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时的选穴原则及方法
中极穴针灸的操作方法

中极穴针灸的操作方法
中极穴针灸(即中脘穴针灸)是一种针灸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操作方法如下:
1. 选择合适的针具:一般选择长度为
2.5-3寸、直径为0.3毫米的针具。
2.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将上衣解开或抬起,露出腹部。
3. 定位: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下4寸的位置。
4. 消毒:用酒精棉球或其他消毒液清洁穴位周围的皮肤。
5. 操作:将针具立刺腹肌至中脘穴,刺入2-3寸。
6. 刺入后,扎针者可以轻轻顺时针旋转或留针静置。
7. 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取得效果后拔针。
8. 拔针后再次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操作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或针灸师进行,操作前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观察。
在操作中要注意卫生,避免感染的风险。
针刺放血疗法的常用穴位及主治

针刺放血疗法的常用穴位及主治一、针刺放血疗法的取穴原则针刺放血疗法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棱针又是针灸中的重要针法之一,所以使用三棱针刺血治病的取穴原则,是离不开中医的辨证施治和经络腧穴的理论体系。
临床治疗的取穴多和十四经脉的统领范围,以及各穴位的主治功能分不开。
在治疗中选取穴位时,即有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局部取穴、远近取穴、上下取穴、表里取穴,又有经验取穴。
全身所有皮肤上及穴位处都可以用三棱针施术出血,只是有的地方能拔火罐,而有的地方无法用火罐吸拔,如头上毛发处、手指和足趾上,以及耳郭上等,在这些部位医者可用双手挤压,促使局部出血。
医生在接诊病人时,首先要应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情,要明确病症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和脏腑的归属等,对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疾病的发展和转归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再加上现代各种检测手段的应用,对病症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诊断。
综合以上各种诊断依据,医生脑海中就要很快考虑出一套治疗方案,对施治步骤做到胸有成竹,通过逐步治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针刺放血疗法重在出血治病,所以选取“血脉”、“血络”很重要,从现代医学来讲就是找准有病理改变的体表可见的浅静脉血管,并在这些部位针刺施治,这是治病的关键。
古人在《灵枢·九针篇》中早就明确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并在《黄帝内经》多篇中对“血脉”、“血络”有所描述:“血脉者,在腑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澄:色青,不流动状。
坚:硬也。
),“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针灸处方

灸
治 疗
因时制宜
学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学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学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针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学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疗
学
概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按部位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腹背阴阳的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如:中风失语—廉泉、哑门、风府 眼病—睛明、风池 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痛—中脘、胃俞
按部位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将身体左右穴位配合使用。 ▲问· 阴阳应象大论》“以右 治左, 以左治右” , 属: “巨刺” 、 “缪 刺” 。
按经脉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 取本经配合 相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 胃痛—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按经脉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手足同名经腧穴相互配 合使用。 如:阳明头痛—合谷、内庭 落枕—后溪、昆仑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将腰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以 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 如: 风火牙痛—合谷、内庭 胃痛呕吐—内关、足三里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 头项强痛—大椎、昆仑
二、配穴方法
常见的配穴方法有:1、按经脉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
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 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双 双
如: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 、太冲
左
右
左右配穴法
▲左右循经取穴: 偏头痛—同侧取外关,对侧取合谷 面瘫—同侧取地仓、颊车,对侧取合谷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
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配伍最常用方法
一、穴位的选择 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辨证对症选穴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ppt课件

一、按经配穴
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咳嗽 取中府、太渊;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下肢外侧痛,取环跳、阳陵泉。 运 用某经脉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证,称“首尾配穴法”,也属本经配穴法的范 畴,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
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主讲人:李丹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选穴原文 ◆ 配穴方法
★ 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 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 则;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辩证选穴 ❖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 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应用范围非 常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病证,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局限者,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 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如胃痛取脾经三阴交、胃经足三里。另外, “原络配穴法”是本法的特例,如肝病取“太冲、光明”。
3.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 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 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 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 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针灸推拿面试赠送资料

针灸推拿面试赠送资料1.试述针灸取穴的原则,并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针灸临证选穴的基本法则,也是配穴的基础、前提。
包括局部邻近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随症取穴等。
(1)局部邻近取穴: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或邻近范围选取穴位来治疗。
(2)远部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取穴位来治疗。
(3)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4)随症取穴:是针对个别突出的症状或疾病的特殊症状选取治疗的方法。
如:发热:大椎、曲池;咽喉肿痛:少商、商阳。
2.请简要说明耳穴的分布规律【参考答案】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具体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耳穴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3.试述晕针的症状、处理对策及如何预防【参考答案】(1)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导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2)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线,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智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艾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然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4)预防:对于晕针应注意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呢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
大渴时,应让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在针刺。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孙学全针灸临证取穴之经验

