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4.16 过秦论课件 粤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必修4《过秦论》ppt课件

粤教版语文必修4《过秦论》ppt课件

通假字
(1)约从离衡(通“横”) (2)合从缔交(通“纵”) (3)制其弊(通“敝”) (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6)赢粮而景从(通“影”) (7)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 一、(1——4)秦朝兴亡的历史过程(记叙) 二、(5)秦朝灭亡的原因(议论)
(前200—前168)
。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 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 贮疏》为代表。
秦王朝推行暴政 • 推行郡县制,横征暴敛 • 大行封禅之典、大兴土木, 营造阿房宫和陵墓 • 文化实行专制,焚书坑儒 • 缴获民间兵器,铸成12铜人 • 北筑万里长城,广修驰道, 南开灵渠 • 大动干戈,北抵匈奴,南击 闽越 • 动辄征夫百万,杀人如麻
探究解疑
4、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 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鼎盛:秦始皇 政策:前期——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后期——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民)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弱天下之民。 (弱民)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民) 结果: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
训练操作
(1)对下列各句中“之”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④东割膏腴之地 ⑤收天下之兵 ⑥聚之咸阳 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②/⑦⑧ C.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D.①③④⑤/②⑦/⑥⑧ 解析:①③④⑤“之”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 “的”;②⑥“之”为代词,分别指代秦孝公、天下之兵;⑦⑧为指 示代词,“这一类的”)

4.6过秦论课件4(粤教版必修4)

4.6过秦论课件4(粤教版必修4)

生 字: 腴 (zú) (yú) 轸 (zhěn) 镞 笞 (chī) 恬 (tián) 藩 (fān) 瓮 (wèng) 牖 (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 (mò ) 召滑 (shào) ng) 俯首系颈 (jì 劲弩 (jì ) 践华为城(huà) 朝同列 (cháo) 不及中人 (zhōng) 蹑足行伍 (háng) 墨翟 (dí 将数百之众 (jiàng) )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 (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一夫作难 (nàn)
“因以自喻”。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 哀伤付一生。 〕
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深刻 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 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 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 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 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 就。 后为梁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 ,抑郁而死,卒年仅三十三岁。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 (通“横”) (通“又”) (通“纵”)
百有余年
合从缔交
陈利兵而谁何 (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 (通“崛”)
赢粮而景从 (通“影”)
听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 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国。
男生齐读第三段,朗读指导: 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 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 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 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 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 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 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 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 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 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过秦论课件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6过秦论课件粤教版必修4
第二十五页,共94页。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 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秦国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的弱点来制服他 们,追赶逃兵败将,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 使盾牌漂起来;(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 分割各国的土地。
第三十三页,共94页。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1.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置身于守边的队伍当中,突然在田野之间奋起。
第八页,共94页。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 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 民大量流亡异乡,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 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 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 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 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
第三十二页,共94页。
第五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2.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 3.山.东.豪俊遂并起( ) 答案:1.名词作动词:牖,作窗户;枢,系户枢 2. 名词作状语: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 “影”,像影子一样 3.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过秦论》课件2-公开课-粤教版-必修四-

