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信息基础

合集下载

地质云实施方案

地质云实施方案

地质云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地质云是指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地质勘查、地质灾害监测、资源勘探等领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集成、存储、计算和分析,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

地质云的实施,对于加强地质勘查、提高资源勘探效率、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地质云实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集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于一体的地质信息平台,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地质信息服务,提高地质勘查和资源勘探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范能力。

三、实施方案1. 数据采集和存储地质云实施的第一步是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

通过建立地质勘查、资源勘探、地质灾害监测等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地质信息的实时、全面、准确的采集。

同时,建立高效的数据存储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存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处理和分析在数据采集和存储的基础上,地质云需要建立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平台。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采集到的地质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信息,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3. 信息服务和应用地质云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应用。

通过建立地质信息查询、地质图像展示、地质数据分发等服务平台,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获取渠道。

同时,开发地质勘查、资源勘探、地质灾害监测等应用软件,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工具和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实施步骤1. 确定实施计划在实施地质云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确定实施的目标、范围、内容和时间表,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2. 建设基础设施在确定实施计划之后,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3. 数据采集和存储建设完基础设施后,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系统的建设,确保对地质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的采集和存储。

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孙玉梅来源:《西部资源》2012年第06期摘要:地质资料是国家的基础而重要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全国地质找矿突破工作的大力开展,应促进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改进,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应该以此为契机,通过坚持打牢基础、改革创新、做好服务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信息化改革服务可持续发展地质资料管理工作0.引言地质资料是指各个不同专业的地质工作单位,在地质科研工作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固体矿产、流体矿产、海洋、水文、工程等地质报告,区域地质调查、勘察记录、实验测试,科研信息、图件、数据。

它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记载,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

“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地质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

”这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新时期加强地质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它同时具有地质专业性和资料秘密性两种特性。

与此同时,伴随信息化和国家地质找矿的改革发展,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也应该发生观念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做到全面、深入、发展、创新,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

1.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现状作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单位或部门,负责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和提供使用。

由于建国初期国家就建立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制度,并有法规保证,馆藏资料来源比较稳定,但同时存在问题。

1.1数字化程度低。

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由来已久,不管是地方还是国家,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程度普遍较低。

传统的地质资料保存方式为纸介质档案排架式管理,存在诸多弊端,不仅纸介质存储方式占用大量空间而且对馆藏环境要求很高,容易老化、磨损,造成原始数据的丢失。

1.2馆藏资料的研究尚未普遍开展。

目前,馆藏资料的综合研究工作在大部分相关单位和部门尚未开展,影响了大批珍贵的地质资料的深度开发利用,未能充分发挥它在地质矿产、国家建设、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作用。

关于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服务利用的思考

关于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服务利用的思考

关于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服务利用的思考王斌;陈杰;张立海;林向军【摘要】地质钻孔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最宝贵地质资料,具有重要的二次开发和利用价值。

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国地质钻孔信息清查数据库建设完成。

目前,如何利用该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地质钻孔资料服务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地质钻孔资料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结构及其部分功能,专题服务产品的开发思路和内容,以及地质钻孔资料网络化服务应重点解决的用户权限、涉密信息处理、平台更新维护等三个问题,并对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和建议,以尽快实现地质钻孔资料社会化服务利用。

%The data of geological dril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geological work ,and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and reuse .After two years' work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damental database of national geological drilling was completed .At present ,how to use the database to provide service to the public becomes the major problem to be solved .He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verall design and core functions of network service platform of geological drilling ,and discusses several ide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matic service products ,and also proposes the solu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ree key issues in the networked application which include the user rights authorization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he platform update and maintenance ,so as to achieve social service use of geological drilling data as soon as possible .【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3页(P134-136)【关键词】数据库;钻孔;网络;产品【作者】王斌;陈杰;张立海;林向军【作者单位】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101149;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101149;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北京101149;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地理信息中心,宁夏银川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4地质钻孔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最重要基础地质资料之一,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油藏描述大作业

