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湿邪为患的辨证及针灸选穴
浅析《时病论》对湿邪病证的辨证论治

摘要: 阐述 了清代名 医雷丰所著《 时病论》 中有 关湿邪病 证 的病 机 , 病发 四时 , 从 不拘长夏 和四 季湿病 , 据特 点两方面 各 进 行分析 ; 雷丰对湿邪病证的辨证立 法泾渭分 明, 用药遣方独具 匠心 , 体现 了知 时论证 、 结合体质 、 灵活变通 的学术 思想。
季之 末 , 此 四 时 皆有 湿 气 。 他 还 进 一 步 指 出 : 因
《 时病论》 的特点之一) 由于他 的诸多处方非常切 , 合临 床实 用 , 此 被 后 世 医 家所 重 视 。在 现 今 的 因
临床 实践 中 , 邪 为 患 的病 证 亦 屡 见 不 鲜 。 笔 者 湿
“ 即如春 日阳和 , 日炎 热 , 日燥 烈 , 日温 暖 , 夏 秋 冬
维普资讯
山 西 中 医 20 0 8年 6月第 2 4卷第 6 期
・
S N I FT M Jn.20 o.4N . ‘1 HA X O C u e 0 8V 12 o6 J ‘
学 术探 讨 ・
浅析 《 时病 论 》 湿 邪病 证 的辨 证 论 治 对
对《 时病论》 中涉及湿邪有关病证及治法进行 了归
纳、 理、 析 , 整 分 以期对 今后 的临床实 践有 所裨 益 。
1 对湿 邪病 证 的独到 认识
何湿之有?惟其春雨潇潇 , 夏雨淋淋 , 秋雨霏霏 , 冬 雨纷 纷 , 感 之者 , 为湿 病 。 l6由此 可见 , 人 皆 ”2 j 四时
关键词 : 雷丰 ; 时病论 ; 湿邪病证 中图分类号 : 28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0— 16 20 )6- 0 1 o R2 A 10 7 5 (0 8 0 0 0 一 2 Anay i t r i a i n f Tr a m e s d n Pa ho e e i l z ng De e m n to o e t nt Ba e o t g n ss Obt i e h o h S nd o e a n d t r ug y r m
针灸常用腧穴——阴陵泉

针灸常用腧穴——阴陵泉【穴名释义】“阴”,指小腿内侧;“陵”,高突的山丘,指胫骨内侧髁;“泉”,此处指凹陷。
此穴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凹陷中,故名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
此穴与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相对。
【定位取法】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穴性特点】阴陵泉系足太阴脾经合穴,擅长健脾利湿,为祛湿化痰要穴,侧重于祛湿,善治湿邪为患的疾病。
【主治概要】1.本穴功善健脾祛湿,适于治疗脾虚湿盛之证。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腹泻、水肿、小便不利、尿失禁等病症。
现代研究也发现,电针阴陵泉后明显升高尿失禁患者的静态最大尿道闭合压。
2.“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灵枢·本神》) ,针刺阴陵泉穴可以调节脾脏的功能,从而使失常的四肢、肌肉得以恢复,临床可用以治疗肩周炎,是一种上病下治的疗法。
3.“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功”(《玉龙歌》)。
本穴还善治膝关节局部病变。
【临床应用举例】1.急慢性腹泻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比正常增多、大便稀薄,甚至如水样,或大便中夹有黏液。
阴陵泉系足太阴脾经合穴,功善健脾祛湿,适用于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
(1)毫针刺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采用30号2.5寸毫针针刺,采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1小时。
(2)点刺法:常用于婴幼儿,便于操作且减少刺激量。
取30号1寸毫针,常规消毒,在阴陵泉穴位上快速点刺(针刺深度约至皮下) ,一般1天1次,腹泻症状严重者可每天2次, 3天为1个疗程。
2.膝关节骨关节炎又称为退行性关节炎,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全球性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膝关节X线片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等。
临床上阴陵泉还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增生性膝关节炎、膝关节积液等膝关节病变。
针灸取膝关节局部腧穴以温经散寒、疏通经脉、通络止痛。
(1)电热针法:用D R Z-I型0.50毫米×60毫米的电热针,刺入穴位行提插手法,得气后,在针柄上接通电热针治疗仪,电流由小到大在60~80毫安,以局部酸胀明显为度,治疗时间30分钟。
阎洪臣教授从湿邪辨证论治的用药规律

98 6・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1 3年第 8卷第 1 0期
