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天籁之音——广南壮族山歌

合集下载

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与壮族山歌演唱方法的有机融合

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与壮族山歌演唱方法的有机融合

2020-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与壮族山歌演唱方法的有机融合黄兰椿(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222)摘要:中国民族声乐的唱法既包含传统民族唱法的优点,又吸收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优势。

广西黑衣壮山歌是典型的壮族山歌,也是壮族山歌现保存最完好的古老的表现形态形式,被誉为“山野来风的天籁之音”和“广西音乐的原始富矿”。

广西黑衣壮山歌在演唱方法上跟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文章尝试把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与广西黑衣壮山歌演唱方法相融合,将民族声乐演唱和黑衣壮山歌进行整合与实践,更好诠释民族声乐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壮族山歌;有机融合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126-02一、前言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经过了对传统民歌、诗经、楚辞、乐府歌舞大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等的继承和创新,开始逐渐从众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欧洲传统声乐艺术开始传入我国,这种新的歌唱艺术形式的出现,使我们的民族演唱艺术更为丰富。

在广西壮民族中,有一个自称为“敏”“布敏”“布壮”的族群,因为该族群以黑色为美,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身着黑色服饰,所以被称为“黑衣壮”,黑衣壮民歌包含6个种类160多套,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情感真挚,演唱时或高亢嘹亮,或低沉古朴,或悠长深远,表现出了黑衣壮族群特有的风情和韵味,被誉为是“山野来风的天籁之音”和“广西音乐的原始富矿”。

文章尝试把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与广西黑衣壮山歌演唱方法相融合,将民族声乐演唱和黑衣壮山歌进行整合与实践,更好诠释民族声乐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

二、黑衣壮山歌的演唱特点及技法分析(一)演唱特点黑衣壮山歌的声音音调、色彩有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山歌的高亢嘹亮,时而又绵长深远,时而又宛转悠扬,独特的山野风格造就的共鸣色彩与汉族民歌用声和润腔有显著差异。

动 听 的 壮 族 三 声 部 民 歌

动 听 的 壮 族 三 声 部 民 歌

动听的壮族三声部民歌作者:***来源:《学苑创造·B版》2022年第03期南宁市马山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是壮族骆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被誉为马山“文化三宝”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和壮族扁担舞。

三声部民歌唱出婉转的旋律,扁担敲击出欢快的节奏,会鼓打出壮族人民的雄心壮志……快来跟贝贝一起到马山“寻宝”吧!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素以“善歌”著称。

壮族民歌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壮族民歌调数以千计。

在马山,流传着一种壮族山歌,壮语称为“欢哈”“欢三顿”,且因其由三个声部构成,又被称为壮族三声部民歌。

据记载,壮族三声部民歌从唐末开始便在马山县东部传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壮族民歌的“活化石”。

2008年,壮族三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壮族三声部民歌合唱团首次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为了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山县文化部门先后在县里的几所学校建立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以培养学生的三声部民歌演唱技能,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

马山县城北小学作为传承基地之一,积极开展“壮族三声部民歌进校园”活动。

学校在校园文化长廊上开辟了壮族三声部民歌专版,介绍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基本知识;开设了“壮族三声部民歌进校园”专题讲堂,邀请非遗专家及学者进校园讲授相关知识,组织壮族三声部民歌达人进校园开技艺传授课;还举办了许多壮族三声部民歌展演活动。

为营造浓厚的壮族三声部民歌艺术氛围,学校推出了“四个一”举措,即开设一个教育课堂,组织学生学习“马山文化三宝”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接受乡土乡情教育;组建一支演出队伍(合唱团),学习表演技巧,展示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魅力;编写一本校本教材,把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基本知识和精彩唱段介绍给学生;编排一批符合本地地域风情及学校校情的壮族三声部民歌节目。

