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新技术

现代农业新技术
现代农业新技术

关于中国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创新与探索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所引发的农业技术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技术需求

一、引言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创新的路径是由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决定的。因此,要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或农业现代化,首先要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开始。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西欧早期的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市场和商业的发展,经过政治和制度变革,导致18世纪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随后的历次科技革命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原动力,推动着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这是对内生型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描述。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应激型的,无论是现代政治制度,还是现代科技,都不是从本土产生,而是从外国引进的。不过,应激型现代化的实质,同样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在功能上对现代化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而且,中国的商业和市场在16世纪就已出现现代化的征兆。例如徽商、晋商、陕商等大商帮,就已属自由商人,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特殊的商人阶级”或希克斯所说的“专业商人”。不过,这些经济上的变化不但没有引起政治制度上的变革,反受传统政治制度的压制而不能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也无从谈起。中国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是从19世纪中期以后,受外界压力开始的。从科举制的废除到辛亥革命,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形式上来说已经出现现代化的端倪了。但是这种没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安排的现代化只是一座海市蜃楼,中国受列强奴役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贫困状况没有改变。尽管如此,变化总是开始了,而一旦开始,就不可逆转。

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变革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传统社会由四个基本阶级组成:学士、农民、手艺人和商人。这样的次序排列也决定了不同阶层的社会政治地位。位于他们之上的是有特权的官僚阶级,而在他们之下的则是人数较少的贫民。从古到今,官吏的地位一直是最有抱负的中国精英所追逐的最高目标。据韦伯的观察,“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主要是决之于具有做官的资格,而非财富”。自隋唐以后,取得做官资格,实现人生最高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考试。正是科举制强化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它长期处于稳定状态。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社会上的才智之士,在对西方价值的向往以及新的利益的诱惑下,已经纷纷从传统政治的窄门中走出,特别是在西方式教育制度普及之后,“人们依着经济技术的专业化的趋向与需要,各自选择了性之所近的道路。数学、逻辑、物理、工商管理、政治、建筑、绘画……成为了新时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东西。而新的行业亦已一一出现,…政客? 就是一个新的行业,企业家、买办、留学生、工程师、律师、教授、医生、作家、报人乃至电影明星、歌星也都是崭新的职业。”到了1919年,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现代职业,以及在现代商业和金融业中的领导地位已被开始认为具有与传统社会的官吏同样高贵的地

位。这样,传统社会结构及等级次序发生了变化。原来身居末位的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而原来居第二位的农民可说是下降到末位。在农民之上,有各种各样的新兴职业。人往高处走,稍有才能之人都不可能安心务农了。但是农业领域的新兴行业——农科大学、农业科研机构却在农村之外的大城市应运而生生了。农科大学的教授、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同样是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在城市也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业主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总之,由现代化而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农业本身发生分化,形成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

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是指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由三个不同性质的部门完成。这三个部门处在农业生产的同一条产业链上,但是各自独立实现自己的功能,各自独立追求自身的利益。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是由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由家庭农场实施;应用新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则主要通过市场实现。

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性农业,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基本上在农业内部完成,农业技术创新也是在农业内部完成的,不存在三元结构。这种传统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与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推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已经将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至,不可能再在农业内部有重大的创新。农业生产力已经无法承受人口及市场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必须从农业以外寻求活路,农民兼业逐渐成了普遍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从技术层面看,在农业生产系统的外部——城市制造的技术产品如良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开始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创造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教育、科研机构也相继在城市中出现。换言之,在农业生产外部形成了引进和研究开发新技术的专门部门。这些部门的组织管理形式、经费来源、工作目标、人员素质、价值观念、社会地位与传统的农业部门完全不同,但确实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从市场层面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企业相继出现,与之相伴的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这些都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这些部门的出现构成了现代农业的特征: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现代农业技术)由农业外部的科研机构、工业企业提供;农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出售。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是由外部推动被迫做出的反应,而不是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与传统社会经济缺少历史的继承性,较难融合为一体。表现在农业上就是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与农业生产实际的脱离以及农业生产者与市场的脱离。本来,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化的特点,使得这些机构在农业技术创新上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农民大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尽管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三元结构从一开始就缺少内在的联系,但是毕竟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出现了现代化的农业新因素,开始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艰难历程。农业技术创新三个环节之间的关联程度成了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

由于近代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前人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所以本文不再重复。以下仅从技术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清末至民国时期农业技术创新三元

结构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现代化与现代农业技术需求的形成

技术创新由社会需求引发,但也可能相反,创新引发需求。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兼有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和拉动。因社会需求而引发创新,我们称之为“需求填充效应”,它主要发生在城市,其创新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的出现;因创新而产生需求,我们称之为“需求诱导效应”,它主要发生在乡村,这种需求是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各种示范推广活动引发的。

(一)民族危机与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民族优越感使其对西方文明不屑一顾,也就不存在对西方新技术、包括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直到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才有了向西方学习的意识,对西方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出现。最初是对西方军事技术、工业技术的需求。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才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通过政府官员及士人的启蒙提倡来体现。清中期以后,政府官员及士人已经意识到传统农业因人口压力所产生的危机,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还是想方设法增加耕地面积。此外,在最大限度利用传统技术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旱地为水田,推广水稻种植;推广接茬作物,变水田一收为水旱两收。对于西方农业技术,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也就谈不上需求和利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的大量引进,西方农业科技知识也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西方军事技术和工业技术,对西方农业技术真正全面了解的人不多,但是已经有了向西方学习之倡议。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大多并不是因为已经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对改进中国农业有何实际作用,而是因为中国在与西方的交锋中屡战屡败,从多次失败的经历中逐渐得出一种认识:中国军事上不如人是因为经济上不如人,经济上不如人最根本的还是科学技术不如人,科学技术不如人,则是因为教育不如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兴学校、育人才,其中包括兴办农学堂、培育农业人才。

