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作物新品种的方法[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引领节水农业发展]
农作物品种选育及种植管理

农作物品种选育及种植管理一、品种选育农作物品种选育是指利用育种技术,选出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农作物新品种。
品种选育过程中,确定优质优、高产、耐逆、适应性强等方面的指标,并通过选育手段,不断选育新的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1.1 遗传资源保护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育前,必须保护好遗传资源,以免过度开发导致遗传瓶颈。
遗传资源的保护包括田间试种和储存种子。
1.2 清除隐性基因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育时,必须清除隐性基因,保证新品种的遗传纯正度。
同时,通过配对亲本和后代测序,进行基因整合,使新品种的遗传组合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
1.3 利用生物技术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育时,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提高选育的效率。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删除或增强某些基因,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的杂交和繁殖等。
二、种植管理农作物种植管理是指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减少对环境、生态和人体的危害。
2.1 水肥管理水和肥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和品质。
在具体的水肥管理中,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土壤条件,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和灌溉方案,以防止浪费资源和产生环境污染。
2.2 种植结构管理科学的种植结构管理可以保证作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循环。
在实际的种植结构管理中,可以根据人口分布、气候类型和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配置不同作物的种植比例,保持多样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3 病虫害防治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问题。
为了最小化病虫害的危害,可以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认识,并使用环保的防治手段,如天敌、配套种植和化学药剂等,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综合管理农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管理是相互联系的,必须进行综合管理。
通过科学的途径,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技术的应用等,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1 根据不同生长期要求进行管理在不同的生长期中,农作物的要求和生长状态有所不同。
国审强筋节水小麦新品种山农26的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国审强筋节水小麦新品种山农26的选育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王延训【摘要】山农26是山东农业大学采用系谱法结合室内分子标记辅助,历经多年选择育成的抗旱节水高产优质强筋小麦.该品种优质强筋,抗旱、抗病,高产广适.参加国家旱地区试,在河南灵宝、河北沧州和山西晋城等试点分别亩产高达463.4 kg、438.6 kg和404.8 kg.生产试验在河北沦州和山西晋城试点亩产分别达437.5 kg 和429.9 kg,8点汇总,平均亩产比对照增产8.3%,增产点率达100%.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省南部冬麦区、陕西省咸阳和渭南、河南省西北部、河北省中南部、山东旱肥地种植.【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3页(P148-150)【关键词】小麦;山农26;选育;高效栽培【作者】王延训【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小麦是我国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5亿亩左右,其中近1亿亩左右因水源、田间工程和地形等限制因素没有水浇条件,属于纯旱地小麦。
所以干旱胁迫造成小麦生产的损失很大。
从长远来看,发展旱作农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而提高作物抗旱性,选育抗旱品种是抗旱节水农业的重要内容,优质强筋节水抗旱小麦的选育意义更是重大,不但能够节约生产成本还能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基于以上思想,山东农业大学田纪春教授课题组在国家“973”和山东省良种工程“超级小麦培育”等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采用远缘杂交、生化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经过十多年辛苦工作培育出了强筋抗旱小麦新品种山农26。
该品系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13。
1.1 亲本及系谱该品系组合为“9501矮2/N2”,于2001年有性杂交。
母本9501矮2是从河北省藁城市农科所引进的优质强筋高代品系,其株高60 cm左右,大穗多粒,植株生长繁茂,成穗较好。
父本N2是从德国引进的世界上著名的抗锈病品种牛朱特(Neuzucht)辐射后代早熟系。
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旱优73号的特征特性及其在安徽省的推广成效

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旱优73号的特征特性及其在安徽省的推广成效1. 引言1.1 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介绍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旱优73号是经过多年研究和育种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新品种。
该品种具有出色的耐旱和节水特性,能够在干旱条件下稳产高产。
其主要特点包括株型矮壮,穗大粒长,抗倒伏性强,抗逆性好等特点。
在耐旱节水生态环境下,其生长强劲,抗病虫害能力也较强。
