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针灸:如何选对经络穴位

合集下载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

正确快速取穴方法(图文并茂)人体穴位可以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简称“经穴”。

十四经穴与经脉的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络和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与本经脉所联系的其它经脉和脏腑的病症。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它有固定的穴名,也有明确的位置,但它们不属于十四经脉,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疗效。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多位于病变部位及其周边,这一类穴位的特点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

快速取穴方法掌握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准确取穴的基础。

常用的取穴方法有简易取穴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骨度分寸度四种。

简易取穴方法此法分为触摸法、抓捏法、按压法三种。

是通过食指、拇指指腹按压皮肤,观察和感觉皮肤及指腹的反应来找穴的一种简单方法。

体表标志法快速取穴方法:体表标志法图此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固定标志取穴法和活动标志取穴法。

固定的标志,是指在人体上不受活动影响、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乳头、肚脐等。

找到这些标志就可以确定腧穴的位置,如脐中旁开2寸处“天枢穴”等,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在做某些动作时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穴等。

手指比量法简易取穴方法图:手指比量法这是一种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量到穴位的方法。

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所以此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穴: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第一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又名“一夫指”,患者将除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第2横纹处为准,4指横宽作为3寸。

注:手指比量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

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

针灸治疗的穴位是如何确定的?

针灸治疗的穴位是如何确定的?

针灸治疗的穴位是如何确定的?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或艾灸,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疼痛、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那么,这些穴位是如何确定的呢?这可不是随便乱扎的,而是有一套严谨的方法和依据。

首先,中医理论是确定穴位的重要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经络就像是人体内的高速公路,连接着各个脏腑和组织器官,而穴位则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从而影响相应脏腑和组织的功能。

比如,中医的脏腑理论认为,肝主疏泄,与情志和气血的通畅有关。

当一个人出现肝郁气滞的症状,如心情郁闷、胁肋胀痛等,就可以选择针刺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上的穴位,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

其次,穴位的确定还与经络的循行路线有关。

经络在人体内有一定的走向和分布规律,穴位就分布在这些经络线上。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所在的部位,判断是哪条经络出现了问题,然后在相应的经络上选取穴位进行治疗。

例如,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如果是前额头痛,可能与阳明经有关,医生可能会选择针刺阳明经上的穴位,如头维穴、合谷穴等;如果是偏头痛,可能与少阳经有关,可能会选取风池穴、外关穴等穴位。

再者,穴位的定位也有一些特定的标志和方法。

中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等。

骨度分寸法是将人体的骨骼长度作为度量穴位位置的标准。

比如,从眉心到前发际正中为3 寸,从肩峰外侧缘到后发际正中为3 寸等等。

手指同身寸法是根据患者手指的宽度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比如,拇指的宽度为 1 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 1 寸等。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穴位。

每个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确定穴位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体型、身高、病情的轻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另外,临床经验也是确定穴位的重要依据。

经验丰富的针灸医生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病例和治疗经验,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灵活地选择穴位和调整治疗方案。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取穴是中医针灸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效果与针灸方法和技巧密切相关,而取穴的准确性则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针灸取穴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病情选穴:不同的疾病对应不同的穴位,应根据病情进行选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遵循经脉走向:针灸取穴应遵循经脉走向、穴位分布的规律。

在取穴时要注意穴位的深浅、位置的准确性。

3.注意望诊、闻诊、问诊:在选定穴位之前,应进行望诊、闻诊、问诊等各项综合诊查,以确定病情和病位,从而进一步确定取穴的方向和部位。

4.强调个体差异:针灸取穴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生活环境、工作习惯等方面,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5.注意安全卫生:在针灸取穴的过程中,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和误伤患者的情况发生。

总之,针灸取穴原则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遵循,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 1 -。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选择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选择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选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选择1. 简介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针灸技术中的穴位选择,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合理的穴位选择对于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疗效至关重要。