薛福成在《出使四国记》中描述了西洋各国学校的兴盛,并由此推断西洋各国强盛的根源:

西洋各国教民之法,莫盛于今日……文则有仕学院,武则有武学院,农则有农政院,工则有工艺院,商则有通商院。……近数十年来,学校之盛,以德国尤著,而诸大国亦无不竞爽。德国之兵多出于学校,所以战无不胜。推之于士农工贾,何独不然?推之于英法俄美等国,何独不然?夫观大局之兴废盛衰,必究其所以至此之本原。学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欤?康有为、梁启超、胡燏棻等都有类似的观点,并提出兴办西学的主张。他们倡办西学的出发点,是基于对民族兴亡的忧患意识,而不是基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换言之,在中国创办西学,不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需要各种专门人才的程度,而是因为西方列强打败了中国,中国要雪耻、要富国强兵,就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其中暗含这样一个认识逻辑:中国被西方列强打败,是因为他们的军事力量比中国强,而军事力量强的原因是经济比中国发达,经济比中国发达的原因又可以追溯到教育比中国先进。因此,中国要变得与西方列强一样强大,就得从学习其教育制度开始。至于将西式教育移植到中国是否能适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尚未考虑到。但是,分科培养专业实用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当时的士人能认识到分科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大力提倡,已是一大进步。分科办学自然包括建立农学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明确提出

要建立农学堂。张之洞不但指出农业和农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在武昌设立农务学堂,聘请外国教习从事农事试验与教学研究。自1898年起,清政府多次下诏分科办学,其中包括举办农学。随着士人兴办农学的主张变为政府的实际行动,我国的农业学堂从中等到高等,相继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也创办了一些农事试验机构,进行农业技术试验。

综上所述,国家对西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源自列强入侵所引发的民族危机,由士人及政府官员的言行体现出来,满足需求的途径是兴办农学堂、农业科研机构。由于这种需求不是来自本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因这种需求而建立的农业教育科研机构,是官僚士大夫的事业,与中国农村、农民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需求虽然引发了中国农业技术在制度上的创新,但是要对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对本文所用现代工商业的概念作一界定。从组织制度上讲,现代工商企业与中国传统工商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随着国家的逐步现代化,在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新兴工业企业有可能逐步取代传统工业。但是,许多传统形式的商业企业,并不会被现代企业取代,他们能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即使在近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除了永安公司、先施公司等大型百货公司,以及部分大商号,采用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以外,大部分中小商店都是独资或合伙经营的,为数最多的是街头巷尾的夫妻店。大部分商店,诸如绸缎庄、皮草行、南货店、衣庄等,都同传统商业一脉相承。因此,传统的家族式商贩或合伙经营的店铺仍在商业中占主导地位。在近代上海是如此,在整个近代中国更是如此。有鉴于此,本文在运用现代工商业这一概念时,并不是指采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工商企业,而是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工商企业,只要它们为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生产和服务,就属于现代工商业。它们可以是机器工业,也可以是手工业;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是家族商铺或合伙制;可以是外资企业,也可以是民族资本企业。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由市场决定,通过工商企业家或工商团体的言行反映出来。这种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增加农产品产量的新技术的需求;二是对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新技术的需求。

1、对增加农产品产量新技术的需求。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使非农人口增加,导致市场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增加。现将农产品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来分别探讨。首先分析粮食需求的增加对新技术的需求。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近代,出现区域专业分工后,在经济作物区域已经出现了粮食短缺。随着城市及现代工商业的兴起,粮食短缺现象更加普遍。侍郎张弼士“奏陈振兴商务条议”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张氏认为粮食短缺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农田面积减少,也不是由于耕田的人减少。水旱灾害等是造成粮食减产的原因,但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事非农行业的人数增多,引起市场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粮食价格上涨。从现代的观点来看,非农行业人数增多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市规模的扩大,农田面积会有减少的趋势,从事农业的人口也有减少的趋势。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解决粮食问题,是近代中国面临的课题。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增加也会引起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但是这种需求主要是非市场性的,通过增加农田面积,充分发掘传统农业技术潜力可以解决。即便是到了近代,传统的增产手段用尽,不能增加粮食产量,农民也可以通过节衣缩食,降低生活水平来克服粮食不足的问题,只要能生存下去,不至于发生

社会危机,当代中国的农民仍然如此。但是城市市民就不同了。城市的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决不会像农民那样忍受贫困,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生活水平、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对粮食问题会很快做出反应,通过报纸杂志形成社会舆论,从而影响到政府的农业政策,使改良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提到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议事日程。

就工商业而言,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如果原料供应不足,不仅会影响本企业的发展,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如工人失业所引发的社会动荡等等。正因为如此,工商企业会直接采取行动,从事农业改良活动,满足其对原料的需要,以供应市场,维护其企业的发展。工商企业从事农业改良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本国人民对粮食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源自对利润的追求。以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中国近代面粉加工业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为一时输出品之大宗,而粉厂次第设立,于斯为盛,小麦产量有限,随不得不采用国外原料,其数量且与年俱增。”面粉厂为了解决小麦求过于供的问题,“陆续派遣厂员分赴各处劝导种麦,更岁集巨资,补助农事试验场”。还与农业院校合作,建立小麦实验场,进行小麦改良。由此可知,工商业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与其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工商企业资助的是与其事业发展密切相连的农业技术改良,例如面粉厂会资助小麦生产的技术改良,但它不会去资助棉花或蚕桑的改良。与工商企业关系最紧密的还不是粮食生产,而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所以我们接下来分析经济作物需求的增长对新技术的需求。

自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市场之后,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和中国农产品(主要是经济作物产品)的输出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丝棉等农产品是出口的重要商品,由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外国企业直接介入中国的农业技术改良。为了切实改良中国蚕桑,外商还成立了改良蚕桑的机构,设立制种场培制、购买改良蚕种,分给农民饲养。同时在发种区域内设立蚕业指导所,指导农民养蚕。

