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本习题答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辨析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的学问。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但生产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先进与否,必须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研究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为生产力发展服务的,脱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这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

2.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而人可以创造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但人不可以创造经济规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服务。

第二章

辨析题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尽管生产时花费了劳动,但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如未经劳动加工的有用自然物,如空气、阳光、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生产者用来满足自身即家庭需要的产品,不经交换供别人使用的劳动产品,如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实物地租等,也不能成为商品。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2.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里所指的劳动生产率,正是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指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不是由于金银有什么神秘的地方,而是因为贵金属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同时,贵金属还具有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的自然属性:一是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二是不易变质和磨损,便于长期保存;三是硬度小,质地

均匀,便于分割和合并。因此,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4.纸币流通规律不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这时纸币就会贬值,并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论述题

1.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1)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2)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最后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是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进程一致的,它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现为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经过四种价值形式的发展,产生了货币。因此,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形式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第三章

辨析题

1.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所以货币就是资本。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流通形式和本质的区别。(1)流通形式不同。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2)流通的内容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其经济内容是价值量相等、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相交换,即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其经济内容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掉,重新换回货币,即同质异量。(3)流通的目的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目的在于换取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所需要的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4)流通的限度不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流通过程是有限的,商品所有者只要实现了相互间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就结束了。但资本流通过程却是无限的。

2.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所以它可以离开流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