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改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
高敏C反应蛋白的改变
袁方;卜培丽;郭丽;王瑞芬
【期刊名称】《武警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18)12
【总页数】2页(P1077-1078)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辛伐他汀;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
【作者】袁方;卜培丽;郭丽;王瑞芬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齐鲁医院;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武警山东总队干休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短期辛伐他汀40 mg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 李强;刘佳梅;王喆;史琳影;李延辉;徐琳;杨新春
2.前列地尔联合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J], 董雷
3.前列地尔联合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J], 吕云
4.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其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分析 [J], 李勇逵;杨彩虹;郑玉美;李倩;谢艳芬
5.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 王峻;姜德谦;方臻飞;杨俭新;文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石涤非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2(5)4
【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2组均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辛伐他汀治疗。
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粥样硬化,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总页数】1页(P65-65)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调脂药物;心绞痛,不稳定型
【作者】石涤非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海市人民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J], 闫娜
2.瑞舒伐他汀强化调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J], 田毅
3.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黄晋喜
4.他汀类调脂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黄晋喜
5.调脂通脉汤联合拜阿司匹灵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J], 聊俊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伐他汀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强化降脂治疗的临床观察

・
药 物与 临床 ・
28 4第6第O 0年 月 4 l 0 卷 期
辛 他汀 稳定 绞 伐 在不 性心 痛患者中 强 脂治 临床 察 的 化降 疗的 观
张春晗 (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医院心内科 , 辽宁抚顺 130 ) 10 1 【 摘要】目的 观察不 同剂量辛伐他汀降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的有效性 及安全性 。方法 将不稳定性心 绞痛 5 例 患者在 8 常规 治疗 基础上随机分为 4 mg 0 组和 2 mg , 0 组 均为 每晚 口服辛 伐他汀一 次 , 在用 药前 、 用药后 5周 、0周测血脂及肝 肾 1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一般 资料 . 1
组 在治疗 5 周时胆 同醇及低密度脂蛋 白胆 同醇水平的变化无差 异( P>0 5 , . )在治疗 1 0 0周时 4mg 0 组胆 周醇及低密度脂蛋 白胆
选择我 院收住院的不稳定性 心绞痛 患者 5 例 , 8 诊断采用美
闫心脏病学会 ( C / A C)美国心脏协会 ( H 制定 的标 准Ⅲ 所有 A A) , 患者均有典型的阵发性心前区疼痛 ,经心电罔及肌钙蛋 白检查 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 于第 2天晨抽空腹血查总胆 同醇 (C) T 、 低密度脂蛋 白胆 同醇( D — )高密度脂蛋 白胆 同醇 ( D — ) LLC 、 H LC 、
功 能 和 C反 应 蛋 白 , 记 录 不 良反 应 。 结 果 治疗 1 显 示 4 r 组 较 2 r 组 总胆 同醇 、 密 度 脂蛋 白胆 固醇 、 并 O周 0g a 0g a 低 C反应 蛋
白明显降低 , 两者不 良反应未见 明显差异 。 结论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服用 4 m 辛伐他汀较 2 m 能够更有效地降低胆 同醇 、 0g 0g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一种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是一种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胸痛或不适,并且症状发作频繁、不稳定,可能会发展为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1.详细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胸痛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因、缓解或加重因素等。
2.体格检查:检查血压、心率、心音等,观察有无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3.心电图(ECG):心电图是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如ST段压低、T波倒置、Q波、ST段抬高等。
4.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
二、治疗1.非药物治疗(1)休息:患者在症状发作时需要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
(2)氧气输送:给予患者吸氧,以改善心肌供氧不足。
(3)心电监护:对于有心电图异常的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情况。
(4)心理疏导: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应对紧张的情绪和焦虑。
2.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可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metoprolol),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荷、改善血液循环。
(4)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减低心肌耗氧量。
(5)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simvastatin),可以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壁。
(6)抗凝治疗:对于高危人群或存在血栓形成的患者,积极使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或直接抗凝药物。
3.介入治疗对于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如果存在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可以考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冠脉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
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临床诊治分析

情况 ; 电图变化 效判定标准 . 4
【 关键 词 】不稳定 型心 绞痛 发病机 制 药物 治疗 疗
效观察
缺血程度较用 药前 明显好转 或恢 复正 常 , 险程度 降低 2 。 危 级 有效 : 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 心电图变 化较前好转 , 危险程度降 低 1 。无效 : 级 心绞痛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或恶化, 电图无变 心 化, 危险程 度变化不 明显 。总有效为显效 加有效 。
