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鱼类学实验指导(水产养殖、生物科学)

鱼类学实验指导(⽔产养殖、⽣物科学)“鱼类学”实验指导课程编号:12414220 专业:⽔产养殖、⽣物科学学时:33学时指导教师:龚⼩玲第⼀部分鱼类形态实验⼀鳞⽚、⾊素细胞鳍条的观察(3学时)实验⽬的:掌握鱼类不同的鳞⽚形式、鳞⽚的分区、鳞⽚上年轮的识别,⾊素细胞的分布、种类、形状,鱼类不同类型鳍条的形态,为鱼类学的进⼀步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原理:鱼类的年轮的形成是有⼀定的规律,年轮有识别的标识,鳍条的硬棘、软条、假棘的形态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实验对象:路⽒双髻鲨、鲫鱼、鲈鱼、鲥鱼、鳕鱼的鳞⽚;⾦鱼的⾊素细胞,鲫鱼的软条、假棘,⼩黄鱼的硬棘实验药品与器材⽢油溶液、NaOH溶液、解剖盘、解剖⼑、剪⼑、镊⼦、玻⽚、透明胶、解剖镜、显微镜、烧杯、培养⽫观察的主要内容:⼀鳞⽚1.盾鳞: 由表⽪真⽪发⽣(路⽒双髻鲨)鳞棘(露在⽪肤外的部分): 棘突棱突髓腔通孔基板(插⼊⽪肤部分)2.硬鳞: 由真⽪发⽣(软⾻硬鳞类硬⾻硬鳞类)3.⾻鳞: 由真⽪发⽣基本结构: 基区(前区) 顶区(后区) 上侧区下侧区鳞焦鳞嵴鳞沟年轮分类: 按栉刺的有⽆分圆鳞: 鲫(鳞焦偏顶区) 鳞嵴⼏呈同⼼圆排列鳞沟放射状(初级次级)鲥(鳞焦偏顶区) 鳞焦偏顶区鳞沟与鳞嵴波状(⼏乎平⾏)鳕(鳞焦偏顶区) 鳞焦偏基区鳞嵴呈⼩枕状鳞沟放射状(初级次级) 栉鳞: 鲈鱼顶区有栉刺其它同鲫鱼⼆⾊素细胞取活体⾦鱼彩⾊鳞⽚,放在载波⽚上,盖上盖玻⽚,在显微镜下观察⾊素细胞的种类、形状等。
⿊⾊素细胞(活体放射状可变形死后颗粒状)黄⾊素细胞(连成细胞)反光体三鳍条硬棘: 不分⽀不分节假棘: 不分⽀分节软条: 分⽀分节注意:显微镜观察盾鳞、栉鳞的栉刺、鳕鱼鳞⽚、⾊素细胞,其它使⽤解剖镜作业:1.画出鲫鱼、鲈鱼、路⽒双髻鲨鳞⽚的⽰意图(注意各部分的⽐例),并标出各结构的名称2.画出硬棘、软条、假棘的⽰意图实验⼆~四鲫鱼、⼩黄鱼、鲳鱼的形态⽐较解剖(9学时)实验⽬的鲫鱼、⼩黄鱼、鲳鱼⽣活环境、⽣活⽅式、分类地位存在差异,对三者形态结构进⾏⽐较解剖,从⽽掌握它们形态结构的差异性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性。
中华鲟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方法

中华鲟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方法
颜远义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中华鲟 Acipenser scnensis Gray,俗名大腊子、黄鱼。
英文名 Chinese sturgeon,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典型的江海涸游性鱼类,隶属于硬骨鱼纲、鲟行目、鲟科、鲟属。
它是世界现存27种鲟目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重可达500kg 以上。
雌性相对较大,雄性一般在150kg 以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黄海大陆架水域和长江干流,偶而进入通江湖泊和支流。
分布于珠江的鲟鱼,由于在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等方面与长江中华鲟存在差异,在分类地位上有争议,但目前仍视其为中华鲟。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颜远义
【作者单位】广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广州,5102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215
【相关文献】
1.鲤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方法 [J], 曹明华
2.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方法 [J], 邹青
3.中华鲟精液的生物学特性和精浆的氨基酸成分 [J], 鲁大椿;柳凌;方建萍;章龙珍
4.杂交太阳鲈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方法 [J], 陈诗
5.葛洲坝下中华鲟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繁殖效果 [J], 刘鉴毅;危起伟;陈细华;杨德国;杜浩;朱永久;郑卫东;甘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鳟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温度 、光 照 、震 动 等对 鱼体 的刺激 ,都 会使 耗 氧量 增
加 而 降低溶 解氧 环境 的安全 性 。水 温变 化 的刺 激 ,可
使 耗 氧 量 增 加 3 %~ 0 ,光 照 和 震 动 刺激 可使 耗 氧 0 7%
量 分 别增 加 2 %~ 0 0 3 %和 4 %~ 0 0 5 %。多种 因素 组成 的
开 始解 冻 、饵料 生物 开 始 繁衍 的春 季 繁殖 ,繁殖 水 温 在 8C以 下 。 ( ) 生 长 最 适 水 温 是 8 2 ℃ , 高 于  ̄ 4 ~0
2 ℃ ,代 谢 强 度 、饲 料 效 率 、抗 病 力 降 低 ,2 ℃时 会 1 5 很 快 死 亡 。 ( )没 有 明显 的 生 长 下 限水 温 ,只 要水 5 不 变成 冰 即能摄 食生 长 , 终生 栖息 于 高透 明度 、高溶 解氧 的流 水 环境 中 。
小 动物 等来 判 断水 质情 况 。如 果水 源 中生 活着 小 型鱼
类 、水 生 昆虫等 生 物 ,那 么这 个水 源 一般 就可 用来 养
殖 鳟鱼 。
32 养 殖 种 类 .
体 重可 达 4 0 1 0 ,3年体重 可达 1 0 ~ 0 。 0 ~ 0g 0 0 20 0g 0
农 户 建 设 小 型 养 殖 场 ,可 以 根 据 水 中 是 否 有 野 生
注 : 为 5d生化 需氧 量 。
