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中国当代民间信仰

中国当代民间信仰作者:崔增峰秦荣花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摘要:当今中国正处在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人们的信仰也呈现多元化特点,除了主流的宗教信仰之外,还广泛存在着诸多民间信仰。
我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民间信仰本身,还应该正确认识民间信仰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把民间信仰放在当代生活中加以研究。
学者李亦园把民间信仰定义为“普化宗教”,其信仰仪式及宗教活动都与平时生活密切混合,而扩散为平时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其教义也与日常生活相关联,也就缺少了有系统的经典,更没有具体组织的教会系统。
关键词:民间信仰;文化特点;现实意义传统的民间信仰仍然兴盛,新的民间信仰也在不断涌现。
“民间信仰”从1930年开始成为稳定的术语。
“中国的民间信仰似一片汪洋大海,极其庞大神灵队伍驻守在村镇城乡的各色神庙,深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普通百姓时时与神灵同在,与无形的神秘力量同在。
”民间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对中国基层社会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同时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帝王将相的重视。
一、民间信仰的典型特征:(1)民间信仰目的的功利性:学者哈维兰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为了满足那些社会与人类心理上的需求。
”民间信仰也是为了某些世俗化的需求,具有功利性的特点。
例如明万历二十一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碑文:“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
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
”从这段碑文中可以看出,正是这种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心理需求让民间信仰有了深厚的根基。
这也是民间信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信仰对象的广泛性和随意性:民间信仰的对象来源十分广泛,有的是自然事物,比如山河,日月等;有的是神话传说人物,比如女娲,妈祖,碧霞元君等;有的是历史著名人物,比如关羽,秦琼,鲁班等。
我们还应该看到,信仰对象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不断涌现出新的民间信仰对象,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民间信仰在当代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再一次被民众所信仰。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跟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
这个词本是出自于基督教会,当时教会把一部分属于教会控制的领土与权力转让给地方的世俗统治者,由是人们把这个领土与权力的变化,称之为世俗化。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世俗化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意义不再是仅是指向领土与权力的范畴,而是更多地指向宗教里面所出现的相对与世俗社会现象靠拢或所发生的有世俗内容的变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用除魅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神圣性跟机械连带的社会控制机制在现代工业为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正遭受到侵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
也就是说,宗教始终要与社会发生调适,否则宗教就不可能流传下来。
历史已经证明,那些与社会调适程度高的宗教最后都流传下来,反之则在历史进程中最终衰落了。
所以凡是属于与社会相适应的那部分内容,无疑就是宗教的世俗化现象。
宗教世俗化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它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且伴随着宗教与人类社会互动,与人类社会一道前进。
在中国,道教通过对民众宗教意识、人生态度、处世之道等方面施加影响,强化对现世人生的注重,并在不断发展历程中强化家庭化、伦理的倾向,吸收儒家的伦理纲常,以鬼神信仰和巫觋方术与佛教相结合,渗透于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世俗道教。
世俗道教,以它显明的人间性,在许多方面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补充:斋醮祈禳,念咒画符,占卜扶箕,祈雨止风,相宅择墓等等道术流行于民间,满足了一般民众出于低等动机的福祸长生的愿望。
道教在民间大行鄙俗的方术巫仪,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民众固有的迷信心理和低级宗教情绪:削弱了理性精神在民间的影响。
它大肆宣扬发财、富贵,一人得道,泽及家人等等。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

探析现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伴随着民俗民间文化的持续复苏和乡村庙宇的大规模重建,民间信仰已成为值得关注的热门话题。
民间信仰是一种自发流传的非制度化信仰现象。
民间信仰的群体庞大,构成较为复杂,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是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重视的一个领域。