Wo r l d J o u na r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2 0 1 3 , V o 1 . 8 , N o . 1 0
阎洪 臣是 国家 级 名 老 中医 , 现 任 长春 中 医药 大 学终 身 教 授 。是 全 国政 协 常 委 、 吉 林 省 政 协 副 主
席, 中国农 工 民主 党 中央副 主 席 。为 国家 自然 科 学
素体 痰湿 内盛 , 导致 体 内津液 凝 结 成 痰 , 上 宿于 肺 。 痰湿 阻肺 , 肺 失宣 降 , 则 咳 嗽 喘促 , 湿 邪 阻 滞 中焦 脾 胃气 机 , 胃失 和 降而 恶 心 呕 吐 ; 痰湿停于胸中, 则 胸 闷; 湿 困脾 阳, 则体倦 ; 上 阻 清 阳而 头 胀 眩晕 。苔 白 滑、 脉滑 等 均 为 痰 湿 之 象 。以祛 痰 止 咳 平 喘 为 法 , 予二 陈 汤 加 减 治 之 。若 咳 喘胸 闷甚 者 加 苏 子 、 白 前; 寒 象 明显 , 症 见畏寒 肢冷 者加 干姜 、 白芥 子 。
三、 痰热 上扰证 虚 烦不 眠 , 惊悸 , 呕 吐 或 呃 逆 。苔 微 黄 , 脉 弦 滑 。痰 热上 扰神 明 , 则 心烦 善 惊 ; 痰 热 干 胃, 胃气 上 逆而 呕吐 呃 逆 ; 苔 黄、 脉 滑 为 痰 热 气 象 。 以清 热 化 痰、 安 神为法 , 温 胆 汤加 减 治 之 。心 烦 甚加 栀 子 ; 不 寐甚加 炒酸枣 仁 、 远 志 。若 热 重 于痰 , 证见 头 痛 、 口 苦、 心烦甚 者用 黄连温 胆汤 或温胆 汤加 栀子 。
针灸学练习题及答案

针灸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阳痿湿热下注需加A、命门腰阳关B、膈俞血海C、膏肓太溪D、神门心俞E、中极阴陵泉正确答案:E2、遗精兼肾精不足需配用A、关元志室三阴交B、百会风池C、中极阴陵泉D、肾俞太溪E、心俞肾俞神门正确答案:D3、发展成三棱针的九针针具是()A、长针B、毫针C、铍针D、锋针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4、脾之大络散布于:A、腹部B、胸胁部C、头部D、后背、头项部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5、可以治疗各种血症的穴位是:A、膈俞B、血海C、心俞D、太白E、委中正确答案:A6、针刺治疗痢疾的主穴是A、天枢关元上巨虚合谷B、中脘阴陵泉合谷上巨虚C、百会长强上巨虚D、曲池阴陵泉上巨虚E、大椎长强十宣内关正确答案:A7、胆绞痛的治法A、镇静安神解痉止痛B、安神定志活血祛瘀C、滋阴降火清热凉血D、疏肝利胆行气止痛E、通阳行气活血止痛正确答案:D8、疝气的治法是:A、理气散结,通络止痛B、舒筋通络C、强健脾胃D、镇静安神E、熄风止痉正确答案:A9、治疗“喘咳寒热”这类病证,在五输穴中最好选用A、合穴B、经穴C、井穴D、输穴E、荥穴正确答案:B10、治疗麦粒肿属于脾胃蕴热型需加A、鱼腰太阳风池B、合谷行间内庭C、曲池承泣三阴交D、瞳子髎丝竹空E、阳白精明攒竹正确答案:C11、牙痛隐隐,而且动摇的肾虚牙痛,取太溪、飞扬治疗,此配穴方法不属A、表里配穴法B、上下配穴法C、远近配穴法D、阴阳配穴法E、原络配穴正确答案:C12、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A、大钟B、然谷C、太溪D、涌泉E、水泉正确答案:D13、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是:A、孔最B、郄门C、太渊D、内关E、大陵正确答案:B14、屈时,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联线的中点的穴位是:A、曲泽B、天井C、尺泽D、小海E、少海正确答案:E15、治疗感冒取列缺,主要是由于A、病在太阴和阳明B、病在表C、病在咽喉D、病在肺E、病在肺卫正确答案:E16、额中线位于()A、自百会穴至前顶穴B、神庭穴起,向下l寸C、眉冲穴起,向下1寸D、头临泣穴起,向下1寸E、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正确答案:B17、足少阴肾经的起始部位是:A、涌泉B、至阴C、太溪D、然谷E、俞府正确答案:A18、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是A、阳陵泉B、丘虚C、胆囊穴D、日月E、期门正确答案:A19、太阳位于:A、眶下缘外1/4与3/4交界处B、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C、目外眦外0.5寸凹陷中D、两眉头的中间E、眉梢凹陷处正确答案:B20、治疗虚热证的咽喉肿痛宜选用:A、手太阴经为主B、足少阴经为主C、手足阳明经为主D、手太阴经和手足阳明经为主E、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为主正确答案:B21、对于经脉、经筋、四肢关节等部位的红肿疼痛或麻木等症,一般多选用A、近部取穴B、经验取穴C、远道取穴D、原络取穴E、对证取穴正确答案:A22、根据异经子母补泻法,肝经的实热症,当泻A、行间B、大敦C、曲泉D、少府E、神门正确答案:D23、属于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是:A、冲阳B、风府C、飞扬D、风池E、承山正确答案:D24、气血不足头痛可取合谷、足三里,二穴相配可以:CA、蠲化法痰B、生发原气C、舍标从本D、标本同治E、泻实补虚正确答案:D25、治疗疟疾应在发作前A、6小时左右针刺之B、2小时左右针刺之C、1-2小时左右针刺之D、3小时左右针刺之E、