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研究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也应该弘扬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传统文化汇聚一起,三锅沸腾的热汤,寒假培训传统文化的老师则像厨师,我们就好比汤的享受者,既体味到了汤的芳香,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大家共同传播,才会不断使之为世人所知,为大众所爱,所以我们应当做汤的享受者,文化的传播者。
我想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是我爱好"之乎者也"的观点一样,就像是我能够感受到陈胜吴广武装起义时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种悲痛与反感一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古人沿袭至今的文化,就是古人的思想结晶啊!做为华夏儿女的我们,记忆犹新先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速""的谆谆教诲;记忆犹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省;更记忆犹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我愿意搞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是因为我想要体会这芳香荡漾的传统文化。
我愿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就好比""我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样的豪情壮志,孔子之师,老聃郯子子的人也不一定比孔子圣贤,孔子依旧为人弟子。
我想要拥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忍品质,做任何事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坚持到底便是最大的赢家。
我渴望拥有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然自适,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自然最真实的美。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实就潜藏于我们的身边,只要悉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连最基本的遵守纪律都是我们恪守本分的体现,我想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我想要将这充满芳香的鲜花的种子,洒向神州大地。
如何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何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答案:其一,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
根深才能叶茂,深入才能浅出。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涵。
只有深入剖析中国历史上各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演进脉络、表现形式和历史影响,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给予中华传统文化以客观公允的评价,才能将其中的优秀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进而才谈得上结合时代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深入古典文献中、深入历史史实中,扎实开展学理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二,把握时代需求,回应时代课题,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服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深刻认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定位,决定了其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一方面,对内来看,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重大课题。
以此为抓手,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深入发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另一方面,对外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应如何彰显民族特色、以更好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是当前我国在国际发展方面的重大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塑造着中国人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处世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无疑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不断的转化性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才会得以充分发挥,形成属于当下时代的创新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巨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以更具竞争力和分享性的方式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中以全新的方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首先,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就是要
充分考虑电子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在这一维度里,网络技术是关键因素,例如SNS(社交媒体),它可以大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优秀的文化思
想能够快速多样化地传达出去,使这些思想深刻地植根于人们心中。
其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要借助各种新型
技术和方式,把经典文化的精髓传承出去。
比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或智能设备,来让文化内容不仅传承,而且更娴熟更贴近现实生活,从而更好地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和具体化程度。
此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上,互联
网也具有极强的作用力。
目前,当代社会,互联网技术和手机终端已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其庞大的资源、技术和储备,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得以全面发展和传播。
综上所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上,电
子技术、新型技术和互联网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只要中国传统文化企业和研究者能够传承、吸收和融合这些技术,以及发挥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改革汲取新兴科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能形成具有中华特色的独特文化发展模式,让传统文化活跃起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
然而,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包括传承困境、时代融合等问题。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社会教育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培训和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家庭教育则需要父母亲自示范和引导,为孩子们搭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其次,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推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以及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可以融入到当代设计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社会相互交融,实现共生共荣。
再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的。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艺术表达、产业创新等方面。
在艺术表达方面,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束缚,采取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
在产业创新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背景。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
图书馆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策略研究

图书馆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策略研究谢紫悦△陈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摘要:图书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不仅有助于中华文化的收藏与传承,更是增强全国人民文化自信,铸造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图书馆事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文章从图书馆本体职责中的技术、馆员、物理空间以及社会协同下的行业融合、跨界推广、跨区域国家战略与国际化视野出发,分析其助力路径。
通过顶层设计和理论与实践研究,明确图书馆职能与主体优势,借助跨域合作和国家战略,实现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G252;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214(2021)02—0124—07Research on Libraries Efforts on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Xie Zi-yue,Chen YaAbstract:Libraries efforts on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ot only contribute to the coll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but also are the important way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cast a sense of national community 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ibrar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responsibilities of libraries such as technologies,librarians and physical space,as well as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llaboration such as industry integration,trans-border promotion,trans-regional national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aths of libraries efforts.Then,it clarifies the functions and main advantages of libraries through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theoretical practice research,and improves the service efficiency of libraries with the help of trans-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national strategy,so as to promot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Keywords:Libraries;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Cultural Confidence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而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延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的三个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的三个维度陈彦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摘要]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和社会现代化。
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文化现代化。
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创新性转化成为国家现代化转型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需要从三个维度去实现,即不忘本来的继承与发展,吸收外来的吸纳与借鉴,面向未来的创造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文化自觉;三个维度[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9-0101-03任何一种文明唯有不断继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才会生生不息,否则必然会在封闭保守中枯萎、凋零。
中华文明之所以是人类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总是以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吸收接纳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继承和弘扬、创新与发展中自我调适、自我更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的文化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不忘本来:以高度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坚实的文化土壤任何伟大的文明都有其源头,源远方能流长。
古人有言:“欲求木茂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长者必浚其泉源。
”[2]“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3]不忘本来,就是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身汲取营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护中华文化的根基,为中华文化现代化引来源头活水。
(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根脉“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4]中华民族是基于文化的认同而结成的民族共同体,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繁衍和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
中华文化“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
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论证了传统文化创新对于培育创新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以及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关键是在创新中传承,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以更有活力的方式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现代化进程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今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不仅传承,更实现蓬勃发展,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以期在创造中传承,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贡献新动力。
通过深入分析文献和案例,我们将聚焦于传统文化如何在创新的脉络中找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等,将引导我们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与价值,以及如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提供坚实支撑。