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原料需求的增加,中国的工商界也产生了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提出了改良棉植和蚕桑的要求。工商界要求农业改良的主要原因,在华商纱厂联合会会同中国棉业联合会、国立东南大学,给北洋政府农商部的呈文中,得到很好的说明:

窃我国自七年以还,纱锭倍增,棉产未旺,无论年岁丰欠辄有供不应求之势,每年外棉输入,恒在一二千万两以上。……近年敝纱厂联合会,曾年拨巨资,分向直、鲁、苏、鄂等省设立之棉试验场,力图棉植之推广改良。……今年(1923)印、美棉产均嫌不敷应用,国产棉花,又无法禁其输出,全国数百万锭之纱厂,皆以原料缺乏有不能维持工作之势,而未来之棉荒,且必一甚一日。为了扩大棉花来源,纱厂积极从事棉花改良与推广事业。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专门成立了植棉委员会,主持植棉事宜,在产棉区改良棉种,在不产棉之地推广植棉,所需经费,“由全国各厂用花一担,抽费一分充之”。还先后与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东南大学农科合作,进行棉花改良推广。总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使市场上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促使工商界人士直接介入农业生产,引发了对增产技术的需求。

2、对提高农产品质量新技术的需求

现代工商业的生产与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而且是进行大规模生产与经营。这两个特点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市场,就有竞争。在竞争中,质量不好的产品就会失去其在市场中的份额。有学者提出,鸦片战争后,我国丝茶贸易

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难以和国外竞争。而中国对外丝茶贸易的衰落,则激起了人们改良农业技术的要求。这是从农产品加工角度得出的结论。农产品加工技术似乎更多地与工业生产技术相关,例如缫丝厂对丝的生产加工技术,面粉厂对面粉的生产加工技术,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但这都是工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农产品加工质量的影响要从原料角度去分析。

原料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可分两个方面:第一、生活习俗变迁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第二、机器大生产对原料品质提出新的要求。

罗振玉在《农事私议》“农业移植及改良”一文中提到:

近来外国麦粉进口者日多,初则因西人憎华麦调制不精,输入以供西人之食,今则华人亦嗜食之,由商埠而输入内地者日有所增。夫华麦固调制不精,而粉量亦不如美麦,盖种类之异矣,宜求美国嘉种传布内地,一蕲改良。此文反映出近代中国引进美麦品种的原因之一,饮食习惯的变化。外国人到中国通商口岸后,不习惯食用中国产面粉,于是从外国进口洋面粉。洋面粉进入中国后,渐渐引起中国人的喜好,由通商口岸传入内地,在中国的市场需求扩大,于是国内有了引种美麦的技术需求。

引种美棉也与人们衣着习惯的变化有关。据同治、光绪年间的海关贸易报告及报刊反映,实际上洋布没有土布耐用,但比较柔软美观,加上价格低廉等因素,渐受华人欢迎,占领了中国市场。于是引出朱祖荣这样一段议论:

子独不见夫今天下乎?无论通都大邑,僻壤遐陬,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风尚之变,由来已久……而近来亚东日本,所织洋布,亦复花样翻新,既精且巧,足以广事招徕。洋布的普及为近代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棉纺工业的发展则对其原料棉花的品质提出新的要求。洋布与土布的差别主要有二:从生产方式上讲,洋布是用机器生产,而土布则是手工生产。从生产原料上讲,洋布是用洋棉、主要是美棉生产,而土布则是用国产棉。因此,洋布不一定是从外国进口的布,国内机器生产的布也称作洋布。洋布也可以用国产本地棉生产,但是规格和质量受到限制。“中国原先栽种的亚洲棉(中棉)品质差、纤维短,不能适应机纺要求,每年不得不进口大批美棉以补其缺,花费甚大。于是,一些实业家和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引种美国陆地棉以解决上述问题,美棉由此开始引入中国。”

机器生产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在面粉工业同样有所反映。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早已存在面粉加工业,根据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给性加工和商业性加工两部分。[1]自给性加工是农民加工自家消费的粮食,对小麦品质没有特别苛求。商业性加工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镇居民,对小麦品质有一定要求,但是由于传统磨坊的加工量有限,每个磨坊对小麦的需求量不是太大,因此对品种规格的要求不一定很严格。近代机器面粉厂则不同,其生产能力强大,因此对小麦的需求量也大。如果品种规格混杂,就会影响面粉质量。[2]而面粉的品质则会影响食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原颂周在分析我国小麦的缺点时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国普通的麦种,大半交杂不堪,几无纯种之可言,以至制造食品的工艺,颇不发达。例如品质不良的硬小麦,不适宜机械面粉厂的制造。又如通常的软小麦,对于制造饼干,无大妨碍。但若用他来制造上等面包,则不相宜。因其中所含的胶质较少。至如半硬小麦,品质不甚恶劣。倘能选择北方的良种,和南方的良种相交配,而成一优美新种,推及农民,广为种植,则以后不致再向外国输入小麦,以作制造各种食品之用。上文表明,不但机器制粉业对小麦品种提出新要

求,而且食品深加工业对小麦品种也有要求。中国传统小麦品种混杂,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结果让外国小麦占领了中国市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进行品种改良。

总之,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工商企业往往直接参与同他们利益相关的农业技术改良。由于工商业界投资农业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工业原料,所以其对农业科技的支持程度与市场密切相关。市场前景好的时候,支持力度大。市场前景不好的时候,就会取消支持。正因为如此,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能引发农业技术创新,但不能长期支持农业技术创新。