引导民间信仰改革创新,移风易俗,充实时代内涵,释放正能量,支持和鼓励民间信仰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安徽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课题组对浙江、山东、福建、陕西、四川等省部分地区开展的“民间信仰认知状况”的调研情况,对民间信仰的活动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简要分析、讨论。
期望引起人们对新形势下民间信仰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更好地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标签: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事务管理传统文化一、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民间信仰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和文化符号。
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以祈福消灾为主要目的,是民间自发流传的一种非制度化信仰现象。
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以下特点:一是庞杂性。
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在广大乡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普遍的认同感。
民间信仰场所“一庙多神”的现象较为普遍,且与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相互交织,民间信仰的这种特性使我们对它的科学界定和有效管理造成一定难度。
二是普遍性。
信仰群众不论地域和文化层次,各地各阶层都有传播,不少内容是属于民族民间传统习俗的延续。
三是功利性。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民众对民间信仰的理解和祈求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的,关注的焦点着眼于现实的幸福,有极强的世俗性和功利色彩。
民众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选择神灵,只要认为是“灵验的”“有用的”就供奉,呈现出一神为主,多神并祀的特点。
民间信仰还具有地域性色彩和活动的自覺性等特点。
调研中发现民间信仰的组织者大多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应变能力,他们总是能想出很多方法,力求使信仰活动契合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以应对相关部门的种种限制。
新时期民间信仰的状况及特征

新时期民间信仰的状况及特征作者:刘玉杰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5期摘要: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信仰也呈现出了繁荣,并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
了解民间信仰的新特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可以促进民间信仰良好的发展,在推进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信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民间信仰;现状;特征;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民间信仰指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活动,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又称民俗信仰或信仰习俗,是民众对待自然与社会的一种精神态度和行为取向,体现了原始氏族社会以来人们亲近自然、崇奉万物、敬畏生灵、维护生态平衡的朴素情感和自然观念,是经过历史沉淀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1]。
它植根于乡土社会中的传统文化,代代相承,始终都带有中华民族发展的地域特色和生机。
不过,受历史和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又是复杂的,又表现出兰惠和杂草并生的局面。
一、新时期民间信仰的状况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本土化信仰,自存在以来就具有宗教与民俗的双重属性,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特点,我国民间信仰始终游离在官方体制之外,没有获得制度化地位。
因此,新时期民间信仰的复兴在没有合理管控的情况下也呈现出了其两面性。
(一)新时期民间信仰在凝聚社会心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积极发展1.民间信仰的长期性、民间性、复杂性决定了其不仅应该作为治理对象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范畴,而且理应成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元。
新时期民间信仰,伴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转型以及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复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社会适应性。
其作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中的不可或缺一元,充分发挥着民间信仰在社会治理当中的角色和功能。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民间信仰是指广大民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以民间宗教、巫术、迷信等形式表现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状况,本报告对此进行了调查,并就其特点、表现形式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们制定了一份包括民间信仰相关问题的问卷,随机抽取了不同城市和乡村的居民进行调查。