孙学全是全国500位名老中医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孙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善针药并用治疗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取穴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距取穴法根据病位与所取腧穴的远近关系,可分为:零距取穴法、近距取穴法、远距取穴法。
1.1 零距取穴法 即阿是穴取穴法,《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针灸取阿是穴、压痛点、反应点治疗,其临床又可分为:穴位压痛点选穴与非穴位压痛点选穴[1]。
一般取穴点在经上,如侧头痛取太阳,后头痛取强间、脑户,肱骨外上髁炎取曲池,脘腹疼痛取中脘、神阙。
有时取穴点不在经上,取局部阿是穴,如急性腮腺炎取局部肿胀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取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点。
1.2 近距取穴法 近距取穴即所选腧穴在病灶附近或周围。
例如:颈椎病取穴肩井、天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穴百虫窝、阴陵泉、阳陵泉,跟痛取穴太溪、昆仑,等等。
零距取穴法亦可认为是近距取穴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1.3 远距取穴法 即远道取穴法,所取腧穴与病位距离较远。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均可治疗本经所过及所属络的脏腑病证,其疗效以四肢肘膝关节远端为佳。
历代医家均重视远距取穴,《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肘后歌》言“头面有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
《针灸大成·席弘赋》云:“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孙老治牙痛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治落枕取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治腹痛腹胀取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与足太阴脾经之公孙,肩背疼痛取中渚与后溪,均为远距取穴法,其效如桴鼓。
2 阴阳取穴法阴阳取穴法指所取腧穴在某方面具有对立的特性,《灵枢·寿夭刚柔》云“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针灸处方的特点无不体现阴阳、上下、前后、左右、表里、远近等特点。
选穴原则及技巧

选穴原则及技巧
选择穴位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功能部位:选择与治疗部位有关的穴位,如治疗头痛可选择头部和颈部的穴位。
2、反射区:选择与患部有关的反射区穴位,如治疗胃痛可选择脚心的胃反射区。
3、经络走行:选择穴位要遵循经络的走行规律,如治疗肩周炎可选择肩部经络上的穴位。
4、组合应用:多个穴位组合使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增强疗效,如选择头部和手部的穴位来治疗偏头痛。
在选择穴位时还可以考虑以下技巧:
1、遵循经络流向:穴位的选择要遵循经络的流向,按照经络的走行方向选择穴位可以更好地发挥疗效。
2、穴位的特殊作用:有些穴位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天枢穴”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可以选择这些穴位来辅助治疗相关疾病。
3、结合临床经验:选穴也需要结合临床经验,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这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务学习
时间:2015.6.11 地点:护士站参加人员:全体护士
主讲:魏娟内容:针灸治疗作用及治疗原则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对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不仅从多方面证实了针灸具有上述治疗作用,而且深化了人们对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认识。
一.治疗作
1.疏通经络是指针灸通过调理经气,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
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经络,腧穴配伍和针灸方法的作用.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调和阴阳是指针灸可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
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运用针灸方法调节阴阳偏胜偏衰,可以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从而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3.扶正祛邪是指针灸可扶助正气而祛除病邪,扶正祛邪既是疾
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又是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疾病发生. 发展及其转归的过程.实质上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扶正祛邪是依据补虚泻实的原则。
通过相应的腧穴配伍和针灸方法来实现,针灸相关的经络,穴位。
通过补虚泻实,既可以调和人体自身气血,又可以祛除侵入的病邪。
二.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可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溫寒,标本缓急,三因制宜。
1.补虚泻实是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
基本原则。
临床上,补虚泻实是通过腧穴的选择和配伍,针灸补泻手法的不同等实现的,不同的针灸用具也有一定的偏补偏泻的作用,有其特殊的含义。
A 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是指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同义者还有‘虚则实之’。
针刺治疗虚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补法等来实现。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即指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B 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实则泻之’,是指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菀陈则除之’,属于‘实则泻之’的范畴,是实证泻法的一种。
C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
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于本经自病者,治疗应取本经穴。
临床应用时还要注意,当针下得气后,一般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2.清热溫寒是指治疗热证用清法,溫寒是指治疗寒证用溫法。
A 热则疾之‘疾’与‘急’想通,有快速针刺之义。
‘热则疾
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手法宜
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短暂留针,以清泻热毒。
因为病性属热,故只针不灸,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B 寒则留之‘留’有留针之义。
指出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
深刺而久留,以达溫经散寒的目的。
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
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
得复,寒邪乃散。
3.治标治本‘标’‘本’是相对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具有丰
富的内涵,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从正邪双方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因与症状而
论,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看,旧病.原发病为
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
治病分标本缓急,就是抓主要矛盾。
A 治病必求于本就是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然后
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
过若干症状表现出来,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
B 急则制其标,缓则制其本在一般情况下,治病求本是一个根
本法则,但在紧急某些情况下,应按‘急则制其标,缓则制其
本;的原则,先制标病,后治本病。
C 标本同治当标病和本病处于倶重或倶缓的状态时,单纯的扶
正或祛邪都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
4.‘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治疗对象,
地理环境,季节等具体
情况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A 因人制宜是根据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特点而制
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患者个体差异是决定针灸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如体质虚弱,皮肤薄嫩,对针刺较敏感者,针刺手法宜轻。
反之,体质强壮,皮肤粗厚,对针感迟钝者,针刺手法可重些。
B 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和时辰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方
法。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
C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有差异。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