音乐教师钟兰春介绍,在乡土乡情教育的熏陶下,学生都对壮族三声部民歌非常感兴趣,每年报名参加合唱团的学生很多,学校为此成立了兴趣班,每周安排两节课教学生唱山歌,兴趣班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入选合唱团。

浅谈德保壮族北路南路山歌

浅谈德保壮族北路南路山歌

浅谈德保壮族北路南路山歌摘要:德保壮族山歌历来著称,它包括了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

尤其德保北路山歌深受群众喜爱而广泛流传,辐射到毗邻及云南地区的八个县区。

其以流畅的旋律、雄浑的腔调和独特的合唱形式,以及独特的大二度平行和声,在壮族多声部民歌中具有典型意义,并成为壮族标志性的音乐符号之一,倍受民族音乐界的关注。

关键词:德保壮族山歌大二度平行和声一、德保山歌的历史渊源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德保县,为云贵高原东南部延伸部分。

东与天等、田东县相连,西部和靖西接壤,北与天阳、右江区为邻。

绝大多数操壮语南部方言即德靖土语德保话。

德保县为古镇安府所在地,治所在旧天保县城,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13年版)所附“各县异名表”载:“百粤”为广西天保(今德保)县,旧镇安府之别名。

德保“土歌”即壮族山歌,久负盛名。

天保(今德保)别称“百粤”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壮族先人越人“尚越(粤)声”、“作越歌”、“粤俗好歌”的民族风尚。

可见德保山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形式多样。

当代音乐理论家冯明祥、刘雯等对德保壮族多声部民歌的特点撰有专论,认为德保山歌概括了广西南部壮族山歌(主要是多声部民歌)的主要因素,较有典型意义。

山歌的载体是歌圩,德保歌圩俗称“巷端”(hanghdonenq),歌圩是德保北南两路山歌的载体摇篮。

德保歌圩在清代、民国时期、“文革”时期都被严禁,但屡禁不绝,最后终于获得全面开放。

德保大小歌圩计有30处,最著名的歌圩有多敬、都安、龙光、那甲、大旺、古寿、朴圩、巴头等,但一些小型歌圩已自生自灭,只留其名。

随着时代的进步,德保歌圩已不是纯粹的对歌场合,而是文化、体育、商贸、社交多位一体的盛会;但仍以对歌为中心。

过去德保壮族人民的一生,从出生后听“三朝歌”“满月歌”“背带歌”,到了成年时代唱“岁时农事歌”都是在歌声中度过。

德保山歌经久不衰,与歌圩这种形式分不开。

二、德保山歌的演唱形式和内容历史悠久的德保山歌有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德保山歌随处可唱,但比较有规模的对歌,则有不同场合。

天籁传世,山歌余音绕壮乡

天籁传世,山歌余音绕壮乡

天籁传世,山歌余音绕壮乡作者:来源:《中国西部》2015年第26期马山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纯朴、风情独特,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

除了蜚声海内外的壮族三声部民歌,马山还拥有众多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空白。

延续上千年历史的壮族会鼓,独具特色,它跟三声部民歌、扁担舞一起被誉为“马山三宝”,堪称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

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分别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山“文化三宝”已成为展示马山文化魅力的金字招牌。

壮族三声部:民歌“活化石”马山地处广西中部,红水河之滨,大明山南麓,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其中壮族三声部民歌堪称中国民歌一绝,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壮族三声部民歌深藏于大石山之中,古老而神奇,有民歌“活化石”之美誉。

史书有云:“壮人迭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到马山县古零镇采风,发现并首次向世人推介了这一濒临灭绝境地的民族民间音乐瑰宝。

当时会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只有区区三五人了,没有这位慧眼识珠的音乐家的到来,壮族三声部民歌恐怕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范西姆从马山县采风回来后,在报刊上发表了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调查报告,后经美国《华侨周刊》转载,壮族三声部民歌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现,推翻了西方学者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片面论断。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旋律优美、欢快,如天籁之音。

