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1-2章笔记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在高一人教版教材中, 清晰的笔记是学好地理必修二的重要资料。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一)1.=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 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 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 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

为什么?(见课本) 商业网点位置: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 批发为主。

3、环境问题产生: (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4. 生态破坏问题包括: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和能源资源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包括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噪声污染,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 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5.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6、可持续发展: (基础)(条件)(目的),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能根据材料合理选择)7、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 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8、南亚、东南亚地区,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气候区区位条件: 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 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概念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构成类型特征判断方法类型及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0‰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0‰特点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0﹤‰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I) 高增长阶段(II) 增长下降阶段(III) 低增长阶段(IV)模式高高低高低高(过度)高低高(过渡)低低低(三低)原始型传统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现时间农业社会时期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大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已经进入。

经济不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进入。

现在许多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

70年代中期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

高中地理必修二 学习笔记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 学习笔记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2.结合图文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目标1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什么是人口迁移(1)人口移动⎩⎪⎨⎪⎧人口流动: 性的,如探亲访友、出差、旅游等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 改变(2)人口迁移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人口迁移和_______人口迁移。

(3)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____________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为 时,该区域出生率>死亡率为 时,该区域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区域为人口 区为负时,该区域为人口 区判断人口迁移思考 2022年的高考,广西一个学生顺利被北京的一所大学录取,该学生去北京报到上学,该学生的行为是人口迁移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推拉理论①推力因素:________、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迫使人们迁出。

②拉力因素:________、教育、工作、食物、城市生活、和平、医疗等,促使人们迁入。

(2)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②人文因素口迁移起的人口迁移军事战争等军事破坏了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2011年持续至今的战争导致叙利亚人口外迁文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人口迁移科技移民材料一从清朝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笔记
以下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人口增长与迁移
人口增长:由于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等因素影响,人口数量发生变化。

人口迁移:人口的位置发生永久或半永久性的变化。

2.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人口分布: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

人口容量:一定地域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 人口问题与对策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人口政策: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鼓励生育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形态与功能分区
城市形态:城市的外部形态,如团块状、带状等。

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城市地域不断向周围扩展,乡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特点:城市化水平随时间逐渐提高,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3. 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
城市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城市规划: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绿化等
方面。

以上是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的笔记,由于笔记内容较多,这里只列举了部分内容。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笔记,建议查阅教材或教辅资料。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趋缓发达国家增长缓慢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③青壮年负担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人口增长特点影响原因措施变化趋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主要特点金字塔形状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模式迅速增长传统型缓慢增长呈负增长, 人口缩减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二单元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城市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上层建筑领域(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5)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总特征: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具体表现(1)全球分布: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20°N~60°N地带最为集中。

(2)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海拔分布: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4)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5)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6)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3)水源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

②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2.人文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等。

(2)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1.人口分布通常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人口密度并不能准确反映人口的分布特点,往往还要看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2.人口稀疏区的分布人口稀疏区多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度干旱区、极度寒冷区(两极地区)、气候湿热区(热带雨林区)、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等。

3.热带地区的高原、山地多为人口密集区热带高原、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降水适中,排水条件好,蚊虫等害虫较少,适宜人口居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99年世界60亿,05年中国13亿) 1.决定自然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时间和空间均不平衡。

时间:不断增加(总趋势),不同时期特点不同,20C 世界人口快速增长。

空间:发达国家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3.世界人口增长地区分异增长数量低到高: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 增长速度低到高:非、拉美、亚、大洋、北美、欧2002人口前10名:中、印、美、印尼、巴西、巴~坦、俄、孟、尼日~人口逐渐减少者:俄、德、日、匈4.影响人口增长因素:生产力及经济水平、科教文卫/政策、宗教、人口基数。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注意:高于3%则认为出生/死亡率高,低于1%则认为自然增长率低。

模式转变的标志:死亡率的下降。

2.地区差异(二战后更明显) 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现代型转变的过渡时期 世界整体:过渡时期我国:现代型(中/韩/古/乌是发展中国家里的现代型)3.影响增长模式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生育观念、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等。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标准:跨越行政区,一年以上,居住地发生改变。

2.分类及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2)国内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境划分 (3)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按迁移方向划分3.人口迁移的意义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减轻人口压力;造成人才流失,农田荒废。

迁入地:解决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环境/住房等问题。

意义:调整人口分布及余缺,加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发展/缩小差距。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通讯、婚姻家庭、文化教育。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战争 个人需求变化(往往起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永嘉之乱”后第一次北方居民南迁高潮;“安史之乱”后第二次,南方人口首次多于北方,重心在长江流域;“靖康之难”后第三次。

美国:第一次南北战争,第二次工业/城市化,第三次农业危机(南→北/西),第四次老工业区衰落(东北→西南“阳光地带”),第五次老区改善。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种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2.环境人口容量:某地在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条件下,利用资源及其他条件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研究某一地区整体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科技水平: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负相关4.全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悲观者,乐观者,中间论(100~110亿)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水平,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条件下,某国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区域的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3.当前全球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老龄化→环境与资源问题。

