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思考

访中国地质调查局殷跃平博士

【2010-09-30 来源:国土资源报作者:范宏喜】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省区遭遇了洪涝泥石流灾害,其中,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上千人死亡,大量房屋和基础设施被彻底摧毁,损失惨重,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泥石流灾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甘肃舟曲主持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时指出,在灾后重建中,要统筹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抓紧编制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规划,尽快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四川震区也遭受了类似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发生具有哪些新的特点,是否都发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隐蔽性”?为何不少灾后重建的居民点今年又遭受了重创,选址是否存在问题?国际滑坡委员会副主席、著名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殷跃平博士一直在思考。他指出,减灾防灾应回归到地质属性,要加强地质工作手段,地质灾害调查的思路和地质灾害评价方法也应有所调整;在震后的峡谷地区强行恢复重建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会付出惨重代价,重建选址要有相应的环境容量控制和承载力控制。

舟曲一带曾多次发生地震,泥石流物源体丰富,加上高山峡谷,具有短径流、高洪峰特点,容易形成特大泥石流

记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许多专家学者对成因提出了很多见解,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吗?

殷跃平:这个问题应从泥石流的成因和产生灾害的原因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就泥石流成因而言,取决于地形、物源和降雨三方面因素。从地形条件上,在舟曲县城三眼峪沟汇入白龙江一带,高程为1340米,但在三眼峪沟后缘山顶高程为3828米,从发源处至沟口仅6公里,相差达2500米,虽然在沟口出山后相对宽缓,坡降仅为11%,但沟谷坡降平均30%,特别是在后缘坡降最大达60%以上,地形极为陡峭,这种高山峡谷的地形地貌,导致泥石流速度加快,具有短径流、大洪峰特点,容易形成特大泥石流;从物源看,舟曲一带曾多次发生地震,特别是汶川地震造成山体震动,沟谷中分布有大量滑坡、崩塌堆积体,可形成泥石流的物源体积达2500万立方米,经测算此次形成泥石流的下泄量体积仅180万立方米,约为总物源的1/15;从降雨条件看,8月7日21时至8日凌晨4时,遭遇强降雨,估计降雨量达97毫米,特别是在8月7日23时至24时一小时内降雨达到77.3毫米,超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气象记录。经统计测算,在舟曲地区降雨量达到37至47毫米时容易形成泥石流,此次降雨量为临界降雨量的2倍以上。特别是汶川地震后,由于部分山体出现震裂松动,出现“内伤”,会导致发生泥石流的临界雨量下降至20多毫米,更易引发泥石流。

8月11日晚上,舟曲南峪沟降雨量为21.8毫米即引发了泥石流。在此之前,由于接到天气预报,经过分析排查,将该区域1500多名村民撤离,尽管一些房屋和车辆被毁,但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第二,就灾害原因而言,涉及到承灾对象。舟曲泥石流造成的灾害损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在国际上不多见的。从流通区和物源区进行分析,此次泥石流在山谷中属于沟谷型泥石流,从山中流出后变为面状泥石流,当到达舟曲城区,由于沟道被建筑物严重挤占,行洪能力大大减小,再次变为沟谷型泥石流,形成“盲肠状”通道。据现场测定,泥石流从沟谷中冲出时,流量为每秒1500至2000立方米,而到县城城区时,由于人工改道,行洪能力每秒不足300立方米,因此,必然摧毁挤占行洪通道的建筑物。此外,在物源区,虽然修砌了多级谷坊拦挡工程,但是,由于现有的泥石流防治工程大多依据于防洪标准进行设计,对泥石流裹挟的块石产生的冲击力考虑相对较弱,因此,当遭遇块石,或者巨石冲击时,防护工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毁坏。现场调查表明,舟曲泥石流携带的块石体积可达500~700立方米,带来的冲击力可达1000多吨以上,因此,浆砌块石构筑的谷坊等拦挡工程很难抵御如此巨大的冲击力。

记者:有观点认为,此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与该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乱砍滥伐导致严重水土流失有关,你如何看?

殷跃平:由于该泥石流主要为沟谷型泥石流,物源主要由长期多次的地震和重力崩滑作用所产生,这与坡面泥石流不同,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不大。但是,由于植被遭遇严重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差,在量上会加剧洪峰明显变大,在时间上加剧洪峰快速形成,因此,在灾害重建中,对于植被的恢复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非工程措施。

高位特大型泥石流灾害还将会持续较长时间,泥石流发生持续时间取决于物源的多少

记者:舟曲属于汶川地震重灾区,8月以来,四川震区也遭受了类似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你认为有哪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殷跃平:过去圈定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区,主要在房前屋后就行了,滑动距离不大,易于发现,一遇险情,迅速撤离,可以做到有效防范。但“5·12”汶川地震三年以来,出现了多起高速远程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距离达数公里,传统的防范经验已不完全适用了,仅凭常规的群测群防手段已不能有效地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应加强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减灾防灾体系建设。

汶川地震前,国土资源部门对地震灾区进行过系统的地质灾害调查,隐患点以滑坡、崩塌为主。但地震后,由于地震对山顶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沿都江堰虹口、汶川映秀、什邡银厂沟、绵竹清平、安县高川、北川、平武南坝、青川等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两侧约5公里沿线,地震对山顶破坏的放大效应更加明显,导致山体被震塌、震松、震裂,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泥石流物源,因此,高位的特大型泥石流灾害成为主要的地质灾害。对于房前屋后的灾害,老百姓很警惕,造成重大伤亡少了,但高速远程地质灾害不在老百姓的经验范围之内,专家仅凭一般的排查也很难进行准确判断,造成的灾害往往损失很大。

灾害的复合性和转化性特点表现得愈加突出。例如映秀红椿沟泥石流,它在后山启动,冲到沟口,堵塞岷江,形成堰塞湖,再转化为山洪,淹没了映秀新镇。这样的灾害不再是点上的概念,而是呈链状的灾害。“灾害链”并非首次出现,但近几年出现的数量可能会偏多,应该高度关注。不过现在的预警监测技术和工程治理技术已比较成熟,一旦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