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争前的舆论准备

合集下载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美国革命
一、美国革命的背景 二、革命进程及期间的民主改革 三、战后阶级斗争和联邦宪法
一、美国革命的背景 美
(一)英属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社会经济政 治概况
1 .十三个殖民地的建立 英王特许下的伦敦公司于1607年侵入北 英王特许下的伦敦公司于 年侵入北 美大陆。自此,殖民者用火与剑的手段, 美大陆。自此,殖民者用火与剑的手段,驱 逐和屠杀印第安人, 逐和屠杀印第安人,占有印第安人的土地和 财富, 年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财富,至1733年共建立了 个殖民地。 年共建立了 个殖民地。
杰斐逊
(1743—1826) )
美国第三任总统。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 立战争时期资产阶级民主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宣传 殖民地独立, 殖民地独立,拥护天赋人 权学说,主张民主共和, 权学说,主张民主共和, 反对奴隶制, 反对奴隶制,为《独立宣 的主要起草人。 言》的主要起草人。曾任 弗吉尼亚州长、驻法公使、 弗吉尼亚州长、驻法公使、 国务卿、副总统, 国务卿、副总统,总统任 内成为大资产阶级和种植 园主利益的捍卫者。 园主利益的捍卫者。
(一)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与封建生产 关系的矛盾
资本主义在工商业和农业中的发展, 资本主义在工商业和农业中的发展,动 摇了旧制度的阶级基础和物质基础。 摇了旧制度的阶级基础和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冲破封建生 产关系的阻碍。 产关系的阻碍。
(二)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的矛盾
特权等级: 特权等级:教士 贵族;第三等级: 贵族;第三等级:资产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平民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一、革命爆发的历史前提 旧制度的危机) (旧制度的危机) ——旧制度的危机 一、革命爆发的历史前提——旧制度的危机 美国革命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 警钟。继美国革命后不久, 警钟。继美国革命后不久,法国爆发 了近代史的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了近代史的又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这 场革命爆发与其他事件的发生一样, 场革命爆发与其他事件的发生一样, 也有其发生的原因或历史前提。其历 也有其发生的原因或历史前提。 史前提就是法国的旧制度──封建制度 史前提就是法国的旧制度 封建制度 的危机日益加重。 的危机日益加重。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为了改变世界舆论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为了改变世界舆论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为了改变世界舆论
伊拉克战争是继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发起的全球反恐战争的重要环节。

美国开始进行多项行动,一是利用媒体不断地向国内外公众宣传美国的反恐战争,二是利用国外活跃的利益团体,建立舆论压力组织,以加强美国反恐战争国际化,改变全球舆论氛围。

在这方面,美国利用各种形式、渠道和平台,扩大对伊拉克战争的宣传,特别是利用可以到达全球的中文媒体,宣传其支持反恐战争、抵抗恐怖行动的态度。

首先,美国努力利用中国在全球传播最多的中文媒体,向全世界持续宣传美国反恐战争的立场,向世界宣传美国净化世界的愿望。

其次,美国利用中文媒体采访一些美国政治家、官员、学者等,利用视频、文本、图片等组合式媒体,将这类采访作品持续地发布在社交网络平台,主流网站,报纸等媒体上,以加强全球舆论的影响力。

最后,美国还利用采访双方的谈话形式,告诉世界那些关于反恐战争,抗争恐怖主义的见解,并通过这种宣传手段,彰显全球舆论对美国反恐战争的支持力度更加坚定。

综上所述,美国利用中文媒体宣传伊拉克战争,可以有效地改变世界舆论,从国际上和全球民众中推动美国反恐战争,加强反恐战争在全球的认可度,从而提升反恐战争的整体水平。

《美苏“冷战”》-完整版课件

《美苏“冷战”》-完整版课件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 位。………恺撒、成吉思汗、路 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 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 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 相比拟。”
------杜鲁门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 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 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想一想: 美国采取“冷战”而非直接军事冲突的原 因是什么?
杜鲁门国会咨文所说“自由国家人民”、 “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分别是什 么?
•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 资产阶级。
•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 进步力量。
•外来压力是指苏联。

