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货币制度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一、货币的起源

1、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2、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四个形式发展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所谓价值形式,是指用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价值,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2把石斧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2把石斧

50斤米

20尺布

黄金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绵羊的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但商品价值未能获得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从大量的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这种一般等价物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在欧洲,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绵羊。一般价值形式表现为:

2把石斧=

50斤米=1只绵羊

20尺布=

0.5克黄金=

虽然从等式来看,一般价值形式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只是等式两边的移位,其实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它使物物直接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一般等价物实际上是货币的雏形,它离货币只有一步之遥了。

(四)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例如,在欧洲,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绵羊,在我国,最早的一般等价物是贝壳。许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存在着难以

克服的缺点:难以分割、价值不统一、不便于携带、难以保存等。人们要选择一种价值含量高、价值统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便于保存的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贵金属有四个自然属性:一是具有同一性,贵金属质地均匀,重量相等;二是具有可分性:贵金属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分割二不丧失价值;三是具有便利性,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四是具有永恒性,贵金属不变质,适宜保存,作为财富储藏。

当人们选择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物就相对稳定了,货币也就产生了。

二、货币的形态的发展

货币作为一种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总体趋势上看,货币形态的演进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从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的阶段。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他是货币形态发展最原始的形式。实物货币有两个共同特点:1、具有货币和商品的双重性质。2、是足值货币,即作为商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

在人类经济史上,很多种商品,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我国古代,贝壳、蚌珠、皮革、猎器、布帛、农具、牲畜等都充当过交易媒介。

(二)、金属货币

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因为其价值较低,用于交易比较笨重,而且易锈蚀,不便保存。

马克思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虽然金属货币有很多优点,但是它的流通仍然有很多问题:1、日常磨损十分严重,造成巨大浪费。2、不法之徒对铸币的刮削现象无法避免。3、大量货币的携带和运送仍十分麻烦。4、金银等贵金属全世界产量有限,且在各国之间分布不平衡,古常发生币材恐慌现象。因此人们在使用金属货币的时候,便开始了寻找其代用品的过程。这种代用品的通常形式便是纸币。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用品后,货币制度便进入了纸币和金属货币并行流通的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纸币可兑换阶段和纸币不可兑换阶段。纸币可兑换阶段又是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不兑换阶段又是信用货币阶段。

(三)、信用货币

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相继爆发,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没有能力兑换金属货币,就成为不兑换的纸币了。因为其发行、流通均以信用作保证,故又称为信用货币。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是现金和存款。

信用货币的特征:1、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3、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

三、关于货币的定义

1、一般等价物

2、社会计算的工具和“选票”

3、货币金属说

4、货币名目说

5、其他的几种观点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一、货币职能的一般表述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它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按照货币职能产生、形成的历史顺序,先后阐述了货币的五个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价值尺度是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他与其他所有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具有相同的质即价值,因此,它可以作为衡量、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特点:

(1)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一定要现实的货币。

(2)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本身须具有价值。

3、派生职能:

货币在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时,又产生了两个派生职能:一是价格,二是价格标准。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又称货币价值,一般指货币对于一切物品与劳务的购买力。

价格标准是指每一货币单位所内含的、用于测定一切商品价值的含金量。如过去中国的“两”,现在的“元”、“角”、“分”。

(二)流通手段职能

1、含义:

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G——M——G

2、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因为在这里货币仅仅是交换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其本身有无十足价值并不重要。

3、作用: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解决了物物直接交换的局限性的矛盾,克服了交易双方在需求上不一致、在空间上不一致以及在时间上不一致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货币流通规律:

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把商品交换分为卖和买两个独立的行为,这就孕育了商品买卖可能脱节的矛盾。当买入大于卖出,必然使一部分商品积压,严重时造成过剩危机。当买入小于卖出,又会加大物价上升的压力,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产生这两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的数量不能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这种现象的发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应当怎样确定?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用公式来反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商品流通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商品

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数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

(三)储藏手段

1、含义:商品生产者在出售商品取得货币后,如不随即购买,不把货币当作流通手段,而是把它当作财富来保存或当作价值来积累时,货币便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

2、特点: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或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由此看来,货币能否作为价值的储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在储藏期内不损失其价值;二是在需要购买时能顺利地购买到所需商品。

3、在调节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当流通规模扩大时,储藏的货币会进入流通;当货币需要量减少时,货币又会退出流通,进入储藏。这一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只有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才能形成。

4、关于纸币的储藏手段职能: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也不能兑换金银,因此,它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储藏手段职能。在纸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货币所有者无论是手持沉淀货币,还是把它存入银行变成存款,都发挥了积累和储蓄手段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职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