《过秦论》课件2-公开课-粤教版-必修四-

,建立强大的秦朝,以及最后走向衰落的过程。
秦朝的统治政策
02
重点分析了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以及这些
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秦朝的覆灭原因
03
深入探讨了秦朝覆灭的各种原因,包括暴政、民不聊生、社会
矛盾激化等。
《过秦论》的思想
01
02
03
反对暴政
贾谊在《过秦论》中强烈 反对暴政,认为秦朝的覆 灭源于其严苛的统治和剥 削政策。
05
《过秦论》的解读 与启示
《过秦论》的解读
秦朝的崛起与衰落
通过对秦朝历史的分析,深入探 讨秦朝崛起和衰落的原因,揭示
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贾谊的政治思想
贾谊在《过秦论》中表达了他的政 治思想,包括对中央集权的强调、 对法制的重视以及对仁义道德的推 崇。
文章的艺术特色
分析《过秦论》的艺术特色,包括 其气势磅礴、语言生动、论述严密 等特点,以及其在历史散文中的地 位和影响。
《过秦论》的影响
01 02
历史影响
作为一篇重要的历史论文,《过秦论》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不仅提供了对秦朝历史的深刻见解,也为中国古代历史论文 的写作树立了典范。
文学影响
贾谊在《过秦论》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尤 其是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从中可以窥见《过秦论》的影子。
作者贾谊
贾谊的生平简介 贾谊的政治主张和思想
贾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过秦论》的创作背景
贾谊对秦朝统一六国的评价和 看法
《过秦论》的创作目的和意图
《过秦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03
《过秦论》的主要 内容与思想
《过秦论》的主要内容

语文:4.16《过秦论》课件(1)(粤教版必修4)

语文:4.16《过秦论》课件(1)(粤教版必修4)

一、重点字音 二、作者简介 三、抄写课文后三段
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
极盛
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
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出身氓隶之人
灭亡
才能不及中人
陈涉:
兵力数百疲敝 武器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重点字音
zhěn ) 镞( zú ) 笞( chī ) 腴(yú ) 轸( tián)藩( wèng )牖( 恬( fān) 瓮( yǒu ) shào)俯首颈系( xì) 孝公既没( mò)召滑( 践华( ) huà)为城 劲( jì ng )弩 墨翟( dí zhōng 不及中人( )蹑足行伍( háng) 将数百之众( jiàng) 度( duó)长絜(xié )大 比权量力( 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
崛起(1) 兴 一、兴亡过程 发展(2)
极盛(3)
《过秦论》
内容结构
(1-4)
亡(4)
二、分析过错(5)
地理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内……;外…… 拱手而取
崛起
雄心 政策 成功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发展
宰割、分裂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 请服,请朝
作业布置
10.过秦论
贾谊
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 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 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 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 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 王太傅。33岁抑郁而死。世称 贾太傅、贾长沙,又称贾生。 所著政论文有《过秦论》《陈 政事疏》《论积贮疏》。《吊 屈原赋》。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6《过秦论》课件1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6《过秦论》课件1
16 过秦论
精选教育课件
1
精选教育课件
2
晨早诵读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语文,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幽雅宁静,却又 不时泛起一层层涟漪,惹得我心潮澎湃。
语文,是心灵的天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一句话,描写出 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新燕啄春泥”仿佛眼前也见到那盎然春意,“日月之行,若出 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出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胸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 郎西”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
语文,用美妙圆润的歌声鸣出世间不平之音,唱出世人 壮志满怀,使一泓清泉泛泛作响,使我思绪翻飞。
精选教育课件
4
人生哲理
约翰的胡子以及英若诚的游戏
约翰留胡子已有多时了,忽然他准备把胡子剃掉,可是 又有点犹豫:朋友、同事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取笑我。经 过数天的深思熟虑,他终于下决心只留下小胡子。第二天上 班时,他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应付最糟的状况。结果出乎 意料,没有人对他的改变有任何评价,大家匆匆忙忙来到办 公室,紧紧张张地做着各自的事情。事实上,一直到中午休 息时没有一个人说过一个字。最后他忍不住先问别人:“你 觉得我这样子如何?”对方一楞:“什么样子?”“你没注 意到我今天有点不一样吗?”
明悟:不要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每天对着镜子琢磨 半小时决定用哪种口红,哪条领带,你的苦心也许根本没有人 注意。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也把注意力放在做事上吧, 不要总惦记着别人怎么评价你。
精选教育课件
6
自主预习
1.注字音
(1)崤______函 雍______州 合从______
陈轸______
召______滑 逡巡____________

粤教必修四课件:第16课《过秦论》 (共71张PPT)