4小时左右针刺之正确答案:C26、有关扁平疣描述错误的是A、多发于躯干部B、青春期女性多见C、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D、发生于皮肤浅表部位E、又名“扁瘊”正确答案:A27、听宫穴位于:A、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B、当耳屏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C、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D、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E、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的凹陷中正确答案:A28、痹证与痿证的鉴别,应以下列哪项症状为主:A、肢体关节能否随意运动B、肌肉是否瘦削枯萎C、肢体关节有无屈伸不利D、关节有无肿大变形E、肢体筋骨关节有否疼痛正确答案:B29、遗精的发生主要责之于A、肺脾肾B、心肝肾C、心脾肾D、肺肝肾E、肝脾肾正确答案:B30、风热感冒的治疗应该选A、列缺、迎香、合谷、风门、风池B、列缺、外关、合谷、肺俞C、尺泽、曲池、大椎、肺俞D、列缺、太渊、太白、合谷、肺俞E、尺泽、鱼际、曲池、大椎、外关正确答案:E31、热入营血高热需配合:A、大椎陶道B、复溜合谷C、水沟内关D、内关血海E、大椎曲池正确答案:C32、癫狂发生的病理因素主要是A、血虚B、精神刺激C、瘀血D、痰E、肝火正确答案:D33、不寐证取神门和印堂可A、局部取穴B、调理脑神C、协调阴阳跷脉D、养心安神E、安神利眠正确答案:E34、带下病的病因是A、冲任不固脾虚湿浊B、冲任不固带脉失约C、冲任不调脾虚湿浊D、任脉不固带脉失约E、任脉不固冲脉不调正确答案:B35、偏历位于腕背横纹上:A、5寸B、3寸C、2寸D、4寸E、1寸正确答案:B36、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阴经的交接在:A、额头部B、上肢部C、头面部D、胸部E、下肢部正确答案:D37、中风主要因为A、风火痰瘀为患B、热生风为患C、风寒湿为患D、风寒痰为患E、风热痰为患正确答案:A38、脾肾虚弱的阴挺治疗应采取什么样的手法:A、泻法加灸B、补法C、补法加灸D、泻法E、平补平泻正确答案:C39、不孕症虚证的治法A、补益肝肾温通胞脉B、疏肝理气调理气血C、活血化瘀温经散寒D、固摄带脉利湿化浊E、理气化痰行瘀通络正确答案:A40、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的治疗方法是()A、食疗B、中药C、正骨D、熏洗E、针灸正确答案:E41、近视的治疗以取何经腧穴为主:A、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B、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C、足阳明和足太阴D、足三阴经E、足三阳经正确答案:E42、治疗胎位不正的要穴是:A、至阴B、至阳C、少泽D、昆仑E、太冲正确答案:A43、隔姜灸不能用于治疗()A、疮疡B、呕吐C、风寒湿痹D、泄泻E、遗清正确答案:A44、寒邪内积腹痛的治法为A、毫针泻法加灸神阙B、毫针泻法加灸C、毫针补法加灸神阙D、毫针补法加灸E、毫针平补平泻正确答案:C45、四缝穴主治:A、昏迷、高热B、小儿疳积C、腰腹及下肢疾患D、胃肠疾病E、心肺疾患及上肢疾病正确答案:B4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A、秦越人B、皇甫谧C、王惟一D、徐凤E、杨继洲正确答案:E47、根据本经子母补泻法,可以用来治疗肺经虚证的是:A、太溪B、太渊C、尺泽D、经渠E、阴谷正确答案:B48、腹部疾病可选用()A、顶中线B、额旁一线C、额旁二线D、额中线E、额旁三线正确答案:C49、治疗实证牙痛宜选用A、颊车、内庭、二间、合谷B、下关、太溪、大迎、行间C、合谷、迎香、上迎香、列缺、印堂D、少商、合谷、曲池、内庭、列缺E、太溪、照海、鱼际、廉泉正确答案:A50、治疗带下取阴陵泉A、利湿化浊B、健脾利湿C、温肾固带D、助气化化湿邪E、固摄带脉正确答案:A51、针刺内关穴既能治疗心动过速,又能治疗心动过缓,这属于腧穴的A、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B、近治作用C、相对的特异性D、远治作用E、局部治疗作用正确答案:A52、小儿多动症兼有阴虚阳亢需配合A、中脘足三里B、大陵丰隆C、照海内庭D、心俞脾俞E、三阴交侠溪正确答案:E53、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是:A、复溜B、阴谷C、太溪D、照海E、然谷正确答案:C54、消渴合并皮肤瘙痒需配用A、头维光明B、天枢足三里C、百会上星D、内庭地机E、曲池血海正确答案:E55、下列哪组穴位更适合治疗心血淤阻型心悸A、心俞膈俞B、三阴交内关C、膻中巨阙D、心俞胆俞E、太渊丰隆正确答案:A56、外感湿热胁痛的主要病机是A、湿热内蕴络脉不畅B、气郁化火灼伤肝络C、寒凝血滞胁络受阻D、耗血伤阴络脉失养E、肝失调达络脉受阻正确答案:A57、有关漏肩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诱因主要是风寒B、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肩周炎C、又名“五十肩” “肩凝症” “冻结肩”D、肩关节活动受限E、肩部长期游走疼痛正确答案:E58、主治腹部病症的头皮针治疗线是()A、额旁