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8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一、名词解释

1.诗意裁判(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着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2.情感把握(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3.俄国形式主义

答:俄国形式主义是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逊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他们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主要指语言。此外,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在当时及后来影响甚大。

4.英美新批评

答:英美新批评是20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40、5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之一,它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诗歌是一个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统一体;②诗歌使读者能够具体地、感性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经验。但由于新批评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忽视了

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的联系,所以在五十年代后期它逐渐失势,走向衰落。

5.形式美

答: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从美的事物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按特定规律所作的有机组合。文学作品的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诗歌中的节奏美、韵律美、诗行排列美等,在小说、戏剧文学及散文方面,结构上讲究对比、完整与风格上讲究多样、变化、统一等就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

6.“有意味的形式”

答:“有意味的形式”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他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总起来说,形式之所以是“有意味”的,是因为它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二、简答题

1.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

(1)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理智是指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的理性认识和思维;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前者是有机体生物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后者是主体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体验。

理智与情感在文学创造中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活跃在艺术创作创造活动中,

对同一创作过程起作用。

(2)艺术创作中情感与理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过度理智遏制了情感的表达;过多的情感抒发又显得不够理智。情感可以用语言直接表达,而理智隐含在通篇的措辞中。理智让艺术作品有内涵,也使文章无新意。情感使文章有生命,也使文章落入俗套。偏向情感则像发牢骚,偏向理智则不切实际无个性。既是创作就不必反复强调前人总结过的,既是艺术作品就不可如写评论,将强烈的情感用委婉的表达,是考验对艺术手法的融会贯通,如适当的讽刺既不失情感,也不失理智。理智是条件,情感是血肉,虽遏制却要做到相辅相成。

因此,艺术创作中要做到合情合理,才会情理交融,从而创作出最完美的艺术境界。

(3)情感与理智关系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以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的异同为例,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与理智也表现出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

①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②中国绘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

③中国绘画的审美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实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的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总之,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情感投射,但是过分地注重情感投射而孤立理智的参与,艺

术创作都是残缺的、不完满的。

2.简论文学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答: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内容。这一哲学原理同样适合于文学领域,无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都能看出文学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1)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形式的相对独立性是很明显的

内容决定形式,只是说形式必须适应内容的需要,适应一定内容需要的形式,并不限于一种。每一种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即相对的独立性。凭此,它既可以服务于这样的内容,也可以服务于那样的内容,并不成为某种内容的专利品。即便服务于某种内容之时,其自身的独立品格也依然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文学样式来表现。

同时,同一种文学体裁,又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内容。比如,某一部作品移植、改编为另一体裁的作品;诗歌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画人绘景、裁古论今等。这充分说明了文体作为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也是如此。

(2)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形式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形式为适应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它有自身的特定构成及特点、规律,并因而形成自身发展的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形式的发展与内容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时候,具体的生活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对形式的适应性要求上,并未产生多少变异,甚至基本未变。这是一种经常的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还有一种是形式对总体内容有所超越的现象。总之,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存在,说明文学作品的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文学形式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内容的生成和塑造作用

事实上,作品形式的优劣高下,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与内容相适应的较完美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