粤教必修四课件:第16课《过秦论》 (共71张PPT)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翻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伦比。谈至深 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 民生,穷究的却是鬼神。 • 解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 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 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 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 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 生的昏庸特性。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论”与“赋”体:
论:古代一种论断事理的文体,包括论政, 论史。 史论:以古为鉴,可以知兴亡。
赋:表现手法与文体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基本特征:铺排、渲染、文采、韵节、 气势。《阿房宫赋》
第9章 扩声系正统调字音正音
合从缔交 (zòng ) 赢粮而景 (yǐng )从(cóng ) 因利乘便 (chéng ) 万乘之势( shèng ) 陈轸(zhěn ) 宁越 (nìng ) 乐毅(yuè) 翟景(zhái )墨翟 (dí) 召 滑 (shào ) 蒙 恬 (tián ) 逡 巡(qūn xún ) 鉏耰棘矜(yōu qín) 铦铩(xiān shā)度德量力(duó) 内立法度 (dù) 鞭 笞(chī ) 七庙隳(huī) 膏腴(yú) 镞(zú) 将(jiàng)数百之众 藩(fān)篱 崤(xiáo )函 瓮牖(yǒu )钩戟(jǐ)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孝公既没(mò ) 劲弩( nǔ ) 镝(dí) 谪(zhé )戍
贾谊祠
历史回顾总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4.16 过秦论 课件(粤教版必修4)

4.16 过秦论  课件(粤教版必修4)

4.辨活用 席卷天下(席,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
包举宇内(包, 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 )
囊括四海之意(囊, 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 ) 内立法度(内, 名词作状语,对内 )
外连衡而斗诸侯(外, 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使动用法,使……斗
)
南取汉中(南, 名词作状语,向南 )
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策 蒙故业,因遗策(策略)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引申为驾驭)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介词, 用来) 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目的连词, 来)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介词, 凭借) 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介词, 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 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
5.分古今 以致 天下之士(古义: 以:用来;致:招纳。 今义: 连词,表结果。 奋六世之余 烈 (古义: 功业。 今义: 猛烈。 ) 才能不及 中人 (古义: 平常的人。 今义: 中间介绍人;公证人。)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 指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 6.明句式 (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 )
16 过秦论
才调无伦的贾谊充分发挥赋体的特长,不尽言秦之衰而先以豪迈之语 详述秦之兴,不先写秦之亡而先以昂扬之笔大书秦之盛,在纵笔泼墨绘足龙 腾云卷之态后予以点睛:“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学习这篇文章,要 感受其结构美、语言美和手法美。
帮助你知人论世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的文章 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戁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 》《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 卷。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1.用叙事来说理。 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 为议论的依据和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第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
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
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 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败六国,吞诸侯,一 统中国,威震四海,却亡于兵少士疲的陈涉之手,乃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 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4. 一词多义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统率、指挥) 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缝制) 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压制、 控制)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养足以事父母(规定)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规模)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从“继承”“包容”“取舍”中任选一个话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不少 于200字。 创意激活: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属性 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本质。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 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 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 识字注音 (1)重点字 膏腴 (yú) . 锋镝 (dí ) . 瓮牖 (yǒu) . 隳 坏(huī) .
遗镞 (zú) . 鞭笞 (chī) . 逡 巡(qūn) . 墨翟 (dí ) .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2)多音字 劲 劲弩(������ì������������ ) 劲头(������ì������) 万乘(������ℎè������������ ) 乘客(������ℎé������������ ) 行 行伍(ℎá������������ ) 道行(ℎ������������������ ) 氓隶(������é������������ ) 流氓(������á������������ )