l线B、枕上正中线C、顶旁2线D、额旁2线E、顶颞前斜线下2/5正确答案:D59、抽动障碍伴有眨眼臭鼻需配合A、神门三阴交B、足三里丰隆C、大椎曲池D、太阳迎香E、百会印堂肝俞正确答案:D60、头皮针针刺手法中抽提法属于()A、小补小泻B、泻法C、平补平泻D、补法E、大补大泻正确答案:B61、呕吐发作时,主要取何穴:A、足三里B、阴陵泉C、中脘D、公孙E、内关正确答案:E6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A、王焘B、杨继洲C、王惟一D、皇甫谧E、孙思邈正确答案:E63、首次提出“十四经”这一名称的医家是:A、何若愚B、王惟一C、孙思邈D、滑伯仁E、皇甫谧正确答案:D64、对针灸学进行第三次总结的著作是:A、《针灸集成》B、《针灸大全》C、《针灸逢源》D、《卫生针灸玄机秘要》E、《针灸大成》正确答案:E65、治疗面瘫常选用:A、伏兔、髀关、阴市B、犊鼻、足三里、条口C、梁丘、足三里D、缺盆、膺窗E、地仓、颊车、下关正确答案:E66、治疗寒证一般用:A、补法B、灸法C、泻法加灸法D、补法加灸法E、泻法或刺出血正确答案:D67、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是:A、至阳B、哑门C、命门D、大椎E、风府正确答案:E68、踝部扭伤的主穴是A、阿是穴曲池小海B、阿是穴膝眼梁丘C、阿是穴申脉丘虚D、阿是穴肾俞委中E、阿是穴肩髎肩贞正确答案:C69、属于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主穴是A、百会风池膀胱俞B、三阴交侠溪C、神门太冲太溪D、心俞脾俞中极E、照海神庭中脘正确答案:C70、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在()A、耳轮脚周围B、耳甲C、对耳轮D、耳垂及耳垂邻近E、耳舟正确答案:A71、小儿脑瘫兼痰瘀阻络需配合A、脾俞胃俞B、通里廉泉C、中脘胃俞D、气海太冲E、膈俞丰隆正确答案:E72、对于儿童和惧针的患者,宜采用()A、快速进针法B、缓慢进针法C、单手进针法D、管针进针法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73、面瘫兼有耳部疼痛加何穴A、合谷B、翳风C、听宫D、天窗E、听会正确答案:B74、下列腧穴中,除哪项外均属于督脉:A、水沟B、百会C、印堂D、上星E、素髎正确答案:C75、呃逆寒热虚实皆可使用A、期门太冲B、胃俞建里C、脾俞胃俞D、中脘足三里E、胃俞三阴交正确答案:D76、肝的募穴位于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几肋间隙:A、4B、6C、3D、5E、7正确答案:B77、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A、少府经B、天泉C、少冲D、中冲E、天池正确答案:E78、血滞经闭宜选用下列哪条经脉为主治疗A、督脉和足少阴经B、任脉和手少阴经C、任脉和足太阴经D、冲脉和带脉E、任脉和督脉正确答案:C79、以下什么经脉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A、足阳明、太阳经脉B、督脉C、手足少阳经脉D、任脉E、手足少阴经脉正确答案:A80、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A、光明B、公孙C、丰隆D、偏历E、通里正确答案:D81、浅刺、疾出、放血多用于()A、虚证B、气虚证C、寒证D、热证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82、内分泌穴可治疗()A、月经不调B、荨麻疹C、炎症D、胆道蛔虫E、发热正确答案:A83、遗精兼自汗需配用A、关元志室三阴交B、中极阴陵泉C、心俞肾俞神门D、肾俞太溪E、阴郗足三里正确答案:E84、治疗胃痛取中脘、足三里,所采用的取穴原则是:A、近部取穴为主B、阿是压痛取穴为主C、远部取穴为主D、穴位压痛取穴为主E、远近结合取穴为主正确答案:E85、足少阴肾经在胸部福循行距离腹部正中线和距离胸部正中线分别是:A、2寸和1寸B、2寸和5寸C、0.5寸和2寸D、4寸和2寸E、6寸和4寸正确答案:C86、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A、会宗B、梁丘C、大钟D、附阳E、温溜正确答案:C87、积滞的治疗以何经穴为主A、手阳明大肠经B、足少阴肾经C、足太阴脾经D、手太阴肺经E、足阳明胃经正确答案:E88、两乳头之间为A、9寸B、6寸C、3寸D、8寸E、5寸正确答案:D89、呃逆兼肝气郁滞需配用A、期门太冲B、脾俞胃俞C、胃俞建里D、胃俞三阴交E、胃俞内庭正确答案:A90、耳门位于:A、在面部,眉梢凹陷处B、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张口有凹陷处C、在肩部,上臂外展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D、在肩部,上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凹陷处E、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正确答案:B91、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A、足太阴脾经B、任脉C、冲脉D、足阳明胃经E、督脉正确答案:C92、乳痈的治法A、理气化痰调理冲任B、疏肝理气健脾和胃C、镇肝熄风清热散结D、柔肝缓急消痈止痛E、疏肝和胃清热散结正确答案:E93、鼻渊主症包括A、头身困重B、鼻头红肿。