1 临床 资料 . 1
入选 病例 3 例 均符 合 中华 医学会 心血 O
管病 学分会 、 中华心血 管病杂志 编辑委员会 《 稳定型 心绞痛 不
诊断 和治疗建 议》 诊断标 准圆 。男 l 例 , 1 例 ; 8 女 2 年龄 3 4岁 ~
7 3岁 , 平均年龄 4 . 。 诊情 况 : 6 5岁 误 本组 3 例 ,0例 曾在基层 0 1
管收缩物质 、 血栓素 A 等 引起冠状动 脉收缩 , 2 管腔狭窄。 由于 多排 C T的应用 , 近几年发现 , 心肌桥也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
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
误诊为心肌梗死 、 间神经痛和反流性食管炎。 肋 临床表现 : 胸痛
位于胸骨体 中上段 , 放射至左肩部 、 臂内侧和无名指 , 左 部分仅 为整个胸 骨后疼痛伴放射 至下颌 、 部及牙齿 , 痛停止后伴 颈 胸
2 结 果
不稳定 型心绞痛 ( A 为 冠心病 的急性事 件 , 急性冠 脉 u ) 是 综合征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为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和急性 心 其 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 , 劳力型心绞痛 以外导致缺血 是
性胸 痛的各种 心绞痛的总称I 。不 稳定型心绞痛 的进展恶化 可
■ 嘧露目氐厨
乡镇卫生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药物治疗

乡镇卫生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药物治疗发表时间:2012-06-12T09:03:47.3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炎强[导读] 临床诊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复杂,数分钟内疼痛可缓解,也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王炎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福成镇中心卫生院广西北海 536015)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243-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 A P)是乡镇卫生院常见心血管内科急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组心绞痛综合征。
主要特点是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发作诱因改变,甚至休息时亦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心绞痛,含化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常规12导联心电图表现为伴随症状而出现的短暂的ST段偏移伴或不伴有T波倒置。
包括静息心绞痛、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
临床诊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复杂,数分钟内疼痛可缓解,也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死亡。
选择适当药物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1 抗心绞痛发作治疗1.1 硝酸酯类药是现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UAP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之一。
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心外膜冠状动脉及增加侧肢血流来增加血供和氧供,以及通过扩张体循环来降低室壁张力和氧需,从而缓解心绞痛。
1.1.1 硝酸甘油先舌下含服0.5mg,若无效,3~5分可追加1次,连续含服1.5~2m g仍不能控制疼痛症状,需应用强镇痛药(如肌注50m g盐酸哌替啶)以缓解疼痛,并随即采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剂量以5μ g/m i n开始,以后5~10min增加5μg/min,直至症状缓解或收缩压降低10mmHg,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100μg/m i n,持续静脉滴注24~48h停用,转而口服硝酸异山犁酯维持,以免产生耐药性而降低疗效。
1.1.2 硝酸异山犁酯口服每次5~40mg,一天3~4次。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辛伐他汀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辛伐他汀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冠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患者常常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针对这一病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辛伐他汀片的联合治疗方案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药理学角度探讨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辛伐他汀片分别是什么药物。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受体的作用,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脏排血量,从而减轻心脏的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达到缓解心绞痛的作用。
而辛伐他汀片则是一种他汀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降低胆固醇合成,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对冠心病患者非常有效。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辛伐他汀片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可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而辛伐他汀片则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降低冠状动脉的阻塞程度,从而减轻心脏的负荷,延缓疾病的进展。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辛伐他汀片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除了以上药理学的作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辛伐他汀片的联合治疗还有其他的优势。
首先是双方药物的相互作用。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辛伐他汀片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两者的作用并不冲突,可以互为补充,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是双方药物的安全性。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辛伐他汀片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安全性和耐受性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时不易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最后是联合治疗的便利性。
患者在接受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辛伐他汀片的治疗时,可以通过一次性服用两种药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不仅方便了患者的用药,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辛伐他汀联合银杏达莫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轻 于氧化锌 丁香 油糊剂 组 (P < . 1 , 明 短疗程 , 0 0 )说 减少 由微渗漏引起 的根管 治疗 失败 率。近年许多学者 的 研究显示 … : 用镍钛 机用锉 预备 根 管更 有利 于减轻 根 管治疗 使 C rs o 引发 的术后疼痛与是否超填 的关 系不 大。 oto l im
参考文献
[ ] 王 晓仪. 1 现代根 管治疗 学 [ . 京 : 民卫生 出版 社 , 0 :8— M] 北 人 2 18 0
8. 9
不增加, 表明该根管封闭剂可以在不减弱根尖封闭性的基础上 , 增强根尖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 减轻术后反应 。临床实践表
[ ] 张 光诚 , 2 王嘉德 . 根管 治疗 期 间的急症 [ ] 国外医学 口腔 医学分 J.
