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

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包括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2、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3、反射与反射弧: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和效应器五个基本环节。

4、第一信号系统: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5、第二信号系统:指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6、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度作用于有机体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系统或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

二、名词解释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的大小要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4.后像: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

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它存在各种感觉中,而在视觉中尤为明显,视觉后像有正后像与负后像两种。

5.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

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6.记忆表象: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的事物的形象。

7.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人的理性认识

过程,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辐合思维:遵循统一模式(定理、公式、法则)求同地解答问题的方式,

也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9.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沿着多方向、多通道求异地解答问题称发散思维,

也称求异思维。

10创造想像:指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三、名词解释

1、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

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2、动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3、情绪和情感: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态度与体验。

符合主体的需要,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

相反就会引起消极的、否定的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4、表情:指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主要包括

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语调表情)。

5、心境:指比较平静、微弱而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

即它不是对特定对象的态度体验,而是以同样的心境对待所有事物。

6、激情:指一种强烈的、具有爆发性且短暂的情绪状态。人在激情状态下,容易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7、应激:指由于某种意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是有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8、道德感: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9、理智感:指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是否满足人的认识或探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0、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11、意志: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意志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之为意志行动。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12、心理冲突:是指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

而这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必须择其一的心理过程。

13、双趋冲突: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而又不能同时兼得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14、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而又只能回避其一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15、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

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心理。

16、多重趋避冲突:指人们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而不能简单地选择和回避其中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而引起的心理冲突。17、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动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

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挫折包含三层涵义,即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行为。

四、名词解释及其答案

1、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有统合模式,

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3、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

4、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5、智力:主要指一般能力,是指在进行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

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创造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6、智力测验:智力测验是在一定的智力理论和测量理论指导下,

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

五、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

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通过良好人际关系,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

接受自己以致克服成长的障碍,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

3.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

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

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

的教育活动。这种课程主要是以班级活动的形式而展开,有时又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它面

向全体学生,属于发展性的教育。

5.发展性教育:发展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

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

6.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