马 歇 尔
马歇尔计划有何 内容?其目的是 什么?
1949年美国与西欧等12国签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作业: 1、自制表格,内容包括美苏争霸的三个阶
段、特点、典型事件
2、北约和华约与“一战”前的同盟国和协约
国有何不同?(提示:从参加国家和地区、成 立目的、性质、长生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原因 等方面考虑)
❖1)美国大发战争财,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实 力大增,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
❖2)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最根本
的原因——目的)
❖3)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 国家的遏制。(强大的苏联成了美国实现野心的 障碍)
❖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国 不敢贸易发动战争。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
扳手腕反映美 苏什么态势?优 势在哪一方?
肯尼迪
图中两个人物 分别是谁?
2.争霸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美国总统尼克松 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1979年苏军出兵占领阿富汗。

西方舆论战案例

西方舆论战案例

西方舆论战案例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西方舆论战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治手段。

近年来,从乌克兰危机、叙利亚战争到美国大选,再到新冠疫情,西方舆论战频频亮相,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西方舆论战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策略和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我国如何应对和破解这一挑战。

一、西方舆论战的背景和重要性西方舆论战作为一种政治斗争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

冷战时期,西方国家通过舆论战与苏联展开较量。

如今,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西方舆论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舆论战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因此,研究西方舆论战,对我国应对此类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方舆论战案例分析1.乌克兰危机中的舆论战: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俄罗斯侵略论,将乌克兰危机归咎于俄罗斯。

实际上,乌克兰危机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地缘战略因素。

西方媒体选择性地报道和解读事件,旨在为西方国家的政治干预提供舆论支持。

2.叙利亚战争中的舆论战:西方国家针对叙利亚战争发动舆论战,传播有关化学武器袭击的假新闻,为对叙军事干预寻找借口。

随后,西方国家在战争中不断传播有关战争进展和人权状况的虚假信息,以达到影响国际舆论和战争进程的目的。

3.美国大选中的舆论战: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双方阵营通过操控媒体、散布负面舆论、利用网络水军等方式,展开激烈的舆论争夺。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新闻、谣言和仇恨言论泛滥,加剧了美国社会分裂。

4.疫情时期的舆论战: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媒体借机对我国展开舆论攻击。

从污名化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到质疑我国疫情防控成果,再到抹黑我国援助其他国家抗疫的举措,西方媒体试图将疫情政治化,损害我国国际形象。

三、西方舆论战的策略和手段1.媒体操控:西方势力通过掌控国际主流媒体,传播有利于自己的舆论,对其他国家进行舆论施压。

2.网络水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雇佣网络水军,散布虚假信息,操控舆论走向。

冷战的形成

冷战的形成

2、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
3、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是极权政体, 危害美国和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4、美国要援助某些国家复兴,以防 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5、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并派遣军
事人员,援助希腊、土耳其。
这篇国情咨文,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实际上是美国借援助希腊、土耳其之机,
正式宣布了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这一
第二,作为民主阵营的兵工厂,通过“租借
法案”向盟国提供大量军用物资,这一方面 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美 国的工业生产,到战争结束时,美国工业产 量几乎翻了一番,对外出口额也大幅度增长。
1948年的统计:
工业产量占53.4%
出口贸易占32.4% 黄金储备占74.5%
英国外交大臣贝文
准备。
2、杜鲁门主义
战后初期美国全球战略
到了1947年初,美国认为发动冷战 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业已就绪,决定 发动冷战。“希土危机”的出现为美国 抛出冷战,即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提供了
很好的时机。
希土危机
1947.2.21,英国照会美国
希土危机:
希腊、土耳其二战期间是英国的势力
范围,是维持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
二、冷战的理论依据 “遏制战略”
乔治·凯南 (1904--2005)
被誉为美国“最睿智”的人 外交家、大战略家、历史学家
8000字电报:
1.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一种传统和本 能的不安全感 2.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 3.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 4.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对手而不 是伙伴
苏土纠纷:苏联和土耳其的纠纷开始于大战
末期。土耳其在二战中严格奉行中立政策, 但在轴心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也对德、日宣 战,并且获得联合国创始成员国的资格。 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要土耳其归 还土地和在达达尼尔海峡建立陆海空军基地 等要求,但土耳其没答应,这造成两国关系 紧张。土耳其随即向美国求助,美国乘机向 土耳其提出了开放和联合管制海峡的要求。 接着,美又向土提供贷款,全面支持土耳其, 美国在海峡地区影响不断扩大。