试论湿邪致病机理及辩证

试论湿邪致病机理及辩证现代人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偏喜空调,加上盲目信任某些多喝水的理论,又缺乏锻炼,导致阳气内伤,水液代谢失常,聚积体内而生湿。
而湿又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这就造成旧邪未去,新邪又生的恶性循环,缠绵难愈。
今试将湿邪致病作以粗浅阐述。
一、湿证的概念湿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临床根据湿邪来源不同,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是长夏(长夏者,六月也)的主气,多因地面湿气上升或淋雨雾露而成,如生发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称为“湿淫”,也就是湿邪;内湿为各种原因引起人体代谢失常所生病理产物,同为致病因素。
二、湿证的致病机理外湿发病是由六淫中之湿邪直接伤人,由表入里而发病,故首先有皮肤麻木,筋肉关节疼痛,腰背酸楚,下肢沉重,甚至水肿等症状。
因湿邪侵入部位不痛,而又不同表现,根据湿邪致病多趋于下的特点,所以多见下部症状。
但外湿伤人很少单独致病,多与其它邪气如风、寒夹杂,实际表现又因机体健康差异而变化,素体阳虚之人多化寒,胃热素盛之人又多化热。
内湿发病较为复杂,根据《素问·经脉别论》“引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所说,人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的水谷代谢依靠脾胃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得以营养全身,但还要借助肺之调节,肾之温煦,三焦之气化,分别化为气血津液而各归其所,或变为汗,或变为溺,或化为浊物排出体外。
故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共同完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脾、肺、肾三脏。
若脾、肺、肾三脏健旺无病,水饮、津液得以输布,不留不聚就无“湿”可言。
可是依《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述,内湿的生成起决定作用的虽与肺、脾、肾有关,但在此三脏中重点又是脾,因脾主运化而恶湿。
所谓运化及气化,皆为物质到能量的转化,都需充盛的阳气为后盾,湿既成邪,无论外侵或内生,病理多为机体阳气被遏,运阻水停,终至湿聚积渐产生纷繁复杂的临床症候。
李廷荃教授湿邪致病初探

李廷荃教授湿邪致病初探作者:侯文慧李廷荃韩杰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10期摘要:通过对“湿邪”的概述、致病特点、以及部位层次和病机深入探讨李廷荃教授治疗湿邪选方和用药规律,从不同角度为临床治疗湿邪提供指导。
关键词:湿邪;皮肤;肌肉关节;五官九窍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0-0003-04湿邪致病在临床广泛多见,病情繁杂,变化多端且不易诊断。
湿性蕴含着湿润、迟缓、黏滞、重浊、趋下等义,易伤脾阳及阻滞气机,易夹杂它邪为患,所致疾病缠绵难愈。
李廷荃教授为山西省名医,从事教学、医疗、科研近30年。
在多年临证中对消化系统疾病及一些疑难杂症等都有独到见解,在学术主张“致中和”思想,善用“和”法治疗。
李教授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病机多为肝脾胃不和,寒湿热错杂。
治疗原则包括脾升胃降调病势,温运脾阳以培本,清化湿热以除邪。
温运脾阳以治本,加之祛除湿热之邪,调节脾胃升降,使人体中焦之气畅则脾胃自和。
1 “湿邪”概述在中医学中,“六气”“六淫”中均含有“湿”,但其含义和意义[1]却是大相径庭,前者表示人类及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称为湿气。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后者则表示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称为湿邪。
湿邪经过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展,对该学说认识不断得到完善,临床中疑难杂病从湿论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湿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医学认为,“湿”分内湿和外湿[2],外湿为外感六淫邪气之一,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二者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李廷荃教授认为当湿气太过或者人体正气不足,超出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范畴,人体的阴平阳密状态被打破,侵入人体发展成为湿邪就会诱发疾病。
而湿邪不仅涉及脾的功能失常,肝肾失调亦是其重要的病机。
这不是《灵枢》针灸,评高树中《一针疗法》,其他的就更是噱头,打着黄帝内经旗号营销而已