(三)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小农的家庭农场。一家之长既是农业生产的管理者,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家庭主要劳动力。也可以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农民。到近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公司。在农业公司中,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分离,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公司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大多是政府官员、绅士、商人、华侨、外国资本家等等。[3]家庭农场的主人与农业公司的主人,无论在文化知识水平、社会政治地位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层次和表现形式完全不同。在近代中国的报纸杂志上,经常有农业公司采用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是引进外国农业机械)进行垦殖的报道,但是几乎没有农民主动采用西方技术的报道。相反,到是有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困难重重的报道。这并不能证明在家庭农场的生产中不需要新技术,只是反映出农民对新技术需求的条件和形式不同。因此,在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时,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生产者。

1、农业公司经营管理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就农业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来说,其学识及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取决于理性和现实利益两方面的考虑。从理性上说,由于他们对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大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中西对比,能够认识到西方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并能推断出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对自身企业发展是有益的。从现实利益来说,如果通过理论分析证明,用西方先进农业技术开发农业有利可图,就足以促使他们投资农业。但是公司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如果经过实践证明投资新技术于实际农业生产无利可图,他们会放弃对农业的投资,转而经营其他行业。或者放弃先进技术,转而采用传统的农业经营形式,即招佃经营。

民国时期,创办了许多新式农垦企业。这些企业从组织管理形式上看,具备某些现代企业的特征,如采用股份制等等,但是在农业生产上,大多采用招佃形式,由农民一家一户从事生产。当然,这种生产形式与传统的小农生产也有区别。首先,生产什么是由公司决定的,如何销售也由公司决定。其次,生产技术也由公司指导。因此,这些公司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是由公司管理层决定,而不是取决于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农业公司虽然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但是其数量很少,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大。在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还是家庭农场。农业科学技术最终的服务对象,还是广大农民。因此,分析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更为重要。

2、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通常认为,传统社会的农民愚昧落后,对新技术持排斥的态度。本文认为,农民

排斥新技术,并不能说明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而只能说明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遇到了障碍。我把这些障碍分为习俗障碍、知识障碍、经济障碍、社会环境障碍几个方面。

习俗障碍可分为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两方面。生产习俗是农民世代相传下来的组织生产的规矩、程序,它属于一个农村社区,而不是一家一户农民的事情。据费孝通调查,开弦弓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排水灌溉的组织管理程序,依靠这套程序解决农民旱涝时的排灌事宜。后来村里有了两台动力抽水泵,承包全年的灌溉,按每亩收费。然而,这种机器在当时并没有被普遍采用,主要是因为使用机械而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尚未找到生产性的出路。村民们宁愿使用旧水车,不愿缴纳动力泵费用而自己闲搁数月。有些人告诉费孝通,那些依赖动力泵灌溉的人,自己没有事,便到城镇的赌场去赌博,害了自己。这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习俗是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它是和当地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改变生产习俗的前提是相关的社会环境必须改变,否则就会带来社会问题。就费孝通所举例子而言,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工后,如何安置闲余的劳动力或劳动时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引进现代机械未必是好事。农民经过理性的判断会拒绝新机械的使用。这其中反映出来的不是农民的愚昧,而是农民的智慧:用劳动来打发时间,总比去赌场赌博要好。提到赌博,就牵涉到生活习俗。据当时人反映,近代中国许多地方的乡村社会赌博成风,很多农民除了在田间劳动,剩余时间大都去进行赌博,哪有时间精力考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喝酒赌博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习俗,所以有人在参观金陵大学农民服务社后评论道:

农民之无正当娱乐,尽人皆知。每遇秋收之后,或迎神赛会,或邀朋聚赌。工作之暇,尤多喝酒啜茗。欲阻止此种不正当之娱乐,非有相当正当之娱乐代之不可。农民服务社有鉴于此,乃以种种有益身心之游戏代之,对症下药,定能妙手回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风气问题,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也就不能指望农民会产生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

知识障碍可分为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见识两个方面。如果说近代中国的农民都是文盲,那未必准确。据李伯重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大众教育已经普及,并深入到农村地区,到了19世纪初期,识字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另有学者估计19世纪初期广东农村男子识字率为40~50%。但是识字并不足以引起对新技术的需求,只有当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后,才具备对农业新技术产生主动需求的可能。如果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存在某种新技术,就不可能产生对该项技术的需求。中国农民没有对新技术的需求,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有新技术的存在。所以,农民产生对新技术需求的条件之一是,有机会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教育。而近代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这个条件。如果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但是能有机会通过耳闻目睹接触到西方的农业新技术,也有产生对这种技术需求的可能。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的社会生活地位决定了这种机会也很少。

经济障碍是影响农民技术需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便他们知道某种先进技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也不会主动去采用。经济障碍主要体现在农民接受新技术的经济承受能力上。如果新技术的使用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农民无法承担,他们就只能沿用旧技术。即使将新技术免费提供给他们,也会考虑将来的收益是否可靠,这就是所谓的“机会风险”。在不能确定采用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之前,农民一般是不会采用新技术的,因为农民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这与官员、军阀、工商企业家这些有权有钱的人不同。这些人可以引进外国机器从

事农业垦殖,即便不能从农业垦殖中获利,于他们自己也无太大的损害。而农民,只有已经通过示范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新技术,才敢使用。南京金陵大学农科的推广员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是:农业推广之成绩与各地领袖或农友之切实辅助成正比例。从事推广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当地领袖或农友合办“表证场”,用以证明农业新技术的有效性,当农民们亲眼目睹新技术的成就时,就会纷纷采用新技术。社会环境障碍。近代中国军阀连年混战,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使得农民没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一家人朝不保夕,也就谈不上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了。另外,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农民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下,促使乡村中最有能力、有文化的人都流向城市,而本来最有可能首先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就是这些人。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结果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扩大,传统乡村精英城居化,人才资金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下降了,这也影响到新技术的需求。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化所引起的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来自不同的方面,这些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民族危机而引起的国家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促成了制度上的创新,使中国建立起专门的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但是这种需求是纯理性的,建立在这种需求之上的现代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与当时中国乡村的农业生产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有限。现代工商业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既有理性成分,又有现实利益的成分,因此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较密切,对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切实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局限性在于同市场需求联系过于紧密,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而且其对新技术的支持仅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因此近代中国源自工商业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不能持久,也不全面。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分两类,来自农业企业家的需求和来自普通农民的需求。由于近代中国的农业企业发展并不顺利,数量有限,其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限。而普通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则有待农业推广者去开发。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在农业技术创新的三元结构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不是三元结构中的某一环,而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农业新技术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应用新技术的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者之间,应该有一种共同利益为纽带。找到并建立这种纽带是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现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内容