年 体 重 可 达 20 40g 0 ~ 0 ,3年 体 重 可 达 8 0 10 0g 0 ~ 0 。
水 温 1~4 2 l ℃时 ,鳟 鱼 1 体重 可 达 1 0 2 0g 年 0 ~ 0 .2年
称 秘 、赤 眼 鱼 、红 目鳟 、红 眼 棒 、红 眼 鱼 、醉 角 眼 、 野 草鱼 。其 肉质肥 厚 、细 嫩 ,刺 少 味 鲜 ,蛋 白质 、脂
《池塘养鱼学》课程教学大纲

《池塘养鱼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适用专业动物科学(畜牧方向、饲料产业创新班)开课单位动物科学系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任选课是否为双语否学分数2学分学时数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先修课程鱼类学、水生生物学、鱼类生理学、生态学、微生物学、水化学等后续课程特种水产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学等二、课程简述《池塘养鱼学》是研究池塘养鱼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阐明养殖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食性、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池塘水质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池塘水质改良的主要措施;池塘施肥养鱼的机理和方法;鱼类营养的原理和需求等池塘养鱼基础理论。
在此理论基础上,研究池塘鱼类鱼苗种培育的方法和技术;运用混养、密养、轮捕轮放、科学饲养管理等技术措施实现高产养鱼技术;广东常见鱼病及其防治技术等综合性池塘养鱼技术,重点讲述池塘生态理论、高产理论,为池塘养鱼实现生态养殖、稳产高产提供理论基础。
目的和任务: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池塘水体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掌握池塘施肥、投饲养鱼技术、鱼苗鱼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技术,鱼类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和常见鱼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培养规格要求序号培养规格要求课程内容对应的培养规格要求指标点1要求2:知识学习能力:具备自然科学基础、动物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学科发展前指标点2-3:具备解决相关问题所需的遗传、育种、繁殖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指标点2-5:具备运用动物科学专业知识,沿与趋势,了解动物医学相关知识。
从事动物、饲料生产能力。
2要求3:问题分析:针对动物生产问题,能够应用相关动物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探究问题发生的本质原因及影响因素。
指标点3-3:能够针对动物生产中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探究导致问题的因素。
3要求4:系统解决问题能力:针对畜牧生产特定问题,设计方案,选择适当技术、解决相关问题。
第一节_养殖鱼的形态结构

53
(3)胃
胃位于食道的后方,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 分,其接近食道的部分称为贲门部 ( Cardiac poction ),胃体的盲囊状突出 部分称盲囊部( Blind sac ),连 接肠的一端称为幽门部( Pyloric poction )。 一般鱼类的胃由四层组织组成: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层
口上位
口端位
口下位
17
须(barael)
功能:须上有味蕾分布,辅助鱼类发 现和觅取食物。鳅科及鲇形目均以口 须多而著称。 深海种类颌下常具一长须,分叉呈树 枝状,在一些末梢上可能具有发光器。
18
1、吻须,2、颌须,3、鼻须, 4、颐须 口须的形状、位置、长短和数目为分类特征之
19
一。
眼(eye)
36
脑颅:上部,包藏脑及视、听、嗅等感觉器 官
鼻区 — 鼻骨、犁骨 骨)、额骨 眼区 — 围眶骨(眶上骨、眶下 脑颅 耳区 — 顶骨 枕区 — 上枕骨、侧枕骨、基枕 骨
37
咽颅
又称咽弓,由包含口咽腔及食道前 部的颌弓、舌弓及鳃弓组成。 一般有1对颌弓、1对舌弓、5对鳃弓。
鲸鱼——哺乳动物 鳄鱼——爬行动物 娃娃鱼——两栖动物 星鱼——棘皮动物 墨鱼——软体动物
4
一 、鱼类的体型
头尾轴(主轴)、背腹轴 矢轴)、 )、左 头尾轴(主轴)、背腹轴 (矢轴)、左 )、 右轴(横轴)。 右轴(横轴)。
5
鱼类有哪些体型?
鱼类生活于水中,由于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的 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体型,大致可分为4种。 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棒形(鳗形)。 其他特殊体型:带形、箱形、球形、海马形、 翻车鲀形、箭形。
头和躯干的分界线: 鳃盖后缘或最后1对鳃裂。 躯干和尾的分界线:肛门或臀鳍的起点。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

第40卷 总第205期2021年10月 第5期黑龙江水产NorthernChineseFisheriesVol.40Tot.205October2021,No.5作者简介:杜光辉(1980.02-),男,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新富乡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工程师。
主要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
