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我的家乡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淅川我的家乡作文

篇一:迁徙中的淅川县城

迁徙中的淅川县城

一条丹江,因为南水北调而举世闻名;一座县城,因为环抱丹江库区而备受瞩目。淅川,这个在名字上就和水结下不解之缘的豫西南边陲小县,自20XX年7月,迎来首轮首批库区移民的搬迁。这意味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标志性的一年。

从20XX年起,淅川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15.6万人的迁离,以确保北方上亿人20XX年吃上丹江水。而此次首批10个试点村1.055万人的搬迁,仅仅是拉开了本轮大迁徙的序幕。

迁徙,这个最能带来复杂情感的词语,在国家大局和小民生计之间,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再次让淅川别无选择。这种选择,缘于党和国家为解决北方缺水,而从1958年就开始规划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半个世纪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地的淅川,就这样和一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联系到了一起。

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水库上游的淅川老城1959年迁建到上集,同时开始移民,首批移民分赴青海、湖北,一部分移民安置在邓州和丹江口水库沿岸。196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位升至145米,淅川开始了第二批、第三批移民,68867名移民迁到了湖北荆门和钟祥的大柴湖。1969年,蓄水位提高到155米,第四批移民10679人

迁往邓县,其余在淅川县安置。1976年,蓄水位提高到157米,第五批淅川移民25870人动迁,绝大部分后靠安置。

从首轮移民算起,整整五十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县362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500年历史的淅川老城沉入水底,20.2万人告别故土,迁至他处,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变成老人,移民已经有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靠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用他们的铁肩和勤劳的双手,再造一方家园,写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史翻开淅川的移民史,青海和大柴湖,是两个不可绕过的地方。

1959年,支援边疆建设的高潮在内地掀起,2.2万库区青年带着火热的激情,奔赴青海安家落户,一件大衣、一套被褥成为他们搬迁的全部家当。在青海,他们按连排编制生产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再造了一方农区。

但不可回避的是,随后的政治运动和一个时期特殊的生活条件,造成了这批支边人员大量减员,并随之出现大规模的反迁。据南水北调工程史诗性纪实《大江北去》援引资料,除去减员和反迁人数,到1969年时,留在青海的淅川移民只剩6000人左右。这次移民作为淅川移民的特例,在移民史上有许多引以为训的地方。

而湖北钟祥大柴湖,则更具淅川库区移民的标本意义,正因此,这里成为移民电视纪录片的一个主要拍摄地。

淅川4.4万移民,当年在这里的一片沼泽地里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面临的是无法想象的生存困境。他们的房子,是用芦苇荡里的芦苇杆

抹上泥巴盖起来的,他们开垦的土地还经常受到汛期汉水的威胁。但是,从富饶的丹水江畔走来的移民们,没有计较所得所失,靠着一种信念坚守着一切,用他们的坚强和坚韧,默默地走过四十年,在荒地上开垦了近6万亩土地,人口增长至近十万,一些工业项目也落地生根,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移民第一大镇”。

“我的家乡在丹江下。”当人们问起他们的祖籍时,这批移民的子辈或孙辈总是这样回答。现在,他们依然说着淅川方言,一直沿用着老家的村名、地名,保留着淅川的民风民俗,即使在种水稻的时候,也依然忘不了种一点家乡的麦子玉米。岁月的流逝,改变不了他们的乡音,改变不了他们对故土的眷恋。

据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初期工程移民补偿的标准很低,累计7070万元,而移民们各项淹没实物指标累计就达7.4亿元,补偿与淹没损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淅川人民为库区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斗转星移,岁月匆匆,当移民的经历在人们四十年的记忆里逐渐淡化的时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在今年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不同于老移民的是,这一轮的移民政策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了“和谐移民”。

此轮移民,政府将对河南省征地移民投资220亿元,淅川库区新增的15.6万移民,除部分在南阳境内安置外,其它全部在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受益区内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安置,搬迁路径是沿着中线“一路向北”,包括平顶山、许昌、漯河郑州、新乡等地的25个县,涉及135个乡镇,698个行政村。

等待新移民的,不仅有崭新的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兴建的移民新村,超出以前标准的

肥沃土地,而且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持续扶持20年,移民考生在中高招录取中给予降分录取照顾。总之,在淅川即将续写的移民史中,“要让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从五十年前开始的前期移民,到今年开始的新移民,淅川先后有三十余万人参加了这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这样的移民数量对于一个县来说,可谓空前绝后。因此有人说,淅川的移民强度甚至超过的小浪底工程和三峡工程,在国内外都是不多见的。

“故土难离”,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但面对国家大义的时候,淅川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这种新的“移民精神”,意味着舍弃,意味着牺牲,意味着无私奉献的国家大义。因此我们说,淅川的移民史,也正是一段壮丽的史诗。当清澈的丹江水穿越千里,给京津带去一片滋润,当干渴的北方人掬起一杯清凉时,不要忘记淅川——一个和迁徙有关的县城,不要忘记淅川几代移民,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篇二:我的家乡南阳

我的家乡南阳

这里的气候好。北方苹果在南阳可以结果,到襄樊就不行,南方的橘子在南阳可以成活到平顶山就种不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天曼的物种是国家级物种自然库。这里的水质好。南水北调源头的水可以直接饮用。这里的的矿藏品种最丰富。南召待开发的煤海.河南油田.万沟

金矿.桐柏碱矿.银矿.石英.西峡铁矿.铜矿.目。内乡米黄大理石......这里的旅游自然资源最丰富。两衙.宝天曼.石人山南麓.西峡漂流.世界级地质公园.恐龙化石群。亚洲最大淡水湖丹江。

这里是中国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从气候.水质)要不每年从这里选拔的空军飞行员是全国之首,河南每选10个飞行员7个是南阳藉.20XX年被国防部.空军授予飞行员的摇篮。这里经济不很发达。是因为她离省会太远,得不公平对待...

这里人已经觉醒。正在赶超,她用自己的钱重绘了宁西铁路走向图纸,免费邀请专家实地考察,

让原本从襄樊的铁路从这里经过。她用自己的钱

全资修建了河南第一条属于自己的高速,并积极

争取的了4条高速的立项开工。这里正在建设鸭

电2期.蒲电2期.方城风电1期以及核电前期准

备,在不久将来她是中国电力商品基地之一。这

里人胸怀最宽广。南水北调梯坝架高,让河南的

沿途8个地市(包括郑州)吃上甘甜水使南阳几

十万百姓背井离乡亲戚分离,搬迁到外地,每走

一批无不抱头痛哭。南阳为了让沿途喝上干净

水。先后忍痛关闭转产300多家企业。相反1000

多万南阳人,每人还给国家交纳建设基金。这里是汉水流域,黄河文化与这里无干,但她是河南的一部分,他们每当重大(转载于:爱作文网)节日仍唱赞美黄河赞美河南的歌......她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