马山民歌曲调优美、丰富多彩。

全县民歌可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

东部民歌旋律奔放、粗犷,歌调有蛮欢、三顿欢、卜列欢、呼吁欢、了麻欢、大环欢、加方欢、杨圩欢、白山欢等;西部民歌或平稳流畅,或高亢奋进,主要歌调有雪欢、嘹欢、高调欢、排欢、思恩罗欢等。

当地群众将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叫作“欢哈”。

其中,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其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其结构完整,一声部和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三声部起到陪衬和声作用。

壮族风俗三月三作文500字六年级

壮族风俗三月三作文500字六年级

壮族风俗三月三作文500字六年级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壮族风俗三月三作文500字六年级篇1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

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

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

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

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

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

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民间文学2 Ⅰ—2 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23 Ⅰ—23 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民间音乐59 Ⅱ—28 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7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5.18传统戏剧181 Ⅳ—37 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209 Ⅳ—65 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赣南采茶戏、广西博白县桂南采茶戏220 Ⅳ—76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1955 226 Ⅳ—82 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俗455 Ⅸ—7 京族哈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称“唱哈节”。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的意思。

各地京族哈节日期不一样,或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

各地都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物——哈亭。

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

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

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

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

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

唱哈的主角有3人,男歌手1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

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锣鼓声中常有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

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

广南洞经音乐

广南洞经音乐

云南日报/2005年/9月/30日/第007版文娱时尚广南洞经音乐王学沛广南洞经音乐即将制成光盘问市,这引起笔者对广南洞经音乐的回味。

笔者曾在广南县城欣赏过一场洞经音乐演奏会,感到它很好听,它与其他地区的洞经音乐有何不同,笔者就此问题请教了专家吴学源。

吴学源回答问题前先介绍了云南洞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云南洞经音乐是我省特有的地方民间音乐,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所以奏唱经书中诗赞的音乐,也就称为“洞经音乐”。

《文昌大洞仙经》原名《上清大洞真经》,最早始于晋代,是一本修身养性、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的道家上清派“丹经”书;冠以“文昌”之名,则是宋、元道士所为。

“文昌”原是斗魁六星的总称,民间称为“文曲星”,传说是天上主宰文化教育的星宿。

洞经音乐曲调的来源是多元的。

洞经音乐大约于明末由大理地区传入昆明,清康熙中晚期以后开始传到云南其他各地,广南洞经音乐大约是乾隆年间由外地传入的。

到民国时期曾十分盛行,仅城区就有6个乐社、100余人。

如今除了县城外,乡下也有洞经队在开展活动。

洞经音乐属儒学范畴,过去也被称为“礼乐”或者“雅乐”,它对听众可以起“重廉节、崇礼义、改邪从正、醒愚蒙而鼓善良”的教化作用。

2001年,广南县组织人力深入民间搜集、整理了近60支曲目,于2003年1月参加文山州首届民族民间器乐调演,获得一等奖;11月,又代表文山州参加云南省第四届歌、舞、乐展演,获得了金奖。

广南洞经音乐的特色,吴学源的评价是:其内容、形式、风格,在洞经音乐中独树一帜。

最显著的特点是把铜鼓引入乐队打击乐器的行列,这在云南各地的洞经音东中是首创,也是独创。

铜鼓在春秋中晚期产生于云南中部,在壮族中一直流传至今,有2400多年历史,曾是许多民族的重要礼器。

广南洞经音乐的另一特点是,演奏乐器中加入了壮族独有的马骨胡。

因为胡琴的共鸣箱是用马的筒子骨制作的,所以琴声音高而亮,故而音乐可辨,独具音乐韵味。

民族声乐与黑衣壮山歌演唱技法的结合运用实践探究

民族声乐与黑衣壮山歌演唱技法的结合运用实践探究

民族声乐与黑衣壮山歌演唱技法的结合运用实践探究作者:黄兰椿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7期摘要:中国民族声乐的唱法既包含传统民族唱法的优点,又吸收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优势。

