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蚕术的西传

合集下载

鎏金铜蚕: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鎏金铜蚕: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鎏金铜蚕:丝绸之路的“见证者”文/寒山“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一首汉乐府将汉朝人民采桑养蚕的景象呈现在今人面前。

而习总书记在2017年5月4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演讲中提到的鎏金铜蚕更是为我们还原了千年以前的汉中郡棉桑遍野、男耕女织的繁荣生平之景,并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者。

鎏金铜蚕出土见证桑蚕历史30多年前,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的一个普通农民,在离自家门前仅三四十米的沙洲上挖沙淘金,却意外挖出了中华民族复兴古丝绸之路的伟大物证“鎏金铜蚕”。

铜蚕身长5.6厘米,腹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有9个腹节,鎏金虽已斑驳脱落,但蚕体形态饱满、逼真。

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

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它的出土,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相传轩辕黄帝之妻嫘祖就是养蚕织丝第一人。

“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她让蚕桑成为中国农耕社会里最亮丽的产业之一。

在中国历史典籍中,也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其中以蚕入葬的传统,最早见于甲骨文中。

“蚕示三牛”“蚕示三宰”的占卜记录,以及商周遗址屡屡发现的精工细琢的玉蚕,证明了商周时期对蚕神祭祀礼仪已经是相当重视了。

春秋时期,随着对丝织品的需求加大,更是决定了蚕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养蚕的重要性,《谷粱》中记载:齐国桓公十四年“王后亲蚕,以共祭服”。

所谓“王后亲蚕”,就是在育蚕的季节里,王后率领一批贵妇们,用一定的仪式去喂一下蚕儿。

这是宫廷中举行的一种典礼,其目的是表示统治者对蚕桑生产的重视。

至秦汉时期,各地丝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设服官的仅二处,一处即齐国都城临淄,名齐三服(春冬夏)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产品以刺绣为主。

2000多年前的汉代,张骞将中原出产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运到西域、中亚西亚、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各地兜售,为中国打开了东西方互通有无的历史之门,丝绸也至此享誉世界,这也间接说明在长安及周围有种桑养蚕缫丝之地。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变化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时期;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边的国家,其次是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而后扩展到欧洲、非洲。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

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这时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由于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同时造船技术不发达等因素,所以不占主要地位。

到唐朝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

到了宋代以后,因为经济中心南移,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西北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交通不便,造船技术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等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尤其是到明清时期,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荷兰侵占台湾都是通过海路。

二、交往的商品由丝绸为主到瓷器为主在我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的商品中,丝绸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我们赢得了“丝国”的美誉。

尤其在古罗马,来自东方的丝绸一度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备受贵族的推崇,以至于罗马皇帝被迫下令禁止穿着丝绸。

但就整体而言,古代交往的主要商品还是发生了变化。

唐代之后,瓷器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瓷器的英文china也与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紧密相连。

发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一是养蚕缫丝技术的外传。

在汉代时期,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就先后西传。

二是陶瓷业的发展。

唐代“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宋代景德镇瓷都的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创造,标志着我国陶瓷技术的发展。

正是瓷器制作越来越精美,所以大量的瓷器外传。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群神图》中,画家就把来自中国的青花瓷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