油藏描述大作业

油藏描述第一部分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简称RDS技术服务(Reservoir Description Service),它是对油藏各种特征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以至预测。

油藏描述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试采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及评价的一项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油藏描述的最终成果是建立反映油藏圈闭几何形态及其边界条件、储集特征和渗流特征、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的三维或四维油藏地质模型。

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由于研究任务不同,资料信息类别及占有程度不同,所研究的内容及最终成果也各有所异。

一、勘探阶段油藏描述技术:勘探阶段油藏描述是指从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到探明储量过程中所进行的综合性油藏勘探和评价。

具体可包括勘探早期阶段及油藏勘探评价阶段。

进行下列内容的描述与表征:(1)地层格架(模型)。

建立地层层序及综合剖面,划分生、储、盖组合,确定含油层系。

(2)构造格架(模型)。

确定圈闭类型及高点、主断层、断裂系统的分布及性质、圈闭面积及闭合高度。

(3)储层格架(模型)。

储集体类型及分布、储集岩岩性及厚度、储集物性参数变化趋势及规律。

(4)地化格架(模型)。

烃源岩性质及分布、油藏类型及流体性质、流体分布及含油气面积。

最终建立研究区油藏的概念模型,计算未开发探明储量。

选择先导开发实验区为开发方案准备必要的基础。

该阶段油藏描述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油气藏的形态和规模,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分布状况,准确确定油藏概念模型,指导勘探部署,提高勘探程度,以尽可能少的探井控制和探明更多的油气地质储量,并为开发可行性评价提供地质依据。

具体内容为:(1)圈闭描述:层位标定,编制油组(或油气层)顶面圈闭形态图,圈闭特征描述与圈闭发育史分析,圈闭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根据地震、地质、测井、测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圈闭和断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7.地理信息系统

7.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为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

课程主要讲授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的表达与输出。

This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urse for geo-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The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ies of cartography, the basic theories and composi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spatial query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expression and outpu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2.设计思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而言,地图既是开展地质工作的重要基础资料又是地质成果的主要展示手段,地理信息系统是现代高新技术—“3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图既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又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现代地图制图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本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授课内容,让学生了解地图、GIS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基本地学素养,为今后在资源、环境和城市规划等应用领域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 1 -课程主要内容为: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的概括方法、原则以及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的编制和设计原理; GIS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方法。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

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征求意见稿)Minerals Programming Database Standard Forma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2年7月目录前言 (1)1 适用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定义 (2)4 矿产资源规划信息分类体系 (3)5 矿产资源规划信息分类编码 (4)6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文件命名 (7)7 矿产资源规划属性表及附表命名规则 (8)8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要素分层及定义 (8)9 矿产资源规划文档 (17)10 矿产资源规划附表定义 (17)附 1 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23)前言为了规范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的信息共享,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编写过程中参考了GB/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9649—88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 1398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等国家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标准、技术资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略)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归口。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产资源规划信息的分类与代码、数据文件的命名规则、要素的层次划分、数据的结构、数据的交换格式及元数据的交换格式等。

适用于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建库及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空间信息处理系统,它能够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现地理信息数据。

GIS已经广泛应用于地理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农业、地质、交通、水资源等领域,成为当今世界各行业都需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GIS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GIS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

一、GIS的基本技术1. 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采集是GIS系统的基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空间数据。

目前,空间数据采集主要通过GPS、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来实现。

GPS技术可以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位置测定,卫星遥感技术则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和遥感数据,无人机技术可以实现低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的获取,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空间数据采集技术的进步。

2. 数据存储管理GIS系统需要存储和管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因此数据存储管理是GIS系统的另一个核心技术。

目前,GIS系统的数据存储管理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专门的GIS数据存储管理系统。

DBMS主要用于管理和存储结构化的地理信息数据,而GIS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则更加专注于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并能够支持空间数据的查询、分析和展现。