其次,我们还采访了一些信仰者和相关专家,以了解他们对民间信仰的看法和经验。
三、调查结果1.信仰对象多元化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民间信仰的信仰对象非常多元化。
有很多人信仰神灵、守护神或祖先,他们常常在家中设置神龛或供桌,进行祭拜活动。
同时,也有不少人信奉特定的鬼神、山水神灵或特定的宗教教派,如道教、佛教等。
还有一些人信奉一些非传统的宗教或新兴宗教,如气功、心灵鸟等。
2.信仰活动多样化调查显示,当代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祭祀、祈福、烧香拜佛等活动,还有许多新的形式,如望子成龙、择吉日、夜间巡堂等。
此外,一些民间信仰者还会参加宗教节日、庙会等集体活动,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祈求。
3.社会影响深远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信仰者通过参加信仰活动,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得到了心灵上的宽慰和慰藉。
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有着一定的影响,维护着社会稳定和宏观秩序。
此外,一些民间信仰还对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四、相关问题讨论1.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民间信仰与科学、法律等现代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一些民间信仰被认为是迷信和无科学依据的,与科学知识相冲突。
另一方面,一些信仰活动涉及到神灵崇拜、巫术、以及非法行为,与法律和社会道德相矛盾。
因此,在处理民间信仰问题上,需要平衡宗教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伴随着近年我省社会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越来越多人寻求从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或者从宗教中寻求对生活事业家庭的某些庇护。
因而宗教活动场所不断得到增建和扩建,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宗教的传播也越来越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
(一)、信众年龄和性别结构。
就信教群众年龄和性别结构来看,信教群众年轻化趋势明显,据一份2011年的民间信仰调查问卷显示,20-25岁的信教人群占58.49%,数量还是非常可观的。
受男女性性格特点的影响,女性更容易接受宗教的理念,服从宗教教规教义,因此,信教群众中女性比重是高于男性的。
(二)、信众受教育水平。
信众以受教育水平较低者为主,但近年出现受高教育水平群体信教人数不断增加的趋势。
信众以45 岁到70多岁的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受教育水平很低,不少人诵经认不全字,读的通却不晓得意。
但总的趋势是信徒的学历是越来越高,高中生研究生比较多,博士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少高学历的人专门皈依佛门,潜心佛法。
(三)、信众信仰动机一、由于疾病或遭受大变故等,以寻求精神寄托。
面对疑难杂症或没钱治病,有些人希望通过宗教来解决。
有一部分人相信信仰宗教或是信神可以治疗疾病,大部分的信教群众,均是一些中老年人,且身体患有某些疾病。
二、文化水平低,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很多老年人希望以自己的虔诚,为子孙后代祈福受到封建迷信的影响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很多群众随大流,跟风随俗。
四、信教能获得一定的精神慰藉。
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有关文化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精神文化匮乏,农村尤其严重。
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基础上,对比精神文化匮乏更为突出。
人们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信仰宗教。
五、部分人员借助宗教蛊惑人心,宣传不良思想。
六、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信仰动机的功利性、信仰意志的脆弱性、信仰对象的多元性和对教义理解的模糊性等四个方面是基层群众宗教信仰基本特点。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
云南南传佛教在当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深深融入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云南南传佛教起源于印度南传佛教,在中国南传佛教主要流行于云南、广西、海南等地。
相较于北传佛教,南传佛教更加注重在人间生活的现实解脱和对于世俗生活的关怀。
在云南,南传佛教已经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深深融合,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寺庙建筑中体现出了当地特色。
云南的寺庙建筑大多是以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工艺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在这些寺庙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珍品,更是展示了云南特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传统。
这些寺庙成为了当地人民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了吸引外来游客和信徒的重要景点。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僧侣文化中表现出了当地特色。