村官考试:现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内容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党和国家农村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村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中需要掌握的要点之一。下面,知鸟教育人事考试网的专家为考生讲解现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内容。 一、绿色革命、蓝色革命和白色革命 绿色革命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它是以采取农作物高产良种为中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推广矮秆、半矮秆、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的小麦和水稻作物优良品种,并配合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 第一次绿色革命有两个重大突破。一是培育成功了新的矮秆、抗倒伏、高产量的小麦品种,二是培育出矮秆、高产、耐肥、抗倒伏的水稻新品种。第二次绿色革命的主要成果有三:一是在巩固第一次绿色革命中水稻、小麦、玉米等育种成果的同时,向农业的其他领域扩展;二是在有效利用灌溉地的同时,向旱地、低地、丘陵、山地扩展;三是扩大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基因革命。总之,绿色革命大大提高了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为解决人类所需粮食及其他食物做出了贡献。 随着绿色革命的进行,我国提出了蓝色革命,即充分利用我国海域和内陆水域的丰富资源,发展海洋养殖和内水养殖,改善我国食物结构,以解决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在蓝色革命的推动下,我国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特别是淡水养殖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继绿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之后发展起来的是白色革命。白色革命的主要技术支柱是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兽类药抗生素、疫苗、仪器和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可见白色革命也是一种节地、节水、节能的工业化农业。目前看来,白色革命的潜力很大,白色革命的生产原料极为丰富,如石油生产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工业废渣废料等,都可用来生产单细胞蛋白。发展白色革命将开辟农业科技史上的一片新天地。 二、农业信息化应用广泛 当前在发达国家,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目前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强度已高于工业,欧美国家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网络化 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网络用户增长迅速。用户通过家中的电话、电视或计算机,便可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这些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农业生产者更为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市场信息,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经营的生产风险。 2.综合化 农业信息化既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模型库和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技术、实时处理与控制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又有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结合,如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的日益紧密结合,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大大改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也不断提高。 3.全程化

(word完整版)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现代农业新技术答案

现代农业新技术答案 作业一 1、随着人的总称社会形态的不断成长,人口持续增加和对农产物的要求不断提高,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活习性环境问题一天一天地走向紧张,如何协调人的总称社会形态经济成长与生活习性保护的抵牾,已经慢慢成为可持续成长的核心问题,作为直接以有生命的物质和富源环境进行再生产的农业,其可持续成长的问题更加剧要。只有在扩大承载面积,减轻单元面积承载的压力,才有可能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农产物不断增加的需求。总之,通过有效的手眼和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水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2、现代农业新技术可分三大类: 一是探索研究型技术:主要是生物技术。 二是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是最近制订颁布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 三是组装型技术:主要指适应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所采用的技术集成,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所采用的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发展节本高效农业采用的省工免耕技术等。 3、(一)取得新成就 1.粮食增产粮食播种面积在2004年达到1038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超过年初确定的4550亿千克的预期目标,达到了4695亿千克,比2003年增长了9%左右。 2.农民增收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超过了年初预定的5%的增长目标,实际增长幅度达到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3.深化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4.转移农民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大约有5亿多,目前仍有约1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5.扶贫开发扶贫开发取得明显进展,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幅度的下降均为近5年之最。 6.公共事业农村公共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二)面临新矛盾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我国水土资源相当紧缺,土壤、河流等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土壤沙化等生态破坏的现状都比较严峻。 2.城乡差别依然明显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使我国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社会”的格局。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产业化程度低。 4.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少,灌溉设施的老化失修;土地被重金属污染;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于农业专业化生产需要,农业良种繁育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一些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还比较滞后。 5.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只有40%-45%,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我国农业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充实、调整以实现新的发展。 6.金融体制亟待调整各大商业银行基本不面向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在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体系,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的融资需要。

农业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浙江大学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10—17日,我有幸参加了xx县委组织的xx—浙江大学现代农业专题研修班,聆听到了浙大教授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品牌农业、设施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农村基本经营模式与农业主体培育、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课程。参观了浙江省富阳市东洲街道江岭芦笋种植示范基地和黄公望村新农村建设。 通过学习参观,开阔了眼界,看到了xx与江浙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感受到了浙江农业发展的蓬勃态势,认识到了我县农业发展的条件优势和面临的良好机遇。紧密结合xx 实际,我认为加快xx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把握四点: 1、实施规模发展战略,整合农业产业资源,组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试验场,也是实现以点带面,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科技含量,搞好全方位、多品种农业结构调整的载体模式。我们一要扩大四大地标认证农产品种植面积,在现有的六大种植基地基础上,改良种植品种,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在产品、产量上创新高。二要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实行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科技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能力,使农业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传统种植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2、实施加工转化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我们无工业、无污染,有着生产有机产品的良好条件,农产品品质好、绿色安全。但是我们的农产品都是以初级产品出售,并不能体现出我们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价格低,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我们要转变生产观念,把我们的农产品进行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一是要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进一步扩大以莜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发展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二要以四大地标认证农产品为依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3、实施产品品牌战略,全面提升产品社会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感受明显的一点浙江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品牌战略运用很成功、文化包装很到位。旅游景点挖掘其背后的传说典农产品顺应人们追求健康、追求高品位生活的需求,挖掘其养生健体的功效,把这些特点放大进行广泛宣传,吸引眼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追求越来越明显,知名度高,有信赖感、 安全感的品牌会增加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着力培育品牌农产品,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可以为农产品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益。我们要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监管,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创立品牌,打响品牌,做大做强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声誉。 4、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用科技促增收 要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一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二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因地制宜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跨区域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服务。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三要支持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努力培养造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现代知识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篇二:现代农业讲座心得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前沿动态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科技 (一)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最古老、最悠久的产业,也是永不衰退、不断推陈出新的母亲产业。至今为止,农业大体上经历了以刀耕火种为标志的原始农业、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传统农业和各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农业正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萌芽,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给出这样的定义: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化、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现代农业商品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足性。传统农业长期处在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状态,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现代农业实现了商品化,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

