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

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

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laning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课学期:第七学期学时数:26学分数:1.5课程性质:限选专业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开课教研室:环境科学教研室执笔人:彭举威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2.知识要求本课程系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来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方法进行讲解,尤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等方面的规划。

因此学生应具有现代数学、几何学、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方面的规划。

对各类社会形为具有独立制订规划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环境规划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原则;了解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内容;掌握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掌握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的规划的基础、技术措施;了解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2.时间分配和进度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教学重点是:①水环境规划;②大气环境规划。

本课程教学难点是: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②规划方案的综合制订与评价。

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介绍,重点在于讲解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尤其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和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所涉及到的预测方法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所讲解的,本课程将不作祥细讲解。

“城市经济学B”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城市经济学B”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融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及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外在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熟悉中国城市主要经济活动内容的运行现状及规律,学会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等领域所遇到的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内容城市问题的经济学解释、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失业与贫困问题、城市土地经济,城市住宅经济。

2.难点内容城市产生的经济学分析,地租理论与土地区位选择、住宅供求与流通、城市交通拥挤的经济分析。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

六、实验、上机与实训教学条件及内容(无)七、作业要求针对重点内容至少布置4个作业题,形式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题或小型调研报告。

八、考核方式与要求1.知识考核占总成绩的70%,采用期末开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评定。

2.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30%,根据听课、作业、质疑、课堂讨论等表现出的能力、素质评定。

九、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 推荐教材:[1]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主要参考书:[1] 阿瑟·奥沙利文. 城市经济学(第四版)[M].中信出版社,2003[2] 保罗·诺克斯, 琳达·迈克卡西. 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9[3] 谭善勇,王德起. 城市经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 菲利普·麦卡恩.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M].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 丹尼斯·迪帕斯奎尔, 威廉·C·惠顿. 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大纲执笔人:覃事娅大纲审核人:董力三课程编号:020*******英文名称:Real Estate Economics学分:2总学时:32。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纲适⽤专业学时学分⼀、编写说明(⼀)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门分⽀学科,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等学校本科专业⽬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学科,同时关注着经济发展中⼈类⾯临的重⼤问题(如,PRED问题),因⽽成为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承担了诸如⼤河流域规划、铁路新⼲线的选线调查、国⼟资源开发、地区⼯业布局、城市规划与布局、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等多⽅⾯的研究任务,改⾰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跃和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更为⼴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地理学⽅法论的发展,使得本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相得益彰。

(⼆)本⼤纲制定的依据⑴根据本专业⼈才培养的⽬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⑵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制定;⑶考虑教学时间、专业⽅向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学侧重点、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三)⼤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⑴本⼤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经济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书籍、杂志和相关⽹站的⼀些最新成果编制⽽成的。

⑵本⼤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实际学⽣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同学们要紧紧结合具体的区域经济开发实践活动,理解和应⽤经济地理学主要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理论知识指导于具体的区域经济开发活动,注重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能⼒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互动。

《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

《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

《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沈满洪,生态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21世纪——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傅国华,生态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马传栋,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李周,生态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赫尔曼•E. 戴利,乔舒亚•法利,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Michael Common,Sigrid Stagl,生态经济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徐中民,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赵桂慎,生态经济学,北京:化学工业学出版社,2008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课程负责人(签字):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
学院(系)、部(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2024新版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2024新版
研究对象
包括经济增长、贫困、不平等、就业 、教育、健康、环境、城市化、人口 、贸易、投资、金融、创新、制度等 方面。
课程目标与要求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和研究方法,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问 题的现状和挑战,具备分析和解决发 展问题的能力。
课程要求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 定的阅读和作业任务,掌握基本的经 济分析工具和数据处理技能。
CHAPTER
资源环境压力及挑战
自然资源日益枯竭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 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资 源面临枯竭的风险。
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 染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水体和 土壤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 类健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态系统退化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 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 态服务功能下降。
06
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小组作业
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
期末考试
闭卷或开卷形式,涵盖关键知识点和拓展内 容
综合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小组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进 行综合评价
谢谢
THANKS
0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
CHAPTER
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在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上存在明显不足,部分 群体仍未被纳入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地区 出现基金缺口。
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问题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区和职业差异,导致社会保 障待遇不公平。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的内涵与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三)修读对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三)总学时与学分:36学时(学分)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相关课程:环境学概论、环境管理、经济学原理
(六)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十章,主要包括:绪论;微观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系统;外部性理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经济评价概述;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环境与贸易。