云南的僧侣文化深受南传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禅修、慈悲、舍己和慈善等核心价值观。
在寺庙中,僧侣们不仅仅是进行宗教仪式和念经诵佛,更是致力于传播佛法、开展慈善活动、做公益事业,成为了当地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以身作则,践行佛法,成为了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宗教活动中体现出了当地文化特色。
在云南,南传佛教宗教活动中充满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以庙会为例,每逢传统节日或佛教节日,各地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加。
在这些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当地特色的食物,欣赏到传统的表演,购买到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同时还可以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感受到南传佛教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之美。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信仰实践中表现出了当地人民的信仰特色。
在云南,南传佛教已经深深融入了当地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方式之中。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南传佛教都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_人间佛教_宇恒伟

! 关键词 " 佛教;44 ! 文献标识码 "44 5444444
( #$$-) ! 文章编号" ’$$2&)-)# $#&$$ ((&$,
一、问题的提出 学 ’* 世俗化含义的基本立足点。对于世俗化是什么, 术界还未达成一致。 综观对于世俗化的界定, 我们可将之分 为几种类型: 一是神圣的对立面。 法国的宗教社会学家杜尔 凯姆和美国的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就持这种观点。 如 杜尔凯 姆 认 为“ , 神 圣 ”是 宗 教 观 念 的 根 本 标 志 , 与之相对 的则是世俗化。二是理性化的对立面。以德国学者马克斯・ 韦伯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 “ 理性化”是摆脱巫魅的活动, 这种活动与宗教活动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将 宗教和理性对立起来。三是宗教与社会其它领域的分离以 及由此而引起的对其它领域影响的减弱或控制程度的弱 化。诸多学者对世俗化的界定多以此为视角, 如彼得・贝格 尔、伯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四是美国学者席纳尔的观 即指 点。它将世俗化的含义归为六种: ( ’ )指宗教的衰退, 宗教思想、 宗教行为、 宗 教 组 织 失 去 其 社 会 重 要 地 位( ; #) 指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转化,即宗教从内 容到形式都变得适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 ( + ) 指宗教与 社会的分离, 宗教变成纯私人的事务; ( , )宗教的职能被各 超自然成 种 “ 主 义 ”取 代( ; % )指 社 会 逐 渐 摆 脱 神 圣 特 征 , “ 神圣”社会向 “ 世俗”社会的转化。 ! ’" . /),$0 分减少; ( - )指
以上四种 ( 特 别 是 第 一 和 第 二 种 观 点 )对 世 俗 化 的 概 括 多 采用描述的方式。世俗化含义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宗教的含 义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 可以说, 世俗化含义的基本立 足点在于,宗教对社会其它领域的影响程度以及所引起的 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 因此, 学术界对世俗化的界定主 要是从宗教与社会的作用着眼的。 所以, 世俗化意味着宗教 与世俗生活的分离程度变大,表现在宗教在社会中占有的 领域越来越小, 宗教的作用和影响一步步减小。 如何处理宗 教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如何对待世俗化的关键。 “ 世俗化”于 ’-,2 #1 世俗化是一种全球化趋势。虽然 年才被作为一个概念正式使用,但是世俗化的倾向即宗教 与非宗教领域的相互作用在宗教发展史中是长期存在的, 如佛教刚刚产生时, 它主要代表刹帝利和吠舍种姓利益, 但 它认为四种姓都可入教, 这就促进了佛教的生存活力。 因为 社会意识是根植于社会存在中的,虽然不同的社会意识形 态和社会存在的密切程度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差别,但宗教 产生和发展的生长点仍在于现实生活。有些学者指出世俗 化并不是全球化趋势,并说明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的宗教 不仅没有衰落的迹象, 还呈现出一片繁荣气象。 笔者认为这 是将世俗化作为理性、 科学的对立面来理解的, 即在范式上 预设了世俗化和理性、 科学是对立的。 实际上从宗教发展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摘要:中国民间信仰由来已久。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的主体、内涵、作用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但唯一不变的,是民间信仰的功能性作用。
因为这既是民间信仰的特点,更是其存在的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民间信仰也随之质变。
由原来的宗教神学倾向,日益朝着世俗化趋势的方向发展。