旱优73号的研发初衷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的挑战,提高我国水稻生产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将为我国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对提高农民种植收益和粮食生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旱优73号这一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减少灌溉用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粮食生产效率。
旱优73号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
1.2 研发背景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研发背景:水稻是我国的主粮作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地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水稻种植方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提高水稻的抗旱性和节水性,科研人员开始研发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
耐旱节水水稻是指经过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选育出的具有抗旱性和节水性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不仅能够适应干旱气候条件,减少灌溉用水,还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在安徽省等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的研发背景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资源短缺的挑战,推动我国水稻生产方式向着节水、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耐旱节水水稻新品种特征特性1. 耐旱性强:新品种耐旱性强,可以适应干旱条件下的生长,减少灌溉水量,提高水稻产量。
2. 抗病性好: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抵抗水稻常见病害,减少农药使用。
3. 早熟性高:新品种生长期较短,早熟性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长周期,增加年内种植次数。
旱优73种植技术

旱优73种植技术旱优73种植技术是一种适用于干旱地区的种植技术,它可以帮助农民在干旱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收成。
本文将介绍旱优73种植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旱优73种植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使其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
这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土壤结构:通过改变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利用率。
2.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长和发展,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科学施肥:通过科学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作物的养分供应,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4.合理灌溉:通过合理灌溉,控制土壤水分的含量,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减少水分的浪费。
二、旱优73种植技术的方法旱优73种植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土壤结构:通过添加有机肥料、石灰、磷酸盐等物质,改变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2.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如玉米、高粱、小麦等,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长和发展,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科学施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科学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作物的养分供应,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4.合理灌溉: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水分状况,合理灌溉,控制土壤水分的含量,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减少水分的浪费。
三、旱优73种植技术的应用旱优73种植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特别适用于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
它可以帮助农民在干旱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收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在干旱地区种植作物:旱优73种植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在干旱的环境中种植作物,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改善土壤环境:旱优73种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的环境,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利用率,提高土壤的产能。
3.节约水资源:旱优73种植技术可以节约水资源,减少水分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提高农民收入:旱优73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大豆耐旱性

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大豆耐旱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成为困扰农业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大豆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耐旱性的提高对农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效栽培技术,以提高大豆的耐旱性。
1. 水分管理水分是大豆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水分管理可以提高其耐旱性。
首先,土壤改良非常重要。
农民可以采用改善土壤结构的方法,增加土壤保水性,如添加有机物质和覆盖保墒材料等。