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及考点分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一些先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16世纪后期的尼德兰革命应视为其先声,而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则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取得的胜利也至多是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解决资产阶级掌权的问题。

它只能是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而不可能建立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部分内容是世界近代史非常重要的内容,以往高考常考查考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包括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的理解;跟新的课程标准相联系后,同学们还要注意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的掌握。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点1.从范围上看:革命仅爆发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本阶段接近终结时,世界上仅有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英国、美国、法国),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处于封建制度甚至更落后的社会形态中,资本主义远未形成世界体系。

这归根结底是由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从根本原因上看:工场手工业时期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

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突破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

3.从主要任务上看:推翻封建王朝(或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可以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斗争。

4.从领导上看:新兴的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是金融或商业资产阶级)与共同利益者联合领导,如英国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美国的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法国的资产阶级与自由派贵族等。

5.从主力上看:由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担当主力。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主力是由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

因为资产阶级具备了经济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力量,能够制定反封建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

他们的反封建斗争既体现了自身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此时的人民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了资产阶级的领导,还没有明确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

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制的确立历程

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制的确立历程

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制的确立历程摘要:独立战争开启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之路,但是在美利坚的政府结构方式上,开国先贤们却颇费周折,进行了一番艰苦的探索。

从邦联政府到联邦政府,直至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无-不是各方力量的博弈。

这种博弈的过程集中的体现在1787年的修宪会议之上,联邦党人和州权主义者做出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也是因为新生的合众国的现实情况而不得不签署新的联邦制条例,组成联邦制政府。

在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制政府确立的历程中,各方势力的角逐和较量也开启了美国建国以来权力制衡的先河。

权力制衡的理念于欧洲诞生,却在北美大陆的肥沃土壤生根发芽。

美国建国之初,在开国元勋的制度设计中,将权力制衡运用的自如得当。

三权分立; 两院制; 联邦主义等无一不是权力制衡的精髓所在。

然而,现实守旧的藩篱被打破,又是谈何容易? 建国初期的制度设计过程,即是各方博弈和妥协的历程,在博弈的过程中充满着利益权衡,反复较量,以致最后达成相互妥协。

在建国初期一系列的制衡制度中,联邦制的确立历程尤为曲折,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利进行了全方位博弈和较量,这种博弈在1787 年制宪会议上达到了一个高潮,最终因为 1787 年宪法的颁布,联邦政府正式成立,美国的联邦制而得到最终的确立。

一、邦联政府的建立和面临的巨大困难当五月花号从欧洲驶向美洲的时候,其带去的不仅仅是一群反抗暴政的异教徒,带去的更是一群向往“山巅之城”的先贤。

而这种建立“山巅之城”的信念和实践一直都在他们所定居的土地上不断的上演着。

1776 年,北美英属十三块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为了稳定战局和“巩固各殖民地的反英联盟”。

第二届大陆会议几乎在起草《独立宣言》的同时,已然在酝酿和起草了《邦联和永久联邦条例》,其被简称为《邦联条例》。

经过各殖民地长达4 年的漫长博弈,于1781 年各殖民地全体通过,该条例正式生效。

自此至1787 年,美利坚合众国经历了长达6 年的邦联政府时期。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立法权归于国会。

主要包括①国会实行两院制;②参议院、众议院的选举规则;③立法权归于国会,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④国会拥有宣战权;⑤参议院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的审批权;⑥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第二,行政权归于总统。