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不仅仅是科学潮流、教育革命以及政府导向,更是由于民间信仰本身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中国民间信仰功能性世俗引言民间信仰到底应该被贴上何种标签,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而之所以众说纷纭,很大程度是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虽然至关重要,但它却很容易被儒家在思想领域的主导支配地位所模糊,进而导致宗教本身也未能作为一种制度或是传统而独立存在。
因此,长久以来大家对其莫衷一是。
但可以明确的是,“中国民间信仰之学科性探索始于西方人类学与社会学”[1]。
首先是荷兰人类学家高延,之后是法国汉学家葛兰言,他们同样都运用了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民间信仰。
不同于前者高屋建瓴的宏观考察,本文将根据相关文本文献的分析,来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中国民间信仰的产生民间信仰是根据中国传统社会关于神学宇宙观之特点而产生的。
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一枝独秀以及其在思想、教育、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神学或世俗领域内的支配地位,使得民间信仰缺失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而在中国,多神论的宇宙观首先就为民间信仰提供了发展的温床。
也就是说,中国宗教拥有高度兼容并蓄的特性,并且在民众的宗教生活中,主导民众意识的是民间信仰所具有的道德和神圣的功能,而非宗教信仰境界的描述。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愿到不同的庙里敬拜不同的神灵;有些时候,甚至连庙里的和尚都说不出摆放在大殿里所供奉神像的名字;而且,当学者们纠缠于某一个神灵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一个神学系统或宗教派别时,却发现同样的问题在百姓信徒中毫不存在,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
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这些神灵的功能而已。
三、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功能性宗教社会学领域的权威马克思·韦伯就认为,中国民间信仰是“功能性神灵的大杂烩”,而其具有的这种功能性又是通过祭拜神灵、典礼仪轨、执着信念等方式来实现的。
“具体说来,中国民间信仰的功能大致可以归为五个大类,分别是:社会整合及福利组织、普遍的道德秩序、经济功能、健康和公共与个人的福利。
而在这五大类下面又有二级功能12种、三级功能17种以及四级功能106种”[2]。
由此可见,民间信仰的这么多功能几乎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这些功能受人们青睐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
从500名进香者抽签涉及的社会功能的表中(表1)可以看出,治病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从而加大了生病和病愈的不确定性,并且身体健康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本保障。
相比之下,官职最受冷落,这可能是因为进香抽签的主体大多为女性,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仕途是被男性所垄断的,所以这246张涉及官职的签也很有可能是抽签者为丈夫或儿子的金榜题名所作的祈祷。
我们还可以发现,表中数量的总和远高于抽签者总数,这就很好地说明:进香者是针对神灵所能发挥的功能而去祈愿的。
表1500名进香者抽签涉及的社会功能功能数量所占比例(%)治病484 96.8婚姻459 90.2出行顺利 440 88.0发财424 85.0诉讼391 78.2子女348 70.0家庭问题 348 70.0失窃346 69.2搬迁308 60.2生意290 58.0收成273 54.6家畜266 53.2官职246 50.0有趣的是,人们在从事民间信仰时,只关心神的灵验而不在乎神的存在。
这从很多谚语中就可以看出,如“祭神如神来,若不敬,也无碍”;“祭神如神在,若不敬,神不怪”;“信之则有,不信则无”[3]。
可见,民间信仰的功能性不仅仅是它的特点,更是其存在的基础。
而更有些极端的情况则完全把神“人格化”了。
比如说,当向城隍求雨无果时,愤怒的人们甚至会将城隍的神像“请”出来放在最炎热的地方暴晒。
这样做与其说是让城隍老爷亲自了解天气的第一手资料和体会普降甘霖的急迫性,倒不如说是对城隍未履行他应尽职责的一种惩罚。
这对于一神论的西方人来说,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因此,中国民间信仰本身就具有关注神灵功能而无所谓神灵存在的世俗特点,当随着中国社会向着理性方向发展时,这一特点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中国民间信仰的功能性变化1、中国民间信仰中家族伦理意义的式微——以家族祭祀为例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间信仰的首要表现形式就是家族祭祀。
虽然这种活动包括了复杂繁琐的诸多细节,但即使如此,古代人们还是怀着敬意小心翼翼地履践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在祭祖活动前,即便是身处再远的家族成员都会不远万里地赶来参加,大家济济一堂,便会亲切地感觉到家族集体的力量,以增强来日克服困难的信心。
这种凝聚家族成员的功能是中国民间信仰在维护家族伦理规范中的重要方面。
如果对家族祭祀作再进一步的观察,便会有更多重要的发现。
祭祀祖先的食物将会被家族成员所分享,这不仅表明了家族对分享食物者的认可,与此同时,大家在祖先的名义下共享食物也象征着家族未来的丰衣足食及各成员的团结一致。
除此之外,在祭祀过程中,各家族成员所承担的不同角色也标志着各成员在家族中的地位,而且这种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会在祭祀中反复地体现。
总之,通过祭祀活动来追念祖先的方式本身就有助于培养德行,尤其是子女的孝心,如曾子所说的那样“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4]。
而在当代,家族祭祀活动则被大大简化,其性质也有所改变。
特别是在城市,每年的清明节早已经不是纯粹的祭祖活动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借祭祖的机会来到城市的郊外去感受一下春天的到来,即所谓“踏青”。
同样在祭祀中,仪式也大为缩减,甚至没有什么仪轨。