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二是现代农业的工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自然性。打破了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状态,走出了农业工业化的道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手段武装改造提升农业,从而大大增强农业快速发展和抗御风险能力。 三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改变了传统农业单兵挺进,就农业抓农业的工作路径,打破了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有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农业的链条得到了不断延伸,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四是现代农业的一体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分割性。传统农业组织管理手段明显表现为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现代农业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五是现代农业的一元化,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缘性。传统农业远离城市,城乡壁垒森严,阻碍了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立足农村但不排斥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二)现代农业科技 1.现代农业科技的特征 农业科技发展的交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通过与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人工创造新物种、构建人工环境和数字农业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大跨度交融,更新我国传统农业科学(如遗传学、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畜

对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对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学生姓名:孙化 学号: 1551204458852 指导教师:鲁泽冰 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年级:15秋 学校:黔江广播电视大学

对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现代农业新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主要围绕农业新技术需要创新,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来探讨我国农业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农业技术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状;趋势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此,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一直是我国政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农业科技新技术在改革创新中快速推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农业对科技新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强,但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我们正面临着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连年减少、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情况。因此,把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地,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是一项事关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任务。 农业新技术的实质要求就是“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业结合、生产生态协调”,这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中国农业新技术路线的体现[1]。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对农业领域的项目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致力于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业技术则是基础之基础,发展农业新技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只有造就坚实的技术基础,才能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做一全面的探讨很有必要。 二、农业新技术发展的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在农业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主要农业新技术需要创新、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新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围绕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高新技术

现代农业新技术考核说明

现代农业新技术考核说明 (审定稿) 现代农业新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题讲座性质的课程。课内学时90,学分5。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现代农业新技术》(卢良恕主编,2006年7月第一版)。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试命题均依据本考核说明,考核说明的制定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四)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包括作业(占总成绩的15%)、调查报告、读书报告以及访谈记录(占总成绩的20%)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5%)。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必须分别达到60分及以上,方可取得该课程学分。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 (五)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3次记分作业、1次调查报告、1次读书报告和1次访谈记录,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 (六)考试要求及形式 1.考试要求 现代农业新技术是一门集各方面专家讲授当前先进农业技术的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种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远程开放教育感受到大学校园讲座的文化气息;正确地掌握并灵活应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技能,加深对我国农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开阔眼界,提高基层实际工作能力。 因此,本课程的考核重点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大致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农业生产中的一般问题。应用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2.试题类型 形成性考核:问答题、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访谈记录等。

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这些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切实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以科技“利器”突破资源紧缺的约束,努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要认识到,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

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提升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着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加快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当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就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一是大力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要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试题库

《现代农业基础知识》题库 (选择题16题,判断题4题,问答题75题,共95题) 一、选择题 1.超级稻是指:( A ) A.产量特别高的水稻 B.米质特别好的水稻 C.抗性特别好的水稻 2.下列作物中,哪个不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C ) A.玉米 B.大豆 C.高粱 3.广东最大的粮食作物是:( A ) A.水稻 B.玉米 C.马铃薯 4.“绿色革命”发生在上世纪( B ) A.30年代 B.50年代 C.70年代 5.水稻占广东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 C ) A.60% B.70% C.80%

6. 在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化肥?( A ) A.不可以 B.可以 C.无所谓 7.根据我国的有关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畜牧业包括牲畜的饲养、猪的饲养、家禽的饲养、狩猎和捕捉动物、其他畜牧业,其中牲畜包括以下哪类动物:( A ) A.牛的饲养 B.猪的饲养 C.鸡的饲养 D.狗的饲养 10.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下哪一种药物是国家明文禁止添加的违禁药物,不能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B ) A.玉米 B.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 C.食盐 D.维生素 11. 以下哪一个国家是全世界养猪业最发达、猪肉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C ) A.古巴 B.朝鲜 C.丹麦 D.澳大利亚 12. 农产品加工是把种植、养殖等的农副产品按其用途分别制成成品或半成品的生产过程。针对原料的加工程度而言可分为(B)。 A.种植、初加工、深加工 B.养殖、初加工、深加工 14. 微胶囊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油脂行业中, 油脂中的许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酸败,而微胶囊化能够保护这些活性成分,降低其挥发性,使其与空气隔绝,从而起到(A)的作用。 A.抗氧化 C.易吸收 B.易溶解 15. 超高温杀菌技术,是指将流体或半流体在2.8秒内瞬间加热,然后再迅速冷却到30℃~40℃的杀菌技术。瞬间加热所需的温度是(B) A.110℃~130℃