其次,合理灌溉是关键。
农民可以根据大豆的生长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采取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避免大量水分的浪费。
此外,科学管理田间排水系统,防止积水和涝灾,也是提高大豆耐旱性的重要环节。
2. 施肥管理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加大豆的养分吸收能力,提高其耐旱性。
首先,农民应该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大豆生长需求进行合理施肥。
与此同时,注意选择含有有机质的肥料,比如堆肥和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此外,合理利用磷肥和钾肥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和抗旱能力有积极影响。
3. 节约耕作管理节约耕作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生产效益,还能增加其耐旱性。
一方面,适当控制大豆种植密度,合理配置种植空间,提高耕作强度,优化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
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机械操作和土地耕作频次,以减少土壤蒸发和水分损失。
4. 生理调控技术生理调控技术是提高大豆耐旱性的重要手段。
种子处理是其中的一种方法,通过特定的处理方式,如播种前的种子浸种和采用保水剂,可以增加种子的吸水速度和萌发率,从而提高大豆的抗旱性。
此外,农民还可以借助植物生长调节剂,如ABA(脱落酸),来调控大豆植株的生理机制,增强其抗旱能力。
5. 品种选育现代遗传改良技术为大豆耐旱性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和遗传选育等手段,研发出耐旱性更强的大豆品种。
这些品种具有更高的效益和适应性,能够在干旱条件下生长,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高效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大豆的耐旱性。
水分管理、施肥管理、节约耕作管理、生理调控技术和品种选育等措施可以相互结合,为大豆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实现大豆的高效耐旱栽培。
大豆品种培育技术

大豆品种培育技术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人类和家畜主要的蛋白质和油脂来源。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的大豆新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1. 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是利用亲本的优良性状进行组合,培育出具有优良综合性状的杂交品种。
这是培育大豆新品种的主要方法之一。
杂交育种包括单个杂交和多个杂交两种方式,通过人工选择和配合试验,可以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大豆新品种。
2. 诱变育种技术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对植物进行处理,诱发基因突变,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系。
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突变体,为大豆品种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常用的诱变剂有γ射线、X射线、化学药剂等。
3. 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细胞工程育种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在细胞或原生质体水平上对植物进行基因操作,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系。
这种方法可以克服传统育种的一些限制,实现基因的准确导入和表达调控。
常用的技术包括基因转移、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选择等。
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利用与目标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在早期材料中进行筛选,提高育种效率。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表型鉴定的影响,加快优良基因的积累。
常用的分子标记有SSR、RAPD、AFLP等。
5. 高通量表型鉴定技术高通量表型鉴定技术是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成像和数据处理技术,对大量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的表型数据采集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表型鉴定的效率和精度,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大豆品种培育技术日益先进,为满足人类对大豆产品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必将会有更多新技术应用于大豆品种培育,培育出更多优良品种。
粮食作物的育种与新品种推广

粮食作物的育种与新品种推广粮食作物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高度发达的农业体系,粮食作物的育种与新品种推广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粮食作物育种的重要性粮食作物育种是一项旨在改良作物品种特性的科学工作。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提高产量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
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具有更高产量潜力的品种。
例如,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将水稻的杂种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
杂交水稻品种相比传统水稻品种,产量有了大幅提升。
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增强抗逆性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如病虫害、干旱、洪涝、盐碱地等。
通过育种,可以将抗病虫害、耐旱、耐涝、耐盐碱等优良基因导入到粮食作物品种中。
比如,一些小麦品种经过育种改良后,对条锈病具有很强的抗性。
在条锈病流行的年份,这些抗病品种能够正常生长,减少产量损失。
在干旱地区,耐旱的玉米品种能够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生长,保证一定的产量,从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三)改善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作物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育种工作可以改善粮食作物的品质,如提高稻米的口感、增加小麦的蛋白质含量等。