2. 穴位选择原则在选择针灸穴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2.1 经络与器官关联原则选择穴位时应考虑经络与器官的关联关系。

根据经络的流经路径和相应的器官功能,选择与目标治疗疾病相关的穴位。

2.2 反应区原则根据病症部位的反应区以及相关穴位的反应区,选择与病症部位相关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2.3 对称穴位原则对于身体两侧对称的穴位,如果只选择一侧进行针刺,应选择与病症部位对应的侧面进行治疗。

2.4 选择多点穴位原则对于某些疾病症状复杂或病程较长的情况,可以选择多个相关的穴位进行综合治疗,以增加疗效。

3. 穴位选择方法在选择穴位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3.1 经络取穴法根据经络流经路径和相关穴位的分布特点,选择与目标治疗疾病相关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治疗。

3.2 病症部位取穴法根据病症部位的具体位置和相关穴位的分布特点,选择与病症部位相关的穴位进行治疗。

3.3 经验取穴法根据临床经验和针灸专家的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常用的穴位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

3.4 辅助检查取穴法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如针灸反应区测试、穴位电阻测定等),选择与检查结果相关的穴位进行治疗。

4. 注意事项在选择穴位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4.1 遵循安全原则选择穴位时,应遵循针刺安全原则,确保操作的安全性,避免损伤。

4.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于某些穴位的刺激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请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

4.3 注意禁针区根据相关禁针区的规定,切勿选择禁针区的穴位进行治疗。

5. 结论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穴位选择对于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疗效非常重要。

通过遵循穴位选择原则、采用合适的穴位选择方法,并注意相关注意事项,可以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选择与刺激方法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选择与刺激方法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选择与刺激方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在经络穴位的选择与刺激方法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的一些基本原则、经络穴位的选择以及刺激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传统疗法。

一、中医针灸的基本原则中医针灸的基本原则可以总结为“选穴、刺激、调理”。

其中,“选穴”是指根据病情和病理特点,在经络上选择合适的穴位。

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经络贯穿全身,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

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地点,具有调整气血、活化经络的作用。

因此,选穴十分关键。

“刺激”指通过针刺等手段,刺激穴位以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刺激方法,如针刺、灸疗、拔罐等。

这些刺激方法在有效刺激穴位的同时,对经络、气血等方面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

最后,“调理”是指将针灸的作用延续并巩固,通过合理调整日常生活、饮食习惯等,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的基本原则应该是选穴准确、刺激适宜、调理有序。

二、经络穴位的选择方法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人体经络有经脉、络脉和皮部络脉三种形态,其中经脉最为重要。

经络穴位的选择是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病理特点来确定。

一般来说,选择穴位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 遵循经络走向:根据疾病部位与经络走向的关系,选择相关的经络穴位进行刺激。

例如,头痛可以选择太阳穴、百会穴等;胃痛可以选择足三里、中脘穴等。

2. 依据病情属性:根据疾病的属性,如寒热、虚实等,选择对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例如,感冒发热可以选择合谷、风池穴等散寒解表的穴位;虚寒性疼痛可以选择足三里、关元穴等温阳补虚的穴位。

3. 结合经络循行规律:根据经络流行规律选择穴位。

比如,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经过手臂,分布于手指,因此可以通过选择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来调理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三、中医针灸的刺激方法中医针灸的刺激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刺、温热刺激、拔罐、艾灸等。

不同的刺激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需要。

针灸穴位选择的规律

针灸穴位选择的规律

针灸穴位选择的规律咱中国人都知道针灸这玩意儿,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针灸穴位的选择可是有大学问的呢。