它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产物,既孕育于中华文化之中,又生长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

广西黑衣壮山歌可以说是典型的壮族山歌。

同时也是壮族山歌现保存最完好的古老的表现形态形式。

被誉为是“山野来风的天籁之音”和“广西音乐的原始富矿”。

在其演唱方法却跟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是一种融合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本课题将从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与广西黑衣壮山歌演唱结合其演唱的特色风格展开研究,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和黑衣壮山歌演唱进行整合与实践,更好的诠释中国民族声乐和弘扬地方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演唱黑衣壮山歌作品,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黑衣壮山歌;演唱技法一、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主要艺术特性(一)具备科学性:其实大家学过声乐的都知道在过去的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声乐演唱技法,演唱的歌曲难度一般都不算大,大部分歌手都以比较自然的发生方法进行演唱。

唱出来的声音挤、卡在喉咙出不来,或者大白嗓等问题。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全世界的音乐文化之间都相互渗透,都能够获取美声唱法的优点和方法,用在民族唱法的训练上,能够解决了呼吸、喉咙打开、学会真假声混合等问题,使演唱者能够具备比较宽广的音域。

较强的演唱能力和歌曲表达能力。

(二)具有民族性:体现在演唱者的情感上,都说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这种情感主要体现在语言上。

我们在进行声乐训练的时候,声乐老师经常提出一定要“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等,因此只有很好的处理好字和情的关系,才能处理好歌曲的表达意境。

(三)具有艺术性:我们在平常学习过程如何能够不断的提高民族声乐的艺术性,必须要加强一度、二度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歌是绵绵情书 j:客人mfI【 水 九 f符jt川 0 双术选 心¨f1人的办式。“恸少”(壮☆意 “少f(”)、“ l ( 讲意为“小伙了”)优犬动听的情歌,姚像 珠的 水浦 样 盘葱八酐。¨}{【l_嗽址滇 壮民族艾化 的‘ 个显著特 ,jt 的仃壮 称为“听 ”、“i 虽” I“m 条” i种, J“ 幽”、“ 曲”卡¨“l_f{瞅”。此外尚 囱’㈠南体的山歌,f 阿尤定tU,何,lJ尢定宁, K可 。 埘歌选偶赶壮族青年“恋爱自m”的 体 ,锥 J n“瞅 玎”和“花衔”,牡家菏年就会 成群,背特 满化 糯米饭的竹够,挎荷绣花州:锦的仆也, 蛾 链, 撑起朵朵化伞,从 乡八 集剁“歌 ” 近的¨『 边、小 旁、树 卜放lJF歌喉,纵情埘歌。 札般 , 族姑娘来串寨 ,町将 } 蛾的jl。锦 啪给,f1也的 小伙F-J: ̄减,作为“爱情的信物” 两 {F轻fl',j心, “撒 媒”中紧紧地 一起。 歌刮 时,痴情的伙J II』 也 制/1 件内心的激动,仲r抡F女 I娘 泉r 成I.f勺 七彩壮锦头帕,H时,还深情地 道: 一块头帕四方方,拿在手中轻飘飘: 可是因为情意重.头帕也像重千斤。 叉唱: 妹家f1前藕叶塘.扯张叶子哥遮凉: 八月十五是中秋.哥送饼子妹不,法 妹不收饼哥明白。文章就在饼子头 