在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思考如何使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让中华文化在时光的雕琢下更加璀璨夺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智慧、价值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随着社会不断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首要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核心的同时,使其能够为现代社会所用、所传。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进行重新审视、提炼,使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
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找到其中的普世价值,从而在现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和生命。
此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需要与当代技术、艺术等领域相融合,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本文概述《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阐述其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思想流派的影响,以及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传统文化在价值观、道德观念、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在科技、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创新性发展。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形态。
文章还将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的多元共融和共同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为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它涵盖了哲学、伦理、艺术、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世界影响力。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强调仁爱、忠诚、礼仪、智慧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
道家、佛家等其他思想流派也在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物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传统服饰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追求和精湛技艺。
在精神文化方面,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众多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中秋、端午等,这些节日和习俗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实践性。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等社会风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研究 作者:国梦云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际上,作为先进文化代表者的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就已经开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因此,在今天推进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有充分依据和经验的,即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困境,但只要创新出有效路径,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一定可以更好实现现代化的转型。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创造性转化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i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创造历史,是最应具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和资本的。近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许多学者开始更加关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问题,在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实现现代化转化,怎样有效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怎样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但是在论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依据和困境时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开拓视野进行研究。本文采取了多种研究视角,旨在较为全面地阐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依据,揭示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面临的多种困境,并对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新时代推进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提供参考。
一、创新思维,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能够持续推动文化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只有在理论与实践中重视对它们进行充分挖掘、有效利用和多次创造,才能发挥其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的文化自信增添底气。其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生长根基,在推进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 ii但是,在推动文化转型的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资源利用效果不佳的现象,不仅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大量浪费,更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因此,要想摆脱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无效和利用不当的现象,就需要在“创造性”方面下大功夫。尤其是在促进文化发展的思维方式方面上,更要改变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关注时代语境,结合现实需求,转变和开拓视角,培育创造性思维,以不同的角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新的解析和挖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掘,将其所具有的各个层次的现实价值运用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重构和改造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此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立足实践,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内容 作为先进文化代表者的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保护的工作,也同样重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的工作,不断地赋予其以时代性内容,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我总结、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文化成果,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次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重视文化创新的优良传统,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新实践,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创造出了不同层级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次地成功转化。如今,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继续立足实践,体现新的时代风貌,才能实现其持续地传承与发展。这就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为方向,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化进程的及时对接;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重点,扫除阻碍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绊脚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理论指导,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转型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三、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的文化需要为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不同时期和语境下都强调文化由人创造,文化为了人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并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内容时,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规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性质,针对革命时期文艺创作脱离群众的现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iii另外,他还明确指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iv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为价值导向,真正做到通过“以文化人”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
四、面向世界,兼收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 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创造历史的国家,中国具有深远、悠久、浓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一方面为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各国之间的多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国家之间形成了更为密切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各国上层建筑的差异性,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频繁的摩擦与斗争。那么,如何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中,既有效抵御外来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保持自己的文化本色,又能利用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来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呢?首先,我们必须以我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根本,坚定本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v因此,我们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时,必须保护好文化不断发新芽的“根”。其次,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破任何虚伪面纱伪装下的文化霸权主义。随着各国对文化软实力的日益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更加严峻,一些不换好意的国家大力鼓吹价值多元化,文化全球化,借助输出本国所谓的“先进”文化,标榜自己文化所包含的“普世价值”,以此达到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略的目的。这实际上是霸权主义在文化的领域的充分表现,只有对其保持清晰的认识,才能不被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戳破文化输出背后的谎言。最后,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不能抱以全盘否定和肯定的形而上学态度,应立足本国实际地借鉴、吸收和再创造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并筑牢本国文化的堡垒,抵御腐朽的外来文化带来的危害,净化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环境。
五、因地制宜,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措施的针对性 由于我国自然地理的复杂性和人口分布的广泛性,我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多样文化,并且在文化发展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这些种类多样的文化便成为了我国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丰厚基础。然而,由于这些文化的形成背景不同,每种文化在继承与发展中都形成了其特有的语言体系、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人们历代生活在被这种文化包围的社会环境下,便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文化产生了排外性。历史上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发生的斗争十分常见,就连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也指出中国共产党组织中也同样存在着由于“主客籍”斗争形成的小团体主义。因此,要想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过程中,既能适当保留文化原有的鲜明特色,又能有效促进文化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就必须重视我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文化中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提高文化创造性转化措施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因地制宜地挖掘和运用多样的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创造出更富有继承性与大众性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在制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措施时,既要看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进行宏观和总体的思考和规划,也要捕捉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克服“一刀切”的错误倾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关键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效推进它的创造性转化,实现其与现代化建设的接轨。而由于传统思维模式、教条主义思想和视野单一等方面的约束,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强大的阻力。摆脱这些阻力,就必须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辟出多种模式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i 秦志龙,王岩.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7(1):61-66. ii 李霞.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山东社会科学,2015(5):176-180. iii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854-858. iv 孙慧琳.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8-31. v 李霞.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5(5):176-180. 【参考文献】 [1]李霞.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5,24(5):161-164. [2]郝智浩,许春玲.马克思的文化观及其现代价值意蕴[J].人民论坛,2016(14):182-184. [3]倪稼民.苏共执政权丧失背后:“文化力量”的缺失[J].社会观察,2011(5):14-15. [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173.
[5]廖小琴.全球化场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化与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5,49(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