既包括了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反映了环境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当前的环境问题。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解决各类环境经济问题,在经济管理中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老师讲述、学生讨论,课后布置作业,学生结合实际做调查研究并写出报告在课堂交流的方式。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学时)
第一章绪论 4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 5
第三章环境经济系统 2
第四章外部性理论 3
第五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第六章人口、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5
第七章环境经济评价概述 3
第八章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5
第九章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 3
第十章环境与贸易 2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的,由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由沈满洪主编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五、理论教学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主要讲授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练习等)
第一章绪论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领域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发展趋势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简述环境经济学的实际运用方向和发展趋势。

2、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
3、简述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基本理论。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
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
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
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教学时数:5学时
重点与难点:需求、供给和均衡,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思考题或练习题:
1、如何理解市场的涵义?简述各种不同类型市场的特点及其效率?
2、什么叫需求?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谈谈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之间的关系。

4、试述公共物品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5、试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就资源使用和管理而言,最严重的市场失灵包括哪几个方面?
6、试述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和政策失效的可能结果?资源环境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第三章环境经济系统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第三节环境经济再生产
第四节循环经济
教学时数:2学时
重点与难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循环经济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简述环境系统的功能。

2、按人与环境的关系分,环境经济系统分成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3、简述环境经济循环的组成。

4、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表现在哪几方面?
5、简述循环经济的特点及3R原则?
第四章外部性理论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与难点:外部性的定义及类型,科斯定理、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简述外部性的定义、特征及其各种类型。

2、什么叫产权,试述产权理论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
3、试述科斯定理的实际应用?
4、简述环境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5、试述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的基本途径?
第五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论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节舒适性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与难点:存量和流量、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舒适性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简述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2、简述可耗竭资源的有效配置过程。

3、简述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的特征,如何实现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简述舒适性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5、试述舒适性资源的过度利用的表现及合理利用的途径?
第六章人口、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环境质量
第二节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节国际环境问题经济学分析
教学时数:5学时
重点与难点:环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对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环境问题经济学分析思考题或练习题:
1、试述环境对人口增长的约束作用及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城市人口增长的环境效应有哪些?
3、结合中国人口、环境问题的特点,谈谈为了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4、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

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第七章环境经济评价概述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值计量
第二节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
第三节费用效益分析
第四节绿色GDP核算理论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与难点: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值计量、财务分析与费用效益分析、绿色GDP核算理论基础
思考题或练习题:
1、如何理解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
2、简述费用效益分析的定义、步骤及评价准则,与财务分析的区别。

3、简述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基础,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思路是什么?
第八章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价值评估方法的框架
第三节直接市场评价法
第四节替代市场评价法
第五节意愿调查评估法
第六节评价方法的选择
教学时数:5学时
重点与难点:价值评估方法的框架、直接市场评价法的适用范围与条件、意愿调查法的局限性、适用范围与条件、评价方法的选择规律和依据思考题或练习题:
1、试述直接市场评价法种类及其适用条件,应用范围如何?
2、试述内涵房地产价值法定义及存在问题?
3、简述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的含义及评估步骤。

4、试述旅行费用法定义、步骤、应满足条件?在实际使用中,旅行费用法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5、试述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定义、优点、局限性及适用条件。

6、举例说明单次投标博弈和收敛投标博弈在实践中如何应用。

第九章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环境政策手段
第二节排污收费
第三节排污权交易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与难点:环境经济政策、中国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排污权交易的特点、主要思想、实行条件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简述环境经济政策的定义、基本功能、实施条件和影响因素?
2、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有什么不同点?
3、试述排污权交易的特点、主要思想和一般做法。

4、中国排污收费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第十章环境与贸易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节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第二节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环境对贸易的影响
教学时数:2学时
重点与难点:贸易的环境效应,环境壁垒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简述环境壁垒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2、贸易的环境效应表现在哪几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