空间数据分析是GIS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它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专题信息分析。

空间分析主要包括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空间关联分析、空间插值分析等,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地域之间的地理关系和相互影响,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地理信息价值。

专题信息分析则是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模型分析和决策分析,帮助用户进行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和信息发现。

空间数据可视化是GIS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技术,它可以将地理信息数据以图形、图表、地图等形式呈现出来,帮助用户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分析地理信息数据。

目前,GIS系统的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已经不断创新,包括三维地图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技术在GIS系统中的应用、动态地图可视化等,让用户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地理信息数据。

论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井地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论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井地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煤 矿技术
论地理 信息系统在矿 井地质 信息系统 中的应用
曹多龙
( 淮沪煤电有限公司丁集煤矿 ,安徽 淮 南 2 3 2 0 0 1)
【 摘 要】 地质勘 查和地质信 息是煤矿安 全高效开采的基础 ,
影响 工作 面回采 安全性的地质 因素很 多,如 构造 地质条件 、矿 井水
文地质条件 等。文章对如何利 用地理信 息系统来构建矿 井地质保障
l : 网


l 韦侏

l 任 务 层t 1 日 标 任 务l l 1 目 标 往 务 2 I …l u 标 任 务 t I 息 l f [ 4 t f . t , 2 f I f  ̄ . a a 卜 _ _ f 话 息 f l f
及分析 。
1地理信息 系统技 术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 ( G I S ) 技术是 以地理空 间为基础 , 采用地理模型 分析方法 ,实时提供多种空 间和动态 的地理 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 究和地 理决策服务 的计算机技术 系统 。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 中, G I S技术发挥着技术先导 的作用 ,它不仅可 以有效地管理具有空 间 属性 的各种 资源 环境信息 ,对 资源环境 管理 和实践模式进行快速和 重 复的分析测试 ,便于制定决策 、进行 科学和政策的标准评价 ,而 且可 以有 效地对多时期 的资源环境状况 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 测和 分析比较,也可将数据收集 、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 共 同的信息流, 明显地提 高工作 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解决资源环境 问题及保 障可持 续发展 提供技 术支持 。文中主要是对 C l S技术应用 于煤矿矿 井地质 保障信 息系统进行着 重地阐述 。 2 系统驱动模型 矿井 地质保障信息系统完全 是一个基 于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数 据驱动 系统,是一个基于 多层数据 、信 息与任务的协作体系模型 , 如 图1所示 。其 顶层是 目标任务层 ,即用户 请求 需要 完成 的 目标任 务组 ,它 是基于不同专业主体成员协调解决冲突 、集 成数据或信息 协作处理完 成;中间层是信息层 ,即为完成 不同的 目标任 务提供所 需 的信 息,包括 空间与非空间信息两部 分,并在必要时不 同信息需 要相互协 作;底 层当然是分布于 网络 中的异 构数据源 ,含空间与属 性等 多源数 据,它是信息形成 的基础 ,也是 一切任务成功处理的基 础 。随数据源 ( 煤层 厚度 及其变化、顶底板岩性空间分布与稳定性、 构造地质 、矿井水文地质与瓦斯地质等相关 数据 )的变化 ,就可能 引起地质 问题 的产生,这必将 引起相关信息层 与任务层的变化,系 统用户层 ( 主体 成员 )必须依据不 同的 目 标任 务实现 影响矿井安全 生产 的地质 问题预测预报 与决策 报告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地质信息技术基础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A.博士 B.硕士 C.进修生 日期: 年 月 日 评 语 对课程论文的评语:

平时成绩: 课程论文成绩: 总 成 绩: 评阅人签名: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地质信息技术基础 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与工程地质勘察的工作过程, 本质上都是信息的获取、整理、处理、解释和应用过程。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数据综合整理、数据管理、数据处理、现象解释、图件编绘、成果分析、资源预测、勘查评价、过程模拟, 再到成果保存、管理、使用和出版, 甚至地矿工作的管理与决策等, 无一不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随着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资源勘查学、工程勘察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和数学地质学, 地质学定量化和地矿勘查信息化的发展, 以及一般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起, 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地质信息科学已经初步形成为推动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