盐亭嫘祖文化

盐亭嫘祖文化

嫘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女祖,又是万世景仰的蚕神、祖神、行神。相传 祭祀先蚕始于周礼,以后历代帝王祭祀先蚕的典礼都非常隆重。《嫘祖圣地 》碑记:“是以岁在正月朔八至二月初十,天子、庶民祭祀先蚕,典礼之隆 ,全然帝王祭祀先农之尊。” 民间祭祀先蚕的活动古盛今兴,舞蚕龙、献三牲、献红鞋、点天灯、烧 遍香、唱大戏、祭蚕神庙会等民间祭祀活动在嫘祖故里盐亭经久不衰。 清朝皇帝康熙在《御制耕织图》题诗中赞曰:“劳劳拜簇祭神桑,喜得 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这位帝王抒发了对西陵氏之女——嫘祖发明种桑养蚕、治丝,泽被华夏子孙 的千秋功德的崇敬之情。
嫘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女祖,又是万世景仰的蚕神、祖神、行神。
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 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 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 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 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嫘祖一生不辞跋涉,劳苦奔波,和黄帝 一道巡行天下,教民栽桑养蚕,倡导婚 嫁,受到万民景仰和爱戴。宋朝张君房 《轩辕本纪》:“黄帝周游行时,元妃 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为神祖。”
在盐亭,纪念嫘祖最著名的还是要 数嫘祖陵。 嫘祖陵(墓)位于盐亭县的 金鸡镇的青龙山,远在秦汉以前 就已建成,是人们思古怀亲追忆 祭祀嫘祖的地方。恢复重建的嫘 祖陵为八卦形,以山为陵,外露 三方,内藏五方。陵墓边长为 24.95m,意为二十四节、九五 至尊,陵直径60m,高190m, 属中华女祖第一陵。1993年, 四川省老领导、学者杨超为原墓 题写的"嫘祖墓"碑,包含在陵墓 正中。陵前碑亭,宽14m,高 9m,采用八卦中的坤卦形结构。 陵碑高2.8m,宽1.2m,厚0.3m, "嫘祖陵"三个古篆体大字是由新 加坡著名华人书法家丘程光先生 到盐亭书写的。

嫘祖故里何处寻

嫘祖故里何处寻

嫘祖故里何处寻王升华【摘要】嫘祖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人物之一,相传她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织绸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因此被尊为中国古代文明创始者中的人文女祖。

关于嫘祖的历史,早期文献的记载十分简略,《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义。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先蚕”(即始蚕之神)。

《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期刊名称】《四川蚕业》【年(卷),期】2012(040)002【总页数】2页(P57-58)【关键词】古代文明;中国史;《史记》;养蚕;山海经;发明;礼仪【作者】王升华【作者单位】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嫘祖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人物之一,相传她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织绸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因此被尊为中国古代文明创始者中的人文女祖。

关于嫘祖的历史,早期文献的记载十分简略,《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义。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先蚕”(即始蚕之神)。

《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 《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为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嫘祖在和黄帝巡视天下时,病逝于途中,黄帝谥嫘祖为“祖神”。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不仅有“桑”、“蚕”、“丝”、“帛”等字,而且从桑、从蚕、从丝的字多达105个,这充分说明在商代以前,已经有丝制品,自然有由绸帛制成的衣服。

嫘祖故里何处寻?史籍虽说明了嫘祖出生于与黄帝所统领的部族活动时期大体相同的西陵氏部族,但对于西陵氏部族的活动区域并没有明文记载,学术界关于西陵氏部族的地望和嫘祖故里的认定曾存在十多处:四川有三地:盐亭、茂县、乐山;河南有三地:开封、荥阳、西平;湖北有四地:宜昌、远安、黄岗、浠水;还有山西的夏县、山东的费县和浙江的杭州等。

嫘祖文化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探索

嫘祖文化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探索

嫘祖文化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探索【摘要】:嫘祖是我国传说中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以发展养蚕治丝为人们所尊崇,被誉为”人文女祖”。

嫘祖文化涵盖了蚕桑丝绸文化、女性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内涵丰富,可谓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20世纪90年代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嫘祖及嫘祖文化的热潮,但对嫘祖文化内涵的挖掘及其特色旅游开发涉及不多,文章试图分析嫘祖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对其特色旅游的开发作一探索。

【关键词】:嫘祖; 嫘祖文化; 特色旅游开发1. 嫘祖及其事迹近年来,各家对嫘祖的研究虽有差异,但著述公认:嫘祖乃西陵人,为黄帝元妃,以种桑养蚕抽丝编绢为人们所尊崇。

古文献中对嫘祖的记载颇多,最早记载嫘祖事迹的是战国《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其后,被学界推崇的记载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1]。

对嫘祖始蚕一事最早见于《路史·后纪》:”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为先蚕。

”此后有不少对嫘祖养蚕并祀为先蚕(蚕神)的记载,如宋刘恕《通鉴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养蚕、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金履祥《通鉴前编·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无酸涿之患,后世祀为先蚕”[1] 。