①包括总统的民间直接选举;②总统的国内行政权力、外交权力和行政立法权力三方面进行阐述。

③总统在国家机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三,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

主要包括法官的来源及其联邦法院的权力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第一,“分权与制衡”的理论基础:充分吸收了欧洲洛克、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思想家思想精华。

第二,“分权与制衡”的实质:政府结构必须能使各部门之间有适当的控制和平衡。

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形式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

通过分权、制约最终达到平衡,是宪政的最终目标。

即立法、行政、司法三大国家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制衡,以达到权力的平衡,防止独裁和专制的出现。

第三,“分权与制衡”的结果:调节平衡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是规范和约束资产阶级政党竞争的最高原则和政治平衡器;强有力的防止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出现。

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可以从它的积极意义和阶级局限性来辩证的评述。

美国1787年宪法的积极意义:(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伊拉克战争来看美国战争前的舆论准备
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一国要向另外一国发动战争,必须在站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认为一国在战争前的准备主要有一下几点:一、要为出兵制造舆论,取得其他利益相关国家的支持或默许,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在政治和外交上陷于被动。

二、要在国内取得共识,压制反对派声音,加强国内安保和维稳工作,以防后院起火。

三、要在战前做沙盘推演,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并明确作战目的,以控制战争成本和风险。

四、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物资当然要准备充分了。

不要到时候仗打到一半,发现导弹打光了,飞机也没油了,大兵也只有窝头好啃的了,那就大大的不妙了。

“为出兵制造舆论”也可称为“舆论战”,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前的舆论准备对战争的胜负走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舆论战,是指由政府和军队宣传机构控制、操纵、策划,利用各种舆论工具,以网、视、声、文、图等为武器,进行的旨在压制对手、赢得公众的较量。

伊拉克战争,伴随高度发达的数字信息技术、攻势猛烈的军事火力打击,美英联军与伊拉克之间打起了空前激烈的宣传舆论战,媒体成了直接的战争工具,新闻成了锐利的作战武器。

美国为发动战争并达成战争企图,全面启动国家舆论机器,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对伊实施了强劲舆论攻势,达到了一般军事打击达不到的效果。

在战争前,美国先期造势,形成有利的舆论势态。

美利用一切外交机会,大肆宣称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生物化学武器,美国总统布什亲自到联合国宣传美国对伊政策;国务卿鲍威尔列举了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的证据,为推翻萨达姆政权大造舆论。

战争前夕,美国防部已经为舆论战做好了准备,邀请世界各地新闻记者赴海湾采访,让他们成为美军的"义务宣传员"。

另外,美国军队有专门的条例规定,美军的野战条令《信息作战》把海湾战争中的舆论战当作范例。

美军在修改的《作战纲要》中,认为媒体报道的力量能对战略方向及军事行动的范围造成戏剧性的影响,专门设立了"战略影响办公室"(后改为全球宣传办公室),其目的就在于左右国际舆论。

美军还专门制定了宣传心理作战条令,在
这次战争中,就是依照条令有条不紊地进行舆论战工作。

在人力物资发面,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形成雄厚的舆论战物质基础。

美国就舆论战进行了精心谋划,每年的国防年度财政专用于舆论战的经费年年剧增。

美国的特种部队达4万人,其中包括一个现役心理战大队和3个后备心理战大队。

美媒体不惜成本争报"战事",美国有线电视网拨款3000万美元,专门用于这次战争的报道。

美军重金请来好莱坞专家搭建每日战况简报节目现场布景,以便达到最好的电视播出效果。

美国这次发动对伊战争的显性目标是更换伊政权,解除伊武装,在伊建立"民主"政权。

隐性的目标是控制伊石油,增大美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发言权,进一步巩固美在中东取得的主导地位。

美的舆论工具围绕战争目的,配合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展开了一系列先声夺人的舆论宣传工作。

战前列数萨达姆的种种罪行,为发动伊拉克战争大造舆论。

美把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之首,认为萨达姆是恐怖主义的支持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造者、自由世界民主和平的威胁者。