你想想看,人体就像一个复杂的大地图,穴位就是地图上那些关键的地点。

选择穴位就像是在走迷宫时找到正确的通道一样。

比如说,头疼的时候,咱就得找那些能缓解头疼的穴位呀。

就好像你家里灯坏了,你得知道去电闸那里摆弄摆弄才能修好,不能随便在墙上乱敲一气吧!这就是穴位选择的重要性。

每个穴位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就跟人一样,各有各的性格。

有的穴位能让你放松,有的能帮你止疼,还有的能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

这多神奇呀!就拿调理肠胃来说吧,那肯定得找和肠胃相关的穴位呀。

你总不能在脚丫子上找个穴位就指望能治好肚子疼吧,那不是开玩笑嘛!有时候穴位的选择还得看具体情况呢。

好比说同样是腰疼,年轻人和老年人选择的穴位可能就不太一样。

年轻人可能是累着了,那就找些能缓解疲劳的穴位;老年人可能是身体机能下降了,那就得找些能增强体质的穴位。

再打个比方,就像你去市场买菜,你得根据自己要做的菜来挑选食材吧。

你要炒青菜就买青菜,要炖肉就买肉,不能乱买一气呀。

而且呀,针灸穴位的选择还得结合中医的理论呢。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不能只看局部的问题。

就像你家房子漏雨了,你不能只补那一块,还得看看是不是整个屋顶都有问题呢。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智慧,那可真是无价之宝呀!我们可得好好珍惜,把它传承下去。

针灸穴位选择规律就像是解开人体健康密码的钥匙,只有找对了钥匙,才能打开健康的大门。

我们要不断学习、探索,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规律,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受益。

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穴位,它们蕴含的可是大大的能量呢!。

古中医针灸口诀

古中医针灸口诀

古中医针灸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古中医针灸口诀:1. 《针灸找穴有诀窍》一针二穴要记牢,先找经脉再瞧标。

一找骨头二摸筋,肌肉边缘仔细寻。

一按酸痛二找窝,穴位多半藏此处。

一用手指二用尺,距离分寸不错失。

就像寻宝慢慢找,找准穴位病赶跑。

2. 《针灸手法要知晓》一针轻刺二慢捻,手法巧妙心不慌。

一要轻柔二要稳,千万别把皮肤伤。

一提一插有节奏,如同跳舞步悠扬。

一旋一转要适度,感觉舒适效果强。

针灸手法掌握好,健康快乐常伴旁。

3. 《针灸注意事项多》一针之前二消毒,卫生安全不能拖。

一避大脉二避筋,小心谨慎才没错。

一忌空腹二忌饱,饭后休息再扎好。

一要放松二别怕,心情平和针有效。

记住这些小要点,针灸顺利身体康。

4. 《常见穴位作用明》一按合谷二揉风,头疼感冒去无踪。

一压足三里二点中脘,肠胃舒服消化通。

一敲涌泉二摩内关,睡眠安稳心不烦。

一揉曲池二抚肩井,肩颈轻松身板正。

熟悉穴位多保健,茁壮成长乐无穷。

5. 《针灸时辰有讲究》一天十二时辰妙,针灸选时要记好。

子时胆经一当令,丑时肝经二来到。

寅时肺经宜休养,卯时大肠把毒扫。

辰时胃经消化强,巳时脾经营养高。

按照时辰来针灸,顺应天时身体好。

6. 《针灸反应别紧张》一有酸麻二有胀,针灸反应属正常。

一若轻微二若短,无需担心心不慌。

一是气血二是经,运行通畅才这样。

一遇不适二告知,医生调整保安康。

正确对待反应事,针灸效果更优良。

7. 《儿童针灸需谨慎》一量体重二看龄,儿童针灸要小心。

一选穴位二控深,浅刺轻刺才安稳。

一察情绪二哄娃,乖乖配合效果佳。

一用短针二留神,安全第一别忘啦。

呵护儿童多注意,针灸助力快长大。

8. 《针灸补泻有方法》一补二泻有区分,手法不同作用存。

慢进快出是补法,身体虚弱它来帮。

快进慢出为泻法,实热病症赶出门。

一轻一重看病情,灵活运用才精准。

掌握补泻小秘诀,针灸治病更有神。

9. 《针灸配穴有规律》一主二配巧安排,穴位组合效果来。

一治局部二调全,远近结合病痛排。

零起点学针灸之第八章取穴笔记-1

零起点学针灸之第八章取穴笔记-1

零起点学针灸之第八章取穴笔记-1一个人的光阴,一个人的求索。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继续学习《零起点学针灸》这本书。

