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社会逻辑_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_胡潇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就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就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的表现。
它就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就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
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质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
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
比如对城市空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与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的形状与实践;同时它也就是一种思想性与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与符号化的表象中概念化,就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
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与人们也就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
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
所谓第一空间指的就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就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就是人类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就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
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与空间性想象的范围。
在这一空间中,就是既真实又想象化的。
而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就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就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
在列斐伏尔瞧来,空间不仅就是物质的存在,也就是形式的存在。
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的产物,“空间就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就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
福柯则从观念史的角度来对待空间。
认为空间就是权力实施的手段与媒介,权力就是借助空间的物理性发挥作用。
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就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
马克思空间批判思想的内在机理及启示

马克思空间批判思想的内在机理及启示作者:张晶晶来源:《理论导刊》2021年第11期摘要:空间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不可或缺的参考视角。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深入挖掘空间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揭示了空间资本化和资本空间化的生产实质。
空间不仅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前提,也是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的场域,更是资本增殖和剩余价值生产的载体。
资本主义以“时间消灭空间”实现了历时性的资本积累和共时性的空间集聚,并按照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进行空间重组,本质上是以资本为核心的同质性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
马克思深刻剖析了以资本流通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空间布展,通过对抽象统治的异化空间批判,阐释了资本主义同质性空间与人的自由发展空间的内在背离,以此建构出空间批判的内在机理。
马克思空间批判思想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空间正义为旨归,开启了都市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研究的新范式,对于深化空间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關键词:空间;资本;历史唯物主义;同质性空间;空间正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1)11-0078-07近年来,伴随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和都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空间问题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焦点转向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空间思想引起了学界的研究兴趣。
虽然马克思没有系统阐释空间理论,但这并不能否认空间在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的合理价值。
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到哈维的“时空压缩”,从卡斯特的“流动空间”到苏贾的“第三空间”,空间已成为马克思理论研究中新的生长点。
在马克思看来,“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人类活动的要素”[1],它不仅是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场域,也是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借以实现的载体。
马克思的空间批判思想蕴含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对于深刻理解空间的思想实质、把握资本主义空间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空间思想的产生及本质规定性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场域,承载着人类历史变迁的内在轨迹。
刍议马克思空间哲学及研究价值

刍议马克思空间哲学及研究价值【摘要】本文结合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相关概念,分析了马克思空间哲学的内容结构,探究了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研究价值:对西方社会科学“空间转向”挑战的回应;唯物史观“社会—空间”思维方式的突显;马克思空间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马克思空间哲学;空间转向;唯物史观一、马克思空间哲学的简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化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社会科学领域提出了“空间转向”的相关概念,而在长时间的发展中,这一概念并未得到我国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我国对“空间转向”概念的最早关注与研究可追溯到1998年,主要标志为《科学知识话语的空间转向与科学地理学》(李三虎)一文的发表。
随后,我国研究人员进行了更多有关于相关理论的探究,形成的主要著作包括《全球化:现代性研究的空间转向》(吴瑞财,2005)、《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何雪松,2006)等等,由此引发了我国城市社会学领域、文艺理论领域、哲学领域等研究学者对“空间转向”概念的关注。
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所提出的“空间转向”概念中,相关研究人员普遍以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作为支持与参照,形成的所有思想体系中均体现出马克思空间思想的元素。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国研究人员提出了“马克思空间哲学”的概念,强调了马克思在空间哲学形成方面具有奠基性与原创性的贡献。
二、马克思空间哲学的内容结构分析1、实践唯物主义空间本质论在马克思空间哲学中,探究的元问题为空间的本质。
在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下,马克思提出空间的社会本质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
这一思想的提出为空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高价值的理论基础,并以此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空间本质论。
在这一理论中,主要包含着三个问题,即实践空间的三种立论、实践空间的三态一体以及实践空间的三维统一。
其中,对于实践空间的三种立论来说,马克思提出,空间是实践的过程与结果。
对于实践空间的三态一体来说,主要将完成实践活动的现实空间划分为历史活动空间、社会关系空间以及人化自然空间。
刍议马克思空间哲学及研究价值

刍议马克思空间哲学及研究价值马克思的空间哲学是他在哲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对空间的思考不仅来源于他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考察,还涉及到他对自然和物质的本质的思考。
马克思的空间哲学探讨了空间是如何与人类社会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并试图揭示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变化规律。
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和解释当代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空间哲学在理论上揭示了空间与社会关系的互动。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空间组织形式。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空间的组织和使用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空间被私有制所支配,土地和房产成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工具。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私有制被废除,土地和房产成为公有财产,人们可以更加平等地使用和分配空间资源。
马克思的空间哲学为我们理解社会空间的不断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的空间哲学对于分析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关注的是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特别关注了城市化和资本积累对于空间的影响。
通过研究这些生产和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化和全球化对于社会空间的塑造作用,为社会空间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马克思的空间哲学还对于理解现代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带来了人口集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马克思的空间哲学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根源。
他指出,现代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不断扩张和竞争,使得城市不断扩大,并且形成了明显的阶级区分。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的空间哲学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空间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还能够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空间哲学,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和促进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