2. 辨字组词 崤(崤山) 肴(佳肴) 淆(混淆是非) 弊(弊端) 镞(箭镞) 簇(簇拥) 敝(敝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3. 通假字 外连衡 而斗诸侯(“衡”通“横”) . 合从 缔交, 相举为一(“从”通“纵”, “举”通“与”)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 赢粮而景 从(“景”通“影”) . 锄耰棘 矜(“棘”通“戟”) .
提示: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
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 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
施,攻守之势异也”。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一个卑微弱小的陈涉却一举消灭了秦国,这是因为秦国“仁义不施”,你赞同贾谊 的看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提示:我赞成贾谊的观点。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杀天下豪杰,收天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
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过程:(1)确定文段所要阐述的观点;(2)为自己的观点选定 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人或事;(3)找出对比点紧扣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2.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 效卓著,使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秦统 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秦的暴政给人民带 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随着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同时也是历时最短(15年) 的王朝很快结束了。西汉初年,经历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等500多年的争战,社 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 “仁政”,希望君主能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来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下之兵,“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正是因为他用暴政来统治人民,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所以才会不堪一击,被力量远不如九国之师的陈涉一举灭亡。 我认为贾谊的看法并不全面。秦国之所以快速灭亡,并不是因为其“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而是因为秦国成事仓促峻急,内耗太重,树敌太多,且来不及整顿。 陈涉起义只不过是触发了这些矛盾,促使秦国迅速崩溃。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内立法度(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比较) 宁信度, 无自信也(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 而用之无度, 则物力必屈 (程度、限度) 度 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量词, 次、回)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 理有未安, 妄以臆度(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过)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 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
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
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这一类句子,气势充沛,自然让读者感受 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6. 古今异义 以致 天下之士(古义:以:用来;致:招纳。今义:连词, 表结果。) .. 奋六世之余烈 (古义:功业。今义:猛烈。) . 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平常的人。今义:公证人。) ..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山东 .. 省。)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 之外(古义: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 . 的大水道。) 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 桂林、象郡(古义:把……作为。今义:认 .. 为。)
3.用全篇对比的手法写出论点。
用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 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纵向对比;秦与六国、秦与陈涉、 陈涉与六国的横向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话也显 得更有分量。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 出来。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2.第五段写了强秦的灭亡。关于描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 用文中语句作答。 提示:六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 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 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起义的影响:“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 族矣”。 这六个方面的铺叙为第六段内容作了铺垫。 3.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请理出末段作者的思路。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策 蒙故业, 因遗策(策略)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引申为驾驭)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介词, 用来) 以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目的连词,来)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介词,凭借) 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介词,把)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找出本文表明观点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提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
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罚、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
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提示: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 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 言,以愚黔首”。刑罚上“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 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5. 词类活用 席 卷天下(席,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一样) . 包 举宇内(包, 名词作状语, 像包裹一样) . 囊 括四海之意(囊, 名词作状语, 像口袋一样) . 内 立法度(内, 名词作状语, 在内部, 在国内) . 外 连衡而斗 诸侯(外, 名词作状语, 在外部, 在国外。斗, 动词使动 . . 用法, 使……斗) 南 取汉中(南, 名词作状语, 向南) . 乃使蒙恬北 筑长城而守藩篱(北, 名词作状语, 在北面) .
学习目标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固基业(第一段)

充国力(第二段)强 攻 《过秦论》 统天下(第三、四段)盛 守 义军起(第五段)亡 析原因(第六段)仁义不施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1.本文主要是言秦之过,却用大量篇幅写秦国振兴的历史及其强盛的局面,这是 为什么? 提示:本文主旨是指出秦王朝的致命过失在于“仁义不施”,纵有强将利兵,金城 千里,终不免自取灭亡。全文意在批评秦的过失,却用大量篇幅写秦国振兴的历史 过程,以其渐次兴盛的必然来反衬其速亡的可悲,愈发令人深思其灭亡的原因。文 章的前半部分,在渲染铺陈秦国以武拓疆、以力制人的过程中,虽未明言其过失,但 暗藏着其不施仁义的败因,与下文陈述其败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