原来的神秘气息和严肃氛围到如今已消失殆尽,通过祭祀活动来强调家庭伦理秩序的功能也大打折扣。
2、科学和教育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影响科学的冲击是造成当代中国民间信仰世俗化趋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与民间信仰的非经验想象针锋相对,科学是以怀疑主义和经验知识为基础的。
这种冲击肇始于近代西方文明叩开中国大门之际。
当时,“科学”与“民主”变成了知识分子高举的两面旗帜,一切宗教信仰(包括民间信仰)首当其冲得成为了众矢之的。
因为,当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具备诸多优势的西方文明时,他们唯有强调中华文明的强大,才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诸如民间信仰、佛教道教等一系列具有巫术迷信色彩的宗教神学,当然成为了中华文明理性光芒的黑点。
此外,当时来华的国外学者,如罗素、杜威、葛兰言等,也无不宣传科学的万能。
其著作被广泛引用的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也对科学充满赞扬。
凡此种种,都导致了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盛行,从而破坏了民间信仰的神学体系和民众感情基础,使其不断地朝着世俗的方向发展。
教育对民间信仰的世俗化影响也同样明显。
首先是晚清政府所谓的”新政”,尽管许多教育改革的新措施效果极为有限,但毕竟也造成了大量寺庙或被拆除或被改建的事实,使得民间信仰缺少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很多具有民间信仰用途之寺庙中的庙田收入,不是用来赞助寺庙本身的修缮或扩建,而是用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表2可以看出,庙田收入用于“学校的经营”的寺庙占据了全部数目的将近一半。
这种对世俗的投入肯定会影响寺庙发挥它的宗教作用。
因为,资金是扩大寺庙自身影响最起码的保障。
虽然寺院转变为世俗用途并非始于民国,但是民国政府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尤其当新式教育的地位与日俱增之时,“庙改学堂”的世俗趋势更是无法避免。
表21905年河北望都县庙田收入的用途用途类型件数(寺院、道观)百分比学校的经营18 48.0劳务费 4 10.0用于出家人、寺庙看门人、寺庙维护、学校经营等512.0用于出家人、寺庙看门人、寺庙维护、寺庙修复等718.0其他 5 12.0总计39 100.0而民间信仰的诸多方面之所以没能长久保持下去并得到发展,则主要在于其缺乏对世俗教育的参与。
在欧洲,宗教对世俗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以至于欧洲现代教育制度就起源于教会的教育的功能。
另外,就中国本身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而言,也不利于民间信仰的发展。
首先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没有相关的宗教内容。
科举制度的规则也表明,熟稔宗教神学的人是无法借此步入仕途的。
所以,正是因为民间信仰缺乏对世俗教育的参与,使之无法形成完备的体系并有效地被知识分子所接受,反而导致了民间信仰不能根据自身情况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并最终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
3.政府在民间信仰中的角色转换政府在民间信仰中所扮演的角色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封建制社会。
在这一时期,对于民间信仰,政府即使不是明显的鼓励,那至少也是不反对的。
其次是近代以来,随着传统社会的不断开放,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大力传播,政府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逐渐对民间信仰变得难以容忍,并通过多种途径来抑制民间信仰的发展。
最后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政府制定的宗教政策更为灵活,在不妨碍其他公民的前提下,民间信仰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此外,在这三个阶段中,同时也伴随着民间信仰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模式的转变。
在第一阶段里,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政府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
这一点主要就表现在民间信仰的功能性上。
比如说,由于旱涝或其他的自然灾害导致庄稼歉收时,地方政府的官员会引导民众将注意力从政府自身转移到民间信仰的神祇上面。
是这些神祇未能控制好自然力量,从而造成了灾难的发生。
换言之,相关的神祇(如掌管水的龙王、掌管蝗虫的刘威将军等)应对民众的饥荒负责。
如此一来,政府就成功地逃脱了灾前由于自身疏忽而应负有的责任并减轻了灾后工作的负担。
因为,很有可能如果政府在灾前疏浚水道或是囤积粮仓的话,就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
灾后,有些政府也只不过是代表民众以官方身份重新上演民众拜神的老戏,而不是积极地指导民众采取自救措施或开展赈济。
除此之外,一方面政府不仅会因势利导地利用民间信仰的功能性,另一方面,政府还会指定某些神祇作为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比如说关羽,政府希望民众通过对关羽的敬拜,使忠诚重义的信念深入人心,从而巩固自身的统治。
并且官方会不断地封官加爵来扩大所钦定神祇的权威。
但从近代开始,政府与民间信仰的这种合作局面便到此为止了。
政府更多地是投身于世俗事务,而这些世俗事务又反过来对民间信仰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世俗化影响。
结论民间信仰是在中国多神论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
同时,这种对神灵的兼容并包也带来了其自身功能性的特点。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的功能性开始发生了朝着世俗方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