现代农业新技术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转基因育种? 作物转基因育种 就是根据育种目标,从供体生物中分离目的基因,经DNA重组与遗传转化或直接运载进入受体作物,经过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遗传工程体,并经过田间试验与大田选择育成转基因新品种或种质资源。 2、植物组织培养 定义:离体(in vitro)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条件在无菌情况下培养、生长、发育再生出完整植株的过程。 3、外植体(expl ant):由活体(in vivo)植物体上提取下来的,接种在培养基上的无菌细胞、组织、器官等 4、植物细胞的全能性(totipotent):植物细胞具有该植物体全部遗传的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发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潜在能力 5、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将来自已分化组织的已停止分裂的细胞从植物体部分的抑制性影响下解脱出来,恢复细胞的分裂活性。 6、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经脱分化的组织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有转变为各种不同细胞类型的能力。 7、双根嫁接苗简介: 双根嫁接又叫双砧双贴法,是利用双砧木嫁接黄瓜接穗的一种新型嫁接方法。8、蔬菜嫁接育苗又称“嫁接换根”,指将切去根系的蔬菜幼苗或带芽枝段接于另一植物的适当部位,两者接口愈合后形成一株完整的幼苗。无根的蔬菜幼苗或枝段称为接穗,提供根系的植株称为砧木。 9、转基因技术:又称重组DNA技术或基因工程,指将某些特定的基因或DNA片断,通过载体或其它手段送入受体细胞,使它们在受体细胞中增殖并表达的一种遗传学操作。 10、转基因生物: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将DNA进行人为改造的生物通常的做法是提取某生物具有特殊功能(如抗病虫害、增加营养成分)基因片断,通过基因技术加入目标生物中。 11、转基因食品: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愿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12.无土栽培定义:根据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的规定,凡是不用天然土壤而用基质或仅育苗时用基质,在定值后不用基质而用营养液灌溉的栽培方法,统称为无土栽培。 二、简答 (1)、无土栽培的优缺点 优点: 1、栽培地点不受土壤条件的限制,能避免土传病虫害及连作障碍; 2、肥料利用率高,节约用水; 3、作物长势强,产量高,产品清洁卫生; 4、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有利于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 缺点: 1、投资较大,运行成本高。 2、技术要求较高。 3、管理不当,易造成某些病害的大范围传播。 (2)、优良砧木应具备的特点 嫁接亲和力强,共生亲和力强; 对接穗的主防病害表现为高抗或免疫;

现代农业讲座心得

现代农业讲座心得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现代农业知识专题讲座心得体会7月23日下午,我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应恒院长来市农委所作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与江苏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专题讲座,周院长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与内涵”、“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与趋势”、“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基础及战略重点”、“现代农业发展的误区与路径选择”和“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工程”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解读,现就此次讲座谈个人四点不成熟体会: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 只有壮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农业最大的瓶颈是土地。要加快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外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宝贵经验,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要牢固的树立以下几种意识:一是机遇意识,二是市场经济意识,三是创新意识,四是品牌意识,五是有机食品意识。 二、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导。 要抓住昆山决胜现代化的契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真正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业服务上来,要把

发展现代农业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大发展投入,加强督查力度,严格考核标准,依据考核结案,实行奖惩。要及时调整优化领导工作小组,充实工作人员,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科技创新、加工流通的功能。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方面通过扶持优势主导产业,扩大建设一批规模化基地,可以带动一大批农户参与基地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我市渔业资源丰富,可以通过水产规模养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来支撑农业发展,一是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各类农业专业人才来我市发展。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动技术进步。四是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先进技术,继续搞好科技下乡活动,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农业科技普及的同时,要注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努力提高科普。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思路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思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天津在农业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研发、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取得科技成果500多项,在黄瓜和花椰菜等蔬菜育种、西甜瓜育种、杂交粳稻和专用小麦育种、生猪育种、动物克隆、转基因农产品检测、全幅玉米收获机研发以及农产品保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成果,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种科技奖励93项,保持了天津在蔬菜、作物育种领域的优势地位,实现了农业收获机械创新的突破。先后组织2541位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了150项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共引进推广新品种1021个、新技术195项,建立科技示范户9321户,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8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2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 打造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 按照天津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确定的构筑“高端产

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的奋斗目标,《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天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目标是打造“三个高地、两个基地”,即打造现代农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生态宜居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现代农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要求天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已有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产业技术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都市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 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的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重大问题。保障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构建一套完善的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立规模化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可有效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持续供给能力。 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

现代农业科技成就

个人收集整理-ZQ 广东省农科院周年庆推出了一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展出地另类蔬菜、花卉和农业设施科技让人大开眼界. 彩色辣椒抢滩花卉市场 平时,我们看到地辣椒不是青色就是红色.在展览上,紫色和黑色地辣椒很是新鲜,开着紫色小花地迷你紫色辣椒在花盆中种着,看着就像一盆漂亮地花.农科院地专家告诉记者,辣椒地品种很丰富,中国就有多种,农科院收集地辣椒品种也有几百种.辣椒地色彩和形状多样,都是由辣椒地基因决定地.辣椒本身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茄红素等,不同时期有一种色素占主导,于是就出现了五颜六色地彩色辣椒.比如,花青素占主导就是紫色.因为长相妩媚,不少花卉市场也有这种彩色辣椒售卖,打理起来也很方便,整个冬天都能开花结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紫色大白菜能预防高血压 彩色辣椒地旁边是一盆娇艳地“紫玫瑰”,不过,仔细一看标签,品名却是大白菜.和普通白菜不一样,这种紫色大白色叶片一片卷着一片,像漂亮地木耳边,每片叶子上还有小小地锯齿,叶片稍硬而且厚实.据介绍,这是省农科院自主研发地新品种,之所以是紫色,是因为青菜颜色地基因出现了变异,并且将遗传基因传递了下去.与普通白菜相比,这种大白菜含有更多地花青素,具有预防高血压、缓解肝功能障碍以及一定地防癌抗癌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南瓜公斤,两人抱不过来 南瓜算是整个展览中地大个头.各式各样地品种,千奇百怪地造型,让人感慨大自然地鬼斧神工.其中,一只公斤地巨型南瓜,两个人合手也抱不过来,而最小地南瓜只有鸡蛋大小.西瓜也同样让人大跌眼镜,最大地公斤,最小只有冰淇淋大小,一口一个.记者了解到,这都是省农科院观光农业研究所研究出来地观光蔬菜,大个头地西瓜和南瓜都属于巨无霸农产品,生长速度极快,几乎每天都能长两三公斤左右,个头和重量是普通地果蔬品种地十倍甚至数十倍,但它们地口味却不怎么好,有地甚至不能食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红薯空中吊着长 眼下冬天,红薯是很多家庭地最爱,熬粥、烘烤,都别具美味.但大家所熟悉地红薯都是生长在土中,果实也在土中,而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却开发出了水培树式红薯,它们能在空中结果,而营养成分就是像水地营养液.整个红薯地生长过程一目了然.专家解释说,这种技术能让红薯根系地生理功能加以分工,做到吸收养分地细根和储存养分地红薯快根系有效分离,让红薯想长在哪儿,就长在哪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 / 1