从本章笔记开始记录新的章节。

第八章取穴。

本章同样非常重要,内容也很多。

粗略看了一下,本章分为三大讲,五小讲。

下面开始进行第八章第一大讲的第一小讲的学习记录。

无疾老师首先对选穴和取穴的区别进行了梳理:选穴,讲思路,讲方法,讲知识;取穴,讲手法,讲心法,讲感觉。

从过程上看,选穴,主要靠头脑分析;取穴,则主要靠心手感觉。

接着,无疾老师介绍了一个中医针灸用以计量人体长度的单位:同身寸。

同身寸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绝对长度因人而异,没有固定标准。

比如,小臂从腕到肘的距离为12寸,无论高矮胖瘦皆然。

对针灸取穴来说,这种“等比缩放”的同身寸计量法无疑更合理。

对于针灸学而言,人体周身各部骨的分寸都有定数。

其中有两种最常用的同身寸简便取法:拇指约1寸;四指并拢,四指宽度约为3寸。

见下图:一、上肢部1、小臂段小臂大体成椭圆柱体,内外分明,内为阴,外为阳。

小臂内侧阴经从前到后,太阴,厥阴,少阴;小臂外侧阳经从后往前,太阳,少阳,阳明。

相当于从小臂内侧前缘开始,到小臂外侧前缘,从内到外,转了一个圈。

至于切循按察的具体手法,在《诊法》章中已经详细讲过,这里就提示了一点,初学者按察时,切循滑动速度宜慢不宜快,这样才有机会细细体会指下的感觉。

另外,为了描述方便,无疾老师还介绍了,桡(rao二声)骨和尺骨。

小臂部有两根骨,靠近拇指侧的一根是桡骨;靠近小指侧的一根叫尺骨。

医学上,常用桡骨和尺骨来标识方向。

见下图:下面对六条经脉做逐一详述。

手太阴经,在小臂内侧前缘。

从寸口脉动处太渊穴到肘窝中肌腱的桡侧边缘的尺泽穴,两穴相连即手太阴经所处。

如下图所示:无疾老师还提示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经脉并非一条精确的线,模糊些,朦胧些,写意些,或许更符合经脉的本来面貌。

应结:手太阴经小臂段是应结高发部位。

上段,尤其是尺泽穴至其下方三寸左右的区域,应结经常出现的更为密集;如果应结严重的话,太渊穴以上全线均可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零起点学针灸——选经初探
针灸作为一种外治方法,所有的治疗,都是从选择治疗部位(选穴)开始的。

而选穴,也正是无疾当年学针灸时,最感头痛的事。

课本上治疗头痛的穴有几十个,怎么选?治疗咳嗽、胃痛、腹泻,乃至癫狂、热病,哪个病都有几十个穴写着能治,是要全部针一遍?还是只能自己一个个去尝试?还是遵照某老的经验按图索骥?针灸选穴,究竟有怎样的章法可循呢?
本质上看,针刺治疗部位的确定,离不开三个要素:经度、纬度和深度。