优质的大米口感软糯、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
通过育种手段,可以培育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粮食作物品种。
二、粮食作物育种的方法(一)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历史悠久,在粮食作物育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选择育种这是最古老的育种方法之一。
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会选择具有优良性状(如大穗、高产、抗倒伏等)的植株种子进行留种繁殖。
经过多代的选择,优良性状会逐渐积累,从而形成新的品种。
例如,一些地方特色的粮食作物品种就是通过长期的选择育种形成的。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然后在杂交后代中选择具有双亲优良性状组合的个体进行培育。
水稻的育种方法

水稻的育种方法
水稻的育种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
常用的水稻育种方法包括:
1. 遗传育种:通过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选择和后代测定等手段,逐步繁育出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2. 分子育种:利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对水稻的基因进行研究和利用,筛选出与产量、品质、抗病虫害、抗逆性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并进行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手段,研发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3. 生态育种:根据水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利用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性等原理,繁育出适应性强、稳产性好的新品种。
例如,在干旱地区繁育耐旱品种,在高海拔地区繁育耐寒品种等。
4. 组织培养育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将水稻组织培养至不育状态,再利用某些化学物质或其他方法,使其恢复育性,进行育种。
这种方法可以繁育出新的杂交组合,提高杂交育种的效率。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育作物新品种的方法[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引领节水农业
发展]
作物抗旱性是极为复杂的生物适应现象。越来越多专家认为抗
旱性是复杂的系统,但经过专家大量艰辛细致工作,培育出了抗旱节
水作物新品种,增强了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使我国节水农业
技术应用面积达世界之最。
目前,我国已获得一系列抗旱节水作物技术和节水作物新品种,
如抗旱节水小麦、棉花、牧草、陆稻等。通过对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
水肥高效利用联合调控技术,建立了抗旱节水型种植结构评价指标体
系和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模式,在豫、晋、冀、陕、甘、蒙等地推广
20余万亩,新增产值近亿元,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20%;
筛选出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15个,并已辐射推广5306万亩,累计增
产增收9.95亿元;基于生命需水信号与环境信息作物高效用水调控
理论,研究人员建立了作物调亏与非充分灌溉技术指标体系,与传统
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与夏玉米连作模式下,亩均节水30~50立
方米,作物水分利用率提高25%~28%。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物水分信息快速监测诊断、土壤水分动态
快速测定、区域作物水分分布监测等方面,科学家开发了植物蒸腾速
率热脉冲探头和可实现定位自动连续监测的土壤水分传感器,使测量
精度提高10%~15%,造价降低20%,而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监测结果被农业部作为主要信息源实时发布,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形成,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节水农业技术
的原创新能力,使相关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差距缩小了5~10年。
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选育
产品简介: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主要创新点是:
1.选育出guo内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矮杆、抗旱小麦新品种
“洛旱2号”。2.较好解决了旱地生产以往小麦品种“高产不抗旱,
抗旱不高产”的技术难题。3.在国内率先利用干旱棚鉴定法、实验室
鉴定法与田间自然鉴定法相结合的小麦抗旱性综合鉴定方法,制定了
一套抗旱性鉴定的技术规范与指标体系。
该品种适宜在黄淮流域丘陵旱地、扩浇地种植,多年累计种植
面积1571万亩,新增产量2.8592亿公斤,新增产值4.0029亿元。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鉴定与新品种选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根据小麦基因型需水、用水特点,以及基
因型与环境互作特点,创建了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用于抗旱节水种质资源筛选及抗旱节水新品种选育;根据我国北方水
资源分布特征与品种生态适应优化配置问题,提出了我国北方抗旱节
水冬小麦品种区域优化布局方案。建立了抗旱节水型和水分高效利用
型小麦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筛选、鉴定指标体系;筛选抗旱节水小麦新
品种23个,并创新和提升了我国黄淮和北部两大冬麦区旱地区试评
价与审定抗旱节水新品种对照标准。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项目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国
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抗小麦黄花叶病转基因小麦研制
产品简介:该产品通过幼胚培养,筛选培养率较高、适宜转化
的小麦优良基因型,提高小麦转化效率和转基因产品的利用,采用双