马口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杜光辉(鹤岗市绥滨县新富乡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 黑龙江 绥滨 156212)摘 要:马口鱼(Opsariichthysbidens)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小型鱼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养殖前景看好。
文章介绍了马口鱼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鱼苗培育技术,供从事马口鱼苗种生产场(户)参考。
关键词:马口鱼;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鱼苗培育中图分类号:S961文献标志码:C 马口鱼(Opsariichthysbidens),俗称花杈鱼、马口、宽口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马口鱼属,除了青藏高原、新疆和台湾外,其他省份江河均有分布,黑龙江及各支流,兴凯湖、镜泊湖、连环湖均有分布[1]。
马口鱼属于小型经济鱼类,其肉嫩味美,营养价值高,深受众多消费者喜爱,畅销我国南北市场。
近十年来,马口鱼成为部分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名优水产品种,并且其种质资源保护受到各地重视。
2013年农业部批准建立安徽省金寨县长江河宽鳍马口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辽宁省鸭绿江临江段马口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2017年批准建立山东省沂南汶河马口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
同时,马口鱼人工繁育及养殖研究,也取得显著成效,浙江、湖南等省份实现了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规范,解决了制约马口鱼人工养殖发展的苗种瓶颈[4,5,6,7]。
1 生物学特性马口鱼体长侧扁。
吻钝,口裂大,下颌倾斜,稍向前突出,其前端有一显著的突起,与上颌相吻合。
两侧有一个凹陷,也与上颌的突起相吻合,形状像马嘴。
眼睛小,侧上位。
下咽齿顶端呈钩状。
鱼类生物实验报告总结

鱼类生物实验报告总结写作背景最近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鱼类生物的实验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鱼类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为鱼类保护和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以下是对这些实验的总结报告。
实验一:鱼类呼吸方式的观察通过对不同种类鱼类的呼吸方式进行观察,我们发现鱼类有三种主要的呼吸方式:鳃呼吸、肺呼吸和皮肤呼吸。
我们对四种常见鱼类进行了实验观察,其中金鱼和鲤鱼采用鳃呼吸,蝌蚪和鳗鱼则采用皮肤呼吸。
这个发现对于我们正确了解鱼类的呼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二:鱼类行为习性的研究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种类鱼类的行为习性,揭示了它们的繁殖、食性和社交行为。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斑马鱼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它们保卫自己的领地不畏惧同类攻击。
而鳗鱼则是一种寄生性鱼类,它们寄生在其他鱼类身上,获取食物和营养。
这些行为习性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鱼类的生态行为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三:鱼类生长速度的测定我们对不同品种鱼类的生长速度进行了测量,以便了解其生长规律和最佳养殖环境。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金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可以适应各种水质环境,适合养殖。
而鲤鱼的生长速度较慢,对水质要求较高,这对于鲤鱼养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四:饲料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我们研究了不同类型饲料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并对其嗜食性和营养需求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对于金鱼来说,植物性饲料更加适合它们的生长发育;而肉食鱼类,如鳗鱼,则需要更多的蛋白质类食物来保持其生长和健康。
结论与展望通过一系列的鱼类生物实验研究,我们对鱼类的生理特征、行为习性、生长速度和饲养需求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究结果为鱼类的保护、养殖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然而,目前我们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样本数量较小,实验条件不完全符合自然环境等。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提高实验条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行为,为鱼类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鱼类生理学

