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情书里的幽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小波在《椰子树与平等》中语言特色

摘要:王小波是中国近代来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以一种反讽刺的黑色幽默,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阐述。《椰子树与平等》一文中就流露着小波幽默。平实、从容、流畅、传神、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词,一方面富于诗性的空灵与超脱,另一方面又深具智性的黑色幽默与喜剧精神。

关键字:王小波;语言特色;平实;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15-01

王小波不仅在妻子李银河心中踏实“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他有这些桂冠名副其实。虽然他一直处于主流文学的边缘,但是毋庸置疑这也是一种食粮,一种由他的精神家园带给我们的思索与启示,力量与感情,现实与诗意乃至幸福感。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在王小波的《椰子树与平等》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装傻是小波都本性,在椰子树与平等中又得到验证,明明讲的是平均主义的危害,却和我们说了云南椰子树的故事。这边也就是王小波之为王小波之处。他是一个糊涂的人,更是一个明白人,准确的说是一个装糊涂的明白人。《椰子树与平等》则表露无疑。《椰子树与平等》是一篇幽默散文,他从容淡定地给我们讲了野史上记载着的一段云南不长椰子树的由来,不论是否真有此事,但篇二:现当代文学论文——《我们需要王小波》

我们需要王小波

摘要:

王小波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因其特有的黑色幽默式的笔调和对自由的追逐被称为是“体制外”的作家。本文主要谈论王小波的杂文,通过王小波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来看,描述了他文章中独特的黑色幽默,和永恒不变的主题——自由。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王小波的思想同样能给我们精神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激荡,时代需要王小波这样的思想,我们需要王小波这样的作家。关键词:王小波;杂文;黑色幽默;自由主义;正文:

一直在考虑《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写些什么,没有丝毫头绪,直到我突然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被转载出来的王小波的杂文《从internet说起》。王小波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丧钟为谁而鸣”敲响了我,也敲响了许多一直闭着眼跟随他人向前走的人们。

自1997年王小波的突然去世,以及电影《东宫·西宫》在国外电影节上的大放异彩,中国挂起了一股“王小波热”。这位“体制外”的作家在当时的作家群显得特立独行,因而颇受争议。王小波的生命之路只有短短的45年,但他却走出了闪亮的征程。他一直在摸索、探寻,寻找着更适合审视这个社会的文体和思想,虽从未成为主流,而且还被主流所压制、批评,但他一直特立独行的走下去。

王小波最被人熟知的是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三部曲,但他对社会影响最深的还是他的杂文。

杂文作为最具有战斗力的散文,短小而锋利,直指社会百态,针砭时弊,是战斗的利器。现代散文可以说就是从鲁迅开始的,王小波在其杂文创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鲁迅的血脉,对文体有着自觉的追求。

一、创作背景

读一个作家的作品,首先要读懂他所处的社会背景。王小波的杂文多是出产于20世纪90年代,这时的中国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出于一个空前迅速的阶段,同时,全社会的开放,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社会政治和时代文化气氛,在文学上也呈现出多元的形式。但这时也滋生出了一些拜金主义,投机倒把的行为屡禁不止,并且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从被禁锢的状态中走出来,思想还停留在70年代。王小波的杂文就是在这个时期突然出现,像

一颗炮弹,在社会中炸响。

王小波经历过中国建国后最混乱的时代,下过乡,插过队,也经历过改革开放,从北京到山东,再到云南,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对社会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前期的杂文是对20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时的解构,后期的杂文多写当时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新时代的担忧。

二、文笔风格

提起王小波的文章,不可不说他独特的“黑色幽默”。经常会有人拿王小波的杂文和鲁迅的杂文做比较,除去两位作家的时代、思想之外,两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文章风格。读起鲁迅的文章,可以很清楚

的想象到鲁迅执笔时充满愤恨的表情和深深皱着的眉头。而王小波的文章文字表达从容不迫,自然流畅,爱用风趣幽默、反讽调侃的笔调去叙事,以风趣的叙事笔调描写社会种种不良现象。

王小波在他的绝大多数杂文中都运用了“黑色幽默”技法。他能够把悲剧说得跟喜剧似的,并且充满自嘲。他一本正经地叙述文革时期种种不堪回首的过往,却总是让阅读者捧腹。

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描写了他在插队的地方注意到的一只猪,农场中其他猪是要被阉掉的,每天吃吃食物长大,等待着被宰割的那天;但这只猪确实特立独行,逃避被阉割,像只猫跑、跳,学习汽笛的叫声,防止自己被击杀。通篇文章运用了很风趣的叙事笔调,幽默有趣味性。但这幽默的背后隐藏着的时那个时代的悲痛。文中,王小波把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视为和猪牛的生活一样悲惨,嘲讽之意不言而喻。在那个人性被压制、自由遭受束缚的年代里,特立独行的猪成了作者欣赏和羡慕的对象。作者钦佩和赞赏猪的勇敢行为,赞扬它反抗命运、挣脱虚伪的规则安排和充满生命的激情。这些表达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极好的“反讽”效果。

王小波在文章中幽默地揭露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带给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植入给读者,让我们选择正确的道路,带领我们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创作思想

王小波注定是与自由、自由主义紧密相连的,他用短暂的一生给

世间留下一笔丰硕的遗产,阐述了一位纯粹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王小波杂文话语里永恒的主题,就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自由”这一主题还要从王小波的生活年代说起。王的青年时代是在“文革”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钳制,人们的精神出于被极度压制的状态,整个国家的思想被禁锢,人们教条古板,也正是这种极端的时代,造就了王小波对自由的追逐,对环境的反抗。再加上王小波后来在美国继续进修学习的经历,接触了西方的自由和个人主义思想,主张人们应该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拥有思想上的真正自由,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不是中国90年代自由主义第一人,他却是自觉争夺话语主动权第一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小波给刘晓阳发过人生最后一封电子邮件:“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一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这封电子邮件就是王小波关于自由的宣言。

人们总是说王小波是体制外的作家,这种评论就是在指王小波思想上的过度自由与当时社会的格格不入,他的颠覆性和超前性,很难被当时的人所接受,因此王小波的作品迟迟不能得到出版,即使出版了也会受到很大的批评。但王小波却依然在坚持着,就像李银河评价王小波那样,他就是一个天真的人,“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唯一说真话的孩子”。王小波用他的天真固守着自由的领地。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