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嬗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嬗变
姚璐
【摘要】国家观念反映着一定时期人们对当时国家和国际体系的认知;不同时代(如奴隶制时代、封建制时代、近代和现代)有着不同的国家观念与内涵。开展国家观念的研究,对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
国际政治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观念;主权原则;权力位移
【作者】姚璐,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长春,130012
【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4-0034-005
The Change of the National Concep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Yao Lu
Abstract:The national concept reflects on the people’s knowledge of the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 during the specific period;the different periods(eg.slavery era,feudal era,early modern times and modern times)have their own national concept and connotation.The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concept will be helpful to comprehen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gim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which will be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Key words:Globalization;National Concept;Sovereignty Principle;Power Shift
全球化发展对国家提出的挑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对研究核心要素“国家”的探讨,多以其物质层面为视角,很少关注观念层面的国家概念。既然“观念”属于主观范畴,那么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家观念”同样是一个意识范畴的概念,它的内涵同样也会随着历史形态的演进、国家的发展而丰富或改变。从古希腊到现代,人类的国家观念一直在经历着各种变革,而作为当代最强劲的时代旋律———全球化,它的飞速发展也正在重塑传统的国家观念。
一、国家观念以及研究的重要性
全球化的国家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将国家视为“主权、领土、人口”的集合体,考察全球化超越主权、疆界、民族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的蓬勃发展对国家行使其职能方式的改变,以及在国际事务领域实现其国家利益途径的重塑。另一个层次则是观念层面的国家。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观念的产物,其内涵是人类在对国家发展的反思过程中所被赋予的,国家观念反过来又影响着某个时代的人们对现时代国际政治经济的认知,从而能动性地重塑适应新时代变化的国际关系观念的认知和现实。
国家观念的研究,对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首先,国家观念重塑着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地位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起点,以主权原则为特征、以民族国家为国际舞台最主要的行为主体的“国家中心主义”一直主导着国际政治的研究,其中以现实主义学派为代表。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国家中心主义”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出现了新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新自由主义虽然同样承认国家的重要地位,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国家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孤立地看待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运转,不再绝对化地将体系中的国家竞争视为“一方所得乃一方所失”的“零和博弈”,它们将国家还原于网络化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强调国家间的普遍联系,提出复合型的相互依存,论证了合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同时强调国际机制的重要性。“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假定是国际制度降低了行为体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便利了共赢型博弈,加大了国际行为体实现利益的可能性,因而加强了他们的合作取向,达到减弱战争的危险、维持秩序和国际治理的目的。”[1]国家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理论家对现时代全球政治经济的重新思考,使我们对国际政治的理论认识从“冲突哲学”向“合作哲学”转变,从解释为何冲突向寻求如何合作转变。
其次,人们国家观念的转变,尤其是超越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同时也在重塑着国际政治的现实。在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正是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了欧洲公民超越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使公民的“欧洲认同”逐渐超越传统的“民族国家认同”,才使这个曾经饱受战争创伤的欧洲大陆最终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同样,如果没有国家观念的转变,就不会出现一战后国联,不会出现二战后的联合国,更不会有当今林立于国际社会的众多国际机制和监管标准……无论各种超国家的或是国家间的国际机制如何被质疑和诟病,毕竟它们是人们在转变曾经孤立的国家观念过程中对合作的探索。无论民族国家的政府是否心甘情愿地融入国际机制,遵守各种监管标准,但毕竟在二者的互动过程中,无论是民族国家的政府还是公民,他们的国家观念都在受到潜移默化的塑造,他们国家观念的转变也同样会反作用于国际机制的构建。
二、国家观念的历史发展
(一)奴隶时期的国家观念
以道德为出发点是这个时期国家观念的主要特征。以“正义”、“至善”这样抽象的伦理概念为国家本质的国家观念,只是人们在当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局限于城邦本身,或是在帝国时期将注意力转向个人伦理生活的思考。思想家观念里的“国家”和“社会”是混淆的,当时的人们具有了对于城邦或帝国朴实的认同感,却没有形成民族国家的观念,并没有认识到国家的真正本质;同时,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的落后,局限了国家间的交往,城邦之间的交流范围极小,形式简单化,没有上升到相当的政治高度;之后帝国时期,帝国与外部的交流更多地表现为征服的状态,而非平等的国家间政治。
(二)封建时期的国家观念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日尔曼人所覆灭,原本高度发达的古典文明被蛮族的统治所阻断,社会发展倒退。对于落后的日尔曼人而言,他们无法接受深奥的古典文明,形成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基督教便成为古典文明的载体与日尔曼人的文化相结合。从此,西欧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文艺复兴期间的千年,被历史称之为漫长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早期,教会并没有完全独立于王权之外,直到11世纪末到13世纪末的“授职权之争”[2],教皇完全控制了教会,教会不再受世俗权力的统治。至此,教权和王权成为两条独立的权力体系并行于中世纪的整个过程,它们之间的斗争也贯穿了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成为这个时期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
(三)近代国家观念
15世纪航海大发现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16世纪的西欧,文艺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