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讲义汇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距离2017年卫生资格考试时间越来越近了,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一节胁痛

【概说】

一、概念: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中医内科学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二、沿革:

1、《内经》明确指出胁痛属肝胆病变。

2、后世医家对胁痛认识逐趋完善。

3、《景岳全书》指出胁痛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密切,将胁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三、讨论范围: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软组织挫扭伤及部分胸膜炎。

【病因病机】

1、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分。

2、病理因素以气滞、湿热、血瘀为主,三者常以气滞为先,各种病理因素常相互兼夹,相为因果。

3、病位以肝胆为主,可涉及脾胃、肾。|中医内科学

4、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然以实证属多。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胁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可兼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与悬饮鉴别。

悬饮胁痛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或呼吸时疼痛加重,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胁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中医内科学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在血:气郁多见胀痛,痛处不定,症状波动与情绪有关;血瘀多见刺痛,痛处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痛甚。

2、辨属虚属实: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重,|中医内科学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伴阴血亏耗之证。

二、治疗原则:以“通则不痛”为原则,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原则。实者理气、活血,清热化湿通络;虚者滋阴柔肝,补中寓通。

三、证治分类

1、肝气郁结证——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兼症:胸闷腹胀,得嗳气后胀痛稍舒,纳减,口苦。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主症:胁痛胀痛或灼热疼痛。兼症: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

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身热恶寒。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证——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中医内科学入夜痛甚。

兼症:胁肋下或见症块。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

病机:瘀血停着,肝络痹阻。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肝络失养——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

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第二节黄疸

【概说】

一、概念:是指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致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二、历史沿革|中医内科学

1、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论述,始见于《内经》,该书首创黄疸之病名,提出了本病临床之主症。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黄疸区分为“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五种。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中将黄疸分为二十八侯。首次提出“阴黄”

这一型别。

4、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指出阳黄用茵陈蒿汤;阴黄用茵陈四逆汤。

5、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黄疸》不仅详论了阳黄、阴黄的病因证治,并提出“疸黄”这一病名。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三、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本病证与现代医学“黄疸”含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临床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导致胆管阻塞的肿瘤等疾病。

【病因病机】|中医内科学

1、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过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病后续发

2、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为主。

★如何理解湿邪在黄疸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黄疸的主要病理因素是湿邪,如外感湿热疫毒,属湿从外受,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属湿自内生。湿邪壅阻中焦,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由于致病因素的不同及个体素质的差异,湿从热化表现为阳黄,湿从寒化表现为阴黄。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因此《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3、病位重要在脾胃肝胆,亦可充斥三焦,内蒙心窍。

4、主要病机为湿邪(湿热为主)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

5、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与致病因素及体制有关。

6、病理转化: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7、预后转归:

阳黄――一般病程较短,热重于湿者,消退较容易;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有些可转为阴黄。

急黄为阳黄重证,湿热疫毒炽盛,传变迅速,波及营血,引动肝风,内蒙心窍,常危及生命;|中医内科学

阴黄――――病程缠绵,如湿浊淤阻肝胆脉络――黄疸可长久不退。

黄疸久病不愈,气滞血淤,肝脾受损――胁痛、徵积、鼓胀等疾病。

8、急黄:黄疸若为湿热夹时邪疫毒伤人,则病势较为暴急,具有传染性,表现为热毒炽盛,内及营血的危急证候。

★试述急黄的症状、治法及常用方药。

急黄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代表方为《千金》犀角散加减。常用药如犀角(或水牛角)、黄连、栀子、大黄、板兰根、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