这不是《灵枢》针灸,评高树中《一针疗法》,其他的就更是噱头,打着黄帝内经旗号营销而已最近很多朋友都给我推荐很多所谓的黄帝内经针灸,灵枢针灸,部分人推荐的是相对靠靠谱的,还有很多是各种营销课之下的灵枢针灸,真是末法时代,群魔乱舞。
引用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观点吧。
观点一:西学东渐,针灸没落,新针杂陈,学者心态浮躁,能潜心中医的人少,能潜心钻研经典的临床者人更少,纵观近几十年来大陆新发明针灸种类繁多,可谓百花齐放,或取经典一角,或取人身一部,或全息之,或八卦之,或平衡之,或对应之,或结合神经刺激等等不一而足,此类新针之术,在某些疾患方面确有非凡之效,但以吾之感觉,这些总有捉襟见肘之感,绝非岐伯之针,绝非岐伯原意。
但是目前针界,没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理论来提纲挈领去指导临床者行针。
岐伯之意已失,面对复杂的人体,面对生命科学,面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像一群盲人在摸象,一群人在挖一座看不见大小的金山,我们也不知道山里有没有,有多少金银财宝,挖到一个珍珠,就好像挖到宝库、找到金钥匙一样。
造成此现象原因甚多,一则我们所见之经典,并非周秦之经典,经过战乱、政治、人为、又或岁月流失,经典中的经典,经过传承千年的过程中,各种原因的整订和修缮,已失去了经典本身的面貌,使后世学者读经之后,常有落空之感,针灸在传承过程中,经过上述各种因素一起作用下,加之在传承中,或有断代期,造就了目前针灸的现状。
观点二、若不是有付标题《灵枢》铨用,我不会对此书有兴趣。
根据这些年研读《灵枢》而有的一点领悟及鉴别力,直觉上很难将<一针疗法>与《灵枢》划上等号。
尽管如此,几天前还是买来此书,并一口气读完。
然而,心情之沉重远过于预期中的失望。
从引言看出,这是一个对针灸有热忱、有追求的针灸医师;从书中"对几个问题的思考中﹕要学好中医必须要读几千年前的经典著作吗?",(原文:凡是跟我上门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知道,我要求每人都要带四大经典,至少必须带一本《灵枢》。
中医“湿邪为患”健脾化湿升清 夏不盹

中医“湿邪为患”健脾化湿升清夏不盹*导读:俗语有云: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夏天容易困倦,在医学上是有个名称的,叫做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夏天容易困倦,在医学上是有个名称的,叫做夏季倦怠症,可能因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水气蒸发快,空气湿度大,引致中医所谓的湿邪为患。
湿邪为患,最易阻遏脾阳,使清气不升,精微物质不能上承脑部,出现疲倦、昏昏欲睡的状态。
通过健脾化湿升清的按摩方法,就可以改善上述症状。
1.取坐位,用左手手掌或右手手掌以中脘穴(脐上4 寸)为中心,顺时针方向对上腹部进行旋摩100次。
2.取坐位,两手重叠,右手掌心贴于脐上,左手掌心贴于右手的手背,两手均匀用力,顺时针方向、由脐向腹部四周逐渐扩大旋摩,再以腹部四周逐渐缩小范围旋摩至脐,如此。
循环往复,旋摩100 圈。
3.取坐位,两手拇指张开,大拇指贴于大腿根部的内侧,虎口朝向腿的前面,从大腿根部开始,推擦两腿至踝部,然后两手收回到大腿根部再进行推擦,如此反复3050次。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都在两腿的前侧,推擦按摩可以增强睥胃的功能。
推擦时要注意,手掌要贴紧两腿,用力均匀,以产生温热感为度。
4.取坐位,以左手和右手中指指腹分别对两侧天枢穴(脐水平线,脐旁开2 寸),进行按揉,时间0.51 分钟。
(肖平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0600 510405
疗 ︶︶
性有月经失调的表现。患者易 发生胆 囊 炎、冠 心 病、糖 尿 病、
辛姜
肥 昕薇
胖
张 媛Βιβλιοθήκη 媛高血 压 等。肥 胖 症 诊 断 根 据 1987 年 全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肥胖症学术研讨会拟订的诊断 标准,采 用 以 下 公 式 计 算 标 准 体重:标 准 体 重( kg)=〔身 高
症谢
春 回
!" 钟
筱
例华
(cm)- 100〕> 0.9。超过标准 体重 20% ~ 30% 为轻度肥胖, 超过 标 准 体 重 31% ~ 50% 为 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50% 为重度肥胖。 " 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包括五大步骤,
分别为电针、TDP 照射、耳压、
拔罐、刮痧。
2.1 电针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带脉,支沟,丰隆,
江苏中医药 2003 年第 24 卷第 5 期
· 37 ·
关键词 肥胖症 体重
综合疗法
综 广广
州
合 中州
医 药
铁
大路
疗学 第中
法一 附
心
属医
医
治 院院 ︵︵
中图分类号 R589.205
笔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肥 胖症 56 例,取 得 了 良 好 的 疗 效,现报告如下。 ! 临床资料
共 56 例,年 龄 最 小 者 20 岁,最大者 62 岁。患者多形体 肥胖,多 食 易 饥,或 少 食 亦 肥, 脘腹胀 满,大 便 秘 结 或 粘 腻 不 畅,四 肢 困 倦,性 功 能 减 退,女