生理学的发展是与医学实践的发展与需要密切联系的。 17世纪,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对心血管系统的研 究,首先奠定了器官生理学的基础,并使生理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科学。
所以,生理学也就首先从研究器官系统的技能开始,对 机体各种器官系统机能进行研究,形成了器官生理学。
器官生理学已从对器官和整体的生理机能和机制的研究 发展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学研究,采用了数、 理、化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实验方法和原理研究生物体的 生命现象。
研究对象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 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 洋。
鱼类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 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已探明的约20000余种,是脊椎 动物亚门中最原始最低级的一群。
鱼肉富含动物பைடு நூலகம்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 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 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
有关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成两大类,一种是分析法,又 称急性实验法;另一种为综合法,又称慢性实验法。
分析法常采用离体器官实验法或活体动物解剖法。前者 是从活的动物身上取下所要研究的器官,置于人工环境 中,包括适合的培养剂、温度、气体条件等。
使之在短时间内保持正常生理机能,以便进行各项实验 和观察。后者则是使动物处于麻醉状态,进行活体手术, 对所欲研究的器官进行实验观察。
研究鱼类生理不仅对了解鱼类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 规律和机理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鱼类养殖、增殖和捕捞 的理论基础,因此,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鱼类属于低等水栖脊椎动物,高等陆生脊椎动物所具有 的各个器官系统,鱼类都已具备,仅结构较简单,但却 有相类似的机能和活动机制,当然,鱼类还具有特殊的 生理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鲥 鲱科
Hilsa reevesii (richardson)
(三黎鱼、三来)
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口大,端位 ,上颌正中有一缺刻。鳞片大而薄,无侧线。
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 ,6~7月产卵,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 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9~10月人海。
大银鱼 银鱼科
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体细长。头部上下扁平。吻尖,略呈三角形。具有舌齿。背 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十至胸鳍基部。体透明。 在海水淡水中都有,一般活动于水体。上层,在江河、湖泊 宽阔的水面中产卵,生殖季节为1~3月。个体小,常见个 体体长为150毫米左右。主食小虾、小鱼。分布于我国沿海 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
中华仕(刺靶 鲤科
Barbodes (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
(青波、乌鳞) 体略侧扁。触须2对,侧线鳞29~34。背鳍具带锯齿的硬刺,其 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在背鳍起点处向前有一平卧的倒刺, 埋于皮内。 一股栖息于底质多石的流水中,冬子在深坑岩穴中越冬,寺季进 入交流或上游。杂食什,以摄食着生的丝状藻类和水(高等植物 碎片为主。4~6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河底部产卵。个体较大。最人 可达10多市斤。生长尚快,家养条件下,七年可长至半市斤。肉 质肥嫩,在山区河流内产量均较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长江上游。
一、我国淡水水产增养殖鱼类资源
1. 内陆土著淡水鱼类:分布广,以温水性鱼类 为主,以鲤科鱼类为主体,适应性强,
2. 引进的养殖鱼类:罗非鱼、淡水白鲳、叉尾 鮰、加洲鲈、虹鳟、金鳟、小体鲟、匙吻鲟、 俄罗斯鲟等
3. 重点保护性鱼类:中华鲟、达氏鲟、白鲟、 新疆大头鱼、胭脂鱼、松江鲈、大理裂腹鱼、 川陕哲罗鱼、黄唇鱼、花鳗等。
太湖短吻银鱼 银鱼科
Neosalanx tangkehkeii taihuensis Chen
(小银鱼) 体细长。头部扁平。吻钝,呈弧形。无舌齿。 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 体透明。 纯淡水种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以浮游动物 为食。繁殖期3~7月,在湖边水草丛生地区产 卵。个体小,繁殖力强,数量较大。味鲜美, 经加工鲜冻,或晒成鱼干畅销国内外。分布于 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主要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3~4月在