质粒共转化法,选育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小麦,为转基因产品安全性
提供有利条件。功能基因和标记基因分别构建在两个载体上,两个
DNA分子可能整合到植物不同染色体上或同一染色体不同位置上,在
减数分裂过程中,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将发生分离,可以利用PCR技
术或Basta涂抹获得只含目的基因而不含选择标记基因的植株,利用
PCR、Sounthen、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转基因小麦中目的
基因的整合和表达,通过转基因植株各世代的抗病性鉴定和主要农艺
性状遗传分析,选育高抗、农艺性状优良、遗传稳定的转基因小麦,
同时进行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评价,以转基因小麦作抗源,通过回交转
育,选育兼抗小麦,研究小麦转化条件,提高小麦转化效率。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
产品简介:该产品采用外源DNA导入等方法,通过水旱轮作和
室内模拟干旱等途径进行抗旱新品种(系)选育,成功选育了“德旱
986”和“德旱982”两个新品系。经多年多点旱地试验、示范,丰
水年份单产7500公斤/公顷左右,干旱年份一般单产6000公斤~6750
公斤/公顷。
经品质鉴定表明,两品系已达优质馒头小麦指标。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抗旱、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系的育成对提高我国北
方冬麦区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研发
产品简介:该产品将单项技术进行筛选、组装、配套,集成小
麦抗旱、耐盐、高产、节水综合技术体系,保证了推广,为大面积示
范推广提供了保证。累计推广该技术121180公顷,水利用率提高
11.2%,平均单产提高15.95%,农机作业水平提高20.4%,每公顷提
高经济效益1748.82元,增产优质小麦970.50公斤,增收蔬菜
10597.99公斤,累计新增纯收入11898.75万元。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产品针对我国黄淮冬麦区盐碱、旱地面积较大、产量
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依托抗旱耐盐品种及配套节水增效种植技
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对提高盐碱旱地小麦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
要意义。
高产抗逆(盐旱)冬小麦新品种选育
产品简介:该品系“德抗961”,耐盐力强,农艺性状好,在
土壤盐分0.3%以上条件下,亩产达400千克。在0.4%以上土壤条件
下,比当前推广的抗盐小麦增产幅度高30%以上。
该品系冬性,分孽力强,品质好,抗病性强,适宜在土壤含盐
量0.3%以上盐碱地广泛种植。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小麦节水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项目简介:该课题针对解决小麦生产不合理灌溉,水分利用率
较低问题,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从建立小麦生产土、肥、水、苗的良
性生态系统切入,采取选用高产节水品种,以土储水、以肥养土、以
土培苗、以苗用水综合节水技术路线,在有关地区建立了1万公顷小
麦节水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并编制了《小麦节水栽培技术规范》地方
标准,有效解决了当前小麦生产上存在灌溉与优质高产的矛盾。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项目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旱地春小麦栽培技术规范
技术简介:该标准是根据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标准
编写规则》要求,在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基础上,参考大量技术
资料及已发布的标准,经编写人员分析、,编制出《旱地春小麦栽培
技术规范》,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该规范规定了旱地
春小麦选茬、深耕秋施肥、播前整地、施足底肥、抗旱保水技术、选
用高产优质品种、播种期、播种方法、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
适用范围在海拔1800~2800米的山旱地。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及推广
技术简介:该课题组以建设旱作节水农业高标准示范区为目标,
以集雨蓄水节灌技术集成为核心,以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主,试验、示
范、推广一整套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模式,使项目区降水利用率和
土壤水分利用率得到提高,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集水补
灌技术模式示范3.4万亩;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滴灌施肥技术模式示范
10亩,节水达65%左右,节肥30%;沟垄保墒技术模式示范16.9万
亩。包括旱地沟播、垄覆膜沟植和覆膜播种等抗旱播种技术,该项技
术平均亩增产15%~35%。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技术已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并发布实施,推
广前景广阔。
旱地春小麦新品系“8821-1-1”选育
产品简介:该课题培育的旱地春小麦新品系“8821-1-1”,系
以“RFM11I-87-A”为母本,父本是抗旱、抗逆性突出的“宁春10号”
经过有性杂交,通过甘肃定西、云南元谋两地北选南育而成。该品系
属春性、中晚熟春小麦品系,生育期90-110天,株高100厘米左右;
幼苗直立,叶色灰绿;穗纺睡形,长芒,护颖白色白粒,口紧不落粒,
穗粒数一般在35粒左右;千粒重48g左右。抗病性强。
经品种抗病性鉴定该品系对条中31、30, 29,等优势小种表现
免疫;对白粉菌高抗,对叶锈病中抗到高抗。抗旱性较强。经品质测
定该品系容重758g/L,含粗蛋白l5.81%,湿面筋33.1%,沉降值20.7m
L,面团形成时间2.4mim,稳定时间1.6mim。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特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17号”
产品简介:该产品以4084×4258为基础材料,在高标准人工
枯黄萎混生病圃和人工黄萎单生病圃上,进行多代自然选择和人工定
向筛选,育成了高抗枯黄萎病的早熟、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种“辽棉
17号”。其枯萎病指数0.53,黄萎病指数7.33,具有高抗枯黄萎病;
对干旱和低温冷害有较强抗性;春播生育期124-128天,比“辽棉
10号”提早3-4天,夏播生育期不超过108天,其突出早熟性,对
提高短季棉产量和品质、增加黄河流域复种指数、缓解粮食争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