】前学鸡叫,妹在寡 、妹整哪样?活路累 

哥参小妹去做活 芋到收工吃晚饭 话当面不好说 亲子底下脚勾脚 

1前一棵槐,手扶槐树望哥来 J、妹整哪样?我望槐花唧I天开 

要想丢妹丢不开,哥是簸其每 哥是簸箕簸出去,妹是筛子 双 恋人,情意绵绵,彳丁说 一 J‘是月亮下山J,,雄鸡报晓I, 圳 …t约住卜个月,Lj唰时,再到街上j 

llj如此,年年如是。承袭着壮族 :}i=涵”:承袭着牡族 年来的1 翻『rr >* 

招腰 手懒 巴中 }f P 广南坝美山歌队走进中央电视台 山歌的起承转合 《I¨、 Jh南汉族 山歌u寸, 。般是 个人或者多人演【lf{, 第 歌 般足领 行先 坡前mf的炳个 }:后, 他 人从第 个 ”始 越IlH。Ill】的足先 演 使 C息衔接 起来成为究祭的 flJIJH训,使 凇洲存演llf_}时, 行 众听 { i换 C的地力‘。确 lI}{忤迕 。川l{、f婴使川 “延” 平I1“嘀” 的演II}{技巧,, 卜余舟缭绕的独特 i移J味。 臀!cII J 南的山歌, ‘汀I1 I歌彳】‘叫 ,每勺mJL个宁 宝H成,后Ini的称呼啬(姊呀妹l呀)这4个 蜚唱6{f{, 其中前i “姊呀妹” 口“2}f】,就最 的“f ’字就 要 /t扪,这样 一句I“欧才锋Ⅱ“充r,比如: 小小葫芦开白花.叉爱葫芦又爱花: 又爱葫芦舀水吃,又爱小妹来当家。 眼看小妹身穿绿。手中提着半斤肉: 心想和妹打平伙.可惜人生面不熟 经过比较.¨『以发现不沦汉族【lJ歌还址壮族的山歌 都彳丁起兴、比喻、借代、隐义等j 储的表达技法,把慢 情的试探,!=lJ殳之『II】的心 感心抒发 既曲折婉转义淋 

漓 敛 壮族肯年男f(蜗的情歌,人体分为会『f{j、挑迎、试 探、赞美、定情、卡¨好、竹刖_平【1 等内窬。这止匕情瞅, 曲调优炎, 训彤象,{i动,感人肿腑 。I_rj_{娄 竹, ‘ 调连,调, 族特色’ 卜分浓fj1j,既彳l『“赋、比、必”卜 富于法,义能起承转合,比喻彤织.波¨巧妙,耐人 昧 姑娘看巾小伙肝,心IIl 分 必,fllI义 好感思 接j 地说{}J 1,j:灶采取曲折禽藩的方式,先从赞荚 方 活的家乡 的人 外始,川歌赞天伙 勤劳、 善良、帅 小伙了对符的歌,也足以赞扬姑娘心 。r巧、 贤慧荚 为内容。牝族男女青年的恋情,址建 往共M 劳动的 础l , 劳动Lll播卜爱情的利·r,劳动催”慢 情之化,恋歌则把凝情“涛化”。“计化”的劳动 爱情, 馒情 劳动 起铁得丰收。馒情的 铂、劳动的樽悦。 凝聚成荚好的诗,编织成人乍的.L彩之梦 

省级菲遗传承人杨家会(中)与汉族山歌队演唱汉族山歌 广南山歌调特色 广南ljI歌【大I地域 而仃0 川的渊r, 为受到 北路Ij J歇的影响,j 彳j 特别申寓的形 , 要彳j。南路Ill 歌、q1路IJJ歌和北路山歌。l1I路牝族I JJ歌 城‘ 特卜 足以“哦哩囔”为衬训。这种【I|J歌的菏渊炊快简 , 婉转纲 绵, 律较为、 稳,起伏 人,是在广南牝臌 ft 比较仃代 r㈨,J J【l歌。 还仃八书‘带的南路山歌, 州深沉, 件悦IlI: 北路LlJ歌流行] 者兔、苔人、J 。‘ , 