对本国民众声称,美要尽到他们的职责,在"世界正义要求的广泛联盟"下,有决心和毅力反抗伊对和平的威胁。

对伊群众宣传"我们必须发动一场军事运动,反对的将是统治你们国家的无法无天的人,而不是你们","当我们的联军剥夺萨达姆的权力之后,我们将向你们提供你们所需要的药品和食品",等等。

利用自己拥有领先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如网络攻击、电视插播、遥控广播、信号模拟、声像合成等,构成了对伊舆论战技术手段上的绝对优势。

美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大打网络舆论战,伊拉克被迫封锁全国邮件系统。

早在开战之前,一场无声的战争早已通过因特网"打"到了伊拉克的后方,迫使伊拉克用其有限的网络技术,封锁了电子邮件系统,被动地阻止美国发出的信息;采用智能化、拟人化和超感官的技术手段,干扰和破坏伊的舆论宣传渠道;对伊拉克新闻媒体随时进行电子干扰和插播,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阻止伊卫视的正常宣传活动。

在遭受重创的巴格达,能够通过家庭或者社区的小型发电机接受电视节目的伊拉克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只能借助收音机收听英国BBC广播公司、美国萨瓦电台或者蒙特卡罗电台的阿拉伯语节目来了解发生在他们国家的事情。

另外,美还积极使用"物理攻击"摧毁伊拉克的舆论工具。

美国开始以"文明战争"、"媒体
自由"、"不伤害平民"的姿态出现,没有对电台、电视台进行轰炸。

但当舆论战遇到挫折(俘虏事件和阿帕奇事件)时,美军视伊和伊境外的媒体为"眼中钉"、"肉中刺",立即用武力"拔除"。

4月8日,"伊拉克战争新闻中心"---各国记者聚集的巴格达巴勒斯坦饭店遭到美军坦克炮击。

及时向全世界直播巴格达真实状况的半岛电视台和阿布扎比电视台驻巴格达办事处遭到了"精确误炸"。

伊拉克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也因大楼遇袭中断了节目的正常播出。

对新闻媒体的舆论进行严格的控制,布什曾表示,在这场战争中,"即使是成功的秘密行动,也要守口如瓶"。

媒体称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封锁消息的行家"。

在卡塔尔美军中央司令部采访的所有记者必须遵守美军定下的"三不准"规定:即不准问美军和英军的伤亡情况;不准问与目前的军事行动有关的问题;不准问与今后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

美还为战地记者订立了4条规则:①获准随军采访的记者可以与部队一起行动,但在作战部队里没有记者的"固定位置",不得自由活动。

②由于"现场转播"作战情况可能让美军伤亡人员的家属在媒体上看到亲人的死伤,违反国防部通知家属后再公布姓名、身份的老规矩,因此是否可以现场播报伤亡情况,必须由国防部决定。

③战斗开始的时间、地点以及战斗结果,不能详报。

战斗正在进行的时候,不得报道有关军队的作战行动、调动和部署的具体消息。

④在作战环境中使用电子设备,必须请示部队指挥官。

指挥官可以出于作战安全的需要,限制电子通信设备的使用。

对于不听从美国政府劝告,敢于说真话的新闻记者,他们立即给予惩罚。

仅3月31日一天,就有两名战地记者遭到美军的"封杀":报道越南战争而出名的,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资深记者彼得·阿内特,因接受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采访,发表了美国第一阶段计划已经"失败"的意见而被解雇。

另一家电视台的战地记者热拉尔多·瑞弗拉,只因将地图摊在地上看,就被扣上泄露美军所处位置的罪名而遭驱逐。

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既打了一场军事、政治仗,也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舆论战。

伊拉克战争中,双方唇枪舌剑展开激烈的舆论对攻,标志着舆论战已经走上了战争的前台,昭示着现代战争对舆论权的争夺已经成为贯穿战争全程的对抗焦点。

战时政治工作夺取和控制舆论权,构建己优敌劣的舆论态势将是必然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