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包括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初期)两个阶段。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

(2)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144页】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它以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目的。

2.商品经济【144页】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分为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交换的必要);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可能)。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途径【详见140-141页】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由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4)资本原始积累【详见141-142页】

1.概念: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时期:15世纪后30年,到19世纪初结束。

3.途径: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使无地农民被迫成为雇佣工人;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

4.影响:缩短了封建生产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过程。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详见143页】

1.生产力:产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

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建立。

3.上层建筑: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

1.逐利性:以追求剩余价值为内在动力。

2.竞争性:以优胜劣汰为外在压力。

(6)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145页】

2.价值(商品的社会属性)【145页】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146页上部】

(7)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可以使用“做”来表示)【146页】

2.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可以使用“作”来表示)【146页】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统一。【146页下部】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重在理解,可能有计算题)【147页】

(9)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47页下部】

(10)四种商品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148页】

(11)货币的本质:是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3)货币出现的影响: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使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扩大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48页】

(14)价值规律【148-150页】

1.概念: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2.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3.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作用:三个自发调节;三个消极后果。【详见149-150页】

(1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含义【150-151页】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51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52页,2点】

(17)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53-154页,3点】

(18)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见ppt】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来确定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乎规律和合乎目的的统一。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成为商品【详见155页】

1.劳动力的含义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法律上自由;经济上一无所有。

3.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3)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详见155页,需要重点理解】

1.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力生存、延续和发展(学习与培训)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含着历史和道德因素。

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其使用价值的一大特点就是,它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这种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大。

(4)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详见156页5-8行,重点理解】(5)试比较劳动力与劳动【见ppt,重点理解】

劳动力是在特定时期提供到市场上来的特殊商品;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或消费;

劳动创造价值,即是价值的源泉,但是劳动创造出的价值归劳动力的购买者所有。(6)资本主义所有制【详见156-158页】

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过程支配权、产品和剩余产品的分配权。

2.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157页3-7页】

3.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157页底部】

(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最为重要】

1.商品经济中一直存在的两个过程:

劳动过程: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物质形态,创造出使用价值的过程。【定义见158页14-16行,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有

两个新特点:工人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这

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为基础的。旧价值的转移依靠具体劳动,新价值的形成依靠抽象劳动。

2.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定义见158页倒数第6行】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创造出的价值大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值;如果工人工人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价值,则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8)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的定义【159页3-6行】

2.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详见159页顶部】

(9)资本的本质

1.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为什么说“资本不是物,它是一种生产关系”?【要理解课本上马克思的原话】

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才当作商品进行交易;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剩余劳动才必须以市场的方式进行评估,以价值的方式进行计量。(10)资本的分类

1.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variables Kapital)的含义【159-160页】

2.划分的标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3.划分的意义【160页第二段】

(11)劳动者是否可以获得其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价值?即是否可以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ppt思考题,我自己回答的】

不可以。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不可以。在任何社会形态下,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总需要抽出一部分用作扩大再生产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险基金等;宏观来看,社会全体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称作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不可能都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报酬,因为如果国民收入全用作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报酬的话,那么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社会扩大再生产将会没有资金,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进行救济也无从谈起。综上,劳动者不可以获得其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此。

(12)剩余价值率及其三个公式【160页】

(1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劳动时间或者提高劳动强度【160页下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