是女 Ⅱf1的,音调舒缓悠长,优美流畅, 饰 4 多。 h };: 校园育李桃(揽哈朵桃令) 雨润壮禾苗(揽祀亥花梅) 用心学本领(楞涝赛森乖) 男女尽才高(妈再米本赛) 中央好决策(网赛国呆利) 办学涌热潮(细笛办学校) 老少添智慧(涝借汕算乖) 男女文化高(巴鳃禅聪明) 埋头抓发梃(聪明硕板利) 全民问富裕(懒懒米介更) 广l柯的壮族l 瞅虽然l『II调各异,但是都同样优炎功 听, 瞅{uJ 奔_r变 化的同时,还保持r鲜iIJJ的 乐特 卡¨艺术特 ,受到了广大壮族人民的喜懂, 现 : 址 容磐 变化。壮族J JI歌 要确定j 题十l,内 桃ilJ‘以随意编I『f『;。比如表达 女情爱,不是象汉族 样通过比喻、 夫等手法,集中表达爱慕之情, 址rt 接J 1地以 个妯娘来到本寨为引子,如“姑娘米我村. fflli娘求找察” 丌端, ‘路唱去,然后才唱到对 娘的 一 一—— Z蔡之情。这种铺排的形式,能容纳的内容 彩, iJ} 样 实, 编 唱,也 有较强的牛命力 足表达形式优美,善 】 川起兴的于法。 肋 f 江意川起兴的于法。如1“你菜卡【I找撒,你活fll找说” 

心思 找frj两人一起谈心 话。 足彩丌]螫 。壮族tll歌4 讲对仗,一 歌的 J 仃时也不限偶数,如八 山歌就用5句或7 ,fI【常 仃虑地动川祭句,卜 仃两种形 : 一干叶 是‘个恋 』 两{,j口『{ ,}{变换其L}_的个别 语: 种是 ,jlit川 他 达 感十甫 。 q址注意 韵。 族J『f散的歌词不 -j 4 