现代农业新技术

现代农业新技术 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 学号:06713448 姓名:张新国 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之年,实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最重要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把发展农业科技摆在“三农”工作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重温伟人的著名论断,我们能够再次体会其中的远见卓识。 目前,在我国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48%,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距,差距即潜力,这同时也表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巨大潜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仅是农业生产发展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而且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根本源泉,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和效益是巨大的、广泛的、多方面的,既对农业产生直接的增产增收作用,又对非农部门发挥间接的推动作用,既有当前的效用,又有长期的持续效用。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农的目标;2000年,国家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部署了未来10年的农业科技工作,作出了“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推进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根本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决策;2004以来,中央连续制定的4个1号文件,都强调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每年都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出具体部署。近年来,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对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

【高考冲刺】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八特别微专题三-新型农业和新型农业技术练习

特别微专题三新型农业和新型农业技术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渗透到农产品销售、物流和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下图为“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组成图”。据此完成1~2题。 1.连通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的平台是( ) A.农业资源B.农业知识 C.决策信息D.电子信息技术 2.智慧农业使( ) A.农产品的种类变少 B.农业生产投入减少 C.市场的适应性增强 D.剩余的劳动力增多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连通智慧农业各支撑要素的平台是电子信息技术。第2题,智慧农业可以及时、准确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使市场的适应性增强,C对。农产品的种类更丰富,A错。农业生产投入的资金、技术增加,B错。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物流和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需要劳动力多,剩余的劳动力减少,D错。 东北松子,主产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吉林省东南部梅河口市的松子仁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土产站采购松子,交给农民加工成松子仁,回收出口。到90年代末,该市加工设备不断更新,一些企业到蒙古、俄罗斯等地大量收购松子,成为“亚洲最大的松子集散地”。近年来,松子企业积极探索深加工,推出饮料、日用品、保健品等200多个产品,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地。同时,一些松子企业栽种红松林,以弥补松子被人类食用后对食物链的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70年代末,梅河口市松子仁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 ) A.松子产量丰富B.劳动力廉价

C.交通便利D.政策支持 4.梅河口市在90年代末成为“亚洲最大的松子集散地”的原因有( ) ①邻近国际松子产地②立足长白山区天然红松子产地 ③机械化程度高④加工工人数量多,经验丰富 ⑤中国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间经贸往来频繁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5.近年来,一些松子加工企业开始参与红松林造林活动的目的是( ) A.扩大种植面积B.保护红松资源 C.开发松子品种D.恢复土壤肥力 答案 3.A 4.C 5.B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近年来在政府的引领下,浙江农村出现了“互联网+”新的运营模式。读图,完成6~8题。 6.近年来农村出现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 ) A.气候变化 B.河流整治 C.交通便利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7.新的运营模式( ) A.增加产品库存B.增加销售环节 C.依赖信息联系D.增加销售成本 8.图示产业集聚有利于农村( ) ①提高人口迁出率②加快城镇化进程③加快交通运输建设④提高老龄化人口比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6.D 7.C 8.C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第7题,“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些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随着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广泛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也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重大突破性成果比较少,科技储备相对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能够运用到生产领域的新成果少;科研课题设置重复分

散,农业科研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突出,如此等等。事实表明,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水平,还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农业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现阶段,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农业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关键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

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现代农业的运行模式试题答案100分

2019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现代农业的运行模式 试题答案参考100分 一、单选题(20) 1 、登记机关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 ) ?不得收取费用 ?只收取工本费 ?费用由登记机关规定 ?费用由物价部门核定 2 、创意农业是以( )为目标. ?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创新农业 3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大棚栽培愈加普及,塑料大棚通常采用的建造方位.( ) ?南北向 ?东西向 ?任意方向 ?

4 、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 )制度. ?有偿使用 ?无偿使用 ?免费 5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到(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2018年 ?2020年 ?2025年 ?2050年 6 、梧州模式的1245实验工程不包括 ?一个企业群 ?两大市场 ?四大企业 ?五大基地 7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珠海模式的特点 ?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运行 ?改革创新管理的技术 ?全面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以现代高科技为支撑,提高园区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8 、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民有高效益原因不包括 ?经营规模大 ?经营的成本比较低 ?产出比较高 ?投入比较大 9 、韩国高产辣椒的特点下列错误的是 ?产量高 ?效益好 ?立体种植,创新性强 ?具有普遍性 10、常规粳稻育秧栽插的适宜密度一般要求每亩( ). ?2-2.2万穴 ? 1.5-1.8万穴 ? 2.5-2.7万穴 11 、( )是贫困地区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移民搬迁 ?救济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 ?社会帮扶 12 、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开垦草原 ?围湖造田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陡坡开荒 13 、西班牙是个传统的( ),农业生产曾经是它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农业国 ?工业国 ?旅游国 ?石油国 14 、下列做法中不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是 ?种植绿肥作物 ?秸秆还田 ?增施化肥 15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