与之相应的,选穴离不开三个环节:选经、选部和选层。

今天先着重讨论第一项,选经。

选经,往往是针灸选穴的第一步。

临床选择某条经脉施行治疗,大多基于两点考虑:从病变位置直接判断,或从经脉—脏腑关系间接判断。

对于外在的,体表可见可察的异常,如面部起痘,满脸都是,鼻旁尤甚,可以据其病位所在,直接选择阳明经治疗。

而内在的,涉及脏腑的病变,如常年腹泻,大便时感黏腻,从脏腑病位断,是病在脾脏;进而可以通过脾脏-足太阴经间的联系,选足太阴经治疗。

以上是针灸选经的两条基本思路。

由此出发,则病在外者,多从手足六阳经着手;病在内者,主要从手足六阴经,以及足阳明、足少阳等八条经脉考虑。

至于手三阳经与足太阳经,为何在此不强调其与脏腑之间的联系,《针理》章中曾有提及,下文还会详讲。

需要说明的是,筋骨类疾病,如肩周炎、踝关节扭伤,《黄帝内经》称为经筋病。

其治疗部位选择,强调“以痛为腧”,即选择痛处或压痛处治疗。

所谓“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病在阴则选阴经,病在阳则选阳经。

又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谓内、外,仅是根据病症出现的具体部位所做的粗略区分,即以体表可见可察诸部为外,如周身皮部、头面官窍、项腰背部及四肢部;以体内不可见的脏器为内,如脑肺心肝脾肾胃肠胆膀胱等。

这种大体分类方法,有便捷实用的好处,却难免也有粗陋之嫌。

比如过敏性鼻炎,遇风感寒即喷嚏、流涕不止,从经脉考虑,则鼻在正前方当选阳明;从脏腑考虑,则病在肺,须用手太阴经。

两者间存在矛盾。

要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需要从《断法》章中寻找依据,判断出对此患者来说,病位在肺,抑或胃肠,从而选手太阴或阳明为主治疗。

另一方面,离不开对十二经脉主治病症的系统学习,从经脉而非脏腑的角度,重新审视疾病。

这里先从手足、阴阳两方面,对十二经脉的特性做些整体介绍。

先看手经与足经。

试想眼前一个直立的人,从头到脚,宛如大树,双足为根,头顶为巅,身躯为干,手臂为枝。

换作房屋框架来比喻,则下肢如柱,承载一身之
重;上肢如檩,张举四维之阔。

从足六经,尤其是足三阳经的循行来看,从头到脚,贯穿周身。

相比之下,手六经与身体之间,则仅是联系,而不能贯行。

《黄帝内经》中除了十二经脉的系统外,还常将足六经独立作为一个系统,却从未对手六经单独强调。

讲了这许多,从比喻到说理,再到引经据典,只为说明一个道理:手经与足经相比,足为干,手为支。

那么作为治疗,守正用干,出奇用支。

御敌之法,以正合,以奇胜。

总要有正规军,与敌军可以旗鼓相当;出奇制胜,要在势均力敌的基础上开展。

也就是说,日常培补根基也好,遭敌两军对垒也罢,足经的重要性都远甚于手经。

无以正合,总靠出奇制胜,终非长治久安的大计。

再看阴经与阳经。

三阴三阳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作为整体,阴阳经的选择,仍然有其大体规律可循。

从形态性状上看,阴经体表处多柔软疏松,阳经则较刚硬致密。

从经脉关联上看,阴经通于柔软的内脏,阳经多连于刚强的筋骨。

从病理反应上看,阴经应结多循经脉呈线形排布,以大小、形态各异的结节最常见;阳经应结多集中在节旁、筋旁、肌肉隆厚处,常见条索、肌肉僵硬以及肌肉起止点附近的应结。

所以,凡皮肉筋骨类疾病,更多从阳经选穴;五脏六腑病症,须重点考察阴经应结。

具体来看,十二经脉各自的主治病症有怎样的规律可循呢?如此宏大的题目,必然离不开对先贤经验的总结。

《灵枢•经脉》篇,即有对十二经脉主治规律的系统整理,其价值无以复加,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此外,1973年马王堆出土了两个版本的《十一脉灸经》,业界公认为《经脉》篇的祖本,无论从形式编排上,还是内容详略上,均可作为《经脉》篇的重要参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