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信息化导论》

教师:潘欣

专业:农业信息化

学生:葛瑞华

学号:2011050289

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农业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在数字化的浪潮冲击下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数字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数字农业[1]建立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自动监控、农艺与农机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之上,力求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追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的优质产出和高效益,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是几千年来农业生产的巨大飞跃,

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数字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2](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3],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实际上数字农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与数字农业有关的理论和技术都在不断的迅速发展。

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4]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数字农业” 和“农业信息化”两者的处理对象及基础设施都是面向农业信息及网络[5]。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必须充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这一管理和传播手段。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贮存等方面的技术。信息化农业包括:生产系统信息化(如计算机模拟,农业专家系统,3S应用于网络服务等);管理系统信息化(如资源管理,作物长势分析与评估,旱、涝、洪、病虫害等防灾减灾系统,科研管理信息化);农业服务信息化(如信息提供与咨询服务,通讯网络服务等);战略信息化(如发展战略信息,市场信息,预警信息等)。我国制定了以解决信息化和工业化

深度融合问题,同时兼顾信息化应用的普惠化,以两化融合带动全面的信息化,并解决随着应用深入带来更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坚持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快传统农业产品升级;以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信息技术延伸和拓展政府服务为手段,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提高基层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的指导方针。

我国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6]:一方面养殖业和种植业正走向集约化,形成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正大量转入第二、第三产业,乡镇工业和商业、服务业在迅速发展。为探索和健全农业农村信息化相关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化的顺利推进而提出: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经营中的应用,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涉农部门政务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政府服务三农的水平;加强基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农产品市场流通

农业资源环境

农业生活消费

农业经营管理

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生产管理

农业信息化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

农业历来是中国产业中最落后的部门,长期不利的贸易环境和基础产业地位,使得我国农业的基础十分薄弱,资金匮乏,技术水平低;在工业信息化已经起步的条件下,如果农业不能借助信息产业的强大辐射力,搭不上信息化的快车,便会更加拉大与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差距,削弱其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其他领域,信息化对农业的冲击也十分明显[7]。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在我国已形成一股强劲的势头。面对历史的挑战和机遇,农业领域也大力开展信息化工作。然而,从总体

上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全国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还存在着很大困难,农业信息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使我们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效果最佳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信息化

城镇化

产业化

一)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所处阶段和面临任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8]。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信息资源整合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各个层面。信息化正由基础设施建设向需求导向的信息应用发展,信息市场化运作走向成熟,信息应用成效明显,服务方式和渠道向多元化迈进,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 在中等经济水平的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产业化、特色化调整加快,农民的信息需求强烈。正确引导农民消费信息,整合信息服务资源,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及西北部农村,信息化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发展阶段。信息服务多通过电话、电视和广播来实现,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服务标准化低

现有农业系统中信息人才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的信息人才紧缺,基层信息人才问题突出[9]。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对农业技术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而现有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市场化的农业信息化多样性导致了懂得农业生产知识的人不懂信息知识和运用,懂得信息技术运用的人又不懂得农业生产知识。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信息服务人员严重缺少,同时也显现出农业信息多样化人才培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