据此可知,嫘祖最早开始教民养蚕抽丝制衣。

从此,人类从穿兽衣树皮的时代开始走向文明时代。

古文献中也有将嫘祖看作行神的记载,如宋时丁度《集韵·平脂》:”黄帝娶于西陵氏女,是为嫘祖。

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1]。

《宋书·律历志中》引崔寔《四民月令》曰:”祖者,道神。

黄帝之子(妻)曰嫘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

”故有学者将嫘祖视为”旅游之神” [2] ,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旅游文化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二、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高考热点04 文化传承,兴国之源(解析版)

高考热点04 文化传承,兴国之源(解析版)

高考热点04 文化传承,兴国之源目录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二东学西传文化沟通4三西学东渐思想变革6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进展历程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否定了君权神授【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解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解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解D项。

故选A项。

4.(2022·北京卷)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觉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

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像之处。

此考古发觉()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领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白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觉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像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解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领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解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解D项。

故选B项。

2、中华文化特点3、中华文化的现实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进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供应了有益借鉴。

二东学西传文化沟通1、东学西传科学技术的传播3、东学西传产生影响1.(2021·重庆卷)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养蚕术是如何传向西方的
相传,中国的养蚕术是5000多年前黄帝的元妃嫘祖教给人民的。我国甲骨
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样。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一篇关于
采桑养蚕的诗《豳风·七月》,其中写道:“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意思是说,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在歌唱,姑娘拿起高高
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又肥又嫩的桑。这首诗说明我国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掌握养
桑,缫丝、织绸的技术了。

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织品传向了欧洲。欧洲人见到这种轻盈柔软、
光彩夺目的丝织物,视为珍品,争相购买。据说,罗马帝国的恺撒曾穿着一件中
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引赶剧场的轰动。哥伦布探险时,曾对他的海员们说,
谁首先发现大陆,赏一件丝绸上衣。但丝绸价格贵如黄金,当时的罗马帝国因支
付昂贵的进口丝绸费用而出现了财政赤字。为此,元老院专门通过了一项禁止销
售、穿着中国丝绸服装的通令,但却遭到喜爱中国丝绸的贵人们的强烈反对,最
后,罗马帝国又被迫撤销了这一禁令。

开始,欧洲人不知道中国这种丝绸是养蚕缫丝纺织出来的,他们以为,丝是
从树中抽取出来,然后用水湿润梳理而成的。当得知是用所养蚕茧而缫出的丝织
成的后,他们便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把中国的养蚕术学到手。

公元6世纪,罗马皇帝贾斯丁尼安召见一位到过中国传教士,要他去中国窃
取养蚕技术。这位传教士来到中国的云南,了解到桑树是用桑籽种出来的,蚕是
春天里将蚕卵放胸前暖一个星期孵出来的,幼蚕孵出之后,再用桑叶精心喂养,
即可抽丝结茧。这位传教士得到这一方法,窃取了一些蚕卵和桑籽,便回国去邀
功请赏。没想到,这位传教士将蚕子和桑籽弄混了,他把蚕子种入地下,将桑籽
揣在怀里,结果一无所获。后来,贾斯丁尼安又重新派了两位精明的传教士以传
教为名,再来中国窃取养蚕技术。这两位传教士接受了过去的教训,牢记了种植、
孵化方法,把蚕子和桑籽藏在空心手杖内,带回罗马。中国的养蚕技术由此传向
西方。

关于中国养蚕技术西传的另一种说法,见于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书
中说,西域有一个叫瞿萨旦那的小国,想得到养蚕技术,便向当时的“东国”请
求,“东国”拒绝赐给,并加强了关卡检查,严防蚕子、桑种外传。“东国”据
学者研究,可能就是当时的北魏。瞿萨旦那国王见请赐不成,便另想了一个办法,
他以加强友好为名,向“东国”请求通婚,得到“东国”同意。娶亲前,瞿萨旦
那国王派使者密告公主,请她设法带些蚕子桑种来。公主答应了瞿萨旦那国王的
要求。离开“东国”前,公主将搞到的蚕子、桑种密藏在帽子里。出关时,官员
们检查了所有的衣物,惟独不敢检查公主头上的帽子。就这样,蚕子和桑种被带
到瞿萨国去了,后来又传向了西方。

玄奘的这一珍贵记载,被探险家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发现的一幅古
代版画所证实。这幅版画中央画着一位盛装的贵妇人,头上戴着帽子,左右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