1 资 料 与 方 法
状减轻 , 基本不用硝 酸甘油 , 非劳力型心绞痛 , 治疗后心绞痛次数 我 院从 2 0 04年 6月至 2 0 0 8年 2月共诊治 8 8例 减少 , 硝酸甘油用 量减半 , 电图降低 的 s 心 T段 回升 ≥0 0 V, . 5m
1 1 一般资料 .
不稳定性心绞痛 患者 , 随机 分为两 组。治疗 组 4 4例 , 龄 4 在 主要导联倒置 的 T波变动或 T波 由平坦转为直立 。无效 : 年 4~ 临床 7 , 均年龄 5 2岁 平 8岁 ; 男性 2 5例 , 女性 1 ; 中 , 9例 其 低危 组 1 症状无 改善 , 电图与 治疗前 无改变 或改变 不明显 。恶化 : 3 心 1年 例, 中危组 1 , 9例 高危组 1 。对 照组 4 2例 4例 , 年龄 4 3~7 3岁 , 内出现复合心血 管事件 ( 包括 心脏性 死亡 , 致命 性 心肌梗 死 , 非 平均 5 ; 8岁 男性 2 , 4例 女性 2 0例 ; 中, 危组 l , 其 低 6例 中危组 2 非致命性心力衰竭 , 0 反复缺血性心 绞痛发 作住 院 ) 。总有 效为有 例, 高危组 8例。两组年龄 、 性别 、 并发症 、 功能等 差异 均无显 效加好转。 心 著性。并排除急性心肌梗 死、 血性 心力衰竭 、 充 感染 性疾 病及肝 14 统计学分析 . 作时心电图 s T段抬高 或压低 的动态变 化。全部符 合 20 0 0年 中 2 结 果 华医药学心血管病学分会《 不稳 定性心绞 痛诊断 和治疗建议》 诊 2 1 临床 疗效 比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摘要]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
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它的发生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引起的。他汀类药物通过降脂、抗炎、稳定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从从各个环节阻
止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发挥其抗粥样硬化作用。坚持早期强化治疗可得到较好
的治疗效果,并且用药安全可靠。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降脂;抗炎;稳定血管内皮功能;早期强化;安全性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事件之一,它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血管不完全堵塞引起的,是介于稳定性
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决定冠
心病危险程度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因为UA的斑块本身所致狭窄程度
大多不重,但内膜薄,内含液态脂质多,容易破裂,斑块破裂是激活血小板聚集的始
动环节[1]。
因此,UA的治疗除了抗血小板、抗凝和抗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肌供氧及降
低心肌耗氧量的措施外,还应包括稳定斑块,阻止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可从多各方面起到稳定斑块板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作用。其中
以辛伐他汀最为经典和有效。
1、药理作用: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1.1降脂作用:
UA的发病基础是脂质斑块的不稳定所致,导致脂质斑块不稳定的因素是斑
块中具有大量的脂质核心以及炎性细胞的浸润。而TC、TG和LDL-C升高是冠
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DL是一类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高LDL-C
可以引起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产生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控制血脂于合适水平,可
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2]。
辛伐他汀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
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上调LDL受体,增加LDL-C从血浆中消除,从而有效地降低
血中TC、TG和LDL-C[3]。同时还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体内代谢,抑制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脂质在肝内沉积[4]。
近年国内相关研究表明[2,4-5],服用辛伐他汀治疗UA能使TC、TG、LDL-C
迅速降至目标,HDL有所上升,提高HDL-C,使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并显著减少
冠脉事件发生率,并且用药安全[2]。
1.2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6],动脉粥样硬化不是单纯的脂质沉积疾病,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相互作用是炎症过程
的始动因素,大量细胞黏附分子介导这一过程。高胆固醇血症可致内皮细胞失去
正常的稳定性,表面暴露出黏附因子,引起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增强。巨噬细胞和
脂质沉积在动脉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脂质核向血管内破裂加剧炎症
反应和诱发血栓形成。
炎症过程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因子是C反应蛋白,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大型临床
试验,均对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了
CRP基线水平升高与发生冠脉事件危险性升高具有明确相关性[7]。