江河上游急流石滩产卵。多栖息于上游,幼鱼和未成熟个体也见于江 河中下游及湖泊中。
个体大,生长较快,可长至60市斤以上,是大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
胭脂鱼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的种,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应重视资 源保护。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水系。
圆口铜鱼 鲤科
鳗鲡 鳗鲡科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鳝、鳗) 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 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 。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体无斑点。 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 ,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 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 、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 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西太 平洋沿岸各河流。
课题: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班级:淡、特03 任课老师:权可艳
教学目的: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为养殖 技术的学习打基础
主要内容:一、鲢 鳙 鲮的生物学特性 二、 草 鲂 鳊的生物学特性 三、青 鲤 鲫的生物学特
重点及难点:主要养殖鱼类消化摄食器 能官的构造及食性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4+2(实验) 作业布置: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 课后小结:
期间基本停食,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 质。
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 ,腊子即指中华鲟。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 作鱼胶,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以长江出 产 较多。
白鲟 白鲟科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象鱼、鲟钻子)
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 感觉器一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1对。眼甚小。口大,
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后缘尖。体表光滑无鳞 。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 类,也食虾、蟹等。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 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生长迅速,个体特大,“千斤腊 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 、钱塘江。
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
(方头水密子 肥沱) 体形似铜鱼,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吻较宽圆。口宽,呈弧形。眼 径小于鼻孔。须1对,粗长,向后伸至胸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 产卵期从4月下旬到7月上旬。产漂流性卵。杂食,食软体动物、 水生昆虫以及植物碎片等。富含脂肪,肉质鲜美。最大个体可达7 ~8市斤,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
胭脂鱼 胭脂鱼科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黄排、火烧鳊)
体形随生长而变化,幼时体高,成年体长。唇厚,上下唇均具乳头状 突起。下咽齿一行,数多,呈梳状。背鳍条多,延全臀鳍的后上方, 成熟雄鱼的臀鳍及尾鳍具珠星。体色也随生长而变化,幼鱼体侧有3条
黑褐色横斑,稍大则体色灰褐并渲染有红紫色的彩晕;成鱼体色粉红 或略带青紫色,从吻端于尾鳍基有1条猩红色的宽条。
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 江以南各人河流。
中华鲟 鲟科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鳇鱼、腊子)
头背部骨板光滑。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幼体骨板之间的皮 肤光滑,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鳃耙14 ~28。
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 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为 粘性。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亲鲟在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