________型逐步过渡。
(2)差异性
时间上⎩⎪⎨⎪⎧
20世纪50年代到70
年代中期:发达国家进入 ⑨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⑩
向○11 的转变
空间上⎩⎨⎧
世界:由○
12 转向○13 的过渡阶段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
14 向○15 的转变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人口的自然增长
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A .工业革命后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20世纪70年代后
2.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各阶段人口的增长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B.人口增长趋势变化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国家政策等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大
联合国人口司发表的世界人口研究报告指出,全球人口未来将增加到92亿。
结合下图分析回答3~4题。
3.全球人口未来将增加到92亿人,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东半球各国 B.西半球各国
C.欠发达地区 D.发达地区
4.下列国家中,人口机械增长率较大的国家是
A.中国、日本 B.科威特、德国
C.尼日利亚、墨西哥 D.埃及、印度尼西亚
方法技巧练
分析人口增长快慢原因的思路
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上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越来越________,
反映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________。
造成这种人口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增长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这些地
区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技巧分析人口增长快慢原因的思路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
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分析原因的思路如下:
考查点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主要取决于(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人口基数
2.人口的出生率与下列哪一因素密切相关( )
A.人口数量 B.育龄妇女比重
C.人口年龄结构 D.风俗习惯
下图为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A.甲和丁 B.乙和丁 C.丁和甲 D.甲和丙
4.造成乙类型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需要多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②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④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方法技巧练
列表法比较不同人口增长模式
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了( )
A .原始型
B .传统型
C .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D .现代型
(3)人口增长模式中属于现代型的许多国家近几年死亡率又略有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的影响 B .人口的老龄化 C .出生率下降 D .生活质量下降
知识清单
人口的自然增长: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不断增长 ④快速 ⑤社会生产方式 ⑥不平衡 ⑦较低
水平 ⑧缓慢 ⑨政治上的独立 ⑩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11死亡率 ○12很快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①出生率 ②死亡率 ③原始型 ④传统型 ⑤现代型 ⑥原始 ⑦传统 ⑧现代 ⑨现代型 ⑩传统型 ○11现代型 ○12传统型 ○13现代型 ○
14传统型 ○15现代型
人口的自然增长:1.C 2.B [第1题,农业革命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人口迅猛增长。
第2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经济、政治、人口政策、文化及宗教、医疗卫生条件及自然条件等。
]
3.C [从统计图中可知,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
]
4.B [科威特是石油输出国,输入劳务工人多;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故政府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吸引高素质人才移民德国。
]
方法技巧练
(1)短 加快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基数大
(2)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低,以手工劳动为主,需要劳动力多,加上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出生率居高不下;国家政治上的独立,经济的发展,医疗事业的进步,导致死亡率下降。
解析 (1)读图可知,世界上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由100年到30年,又到十几年,这充分反映出人口增加非常迅速的特点。
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除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外,还与人口基数大有关,这也是形成“J”形人口曲线的原因之一。
(2)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可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因此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最多的应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造成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是死亡率的下降,而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二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C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自然增长率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
2.B [人口的出生率受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育龄妇女比重。
]
3.B [按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判断甲属于原始型,乙、丙为传统型,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是传统型,发达国家多是现代型。
]
4.C [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进入了农业或工业文明阶段,工业化大生产对人口数量的要求减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对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降低了死亡率。
]
方法技巧练
(1)B (2)D (3)B [该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人口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2)从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百分之一,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3)近几年欧美等进入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高,导致死亡率有所上升。
]
教材P3活动:1.第一年的增加人口为:200 000×2%=4 000(人);第一年的总人口为:200 000+200 000×2%=200 000×(1+2%)1;第二年增加人口为:200 000×(1+2%)×2%,总人口为:200 000×(1+2%)+200 000×(1+2%)×2%=200 000(1+2%)2;……依此类推,第十年的总人口为:200 000×(1+2%)10,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总人口数P=P0×(1+X)n,其中P0为人口基数,X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n为经过的年数。
10年后,该地区总人口约为200 000×(1+2%)10=243 799人;
若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1.7%,一年增加人口为:243 799×1.7%=4145人。
2.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按照几何倍数增加,即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了,人口总数仍按较快的速度增长,人口增长的惯性规律对控制人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7
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创造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要的财富;提高社会福利待遇,普及受教育水平,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重大变化。
在制定人口政策的时候,应把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作为重要的依据,使人口政策既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又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国家制定人口政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文化观念,因为人口政策要通过人们的具体行为贯彻落实,如果人口政策的具体要求与人们的观念差距太大,人们不能接受,就不能使人口政策得到顺利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