一、 地质信息科学的含义与学科地位

1.地质信息科学的含义 地质信息科学是关于地质信息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领域,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技术对地质信息进行获取、加工、集成、存贮、管理、提取、分析、处理、模拟、显示、传播和应用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技术问题。它既是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信息科学与地质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地质信息是对包含地壳在内的岩石圈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表征, 既是自然过程和人类在地矿勘查、研究、开发、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各种状态的客观显示, 也是人和地质资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交换的内容。它们有时表现为物质形态, 有时表现为非物质形态, 既反映了地质运动中的各种差异及规律,又反映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可以认为, 地质信息在把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性质、特征及其形成、分布、演化规律转化为人类意识的过程中, 甚至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过程中, 始终起着中介作用。可靠而且健全的地质信息, 可以减少人类对自身与地质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不确定性, 导致由人类和自然界所组成的人-地系统的有序性增加, 即负熵增加。当然, 失真而且残缺的地质信息, 必然增加人类对自身与地质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不确定性, 导致由人类和自然界所组成的人-地系统的有序性减少, 即熵增加。 地质信息的载体是地质数据, 而地质数据具有显著的多源、多类、多维、多量、多时态和多主题特征 。地质数据的来源主要有露头观测、岩芯描述、物理测井、采样化验、物理-力学测试、日常生产记录、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地球化学勘探、综合研究与编图, 以及已有的各种勘查和研究成果。如此丰富的数据源, 必然带来繁多的数据类型和海量的数据。从表现形式看, 地质数据可分为数字型、文字型、日期型和图形型数据;从数学性质看,地质数据可分为名义型、有序型、间隔型和比例型数据[ 2] ;从计算方法看, 地质数据可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从描述内容看, 地质数据可分为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从存储结构看, 地质数据可分为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地质数据的多维特征表现在空间结构与多层交叉上。例如一个钻孔的数据, 不仅有孔口坐标(x , y)和高程(z), 而且有钻孔名称、性质、钻探目的、设计深度、终孔深度、孔径尺寸、技术措施、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和施工日期等, 还有几百乃至几千层的岩石, 需要分别进行岩性、岩相、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古生物特征的描述, 甚至还要采样分析其矿物共生组合、元素组成等众多参数。地质数据的 多时态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所有地质体和地质现象都是地质历史进程某一阶段的产物, 我们所获取的地质数据记载了不同地史时期的地质作用信息, 而利用这些信息来恢复地质演化史正是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②地矿勘查工作是阶段性递进的, 如找矿勘探分为普查、详查、精查等几个阶段,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 工程密度逐步增大, 所获取的数据不断增多, 不少数据需要更新, 许多图件需要重新编制。地质数据的多主题特征是指其用途的广泛性, 每一种数据既要用于地质体、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的分析, 又要用于矿体及矿床特征分析、控矿条件及成矿过程分析、外围及深部含矿性预测, 还要用于储量计算和地质-技术-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 此外, 还必须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地质图件。每一个应用主题都涉及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 且数据处理过程非常复杂, 此外, 庞大的属性数据量, 也是地质数据的重要特征。 地质数据如此的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时态和多主题特征, 给地矿工作的信息化带来了巨大困难。如何取好、管好、用好这些数据, 从中获取可靠且健全的信息, 以便正确认识地质体、地质现象、地质过程、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