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8-10]:升高血管内皮细胞一
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水平,增加一氧化氮产生,还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减少氧自由
基产生而降低氧化应激;增加前列环素的合成与释放、抑制血栓素A2及内皮素生
成;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上述效
应逐渐修复血管弹性、显著地改善内皮功能,从而抑制血管内皮单核-巨噬细胞活
性使分泌TNFα减少,进而减少刺激肝脏生成CRP,使血中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
此外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还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上P2选择素表达上调、降低
单核细胞细胞内黏附分子21(ICAM21)表达等机制影响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以
及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等途径实现[11]。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2]联用辛伐他汀治疗,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明显
降低,表明他汀类药有抗炎作用。经直线相关分析,炎症因子的降低与血脂改变呈
非线性关系而与辛伐他汀呈剂量依赖性,表明他汀类药的抗炎作用,并非通过调节
血脂而可能通过其它机制来完成。
1.3稳定血管内皮功能:
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最初步骤,并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全过程[13]。Kaesemeyer等[14]研究表明,辛伐他汀
对内皮细胞可能有直接作用,可直接激活eNOS,引起内皮细胞NO的迅速释放,导
致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反应,改善内皮抗AS功能,包括抑制血小板黏附、控制
血管张力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稳定血流与血管壁间正常的抗血栓界面。Laufs
等[15]新近证明,辛伐他汀不影响内皮细胞NOS的基因转录,而是通过转录后机制
使内皮细胞NOSmRNA表达上调,提高NOS活性。研究还发现,Ox2LDL以时间
依赖性模式降低内皮细胞NOSmRNA及蛋白水平,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
原酶抑制剂可完全阻止Ox2LDL对NOS的下调。
研究[16]观察到血清TC、LDL2C水平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程度呈负相关,
进一步证实了胆固醇水平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因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
血清TC和LDL2C,从而预防脂质在内膜的沉积,并可抑制LDL氧化成Ox2LDL,
预防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另一方面该研究发现辛伐他汀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的
改善程度与TC和LDL2C的基础值及降低的程度均无相关关系,说明它们对内皮
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改善是不依赖于其调脂作用的。
1.4其他作用:
多项研究证实[17]他汀类稳定粥样斑块作用是多效性的,除以上作用外,他汀
类药物可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调亡,减少基质金属蛋白
酶(MMP)的产生,同时抑制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表达,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活性进而从各个环节阻止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发挥其抗粥样硬化作用。
2、用药与安全性:
2.1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原则应强调早期强化:
近几年,ESTABLISH和REVERSAL等数项关于他汀类药物遏制和逆转粥样
斑块的临床研究,均采用血管内超声定量检测粥样斑块的横截面积,并以此评价斑
块的进展,其共同的结论是早期强化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遏制甚至逆转粥样
斑块[18]。同时研究[19-20]显示他汀类药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早期即具有调
脂作用,其调脂能力具有剂量依赖性,证明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近、中期应适
当提高辛伐他汀用药剂量,以达到在更短的时间内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满意地
控制和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2.2安全性:
辛伐他汀同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多中心荟萃分析[21],口服他汀类药物5年,
发生致死性和非致死性癌变的危险与他汀类药物无关。说明辛伐他汀无致癌性。
人类大规模长期临床试验中未发现肿瘤发生增加,也未发现本药有致突变作用
[22]。
辛伐他汀有明显的降低TC、TG、LDL2C的作用,且可防止动脉粥样斑块进
展,恢复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斑块中的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早期强化应用临床
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