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周杰邹晓燕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和同伴提名相结合的方式,对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

关系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规则认知水平能够预测其同伴关系的水平;(2)社会规则认知在男女性别差异方面未达到显著水平;(3)

同伴关系男女性别差异显著。

关键词: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同伴关系道德规则认知习俗规则认知

一、问题提出

同伴关系,指的是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儿童青少年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利于儿童情绪的社会化和对环境进行探索的积极精神;而且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儿童同伴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受家庭、父母及教师和同伴的影响,也受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对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社会认知中的心理理论及观点采择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已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发现3~4岁幼儿的心理理论与其同伴交往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1],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儿童的同伴互动经验也有密切的联系[2]。但是,在社会规则认知层面上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间的关系,以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为

幼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假设为:4-5岁幼儿的受欢迎程度与其社会规则认知(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相关显著;4-5岁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水平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发展;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存在男女性别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班及大班幼儿共80名,平均年龄为4岁11个月,年龄范围在4岁3个月到5岁8个月之间。其中男孩40名,女孩40名。

(二)研究材料

参照前人研究[3][4],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事件各三例进行测查,并通过图片加以表现。

违反道德规则的事件:

1.小明正在垒积木,一个小朋友过来弄翻了小明的积木,小明非常生气,小明很想打这个小朋友;

2.小红很想和小兰一起玩皮球,可是小兰不和小红一起玩球,只想自己玩球;

3.大家都在排队玩荡秋千,小刚跑来也想玩,但是他没有排队。

违反习俗规则的事件:

1.小峰玩完了玩具没有把玩具放回到玩具箱里;

2.小朋友都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小倩没有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

3.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小亮拿出了口袋里的小零食吃了起来。

(三)研究过程

1、社会规则认知的测量

实验通过个别测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者首先给任务一个简要的介绍和解释然后随机呈现6

个故事。在保证幼儿理解每个故事后,对每个故事进行以下四个问题的提问:

(1).看到小朋友这样的做法,你认为他/她做的对吗?下面哪个表情能代表你呢?在幼儿面前放四张图片,分别是儿童的四种表情: 一个笑脸(表示很高兴),一个有点儿皱眉的脸(表示有点不高兴),一个嘴巴朝下撇的脸(表示有点儿生气)和一个怒视的脸(表示非常生气)。在回答问题前,确保幼儿明白每种表情的相应含义,能熟练的说明怎样使用各个级别的图片。

(2).你觉得他/她这么做该不该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惩罚呢?是受很多惩罚还是受一点惩罚?

(3).如果老师和别的小朋友都没有发现他/她这么做,这个小朋友可以这么做吗?

(4).如果是在家里或是别的地方,这个小朋友可以这么做吗?

2、同伴关系的测量

测试幼儿园被试班级,在幼儿集体自由活动时进行。施测前,主试先由班上老师介绍给幼儿,之后与幼儿一起活动、游戏,目的在于使幼儿熟悉主试,消除幼儿的陌生感和紧张、不安。待与幼儿充分熟悉,幼儿都将注意转移到自己的活动中时,主试选取活动室的一角,在该处既能使幼儿看到全班同伴,又能避免其他小朋友听到,同时还能避免其他小朋友来回走动、拿取玩具的影响。按随机选取的方法,逐一叫过每名幼儿并向其提问。正式提问前,检查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以确保其真正理解问题和知道如何回答。提问时,先让幼儿仔细看活动中的所有小朋友,然后请幼儿指出他/她最喜欢和班上哪三名小朋友玩。在幼儿说出喜欢的幼儿名字之后,进一步询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朋友? ”

(四)编码

社会规则认知的评分主要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得分、习俗规则认知得分和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三个部分。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是三个违反道德的事件的各个题目分数之和;习俗规则认知得分是三个违反习俗的事件的各个题目分数之和;社会规则认知总分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和习俗规则认知得分之和。

各个题目的计分方式:问题1,计分从1(很高兴)- 4(很生气),有四个级别;问题2,计分从0(表示不受惩罚)- 2(表示受很多惩罚),有三个级别;问题3和问题4,计分都从0(表示是的)- 1(表示不是),两个级别。

参照前人研究[5],问题1主要从幼儿对待该行为的态度上进行评分,我们将其定为严重性维度;问题2主要涉及该行为是否应受到惩罚及惩罚的严重程度,我们将其定为惩罚性维度;问题3 是幼儿自己时对规则的看法,我们将其定为规则依赖性维度;问题4主要从不同地点是否发生该行为来进行考察,我们将其定为普遍性维度。

同伴关系的评分,根据被试受到的正提名次数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Z分数转换。(五)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性别差异检验。三、结果分析

(一)信度效度检验

信度:本研究中的社会规则认知实验经过统计软件SPSS13.0的统计,α系数为.8124,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表1的数据表明,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与各个维度之间呈相关水平,表明本实验有良好的效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