脾、肺、肾三脏在人体水液代谢中作用重要,故针 灸治疗 时 颇 为 注 重 选 取 此 三 经 的 腧 穴。《 针 灸 大 成 》 载:浮 肿 可 取 三 阴 交、复 溜、阴 陵 泉、阴 谷、三 里、水 分 等;痰涎过 多 可 取 阴 谷、然 谷、复 溜 等;腹 胀 满 可 取 少 商、阴市、三里、昆仑、商丘、通谷、太白、大都、隐白等; 不能卧可取太渊、公孙、隐白、肺俞、阴陵泉、三阴交等; 鼓胀可取复溜、公孙、中封、太白、水分等;黄疸可取涌 泉、太溪、中封、然谷、太冲、复溜、脾俞、大陵、中脘、百 劳、腕骨等;心烦可取鱼际;脾病溏泄可取三阴交;消瘅 可取太溪等。从中不难发现,肺、脾、肾三经及其表里 经脉的腧穴占有很大的比重。
刍议湿邪为患的辨证及针灸选穴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马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99级,210029
江苏中医药 JIANG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3,24(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szy200305023.aspx
代谢后“下输膀胱”时,肾阴肾阳对水液的调节作用也 就十分明显了,正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肾者,胃 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 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古代文献中早就有因上述脏腑失职导致水湿为患 的记载, 《灵 枢·经 脉 》如 是 记 述 脾 经 的 病 候:“ 是 动 则 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 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 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 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在同篇 中对肺、肾两经病候归纳所得的“上气,烦心,小便数而 欠”, “烦心,心痛,黄疸,肠癖”和脾经病候中所提及的 “腹胀善噫”, “身体皆重”,“体重不能动摇”,“水闭,黄 疸,不能卧”,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无不 显示出湿邪为病的特征:重浊、粘滞、趋下。
综上所述,人之一身,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 肺。故湿邪 为 病,水 液 输 布 失 调 与 此 三 脏 关 系 非 常。 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所以 在临证选穴治疗水湿病的过程中,应该多选用肺、脾、 肾三经的腧穴,当然临证应随证加减,灵活化裁。
(收稿日期:2003 - 01 - 08)
中 医 学 认 为 肥 人 多 痰,而 痰 湿 的 形 成 多 与 脾 胃、 肺、肾等脏腑功能紊乱有关。患者平素多嗜好膏粱厚 味,日久蕴积肠胃,化为膏脂。此外,亦有先天肾气虚 弱,卫气不充,皮肤纵缓,肌肉松弛而脂肥。笔者采用 综合疗法治疗肥胖症,疗效令人满意。其中电针治疗 起到调整脾胃肠功能、化脂降浊的作用;TDP 和拔火罐 可局部活血行气,驱除湿邪;刮痧是中医传统疗法,采 用强烈有力的手法进行较短时间的刮摩,产生节律性 刺激,使邪气驱除;另外,局部刮摩用力可深达皮肤以 下,起到运动燃烧脂肪的作用,临床效果显著。耳压可 抑制食欲,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笔者要求患者适量饮 食而不禁食,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培养患者正常饮食的 习惯,在停止治疗后可继续维持原状,通过自身调节达 到维持减肥效果的目的。夜晚睡觉前半小时禁止饮水 是考虑到夜晚代谢缓慢,易引起水分在体内停聚。在 整个治疗过程中嘱患者少吃高脂肪、甜食、油炸食品, 多进行体育锻炼如快步走、游泳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同时又能使心情保持舒畅,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除《针灸大成》之外,历代的针灸歌赋和医案医话 中也有许多有关水湿为病的辨证取穴。如水肿按其发 病部位可分为阳水、阴水,阳水的风水泛滥证在《标幽 赋》中有“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说明了治疗此 证型应取偏历穴。《百症赋》所说“阴陵、水分去水肿之 脐盈”,表明治疗阳水的水湿浸渍证应取阴陵泉、水分。 《通玄指要赋》中所说“腹膨而胀,夺内庭兮休迟”,则说 明治疗阳水的湿热壅滞证应选内庭穴。同样,在阴水
在治疗过程中亦观察到本方法对痛经、月经量少、 经前后腰 痛、面 部 色 斑、子 宫 肌 瘤 等 病 症 有 一 定 的 疗 效,将继续进行观察总结。(收稿日期:2002 - 12 - 27)