科技信息2008年第6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真正能代表马克思的时空观的,是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时空理论。
马克思的时空理论主要是在不同于自然领域的社会领域中体现和展开的,社会时空才是马克思本人所着力关注的时空。
具体来说,马克思的时空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确立了时空的社会属性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中,虽然承认时空的自然属性,但主要是把时空解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时空的社会属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谈到劳动时间可以物化为特殊商品时指出,使商品同时获得了两种属性: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和社会属性(交换价值)。
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和人的特殊的需要相联系的。
而交换价值作为社会属性,是劳动时间的凝聚。
劳动时间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前者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然时间,而后者可以把它称为社会时间。
马克思说:“作为交换价值,劳动时间必须物化在这样一种商品中,这种商品只表现劳动时间的份额或数量而同劳动时间的自然属性无关。
”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与自然时间无关的。
在商品交换中,自然时间不能作为衡量交换价值的标准。
换句话说,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决不会把消耗自然时间越长的商品看作是越有价值的商品,“劳动时间的份额或数量”不是自然时间的长短,而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联系的凝聚着一定劳动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时间。
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把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区别开来,看到了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的重要差别。
二、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恩从宏观的社会发展时间、空间、客体、主体四维视野考察世界历史进程,提出了“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的论断。
马克思提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这个命题,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里广大劳动阶级过者非人的生活状况而言的,由于繁忙的工作,劳动时间已经到了人体所能承载的极限,而对于失去了自由时间的人来说,他实际是一部机器。
论马克思空间阐释学的四重向度

论马克思空间阐释学的四重向度◎李春敏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空间阐释学有四重基本向度,分别是:“存在的空间”“物质的空间”“资本的空间”和“反叛的空间”。
其中,“存在的空间”旨在呈现存在与空间的本质关联,在马克思关于存在的思考中,已经渗透了关于“位置”与“安放”的空间自觉;“物质的空间”关涉对空间本质的思考,它是与“精神的空间”相对的,代表了马克思对于空间一种新的唯物主义阐释;“资本的空间”关涉马克思对所在时代经验结构中的空间性的思考,旨在呈现资本时代“空间崛起”的动力学机制;“反叛的空间”是对空间拜物教及其导致的各种空间异化的反叛,探寻扬弃空间的资本化的空间实践的可能路径。
马克思的空间阐释学虽然是围绕“资本”或“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展开的,但本质上呈现的是一种反资本的空间阐释学立场。
四重向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物质的空间”是“存在的空间”的逻辑推进,“资本的空间”是作为“存在的空间”的一种具体的空间构型,“反叛的空间”既是对“资本的空间”的一种解构,同时又指向一种新的“存在的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马克思 空间 阐释学〔中图分类号〕B0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2-0029-10 空间阐释学致力于开启对于空间的社会意蕴的多维阐释,建构空间与社会—历史过程之间多重的感性关联,重新发掘和建构以空间为核心的意义体系,在传统的社会批判理论中注入空间的向度,空间阐释学既关涉具体的空间概念、命题和范畴,同时又是一种空间研究的方法。
相比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马克思的空间哲学似乎是缺失的,这代表了当代西方空间阐释学的一种理论立场,即马克思的空间话语淹没在压倒性的历史想象中,马克思呈现的是一种“本质上无空间的资本主义”,①然而,只要我们深入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中,就不难发现,这是对马克思的一种“流行的误读”。
马克思对他所处时代的空间生产有一种深刻的空间洞察力,他对资本时代所开启的新的空间性有着超越时代的空间自觉,在实质上提出了现代性意义上的空间生产问题。
马克思空间理论及其价值

马克思空间理论及其价值作者:游红红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年第03期[摘要]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空间”概念并无过多关注和充分展开,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诞生理论化、系统化的“空间”学说,但马克思在空间问题上的探究却是研究空间重要的理论源泉和重要的理论增长点。
[关键词]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空间正义[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3-0018-03空间是人类文明得以维系和演化的基本维度之一,人类不仅在时间的积累中创造历史,还以自身生产实践来构筑生存空间。
然而,空间的研究一直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忽略。
直到近代之后,西方学者开始把空间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穿透力的理念。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挖掘空间理论,用以指导现实和实践,成为了研究者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马克思关于自然空间与资本社会的论述马克思创建的学说范围广泛,涉及各个领域,他所提出的理论学说无疑是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思想的一种批判与总结。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否定以及意识形态批判,深层次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逻辑,进而否定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无产阶级解放的社会思想。
马克思学说内涵丰富,理论源泉历久弥新,其影响与发展是任何其他主义所难以企及的。
其中,马克思对于社会空间问题的关注,给人们进一步探究相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空间”问题逐渐成为人们持续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时,马克思对于空间问题的论述一直是思想家们试图深化空间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增长点,人们试图把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思想当成一种有益于理解当代社会的新的叙事方式。
不同的时代,空间与社会的关系和表现形式就不同。
在马克思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中,似乎重“时间”而轻“空间”,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对于空间的研究不充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也是人类社会必经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时空观

马克思时空观引言马克思时空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理论观点。
马克思时空观的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马克思时空观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在分析马克思时空观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世界本质、社会性质和人类历史的综合把握。
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和改造世界时所采取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时空观的内涵对时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对时间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贡献,马克思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属性。
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马克思时空观强调时间的相对性和历史的发展性,认为时间的变化是历史的表现,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时间特征。
对空间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对空间的观念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载体。
马克思时空观突出了空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于空间构成和演变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将空间视为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同社会阶段和社会形态下的空间有着不同的特征。
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对彼此的制约和塑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时间的变化会导致空间形态的演变,而不同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则会影响时间的利用和流逝。
马克思时空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马克思时空观的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完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它使得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社会历史和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全面地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从而更准确地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现实意义马克思时空观在现实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我们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把握社会变化的趋势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