,fliI比较 i-意肯韵的和皓。仃时韵涮 祭 If ,仃I 

大树下面好对歌 韵词在最后一个音节,变化多端。一般前句是平声, 句就是仄声,或者前句是仄声,后句是平声。用这种语感 能使歌词念起来抑扬顿挫,入耳动听,韵律缠绵迂回。 山歌队唱响全国 今天,广南各地组建了山歌队,每个队伍有自己的 特色,也经常去参加全国各地的比赛。如广南坝美壮族 山歌队所唱的山歌,体现了“旋律优美动听,曲调高昂 却充满无限的柔情;演唱时皆用小嗓,风格纤细平和” 的特点。那一首首原汁原味,古朴生动,婉转悠扬的原 生态歌曲,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把听者带到洋溢着诗 情画意的壮家村寨,把思绪带入到壮乡“歌圩”歌山乐 海之中。 其原生态的风格浓郁的《花街恋歌》、《远古的歌》、 《栽秧歌》,就是比较新颖的壮族歌曲。描绘r如诗如 画的壮乡风情画卷,仿佛让人看到壮家竹楼上一缕炊烟 在袅袅升起,犹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 坝美山歌队“响把组合”与富宁“坡芽歌书组合” 曾代表全省进京参加全国第十四届青歌赛,取得好成绩。 在创作技法上,表达流畅而多情,淳朴而宁静的《栽秧歌》 《远古的歌》《花街恋歌》3个节目,在第四届青歌赛 文山赛区比赛中,获原生态组银奖;在第五届青歌赛昆 明赛区比赛中,喜获金奖。 2012年,这3个节目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赢得了 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湖北武当山赛区“多人组合组 银奖”,2017年l2月《赶花街》赴玉溪市聂耳大剧院 代表文山州创新类声乐节目,参加“云南省第十届民族 民间歌舞乐彩云奖”喜获金奖;在广阔的舞台上充分展 示了广南浓厚的壮族文化风情。有人用“世外桃源的天 籁之音”来形容广南壮族山歌,一点都不为过。 丰富的地方语言文化 广南除了丰富的风土人情和取之不尽的民族歌舞 外,还有积淀千年的民俗俚语、方言土话。正如鲁迅先 生所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譬如广南儿歌就是广南 山歌中的一朵奇葩,它对出生于广南县城的现代革命诗 人柯仲平影响不小。 柯仲平是云南文化名人“三杰”之一 (诗人萧三二 把“国歌”曲作者聂耳,哲学家艾思奇,狂飙诗人柯仲 平称为“云南三杰”)。他从小追求真理,早年参加革 命多次入狱。受“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投身共产党 领导的文化革命事业。他参加过“左联”的“创造社”。 是“街头诗”、“枪杆诗”的创造者,他的诗歌通俗易懂, 大众化、革命化,在抗日战争中唤醒人民大众,抵御外侮, 获得毛泽东主席的好评嘉奖。 笔者摘取一些柯老先生的诗句来赏析,不难看出他 受广南山歌、儿歌、口语的影响。“路过龙门想王震, 将军原来是工人,:I二人率兵闹革命,功盖项羽凿龙门。’ 这是对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赞美。如另一首《母亲颂》: “儿还在她怀中睡,她早梦见儿能跑能飞.她像山来不 “坝美山歌队”原创《栽秧歌》获得银奖 自高,她像地来不自卑……儿成英雄归,英雄还有奶香 味,英雄创造新社会,母亲IflC,J造英雄一辈又一辈。” 这是多么隽永、情深的诗章啊!它既通俗易懂,有琅琅 上口,是一种呼唤、一种低吟。就象母亲哄孩子入睡的 摇篮曲。 我们再来看广南的儿歌:“脚底脚底拜拜,手底手 底南山。南山过斗,过着金斗,金斗落命,狮子恭敬”“小 小葫芦开白花,缺娘失爷到你家,公公打来婆婆骂,嫂 嫂丈夫抓头发,妈呀妈!”“点点窝窝,自米三颗,猫 儿吃饭,狗儿唱歌,唱到南山讨老婆,有钱讨呢花大姐, 无钱讨呢病坨坨……”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广南山歌、儿歌对柯仲 平的诗歌创作影响之深,在他早期的诗歌《海夜歌声》、 诗剧《风火山》中,创作风格是更留下广南山歌的深深 痕迹。柯仲平是最善于向人民学习的诗人之一。他后来 创作的革命长诗《刘志丹》就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 式写成的,当然其中也不乏广南山歌的风骨。 广南壮族山歌,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其内涵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壮族人民是伴歌而生, 踏歌而逝的民族,因为有稻作文化的依靠,有奇山秀水 的滋养,壮家人亮丽的歌喉才能唱出如此动情的歌声, 他们古朴的手巾舞,才能跳得如此激情奔放。 同时,广南的群众普遍崇拜地母,传承着地母文化, 至今还在供奉地母神像,传诵《地母真经》,使广南成 为教化民众的圣地之一;其通过“山歌”和“洞经”腔 调的融合唱颂,使经教传诵蔚然成风,也使得《地母真经》 向外流传,直至京城,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颗瑰宝。 “唱娅王、拜歌仙”亦是壮、傣、老、泰民族群体 间,友好往来的感情基础和加强联系的重要桥梁。所以 壮族山歌的传统文化和传承是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 自豪感、推进边疆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精神扭带。 故而,滇桂壮民族文化圈的发展,要以传承“那”文化 的神秘、“毫”文化的生态以及句町、地母文化等传统 文化的底蕴为出发点;以天籁山歌、壮乡礼乐,赶花街、 接皇姑、手巾舞、铜鼓舞、弄娅歪、唱沙戏、阿科祭拜 歌仙坟、唱娅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和谐发展 为切入点;以树立风景秀丽、文化繁荣的珠江源新形象 为落脚点,着力拓展广南县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因此,广南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用高 度的集体智慧创作出的山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 宝。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种艺术形式,使民族之花更 加光彩照人、绚丽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