的治疗上, “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 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玉龙歌》)及“水肿水分 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席弘赋》)就分别是脾阳不 振和肾阳衰微的取穴精要。在一些医案中,也有针灸 诊治水肿病的记载, 《针灸资生经》中就有用灸水分、气 海的方法来治疗水肿而取得“其面如削”疗效的记载。
三阴交,内庭,阴陵泉,足三里。针刺得气后加电,采用
密波,留针 40 ~ 60 分钟。
2.2 TDP 照射 在针刺的同时,用 TDP 照射腹部。照
射时间 40 ~ 60 分钟。
2.3 拔罐 在天枢、中脘、关元、带脉、丰隆等部位分
别拔火罐,留罐时间为 6 ~ 10 分钟。
2.4 刮痧 在患者腹部搽上万花油,用水牛角刮痧板
“湿”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名词,是对以“重浊、粘 滞、趋下”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病证的概括。湿有内、外 之分,“外湿”多因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 沾衣,人久处之所致。历史上,我国北方“干寒”之地, 寒邪肆虐而湿邪为患较少,这或许就是张仲景在《伤寒 论》中详述寒邪在体内六经传变而对湿邪却很少著墨 的原因。另一方面,南方长江流域“湿热之地”,湿邪随 时泛滥,这或许正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运用三焦 辨证具体阐述“湿热邪”为患的缘由。“内湿”多由恣啖 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而自体内产生。肌表与脏腑 表里相关,外湿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内 湿外湿常相兼互见。然而,无论外感内伤,湿邪为患均 导致体内津液输布失调。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津液会 随体内的气化作用而周流全身。《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在此水液代谢过程中,任何脏腑 失职,都会使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水湿内停”。
在脏腑与湿邪的关系中,尤以脾为甚,这是由脾主 运化功能所决定的。脾不仅运化水谷,而且运化水液, 《素问·厥论》中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及《素问·经脉 别论》中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都说明了脾在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反之,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 体内,则可产生痰、湿、饮等病理产物或发为水肿。正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 外,肺、肾两脏在人体津液代谢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也很 重要。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 泄有着重要调节作用,这就是《素问·经脉别论》提及的 “通调水道”之功,故有“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之 说。肾在五行中与水对应,有“水脏”之称, 《素问·逆调 论》曰: “肾者水脏,主津液。”当水液在体内经过一系列
· 36 ·
针灸推拿
江苏中医药 2003 年第 24 卷第 5 期
刍议湿邪为患的辨证及针灸选穴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99 级(210029) 马 杰
关键词 湿邪 辨证选穴 历史文献 中图分类号 R224.2
笔者在查阅和整理有关医籍后发现,历代医家运 用针灸治疗湿邪为患的著述颇丰,源远流长,特别是关 于湿邪的辨证与配穴的论述相当精湛。
刮脐部旁开 2 寸、4 寸的腹部部位以及两侧的侧腹部、
丰隆穴。要求刮至潮红,不要损伤皮肤及肌肉。 2.5 耳压 取胃、肾、肝、神门、饥点、缘中、腹、三焦、 十二指肠、内分泌、口等。
一般 1 周内针刺、照射、拔罐 3 ~ 4 次,连续治疗 2 个月以上。女性月经期停止针刺。另外,并不要求患 者禁食,嘱适量饮食,每日正常 3 餐,不吃零食,夜晚睡 觉前半小时内不饮水。 #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 1987 年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 疗肥胖症学术会议讨论制定的疗效标准。临床痊愈: 体重下降并达到标准体重范围以内;显效:症状、体征 基本消失,体重下降 5kg 以上;有效:体重下降 2 ~ 5kg; 无效:体重无变化或体重下降不足 2kg。 3.2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 17 例,显效 14 例,有效 20 例,无效 5 例。总有效率为 91.1% 。判为无效的患者 体重无明显变化,但腰围、腹部均有不同程度减小。 $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