2.地质信息科学在地球信息科学中的位置 地质信息科学是地质学(包括: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学等)与信息科学(包括:地球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及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讯网络技术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又紧紧地为地质学发展服务, 为地质学定量化和地矿工作信息化服务。地质信息科学可能是地球信息科学领域中最复杂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地球信息科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 地质信息科学、水文信息科学、海洋信息科学、生态环境信息科学和大气信息科学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并列关系(图1), 其研究对象分别是岩石圈、地表、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信息;而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一门横断性的信息科学分支, 其研究对象是地球各层圈的空间位置、拓扑关系、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及其变化的信息。作为地球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 地质信息科学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地球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所积累的一切成果, 同时也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水文信息科学等并行分支学科的发展中得到启示、借鉴和支持。

图1.地质信息科学在地球科学中的位置 二、地质信息科学的发生与发展 地质信息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是地质学的定量化和地矿勘查的信息化本身的需要。因此, 地质信息科学的发生与发展总是与地质学定量化进程相伴随, 与资源勘查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和数学地质学的发展相伴随, 也与地矿勘查的信息化实践发展相伴随。地质学在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无数次飞跃中,需要数学的介入, 需要定量化手段的支持, 也需要更多、更好的探测与分析技术的帮助。从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几何学、物理学和化学测量、换算、分析,到各种地质变量时空变化规律的统计和矿产储量的计算, 到重力法、磁法、电法、地震法、大地电磁法、放射性法和遥感等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和各种分析化学手段的相继出现, 使地质学、资源勘查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不断发展。人们获取地质数据的手段越来越多, 类型越来越复杂, 数量也越来越庞大, 使之具有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时态和多主题特征。为了从这些数据中获得更为全面的有用信息, 以便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地质体、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 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质资源, 人们越来越多地求助于数学方法和地质信息技术。各种物化探异常的正、反演理论方法和各种地球动力学理论方法的提出和完善, 都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 对地质学定量化和地矿勘查信息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数学地质学学科的形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地质信息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数学地质学经过了130 余年的漫长历程, 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个过程从1840年英国学者Lyell首次运用统计学方法划分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开始, 到1944 年前苏联ВистелиусАБ在《分析地质学》一文中提出用定量方法研究地质问题的设想, 到1958 年美国学者Krumbein W C 首次在杂志上公布电子计算机地质计算程序, 再到1968 年国际数学地质协会(IAMG)成立为止, 数学地质学家开创了地质变量不确定性、数学特征、样本空间特征和地质变量提取转换方法的研究, 建立了地质数据空间分布理论和地质作用随机过程理论, 给出了地质信息的空间统计法、多元统计法、稳健统计法、成分数据 统计法和统计预测法成为地质信息科学的方法基础;而电子计算机及其信息系统的应用, 既为数学地质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也为地质信息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地质信息技术体系的发展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初。最初是物化探数据处理和模型正、反演的计算机应用, 接着是70 年代中期基础地质信息的RS 技术和地质图件编绘CAD 技术的引进, 再接着是80年代初测试数据和描述性数据管理DBS(数据库)技术的引进, 以及地质过程计算机模拟理论和技术的兴起, 随后是90 年代初用于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的GIS 技术的引进, 最后是90 年代后期野外地质测量的GPS 技术和GPS 、RS 、GIS 集成化概念和技术的引进。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在地质信息科学近期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是一个以系统方式集成所有获取和管理空间数据方法的学科领域, 是地球信息科学中较为成熟的分支学科。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理论框架的核心是地球空间“geo-informatics”。其研究内容涉及地球空间信息的基准、标准、结构、时空变化、认知、不确定性、解译与反演、表达与可视化等基础理论问题, 其研究目的是揭示地球几何形态、空间分布及变化的规律;其技术体系由上述3S(GPS 、RS 、GIS)及其集成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组成。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为地球科学提供空间信息框架、数学基础和信息处理技术。由于地矿勘查对象都带有空间特征, 所以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从理论、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均深刻地影响着地矿勘查工作。3S 及其集成技术一出现, 便被引进地矿领域。但由于地质科学和地质勘查对象及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所引进的各种信息技术成果都经过了改造和再开发, 并与原有的技术融合和集成———多S 集成, 才成为今天的地质信息科学技术体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