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风格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教学风格的反思

我的教学风格一言以蔽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和教学活动中占主体,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因此我的课堂总是以活动课的形式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一活动课的构想与实施

在教育中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大致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方式,一种是经验的方式。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多是采用课堂讲授,使学生通过理论的方式获取,而往往忽略了学生通过经验来获取知识,其实经验式学习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更牢固,更能够上升成为能力,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新课标之下的新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的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性的东西,而选修相对来说更深入,同时专题性更强一点,这样专题深入的内容正是学生在掌握了必修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高和应用。所以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之后,我渐渐理出教材的一个线索,决定在语文课堂上每个模块制定出一个单元的活动课的计划。

语文活动课开始于高一的第二个学期,个人的考虑是高一的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这样一个新的学习阶段,还不太熟悉学习的环境,不太适应学习的方式和强烈、深度,因此第一学期以老师带动学生,让学生逐渐进入状态,并且注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要领,为学生在后来的语文活动课中能够去领悟和实践。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尤其是当前现代化的社会,知识信息的大量快速涌入和更新,已经让人目不暇接,在活到老学到老的情况下,学生必须自己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才能适应走出校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尤其是个周期比较长的教育科目,课堂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因此语文课堂上,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学习语文的能力教给学生。

进入到高一的第二学期之后,尤其是到了必修四的时候,我决定开始实施我的语文单元活动课,选定的项目是在诗歌教学上。必修一到必修三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三个诗歌单元,对于中国诗歌的一些情感内容和特点有了比较多的理论了解,从《诗经》到唐诗的学习,给学生打下了相对比较丰富的基础,所以必修四的宋词学习中,我选择让学生来练手,分小组学习并且面向全班来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然后由教师及时地点评和总结。

必修四的宋词单元,共有4个作者,八首诗歌。毕竟词不同于以前学过的诗,也为了给学生做一个模范,所以我选择第一个作者柳永由我来带领大家学习,然后把后面的三个作者留给学生。六首诗,六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分组认领要学习的诗歌,必修四一开课就把任务布置下去,然后要求他们下去小组合作学习,查找材料,制作课件,选定主讲人。后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汇报课堂都让我大吃一惊,绝不要低估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这是我在第一次活动课之后非常强烈的认识。

二活动课的呈现与收获

1学生于探究中思考,思考中质疑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他们对于老师上课的方法领悟地不仅到位而且能够别出心裁,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思考。《声声慢》的主讲人陈嘉羽语调舒缓,娓娓道来,恰到好处地把李清照的“愁”发挥到淋漓尽致,再配以她在讲台上的从容,赢得了全班同学久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组同学所作的《赤壁怀古》与《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评析,给我很大的震撼,他们对于诗歌的领悟以及知识的提升,都是超出了我的想象的。《定风波》中小组成员提出和全班商榷的他们对于“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质疑,显示出他们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深入的思考。从学生的诗歌探究汇报中,看得出他们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查到的现有资料的解释,而是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生疑。学

而不思则罔。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和质疑能力。自主的学习互动中,学生的收获显然不是我们单纯的课堂讲授能够比拟的。(论文后附学生讲课自制的PPT课件)

2学生于探究中发现并总结规律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规律,而活动课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索,能够去发现语文本身的学习规律,并且能够及时总结这些规律,在小组汇报的课堂上把这些规律跟全班同学交流和商榷。讲授李清照词的两个小组,分别发现李清照词中菊花的意象出现地非常频繁,于是经过商量就由《声声慢》小组专门讲授了李清照词中菊花意象的使用,然后引申出去,开始谈中国诗歌中意象的使用,列出一系列常用的意象的传承和变化,并能够总结中国诗歌意象的使用规律。能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学习中及时总结规律,一改传统填鸭式教学中的生硬和抽象,而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也使他们更容易牢记和应用,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语文能力的迁移。在选修古代诗歌散文的课堂上,我们的诗歌基本都是以这样的活动课的形式呈现的,很多学生纷纷表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挖掘,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试不再畏惧,变得很有把握。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育激发学生兴趣的非常重要的方式。长期以来,大量的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语文,很大程度上就是数理化通过做题可以在短期内激发出学生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促进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而我们语文的丰富和琐碎性,使学生很难获得一种短期就能一蹴而就的喜悦。语文活动课的开展,促使学生对语文本身规律的探索,从而获得对语文全新的认识,能够既钻进去,又出得来,游刃有余中自然会更加愿意接近语文,学习语文。

3学生于探究中合作,互助中增进情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语文活动课是非常典型的自主学习,因此除了学会探究之外,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形成了自主地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第一个步骤是对学生实施分组。分组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水平、学习兴趣、性格特征、平衡男女学生比例等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类学生的比例和分成的小组数视班级情况而定,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6人左右。我在分组的过程也经历了自由组合、教师指定,到后来的按照座位自然小组的过程。自由组合中,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调,学生水平等问题,教师指定有时候会遏制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尝试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后改为以他们现有座位的自然小组为合作团体。分组之后,我从他们的班级邮箱里看到每个小组中对于自己组员的任务分工安排,以及分得任务之后的学生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发到班邮中给指定的人,然后我又看见只要他们小组讲课的时间没有到,班邮里就会出现为讲课制定的课件的不同的更新版本,他们的班邮题目里显示着如《声声慢》初版、修改版、加强版、完整版、终结版等等。活动课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分工合作,积极互助,资源共享,及时交流,强调了学生各自的义务和责任感,在对其他成员的鼓励和支持中,激发了学生对个人与集体荣誉的认识。语文活动课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它更是一个人际交往和精神提升的过程。

4 学生在探究后走上课堂,面对全班的交流

当前期的工作都准备好之后,学生还要面临着一个面对全班讲课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第一次的活动课上,我们看到小组中选出来的主讲人都是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有的小组还实行大家同时上台讲解不同部分的方式,即便是如此,学生在讲台上也是一直低着头,不太敢和下面的同学交流,尽量快地把内容讲解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