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关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恩相关研究综述

谷虹

摘要:感恩有助于提升个人生活的幸福感、人及人之间的交往,对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有关感恩的研究逐渐被人重视。本论文着重于感恩的定义、感恩的测量、感恩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积极心理情感的训练。

关键词:感恩测量积极心理训练影响因素

前言:感恩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愈来愈受重视。感恩缺失,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心理问题,它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体验和表达感激的能力是情感健康中一个重要的、然而却被严重忽视的一个方面。及此同时,他认为忘恩负义是情感病态的明显标志。这种情感病态普遍地存在于社会中,比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以及伙伴之间。恢复感激意识,既能够避免人们贬低日常生活的价值,同时又能够重新激发出高峰体验,它对于情感健康十分重要。

相比国外而言,国内心理学界对感恩的研究尚处于引进和零星探索阶段(董霞,张宁,姜婷娜,2008;石国兴,祝伟娜,2008;董霞,张宁,2009;张利燕,侯小花,2010;孙配贞,郑雪,余祖伟,2009,2010)。为此,对当前国内外感恩的研究进行理论梳理并予以述评,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感恩的研究现状,以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和兴趣,还为随后的实证研究做了必要的铺垫。

一、感恩的定义

感恩(gratitud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gratia”,意指恩惠、仁慈或感激。

在中国,“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在国外,关于感恩的理论很多,如感恩的认知情绪理论、感恩的情感体验理论、感恩的拓展建构理论、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等。由于彼此的研究取向各不相同,其定义也各有侧重。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关于感恩的定义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①认知观点,即感恩是个体对收到的恩惠和帮助结果的积极认知,并且这种积极结果并非个体所预期的,而是由于他人施惠行为所带来的(Heider, 1958;Weiner, 1985; Solomon, 1977)。

②情绪观点,即感恩是一种情绪,其核心是受惠者在收到恩惠之后产生的一种愉快情绪。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Emmons 和McCullough(2003),他们认为感恩是个体受到恩惠后产生的一种即时的情绪体验,比如感激和愉快等感受。

③特质观点,即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是个体用感激情绪来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McCullough & Emmons, 2002)。

④行为观点,即感恩是一种行为反应,认为感恩水平高的个体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Lynn, 2009)。

⑤美德观点,即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推动个体关心他人和传递支持性社会联系的道德情绪(McCullough, Kilpatrick, Emmons, & Larson, 2001)。

⑥综合性观点,即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陶志琼,2004)。

二、感恩的测量

国外的量表

(1)单维感恩量表(GQ-6)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McCullough等人在2000年编制的单维感恩量表(The Gratitude Questionnaire-6,简称GQ-6)。GQ-6用以测量被试在感恩倾向的个体差异,即个体在感恩情感体验的频度、强度、广度和密度四个层面上的差异。该量表共包含6个项目,采用7点等级评定,得分越高代表其特质感恩水平越高。研究表明,GQ-6的内部

一致性信度为0.82,及感恩形容词评定量表(GAC)相关达0.65。此外,GQ-6及宽恕、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等均呈显著正相关,及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2)多维感恩量表(GRAT)

多维感恩量表又称为感恩、忿恨和感激量表(The Gratitude Resentment and Appreciation Test,简称GRAT)。GRAT由Watkins 等人于2003年编制,该问卷共44个项目,3个分量表,采用5点等级评定,得分越高代表其特质感恩水平越高。三个分量表如下:①充实感(或富足感)分量表,有17个项目,主要评估个体没有怨恨感的情况,如“我觉得生活给了我不公正的待遇”(反向计分);②简单感激分量表,有14个项目,主要评估个体对非社会来源事物的感恩程度觉得停下来闻一闻玫瑰的花香,真的很重要”;③感恩他人分量表,有11个项目,主要评估个体对他人的感恩程度,如“我要真正感谢朋友和家人”。GRAT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6~0.90之间,总量表及GQ-6相关达0.82;此外,该量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2周~2个月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0。

(3)多维感激量表(AS)

多维感激量表(The Appreciation Scale, 简称AS)由Adler和Fagley 于2005年编制,他们认为感激是指承认事件、他人、行为以及对象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感到及他们有积极的情绪联系。该量表包括八个分量表:关注“拥有”、宗教仪式、敬畏感、致谢、当前时刻、自我/社会比较、失去/逆境和感激他人等,共57个项目,采用7点等级评定,得分越高代表其特质感恩水平越高。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4,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在0.71~0.90。此外,该量表还有18题项的简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两个版本之间相关为0.95。国内的量表

当前国内特质性感恩情感量表主要有马云献和扈岩(2004)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赵国祥和陈欣(2006)编制的初中生感戴维

度量表、黄学超(2008)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等。

初中生感戴维度量表、大学生感恩量表虽是国内自编的感恩量表,但均不是根据特质感恩的内涵编制。马云献和扈岩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基于国外感恩特质层面理论,感恩特质的四个层面含义也存在重叠,如频度和广度其实质是指个体产生感恩情绪的敏感性问题。因此,从情感特质的角度出发,编制一份适合我国文化的特质性感恩情感问卷显得尤为必要。

三、感恩的相关影响因素

状态感恩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心理过程由知、情、意三部分组成。那么,状态感恩的产生相应地也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环节:①认知环节,即个体能够意识到别人的帮助; ②情感环节,情绪是一个人认知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和预期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卢家楣,2006)。即个体在对他人的帮助的意图能作出积极的理解;③行动环节,此阶段是个体将内心的感戴认知和情感外化为回报他人乃至施恩于第三方的亲社会行为的过程。利益-认知评价是个体产生状态性感恩情感的核心因素。(张萍,2012)

特质感恩的影响因素

影响特质性感恩情感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个体心理因素,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因素方面,少数研究涉及到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①人格特质: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恩及一些积极人格特征有关,且大量研究发现感恩及宜人性呈正相关。宜人性越高的人越容易感恩。此外,部分心理学家将典型的忘恩负义者(感恩的反面)描述为拥有自我陶醉的人格特质。McWilliam和Lependorf(1996)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自我陶醉特质的人不能体验和表达感恩。及亲社会性相联系的人格特质同样及感恩之间存在较紧密的联系,个体幸福感、非物质主义及感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具有感恩倾向的人在宜人性上得分较高,在自我陶醉上得分较低。及抑郁、嫉妒、神经质呈负相关(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