全人类实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任务艰巨。

措施:尽可能控制人口,保障发展的平等权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受地形/水系/交通线等影响)团块状:成都、合肥、华盛顿——平原地区组团状:重庆——山区或丘陵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河谷地带(污染几率大)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住市政工,服务仓储通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工业/交通/政府机关/住宅用地/休憩/绿化及园林/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分区(由集聚效应形成)住宅区:城市土地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工业革命后出现。

现多分化为高级区(城市外缘)和低级区(内城及工业区)。

商业区:市中心、交通线两侧点状或条状分布,占地面积小。

(CBD:昼夜人数相差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商业/服务中心二合一)工业区:靠近交通便捷地带,有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势。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形成因素工资水平、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原始设计、其他。

3.城市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之中。

第二节不同等级和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划分依据:人口规模(我国标准: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

2.分类: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10,10-20, 20-50, 50-100, 100+ (单位:万人)3.城市级别低,服务种类少,范围小;城市级别高,服务种类多,范围大。

4.影响城市等级高低的因素:地理位置、交通、资源。

(以上海为例:海岸线中点、长江口、国际港口、铁路发达、人口、三角洲)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等级较高城市数量较少,相距较远;反之数量较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六边形理论)。

第三节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a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b的过程。

以人口城市化和地区城市化为主要表现形式。

2.衡量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成因推力:使人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抗灾差/收入低)拉力:吸引人至城市(易就业/社会保障好/交通便捷/文化设施全)4.意义: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欧洲——北美——发展中国家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剧烈的地区,城市的四大圈层均发生改变。

(土壤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水循环受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城市常见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大气污染: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工矿废气。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噪声污染:交通出行、工业生产施工、社会活动(50dB+)。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及生活垃圾。

其他:电磁污染、光污染、光化学烟雾(C、H化合物)等。

四、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建设生态城市可减少污染并使城市与自然保持协调。

2.我国城市发展战略:严控大城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着重发展小城镇。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实质:对农业土地和合理利用2.农业基本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降水)、水源——基本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和科技水平——变化较快(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3.农业地域的形成——这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概念:一定地域/历史发展阶段,在各种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基本相同。

二、混合农业——例: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1.混合农业多为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分布于西欧、北美、南非、澳、新。

2.澳洲混合农业主要模式:麦→草→休→麦3.优点:良性生态系统(羊/麦/草互养)、有效利用时间、灵活应对市场(风险小)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性质:种植业、自给农业(极少市场)、劳动密集农业1.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亚洲热带雨林气候区2.地位:所产稻米占世界总产量9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稻米生产国。

3.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水稻土)社会因素:劳动力丰富廉价,种植史长,人均耕地少/单产高,饮食习惯4.特点:小农经营,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

附: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鸭稻混合模式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2.分布:美、加、阿根廷、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我国东北华北。

3.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大农场经营,我国国营。

4.区位条件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社会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科技水平高 5.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1)区位条件:上述所有条件。

(2)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与季风水田农业的最大区别),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实现了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3)示意图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性质:畜牧业、市场农业、密集农业 1.分布:美国、阿根廷——牧牛业,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业(牛和羊的适应能力不同)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3.区位因素: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例 (1)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湿润气候),草场茂盛。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地租便宜;交通便利,距海港近。

(2)阿根廷人对该产业的改良改善交通,合理利用草场,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养良种牛。

(3)该产业由粗放农业向密集农业转变,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

附:我国内蒙古、新疆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需要改善交通,加大科技投入。

二、乳畜业——性质: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1.生产对象:奶牛 2.产品:牛奶及其制品3.分布:城市郊区(运输不便、不耐储藏,需靠近市场)4.典型地域:北美五大湖周边,西欧、中欧,澳/新(另:荷兰/丹麦)。

5.区位因素——以西欧为例饲料因素: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多雾短日照,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地势平坦,利于牧草和饲料的种植。

市场因素: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习惯 6.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7.比较:大牧场放牧业 Vs 乳畜业第四章 工业企业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1.工业分类:按生产部门分为采掘/加工业,按产品用途分为重工业/轻工业。

2.生产过程:投入原料,产出产品和“三废”。

3.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动力(燃料)*、原料*社会因素:政策、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4.主要导向型工业——区别于各密集型工业(前者针对区位,后者针对投入) (1)原料导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罐头加工、采掘业 (2)动力导向型:冶炼业、化学工业(3)市场导向型:饮料、家具制造、印刷、面粉、石油加工 (4)技术导向型:飞机制造、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5)劳动力导向型:电子装配、玩具加工、服装加工二、区位因素的变化 1.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变化原料和燃料↓ 劳动力数量↓ 信息畅通↑ 市场↑ 科技↑ 劳动力素质↑ 交通仍有吸引力(在发展中国家) 例: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2.新增区位因素 (1)环境因素较严重污染工业分类见右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